收藏 分享(赏)

周易哲学智慧培训.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9309735 上传时间:2019-08-01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易哲学智慧培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周易哲学智慧培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周易哲学智慧培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周易哲学智慧培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周易哲学智慧培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周易哲学智慧培训周易哲学智慧培训培训热线:18790260136引语神秘的殿堂卓异的智慧请来关注周易的哲学智慧亲爱的少年朋友,我们同属于世界上的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中国,同属于在这个文明国家里生息、繁衍和发展的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们,创立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少年朋友们,千百年来,古老的中华,以其文化上的遥遥领先的优势,曾长期享有泱泱文明大国的盛誉,并深深影响了周边民族或国家,由此形成过一个以中华为轴心的“文化圈” 。所有这一切,都是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由衷地自豪的。因此,充分地发掘、认识和吸收祖先的智慧,是我们开创

2、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未来的基本前提。这里,我们暂且先把注意力放到对祖先智慧的发掘和认识上。我们将会看到的是,我们伟大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名叫周易的古老典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的这本小册子所要介绍的,也就是古老的周易的哲学和智慧,它的起源、发生和发展,它在今日之风采。这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是有好处的。亲爱的少年朋友,你们听说过这部书吗?你们听说过“八卦”这种东西吗?“八卦”就是我们将要讲到的周易中的八种符号。诸葛亮是我们熟知的三国时期的一位军事家,他足智多谋。据说,他指挥作战时,就曾利用周易中的“八卦” ,摆过“八卦阵” 。这个阵式,可有无穷变化,其中的神奇奥妙,真可令人眼

3、花缭乱。自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老的周易哲学智慧,也已经在近代,初步再现出其风采。比如,本世纪 40 年代,留学于法国的我国著名科学家、 周易学家刘子华先生,就通过潜心研究,运用周易有关学说、思想,预测到太阳系中第十颗行星木王星的存在,由此断定,木王星,应为构成太阳系的最后一颗主要星球,因此获得巴黎大学所授予的博士学位。他的这一重大发现,已初步为现代天文学所证实。以上所述,是周易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涉及的只是周易哲学与智慧的某些侧面或方面,我们希望顺着以下论述的展开,少年朋友们会跟随我们一步步地进入到周易的哲学殿堂,真正较为全面、准确地领略到其精妙、卓异之处。一、艰难求生存趋吉而避

4、凶 周易的诞生周易这部闪耀着先民精妙而又神秘的智慧之光的古老典籍,包括经与传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经即周易的古经,也就是周易这部经典的原初形式。传之“传”字读“zhun ” ,指易传 ,包括彖(tun )传上、下, 象传上、下, 文言传 , 系辞传上、下, 说卦传 , 序卦传以及杂卦传等 10 篇文字。这 10 篇文字是最早全面、系统地解说、阐发周易古经的文字,古人又称之为“十翼” 。“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为一种著述的“传” ,是对经典的解释和阐发。上述解说和阐发周易古经思想的 10 篇最早的文字,自然就被称之为易传 。而“翼” ,本义指的是飞鸟的翅膀。大家知道,正是因为有了翅膀,鸟儿才得以

5、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中飞翔。而且,各式各样美丽可爱的翅膀,又是鸟儿们自身所拥有的,最佳身体“保护伞” 。因此,鸟儿的翅膀,至少有两个重要功能或作用:一个是辅助鸟儿,使它们能够飞翔;一个则是保护鸟儿的身体,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免受伤害。于是, “翼”字就衍生出一个重要的引申义:“辅佐”或“辅助” 。由 10 篇文字所组成的易传又称“十翼” ,意味着这 10 篇文字,是辅助于对周易古经的理解和应用的。周易的经与传 ,皆非出自一人、一时,它们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汉朝时的人们就认为,就周易的经与传的成书而言,可概括为以下两句话:“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更”是经历的意思。就是说,由经与

6、传所组成的周易一书,曾先后经由三位圣人的撰述,方得以形成;这在时间上,则经历了相对于汉朝人而言的“上古” 、 “中古”与“近古”三个历史阶段。三位圣人,分别是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个历史阶段,则分别指伏羲所处的远古时代( “上古” ) ,周文王所处的西周时期( “中古” )以及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 “近古” ) 。伏羲,是传说中我国原始时代的圣人,相传,他曾教民结网,从事渔猎和畜牧活动,因而被誉为我国文明的始祖。周文王,则是周朝的开创者,他及他的儿子周武王,领导曾是商王朝管辖之下的周部落,并联合周边其他部落,打败残酷暴虐的商纣王,从而建立了周王朝。孔子,更是大家所熟悉的,他是春秋末期开创私人讲

