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题散文两篇教案同题散文两篇教案.txt 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我的母亲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二、德育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教学重点: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教学方法:诵读法和延伸拓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
2、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请同学们再唱一遍。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再一次去感受母爱的力量。二、胡适简介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楚是非;责问。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2、学生自由阅读,批注文章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1)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2)勾画出文章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
3、句,试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四、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和写作方法。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章,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好象与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以外,还花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3、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用一句话
4、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我的母亲管束我很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2)为什么说她是“严父”?(3)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去上学。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忍的地步,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的侮辱。通过以上这些事,表现了母亲以下的品行:她是一位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对我严格要求,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话伤人感情。五、拓展延伸:1、从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积累
5、中将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2、母亲节快到了,你讲给母亲送一件怎样的礼物呢?为什么?3、代表胡适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4、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我的母亲 罗曼加里 教学目标:1、品味课文中充满感情的语言,抓住关键词句品析人物的内心情感。2、了解母亲身上表现出的坚强,走进一位伟大的母亲,感悟亲情。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感激、愧疚及怀念之情。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通过言行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2、比较分析两篇我的母亲的异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母爱,珍惜亲情,并学会善待父母。教学方法:品味语言 比较阅读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母爱是母亲对怀中
6、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女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 ” 我们每个人都在母爱光环的照耀下成长 ,在母亲的目光的关注下成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外国的母亲,了解一下她是怎么用爱来教育和培养孩子的。二、新课内容:(一)通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母爱的伟大。第一部分(1 段) ,通过回忆“我刚 13 岁”时的家庭生活,表现母爱的一个侧面克己无私。写母亲总要设法给儿子弄点好吃的,比如一盘牛排,母亲
7、“从来不吃这些肉” 。然而有一天,儿子发现,母亲“正仔细的用小块碎面包擦那给我煎牛排用的油锅” 。于是明白,母亲成为素食者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把有限的肉省给儿子吃。第二部分(2-4 段) ,仍是通过回忆往事来刻画母亲,表现母爱坚强。写“我 16 岁时” ,母亲的工作更加劳累。直到有一天她“瘫在椅子上了”,“我”才知道母亲“多年来一直对我隐瞒的疾病糖尿病”。这里,母亲的坚强得到了显现。同时,仍是在写母爱。因为,她的坚强源自母爱是“对我的美好前途的憧憬支撑着她活下去” 。接着,写“1938 年我被征入空军” ,后来巴黎失陷, “我”辗转到英国,一直到收到母亲的来信,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及鼓励。第三部
8、分(5-6 段) ,全文的高潮,母爱到了极致。写尔后的 3 年多时间里,是母亲死前写下的近 250 封信,给了儿子战斗到胜利那一天所需要的力量和勇气。这一部分把母爱推向了极致(不仅在生前,还延续到死后。连让儿子有个心理准备都考虑到了) ,把文章推向了高潮。三、分析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1、作为记人散文,作者主要通过言行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文中精心选择了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片段,一个片段表现母亲的一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完成了母亲整体形象的塑造: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克己无私的关爱儿子,更注重意志品质、爱国情操、树立自信方面的培养,而且方法得当。2、作为儿子记叙母亲的文章,文中自始至终都穿插着儿子对母亲
9、的各种感受。比如:受到鼓舞,增强了勇气等。作用:一方面是烘托母亲,突出了母爱的伟大与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是借此抒情,把母子之间的骨肉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3、文章中间部分预设伏笔,层层铺垫。给读者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心灵震撼。这种追求戏剧性效果的写法,带有小说化的特征。四、比较阅读两篇课文:1、两篇文章中的母亲形象有什么不同?老舍的文章中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另一篇课文则塑造了一个坚强勇敢的母亲形象。2、两篇课文中,作者都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母亲的?都通过日常生活事件来写母亲,表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母爱的伟大。3、比较两篇课文中使用的小说化写法:老舍的文章中主要是指细节描写的细腻、真实和人物刻画的丰满、亲切;罗曼加里一文的小说化主要表现在伏笔、铺垫、照应的运用上,形成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戏剧性效果。4、比较不同作家的语言特点:老舍的语言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既流畅、朴素、生动,又凝练、含蓄、隽永。而且,喜欢在叙述中插入哲理性议论,起到深化主题、抒发情感的作用。罗曼加里的语言质朴、明快、口语化,富有个性特征。五、布置作业:练习册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