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谈如何保证投射实验的科学性.docx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9309057 上传时间:2019-08-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保证投射实验的科学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如何保证投射实验的科学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如何保证投射实验的科学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如何保证投射实验的科学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如何保证投射实验的科学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如何保证投射实验的科学性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摘要:心理投射源于人类心灵外显于对象化的需求,是一种将内在意象赋形的过程,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机制,“在人类生活的时时处处都可以观察得到”。 投射测验作为一种测验技术出现之初即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心理测验的发展,投射测验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质疑。怎么样保证和提高投射实验在临床实践中的科学性,是目前心理工作者的重要研究领域。关键词:心理学,投射测验,科学性一,心理投射的理论演进投射(projection) 这一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弗洛伊德认为,自我(ego)会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思想在潜意识中转移到他

2、人或周围事物上,使之脱离自我,以减轻内心的焦虑,避免痛苦而得到一种解脱。弗洛伊德将投射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来对待。荣格(Carl G. Jung)借用了弗洛伊德“投射”这个概念,但是赋予了“投射”新的内涵,他认为投射“在人类生活的时时处处都可以观察得到”,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机制。冯弗朗兹在分析心理学的投射观中写道:“更为精确地来说,投射的内容不仅仅是个体早期经验的记忆意象,而是个体总体的人格特质。1921 年,赫尔曼罗夏(Hermann Rorschach) 发表了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Inkblot Method)。这是最早的人格投射测验。1922 年,罗夏完成论文“形式解释测验的

3、应用”,准备提交给瑞士精神分析学会,不料几周后就猝然谢世。假以时日,罗夏本人可能更进一步将其发明的测验与精神分析理论结合,完善其投射机制。默里(H.A.Murray)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投射”概念,创立了著名的投射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Murray 认为人们在认知和解释模糊性刺激时,受到需要和动机的影响,认为需要可派生出压力,正是需要和压力控制着人的行为,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投射技术”一词最早由 L.K.Frank 提出,L.K.Frank1939 年发表了论文人格研究的投射技术。Frank 认为,投射技术是“一种研究人格的方法,它使受测者面对某种情境并根据这一情境对他的意义作出反应。

4、”Frank 认为,当把不具结构性的和模糊的刺激物呈现给受测者时,就会引发他个人私有世界的投射。因为他必须对刺激物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解释,并对它做出有效的反应。在以往文献中,投射测验与投射技术基本是指谓同一种技术。提倡使用“投射测验”的研究者更多侧重此种技术的诊断功能,而提倡使用“投射技术”的研究者认为投射技术不仅能获取人格信息,而且可以使受测者进行宣泄并得到治疗。投射源于人类心灵外显于对象化的需求,广义来讲,也是一种将内在意象赋形的过程。心理投射虽然通常在潜意识中完成,不易为人觉察,但是心理投射却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机制,“在人类生活的时时处处都可以观察得到”。二:心理投射技术投射测验(proje

5、ctive tests)是心理学的三大测验技术(问卷测验、投射测验和情境测验)之一,它通过受测者对模糊不清、结构不明确的刺激的反应,分析、推断其人格特点。通常应用于临床治疗,适用于儿童和成人,不受文化程度的制约。投射测验可以有效防止社会赞许性等问题的出现,尤其适合恪守“中庸之道”“不习惯于直接问答”的中国人。投射测验主要分为四类:(1)联想型:让受测者说出某种刺激 (如单字、墨迹) 所引起的联想,根据受测者的反应作出分析。如荣格的词语联想测验(word association test) 和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Inkblot Method)。(2) 构造型:要受测者根据他所看到的

6、图画编造一套含有过去、现在、未来等发展过程的故事,这种测验主要测量受测者的组织信息的能力,从测验的结果分析受测者的深层心理。如主题统觉测验(TAT)。(3)完成型:提供一些不完整的句子、故事或辩论材料等,让受测者自由补充,使之完成,较为著名的有语句完成测验(Sentence Completion Test)及其后来由其衍生的多种变式。(4) 表达型:使受测者利用某种媒介(如绘画、游戏、心理剧等)自由表露他的心理状态,如画人测验(Draw A Person)、画树测验(Draw A Tree) 、房树人测验(H-T-P)以及沙盘游戏(Sandplay)等。投射技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发挥