7、学之风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古人看来, 周易的经与传 ,出自于伏羲等手,是伏羲等数位圣人忧世悯人的力作,也是他们的精妙智慧的结晶。当然,伏羲等被称为“圣人” ,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聪慧特达而超出于常人。然而,实际上,在这里, “圣人”毋宁应视为先民集体智慧的一种象征。将周易的成书,归之于伏羲等数位名人身上的看法,并不那么可靠。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视这些人为几个人格化了时代概念,则这一传统看法又变得基本可信了,并且也能与上述“三古”说,大致吻合在一起。那么,言及此,少年朋友,你们或许要发问了:周易一书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它既然多半不可能出自于古人所讲的伏羲等数

8、位名人之手,那么又究竟是什么人的作品?这一作品的问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些,也正是下面所要回答的问题。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周易古经的诞生过程。1.万物有灵人物相通一个原始的宇宙观“世界观”或“宇宙观”少年朋友们,在哲学上,有一个基本的术语,叫做“世界观”或“宇宙观” 。大家知道,一提到人,在我们的脑海中所闪现出来的,总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人,总要生活在一定的具体时间与空间之中。作为一个活生生地存在着的人,他终归要对与自己相处的他人,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及大自然,有一个总的基本看法。这个总的基本看法,在哲学上,就称之为“世界观”或“宇宙观” 。 “观”字,就是看法的意思。“世界观”

9、或“宇宙观” ,是哲学家们所要投入大量精力,苦力究心,予以探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观”或“宇宙观”是哲学家们的专有品。实际上,任何人,无论他是男性还是女性,是老人还是青年,是工人还是农民,是贵族还是平民,是高层次的文化人还是低层次的一般人士,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无论他是原始人、古代人、近代人,还是现代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或“宇宙观” ,或者是类似于“世界观”或“宇宙观”的一些基本观念。所不同的是,哲学家们的“世界观”或“宇宙观” ,较之一般人的“世界观”或“宇宙观” ,更为系统、缜密、深刻而已。“世界观”或“宇宙观” ,并不是人们在求生存、求发展之余,为打发时

10、光,为“找乐” ,才产生的。相反,人们形成和树立一定的“世界观”或“宇宙观” ,为的就是以它来作为自己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指导,从而更好地生活下去。一切文化、文明的创造,都是要以这种“世界观”或“宇宙观”作为最初始基的。而且,人们又不断通过其文化、文明的创造、传承与更新,丰富、完善和重建着自己的“世界观”或“宇宙观” 。而这一不断得以丰富、完善和重建的“世界观”或“宇宙观” ,又指导、激励着人们,去从事新的文化、文明的创造。“宇宙观”的出现,几乎与人类的历史同步自从劳动创造了人,世界上就有了人类的存在。作为人类先祖的原始人,在他们劳动、生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或“宇宙观”画面。这

11、一画面,是人类最早或最为原始的“世界观”或“宇宙观”画面。正因为它最早或最为原始,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显得颇为粗糙和幼稚。然而,正是这一颇显粗糙和幼稚的“世界观”或“宇宙观”画面,指导着原始人去求生存,去回应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而周易古经,也正与我国先民的这类原始“世界观”或“宇宙观”画面,密切相关。前者的产生,开始时,在很大程度上,就曾受过后者的启发与指导。那么,少年朋友,你们或许要追问了:我国先民的这种原始“世界观”和“宇宙观”画面,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它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出现,又跟周易古经发生过怎样的联系?原来,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它由萌芽面发生、发展,直

12、到今天,才出现我们所见到的这种高度发达的状态。而生活于人类文明萌芽期中的原始先民,他们正像一个个处于幼年期的孩子。由他们所勾勒出的“宇宙观”画面,自然不能同我们生活于高度文明今天的人类相比。万物有灵论就我国的原始先民而言,他们所勾勒出的早期、原始的总体“宇宙观”画面,被称做是一种“万物有灵论”的“宇宙观”画面。而这一画面的产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呢!开始时,通过劳动,古猿手足逐渐分工,学会了使用工具。这时,最早的一批人类,就开始与其他动物及整个大自然分离开来,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我国的早期先民,也是这样产生的。他们刚刚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自然是懵懵懂懂的。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由于艰难

13、的生存环境和生存需要的逼迫,也由于生存或生活经验的积累,使得他们的智力,逐渐得以开发。生存与死亡。灵魂观念的产生智力得以初步开发的我国先民,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之下,在文化、文明几乎等于零的困局之中“求生存” ,并成了他们贯穿始终的头等大事。他们惧怕死亡,渴望生存,希望生活得更加顺利,更加圆满,更加长久一些。因此, “生存”与“死亡” ,成了他们时时刻刻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在对“生存”与“死亡”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现实命运进行思索与趋避的过程中,我国先民开始生发出了“灵魂”观念,以及“灵魂不死”的观念。生存环境的险恶,使得他们时时刻刻都要面临死亡的威胁。他们逐渐发现,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其身体的构

14、成,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为什么活着的人,能够“活蹦乱跳”地活着,而死去的人,却不能再有所动作,并且还将腐烂成土呢?苦苦思索的结果,使他们忽有所悟:噢!该是有一种叫做“灵魂”的东西,在起作用。这种东西,只要与人们的身体结合在一起,人们就会成为一个活着的“活蹦而又乱跳”的人。而一旦它离开人的身体,那么,这个人,马上就会随之死去。这就是灵魂观念产生的大致经过。既然灵魂这种东西,附着在人的身体之上,人就会活着,而一旦它离开人的身体,人就会死去,我国先民因此而逐渐想象到:看来,灵魂是一种比肉体更为高贵、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东西。而且,人的肉体可以腐烂成土,而人的灵魂,却可能是不死不灭的。这样, “灵魂

15、不死不灭”的观念,不久也开始出现了。少年朋友,也许当你们看完我在上面的有关叙述之后,又开始展开了你们想象的翅膀。你们也许马上联想到老阿婆或老爷爷给你们讲过的有关神鬼妖怪的故事。这类故事,可曾使得你们夜晚不敢单独行走,入睡时又时常做一些可怕的梦呢!你们或许听心地善良的阿婆讲过,某某人死后,他的“魂” , 却不时要来“勾”另一个活着的人。某些时候,你突然病得恍恍惚惚,又是心地善良、却又十分迷信的阿婆,急急忙忙地给你施以“叫魂”的措施。在她看来,你的灵魂游散出壳了,所以才导致你神志不清;通过“叫魂” ,你的游散出去的灵魂,就会很快返回,从而使你康复。所有这些迷信观念,同上面刚讲到的先民的灵魂观念,以

16、及灵魂不灭观念,是十分相似的。而且,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后者的延续呢!距今大约 1.8 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已经有了这种灵魂不死观念。借助于考古发掘,人们发现,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中的山顶洞人的尸体周围,撒有赤铁矿粉粒。红色,被认为是生命的象征。因此,也可以用来象征灵魂。山顶洞人之所以要在他们死去的亲人周围撒上赤铁矿粉粒,或许是因为他们认为,死去的亲人,将到另外的一个世界中去,而唯有灵魂继续伴随着他们,他们才会在另一个世界中“活着” ,并且活得更好一些。万物有灵论的产生由灵魂观念,再向前推进一步, “万物有灵论”的观念,也就逐渐产生了。所谓“万物有灵论” ,它是这样一种观念:它认定,宇宙

17、间的万事万物,一切飞潜动植、鸟兽虫鱼,一切生物乃至无生命的非生物,都有灵性乃至灵魂。“万物有灵论”观念,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间,都曾出现过。不过,我国先民的这类观念,又存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我国先民那里,由他们自身的有灵魂,驰骋其想象或联想,也进而推及到万事万物,认为万事万物就像自己一样,想必也有它们的灵性乃至灵魂。在他们看来,那些能飞、能跑、能走的鸟兽,有其灵性乃至灵魂,似乎是不容置疑的。而那些虽不能走动,但却能够生长、能够开花结果的草木,也应存有灵性。至于水火土石、山陵川谷这些非生物,也并不是死物,它们也必定会有其灵性。经过这番类推,大自然中所存在着的一切,都和人一样,皆是有灵性乃至灵魂的了

18、。于是,一幅简单而又粗糙的“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宇宙观” ,就基本勾画出来了。万物有灵且可交相沟通在“万物有灵论”观念出现后,我国先民进而推想到,生活于自己周围的飞潜动植、鸟兽虫鱼,一切生物及非生物,总之,大自然中所存在的一切,不仅具有与自己相同或相近的灵性乃至灵魂,而且,人的灵性与其他万事万物的灵性之间,还可以相互“沟通” 、相互“交流”呢!这就是万物有灵且可交相沟通的观念。亲爱的少年朋友们,万物有灵且可交相沟通( “人物相通” )的观念,从总体上来说,的确是一种十分幼稚、错误的观点。但是,就是这种观念,少年朋友们,在某一特殊的处境之下,你们或许也曾生发过吧?而且,在这种特殊处境之下,你们是

19、多么希望这种观念是真的或正确的,又是那般的确信它是真的或正确的呢!例如,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就叫毛毛吧!养过一只可爱的小狗,毛绒绒的,着实招人喜欢。毛毛呢,经常跟这只小狗厮守在一起。他俩时常“对话” ,这只小狗,似乎很机灵,善解人意,能够迅捷地领会到它的小主人的意图。而且,毛毛也坚信,就凭他跟这只小狗深深的交情,凭他俩间的交相沟通,只要小狗呆在自己的身边,它就会永远支持自己,维护自己和帮助自己,这样一来,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困难,是大的还是小的,都会最终得到克服的。再比如,有个叫琛琛的小朋友,他因事要过一条大河,可是河水太深,难坏了琛琛。正在他为难之际,忽然间,脑海中猛的一个闪念出现:河水或许有它的

20、灵性吧?于是,琛琛在心中反覆地默念道:大河呀,大河!让我们交个好朋友吧!请你保祐我,让我顺利过去,我会由衷地感激你的。结果,琛琛还真的顺利地过了大河。不过,少年朋友们,琛琛真的是因为通过他与河的“沟通” ,从而得到河的“保祐” ,才顺利走过大河的吗?不是!完全不是!琛琛之所以能够走过大河,实在是因为他所生发的“大河必定会保祐我顺利过去”这一信念发生了作用,使得他因而鼓足了勇气,消除了胆怯。毛毛“依靠”与自己所精心喂养的小狗之间的“交相沟通” ,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琛琛则“仰仗”河水的“保祐” ,顺利地走过了大河,而我们的原始先民,则依靠这种“万物有灵、人物相通”的原始总体“宇宙观”的指导,

21、来艰难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维持自己的生存,并最终导致周易古经这部古老典籍的诞生。2.决疑有方骨龟登场骨卜(b)及龟卜从“万物有灵、人物相通”观念到自觉地进行趋吉避凶“万物有灵、人物相通”的“万物有灵论”观念的建立,开辟了我国先民生存和生活的新天地。在这一原始总体“宇宙观”的指导下,自觉地趋吉避凶,以求更好地生存与生活的活动,随之出现了。这种趋吉避凶活动的出现,又自是周易古经的前导。要实现趋吉避凶,关键的一点,在于能够预先知晓未来所可能发生的一切变化,把握住未来的相关信息,以便于随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如何才能预先知悉未来的一切呢?这就成了我国先民苦苦思索的一个首要问题。亲爱的少年朋友们,你们或许

22、耳闻目睹过这样一些现象吧:在地震发生前夕,老鼠们匆匆搬家,鱼儿们急急在水中跳跃。这是因为,老鼠、鱼儿等动物,有一种预先知晓地震将要发生的本能。先民的趋吉避凶活动,也就跟老鼠搬家、鱼儿跳跃一样,同样是希望在预先知悉未来所可能发生的一切的前提下,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当然,由于文化,文明发展的限制,刚刚从大自然中独立出来之后不久的人类,他们预见未来的能力,似乎较老鼠、鱼儿等动物,略逊一筹。 “万物有灵且可交相沟通”的观念的产生,无疑,为我国先民的趋吉避凶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指导信念,它为先民们获得与老鼠、鱼儿等动物相近而又准确的预见或预测能力,增强了信心。在“万物有灵、人物相通”的原始总体“守宙观”

23、的指导下,我国先民们认定,既然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内的任何事物,皆有灵性,并且还可以同人类相互沟通,那么,人们岂不是可以通过这种沟通,来预先得知未来事变的情状吗?沿着这一思路,早期的趋吉避凶活动,应运而生。早期的趋吉避凶活动,就是借助于人与其他物类的相互“沟通” ,从而获取相关信息,得以实现的。人物沟通的两种基本途径那么,人与其他物类,如何才能实现彼此间的“沟通”呢?不错,亲爱的少年朋友们,大家都知道,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手段,比较顺利地实现沟通。但是,人与其他物类,毕竟不是同类呀!因此,要实现同它们间的沟通,就远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那样简单、方便。但在我国先民看来,沟通的

24、可能是存在的,而沟通的途径,也毕竟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直接的,一种是间接的。所谓直接的沟通途径,也就是直接与相关的物类相接触,从而实现彼此间的沟通,进而获取有关信息。比如,人们直接与一只小鸟进行“对话” ,从鸟声及鸟的动作中,获取有关信息。再比如,人们直接与一株正在盛开的牡丹花接近,一边触摸着花瓣及花叶,一边默默而语,虔诚地对花倾诉自己的衷肠,进而从牡丹花所展示的情状那里, “悟得”有关信息,等等。所谓间接的沟通途径,不言而喻,也就是借助于某一中间物,实现与相关物类间的彼此沟通,从而获取有关信息。其例自不待举。这样概括地说,的确比较简单,因为只有直接的与间接的商种沟通途径。但是,如果具体地讲,则

25、要复杂的多了。无论是直接的途径还是间接的途径,都分别包含有多种多样的具体形式,只不过是由于地域、习俗的差异,而使得人们多倾向于使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形式罢了。间接沟通途径中骨卜与龟卜的出现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随着由此而来的先民的智力的进一步慢慢开发,以及文化、文明因素的进一步慢慢增加,先民的意识及至整个“宇宙观” , 也在艰难地发生着变化。在这种趋势下,我国先民以“万物有灵论”为特色的总体“宇宙观”画面,从原始社会晚期始,已为稍作调整、改变的新的“宇宙观”画面,所渐次取代。这种新的“宇宙观”画面,在原有的“万物有灵、人物相通”的观念的基础上,进而认定,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有大大小小的“神

26、灵”存在着:山有山之神,水有水精灵,河有河之神而且,人们与这些神灵之间,也是可以彼此沟通的。在此稍有改观的新的总体“宇宙观”之下,我国先民逐渐创造和选择了两种基本的间接趋吉避凶方式:骨卜与龟卜。卜,就是占问的意思。骨卜,就是用一些兽类的骨头,一般是牛、羊、猪的肩胛骨,来做占卜的道具(即中间物) ,先对这些骨头进行钻、凿,继而再用火来灼烧它们,然后再根据烧裂而成的兆纹,具体判断吉凶。而龟卜,则是用龟甲,多用龟的腹甲,有时也用背甲,来做占卜的道具,然后,也是先对龟甲进行钻、凿,继而再用火来灼烧它,最后再根据烧裂而成的兆纹,来判断吉凶。骨卜出现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而龟卜则盛行于商朝。先民们认为,牛、

27、羊、猪等兽类,以及龟,它们都带有很大的“灵气”或“灵性” ,通过它们,就可以实现人与万物及神灵间的感应与沟通,从而获取有关信息,预测到未来即将发生的一切。尤其是龟,它多则可活数百年之久,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而在古人看来,生命力的强弱,似乎是与“灵气”或“灵性”的高低,成正比的。生命力越强,活着的时间就越久远, “阅历”相应地也就越深, “灵气”与“神通” ,也就会越大。因此,通过反复比较与选择,古人认识到,龟是“灵性”极强、“神通”极为广大的一种灵异之物,所以对它倍加崇拜。这也大概是它逐渐得以取代牛、羊、猪等兽类,从而成为商代占卜时所用的主要道具的缘故吧。在先民们看来,进行占卜的时候,只要把人们

28、所要占问的事项“告诉”牛、羊、猪的肩胛骨以及龟甲这些“神通广大”的占卜道具,然后再对道具进行一番钻、凿与灼烧,这些道具,就会将人们所要占问的事项,传达给其他相关的物类及神灵,随后,它们又会从相关物类及神灵那里,带回相关的信息。而经过一番灼烧之后,所形成的裂兆,被称之为占卜之兆。这类占卜之兆,就是通过牛、羊、猪的肩胛骨或龟卜之类的道具来作中间物,“顺利实现”人与外物及神灵间的感应与沟通之后,所获取的相关信息的昭示物。先民们认为,这类昭示物,就昭示着人们事先所要占问的有关信息,只要对它们进行一番虔诚的仔细分析与体悟,那么,人们就会因此而获取到相关的信息。搞清楚占问事项的吉或者凶,进而就可以采取适当

29、的对策,来合理地安排或调整自己的行动计划,从而趋其吉而避其凶,达到较为理想的目标或目的。商朝人的龟卜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名叫商朝。商朝时候的人们,十分迷信,动不动,就要进行占卜。不过,由于当时奴隶制社会的建立,使得占卜这一迷信活动,成了商朝最高统治者即商王的专有品。商王专门设有自己的占卜官,掌管有关占卜的事宜。当时,占卜的事项,则是多种多样:祭祀、婚姻、征伐、商旅、年成、天气等等,总之,涉及方方面面,不一而足。那时占卜时所用的道具,主要就是龟甲,其次才是兽骨。以龟甲做道具的占卜,前面已讲过,就称做龟卜。因此,商朝,是龟卜大为盛行的时代。龟,前面已提到过。它是属于爬行类动物的一种,身体长圆

30、而扁,背部隆起。背部和腹部,都有坚硬的甲壳,由鳞片合成。它头形似蛇,眼睛很小,口却较大,没有牙齿。它四肢较短,头、尾巴和四肢,都能缩入甲壳内。它又多生活在水边,专吃植物或小动物,因此又被称做水龟。常见的水龟。可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乌龟了(见图) 。龟这种动物,擅长游泳,又能在陆地上匍匐前进。生性迟钝,能耐饥渴。就是这样一种被今天的人们往往用来制作名贵药材,或者调制成上等美味佳肴的水龟,在商朝时候的人们那里,却被奉若神明,用于占卜。商朝时,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其数量之多,远非今天可比。这就为龟的繁衍,提供了极为广阔而又理想的环境,也使得当时的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极为

31、方便地捕获到它们。在商朝人的心目中,天地间,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在主宰着,他们管它叫“帝”或“上帝” 。在他们看来,是“帝”或“上帝” ,统领着天地间的日、月、山、川等众神,从而管理着宇宙间的一切事务。而他们又认为,借助于龟甲之类的中间物,也是可以实现人们与“帝”或“上帝”以及众神和万物间的彼此感应与沟通的。在这种信念指导下,商朝时候的人们,进行过形形色色的占卜。我们发现,在一枚龟甲上,刻有这样一条商朝人占卜事后的文字:“丙子日卜,鬯(chng )贞帝弗若。 ”铁云藏龟六一四 )“丙子日” ,即丙子这一天。在商朝时,人们已开始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 10 个天干,与“子

32、、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 12 个地支,结合搭配在一起,用来记录日期,60 天为一个周期(因为,10 天干与 12 地支的最小公倍数是 60 ) 。“鬯” ,是进行占卜时的一个巫师的名字。 “贞”是占问的意思。 “帝”就是前面提到的,商朝人心目中的天地间的最高主宰。 “弗” ,是不的意思。“若” ,则是允许或答应的意思。这条占卜文字,记录了丙子这一天,一个名叫鬯的巫师,利用龟甲进行占卜后的情况。当然,它没有记录下当时占问的具体事项,只是说,巫师鬯占问最后的结果是:“帝”不允许某某那样去做。3.步龟后尘蓍筮崛起占筮及周易古经的问世在西周,蓍筮开始逐渐取代了龟卜商朝时,水源

33、充足,龟的数量丰盛,因而龟卜大为盛行。时至西周,水源逐渐减少,龟的数量,相应地也就变得越来越少了。而且周部落,原先是商朝统治下的位于西部边陲的一个部落,民情习俗,与商朝的大本营,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周人取代商而建立起周朝之后,虽然仍没有全然放弃龟卜,但却格外地青睐起另一种占问的形式“蓍筮” 。龟卜使用的道具是龟甲,而“蓍筮”所使用的道具,则是一种叫做“蓍草”的草类。蓍草,又称蚰蜒草或锯齿草,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见图) 。高可至二三尺,茎有棱,叶子互生(即,茎的每个节上只长一个叶子,而相邻的两个叶子,则长在相对的两侧)而细长,又羽状深裂,好似锯齿。它秋月开花,花儿呈白色或淡红色。结的果实,

34、则细瘦而又扁平。其全部,都可入药,有良好的健胃作用。而其茎、叶,又富含芳香油,可以用来制作香料。就是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草,西周时候的人们,却并不认为它普通,反而将它奉若神明,视为至宝,因此,他们常取其茎,以做占问之用。周人认为, “蓍”字的意思与“耆” (q)字的意思大致相仿。 “耆” ,指的是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周人认为,蓍草的寿命较长,在这一点上,它可与人间的老寿星为伍。因此,比照人间 60 岁以上的寿星通常被称做“蓍” ,蓍草这种草类,也就被命名为“蓍草”了。在周人的心目中,蓍草是百草中的“寿星” ,它生长千年后,即可达三百茎,可以说是经历了天地间的风风雨雨。这就好比人世间阅历深久的

35、老寿星,经事多、广而经验丰富。因此,蓍草的“灵性”也极高, “神通”也极为广大,完全可以用来预卜吉凶。因此,在周人看来,用蓍草来作为道具进行占问,完全可以达到与用龟甲以及兽骨做道具进行占问不相上下的效果。这就是西周时候的人们,用蓍草取代龟甲以及兽骨,以充占问之用的基本原因。然而,以龟甲以及兽骨做道具的占问活动,与以蓍草做道具的占问活动,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古人称之为“卜” ,后者古人则称之为“筮” 。所谓“卜” ,简单地说,指的是钻、凿并继而灼烧兽骨、龟甲一类的道具,观察灼烧后所形成的裂兆,以定吉凶与祸福。“筮”这一占问方法,指的则是分数蓍草一类的道具,得出一定的数,继而再将此类数,转换成一种

36、叫做“卦”的符号,然后,依据这种叫做“卦”的符号,来断定吉凶与祸福。在“筮”这一占问方法中,如果所采用的道具是蓍草,那么,这种“筮” ,就被称做是“蓍筮” 。古人认为,聪明绝顶的圣人,受到了神灵的“启示” ,于是就发明了以蓍草为道具的“蓍筮”这样一种新的占问方法。在他们看来,借助蓍草这一中间物,也完全可以实现人与万物及神灵间的彼此感应与沟通,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蓍筮的具体方法那么,蓍筮的具体操作程序或方法是怎样的呢?通过这种程序或方法,那种被称做“卦”的符号,又是如何得来的呢?这就是我们下面所要介绍的主要内容。少年朋友,如果你们亲眼目睹过“算命先生”具体给人“算卦”时的情境的话,那么,你们

37、对此或许已经有过一种模糊的印象。其实,蓍筮的具体操作程序或方法,在“十翼”的系辞传中,就曾详细叙述过一种。这很可能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周易蓍筮操作具体程序或方法亦即“算卦”方法了。这里不妨对这一“算卦”方法,作一简要的介绍,以便你们对蓍筮占问,有一个初步的基本了解,看清它的迷信的真面目。这一“算卦”方法是这样的:在进行具体占问之前,先准备好 50 根蓍草。50 根蓍草准备好之后,随即虔诚地将所要占问的事项,比如,要考学了,或者是丢失了什么东西要找回了什么的, “告诉”这 50 根蓍草,让这 50 根“神通广大”的蓍草,作为中间物,来实现你跟“神灵”及相关事物间的“感应”与

38、“沟通” 。你们不是听说过“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吗?在古人看来,宇宙开始的时候,本来是混沌一片。以后,经过了好长时间的慢慢分化,才出现了高高在上的天,和位居其下的大地。而这 50 根尚未分开的蓍草,也正用来象征天地尚未开辟前的混沌状态。把你所要占问的事项“告知”这 50 根蓍草之后,接着就要进入具体的占问操作了。具体操作时,先从 50 根蓍草中,任意抽出一根,永远不再使用。然后,再将剩余的 49 根蓍草,任意分作两份,以象征宇宙打破混沌状态,分化出了天与地。两份蓍草,需各握在左手与右手之中。左手所握的,象征天;右手所握的,象征地。继而,再从右手所握的蓍草中,任意抽取出一根,夹在左手的小指与

39、无名指之间,以象征人。古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 ,宇宙间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天、地、人三种。接着,先用右手,四根一组,四根一组地分数左手中象征天的蓍草,看一下最后能余下几根。最后的余数,或一根,或两根,或三根。而当数至最后,剩余的蓍草之数为四根时,切莫再数进去,而是就把这四根,看做是余数。分数完毕之后,再以同样的方法,用右手,四根一组、四根一组地分数右手中象征地的蓍草,看一下最后能余下几根。最后的余数,亦为一二三四根不等。为什么要四根一组,四根一组地进行分数呢?古人认为,这是为了用四根的“四”字这一数目字,来象征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四根一组、四根一组地分数左、右手中的蓍草的过程

40、中,又需要把左手所余下的蓍草(一至四根不等) ,夹在左手的无名指与中指之间,而把右手所余下的蓍草,夹在左手的中指与食指之间(见图) 。古代的历法,每过几年,就会出现闰月的现象。而夹在左手中的这些左、右手所余下的蓍草之数,古人认为,正是为了用来象征闰月现象的。左、右手所余下的蓍草之数,再加上操作开始时从右手中取出的象征人的那一根之数,和数必定是九或五。这样,就算完成了蓍筮占问的第一套程序。第一套占问程序结束之后,古人认为,操作还不能就此终止。这是因为,按照古代的历法,三年内出现一次闰月,而大约五年以内,则要先后出现两次闰月;所以,古人认为,蓍筮占问要象征出大约五年内的先后两次闰月,就必须继续操作

41、下去。于是,我们又进入到蓍筮占问的第二套程序。第二套程序,是第一套程序的继续。在第一套程序结束之后,去掉剩余的九根或五根蓍草,那么,所使用的49 根蓍草,将仅余下 40 根或 44 根。针对这 40 根或 44 根蓍草,我们仍然要像第一套程序那样,首先将这 40 根或 44 根蓍草,任意地分作两份,握在左手与右手之中;然后,再随意从右手中取出一根,夹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继而,再分别四根一组、四根一组地分数左、右手中的蓍草,左手所余的蓍草(也是一至四根不等) ,仍夹在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右手所余的蓍草(也是一至四根不等) ,仍夹在左手中指与食指之间。最后,左右手余下的蓍草之数,加上小指与无

42、名指之间所夹的那一根之数,总和,将必定是八或四。这样,第二套程序,也就算宣告结束了。古人认为,第二套程序结束之后,还需继续转入到第三套程序。第三套程序,又是第二程序的继续。在第二套程序结束之后,去掉剩余的八根或四根蓍草,那么,第一套程序完结后尚存的 40 或 44 根蓍草,将剩余或 32 根(40-8 ) ,或 36 根(40-4; 或 44-8 ) ,或 40 根(44-4 ) 。针对这或 32 根、或 36 根、或 40 根蓍草,我们仍然要像第一、第二套程序那样,先任意分作两份,继而再随意取右手一根夹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随后再四根一组、四根一组地分数左、右手中的蓍草及至第三套程序完结之

43、后,左、右手所余下的蓍草之数,加上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所夹的那一根之数,总和,也必定是八或四。经过以上三套程序的相继操作,最后所剩余的蓍草之数,将会出现四种不同情况:(1)36 根40-4; (2)32 根40-8 或 36-4; (3)28 根36-8 或 32-4; (4)24 根328; (其中,作为被减数的 40 、36 、32 指的就是第二套程序结束后,尚存的蓍草之数)而这四种不同情况的蓍草之数,是由上述四根一组、四根一组地反覆分数,而最终得来的。因此古人又分别以 4 除之,于是就得出了9(364 ) 、8(324 ) 、7(284 ) 、6(244 )这样四个数值。古人就是根据 9

44、 、8 、7 、6 这样四个不同数值,转换成那种叫做“卦”的符号(具体转换方法,后文再讲) ,并进而再根据这种被称做“卦”的符号,具体断定占问事项的吉凶与祸福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古人以任意分作两份的蓍草象征天与地,以从右手中随意取的一根象征人,以四根一组、四根一组地分数象征一年内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以剩余的蓍草之数象征闰月,无非是想说明,天、地、人、时节(包括闰月)等各方面的信息,都进入到了这一“感应”与“沟通”的过程,因此蓍筮才会那般的“灵验” 。系辞传中所途述的蓍筮的具体操作程序或方法,大致如此。拨开笼罩于这一蓍筮具体操作程序或方法上的神迷主义迷雾,我们不难看出,其实,依照这一程序

45、或方法进行具体操作的过程,不过是一种具体的算术演算或数学运算过程。其中,演算或运算的起始之数,是 50 ,而最后的得数,则是或 9(36 ) ,或 8(32 ) ,或 7(28 ) ,或 6(24 )不等。只是由于迷信的古人信仰、观念的作怪,才把这么一种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十分普通、十分一般的算术演算或数学运算过程,赋予了神秘的内容,使它担负起了沟通人与万物及神灵的桥梁作用。周易古经的问世蓍筮占问,就是这样具体进行的。巫师们,相继使用着这一蓍筮占问方法,或者是与此相类似的占问方法,为人们占断着各种各样的事项的吉凶与祸福。经过日日月月、年复一年的占断经验积累之后,就开始有那么一个或数个学问比较高的

46、巫师出面,把自己以及同行们的占断经验总结一番,同时也参考了龟卜以及骨卜的丰富经验和观念,然后撰写成书,希望借此为日后的蓍筮占问,提供一种比较方便的参考或依据,以便自己以及后人,在日后的蓍筮占问中,能够既快捷又“准确”地断定出占问事项的吉凶与祸福,从而增强蓍筮占问的“灵验”程度,少走“弯路” 。以后,又有一些学问较高的巫师,陆陆续续地对这本书做出修改,使其不断得以“完善” 。及至到最后的定稿人那里,又从总体上,做了一番文字方面的仔细琢磨与加工。于是,一部作为历代巫师蓍筮占问经验积累结晶的书籍,就这样问世了。这部书籍,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古经。当然,这部书籍问世的时代,较确切地说,是在西周的初

47、期。二、人的觉醒智的闪光 周易古经述要亲爱的少年朋友们,步龟卜以及骨卜之后尘,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的经验积累之后,蓍筮占问活动,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周易古经的形成。周易古经的成书,昭示了“ 卜”与“筮” ,两种原始的宗教巫术迷信活动,新的发展转机的到来。“卜”与“筮” ,它们虽然同属于原始的宗教巫术迷信的范围,也同是人类处于“幼年期”时,文化水平颇为低下情况下的产物,但是,比较而言,盛行于西周时期的蓍筮占问活动,比盛行于商朝时候的龟卜以及骨卜活动,在文化思想的水平方面,的确有了明显的提高。而表现在蓍筮占问活动上的古人文化思想水平的明显提高,正是商、周两个王朝交替过程中,中国的学术文化,发

48、生重大转变的大趋势下的必然结果。所有这一切,都在作为蓍筮占问活动经验积累结晶的周易古经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天人合一人事为本周代“人天观”的转向我们知道,西周王朝取代商王朝,它所反映的,不仅是一个王朝交替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还是一个学术文化领域,开始发生重大转折的问题。这一重大转折,集中体现在“天”与“人”的关系问题上。转折的突出表现,就是,由听命于“神” ,到转向于“人”!商朝时的“人天观”的基本情况“人天观”的“观”字,与“世界观” 、 “宇宙观”中的“观”字的意思相同,也是看法的意思。 “人天观” ,也就是对于“天”与“人”相互关系的基本看法。这里所讲的“天”字,大致类似于

49、我们平时所说的“老天爷” ,指“上天” 、 “天神” ,或商朝时候的人们所讲的“帝”或“上帝” 。当然,在泛泛讲到“天”与“人”的相互关系时,此处的“天”字,也泛指高高在上的天与位居其下的大地,泛指整个大自然或整个宇宙,泛指天地间的“众神灵” 。而这里所讲的“人” ,则指人及人的行为或努力。商朝的时候,先民从大自然的怀抱中独立出来的历史还不算长,他们对付自然、适应环境、追求生存的能力,还是弱得相当可怜。因此,他们往往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反而过分消极地依赖于大自然,以及他们头脑中所想象出来的“神灵” 。正因为如此,在这一历史时期,先民仍匍匐、震慑于大自然及“神灵”的巨大威力之下,他们的生存,基本上还主要依赖于大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