7、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不管在个体辅导,还是团体辅导中,合理利用投射技术,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表达型的投射技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尤其广泛,比如房树人测验(H-T-P)以及沙盘游戏(Sandplay)。这类投射技术形式引人入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认真投入,内在无形的情绪情感“得之于心”,丰富生动可见可触的意象“应之于手”。无意识通过此类投射技术自发呈现,意识和无意识积极交流,意识领域因此而丰富扩大,并最终带来态度的转变与人格的整合。许多以往研究展现了沙盘游戏、绘画测验等投射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5.12”地震发生以后,笔者作为志愿者参加心理援助,在震区临时校舍运用心理投射

8、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沙盘游戏疗法、绘画疗法、心理剧等,效果良好。三:投射实验的影响因素与完善由于投射实验的施测有些类似于半结构性会谈,收集的信息受到施测者与受测者关系的影响。施测者的暗示与鼓励会影响受测者的反应,两者间信任、合作的关系会影响受测者反应的质与量。被试的反应还受很多情境因素的影响。 “在情境相当模糊的情况下,被试会努力寻找测验外的线索为刺激提供意义。视野中测验卡片的数目、测验房间墙上的画、施测的理由、施测者的性别和外表,这些都会影响投射测验的反应。 ”通常行反应是人格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环境因素占主导时,反应往往是被迫的、个体不能自由选择的 ,因而可能无法充分表现人格特征

9、;而当环境允许个体自由反应时,尤其是行为不受奖惩和评价之影响时,反应往往能较好地表现人格。这就决定了投射技术的非结构化特点。如果某一刺激形状有一公认的意义,则此刺激为结构化的,否则则为非结构化的。换言之,对于高度结构化的刺激,解释的余地很小,因此解释的个体差异也不太重要 ,非结构化的刺激则相反。因此投射技术提供非结构化的刺激,给予被试较大的自由反应的空间,以求加大反应的差异性,从中推论人格特征。由于投射测验本身的主观性、专业性和复杂性,其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 信度和效度问题。投射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人们历来有很多的批评,甚至对其持质疑态度。因为对同一测试结果,可作出多义乃至反

10、义的解释,投射测验是否能够测出被试真实的问题、反映被试真实的情况值得怀疑。投射测验之所以很难建立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资料,主要在于它的两个特征: 第一,投射测验的主要目的是揭示出个体人格中比较隐蔽的、潜在的问题,因此其结论不易用观察和实验研究所采用的评价方式来检验; 第二,目前并没有好的效标来检验投射测验的结论。为了有效提高测验的信效度,咨询师在对图画进行解释时必须将测验结果与问卷测验结果、被试的实际情况( 如主试的观察、询问) 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和评估,而不能机械地搬用某些特定标志的解释假说。( 二) 测验使用的普遍性问题。虽然投射测验的信效度有待检验,但近年来许多临床的应用表明了测验的有效性。

11、它的表面效度低,测验的目的是隐藏着的,从而在测试过程中,被试者很少有意伪装; 绘画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这样就不会因为乏味而影响被试者的作答态度,从而影响结果的信效度。尽管测验被证明是有效的,但目前其在心理咨询中使用得并不普遍,主要集中用在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神经症的心理咨询中,总体来说使用得并不广泛,这主要是由于房树人测验作为一项专业的投射测验,对咨询师的专业知识背景及相应的图画技术的理论和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咨询师对房树人测验并不熟悉和擅长。因此今后需加强对投射测验的宣传和推广,着重加强其在中老年人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自杀倾向筛查等特殊群体和特殊问题中的应用,同时也应加

12、强房树人测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培养。(三) 测验的标准化问题。目前投射测验的使用并不成熟,从测验的实施、计分到解释,都缺乏标准化的程序,测验的使用不够规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测验滥用现象; 另外,目前还没有建立起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病症的测验常模。国外的斯尔文绘画测验( SDT)已经建立起各种版本的常模20 22,而国内这方面才刚刚起步,虽然浙江省精神卫生研究所的谢亚丽在 1994 年对统合型房树人测验( SHTP) 的实施方法、分析方法和解释进行过系统的阐述,但那已是10 多年前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绘画内容和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符合当代中国人的房树人测验实施方

13、法、解释系统和常模资料。另外,虽然陈侃等人( 2002)针对各种神经症倾向建立过房树人绘画特征的回归方程,但也只是初步的研究,有待后续大量研究的应用和佐证。当然,编制这些常模并不是说要生搬硬套这些解释假说,也要结合被试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灵活把握。( 四) 测验中无关因素的影响问题。研究发现被试的绘画水平是影响房树人测验评定效度的一个重要因素。Kaplan 在编制自我发展绘画评定时发现,绘画评定结果与纸笔测验结果之间相关小,如果把样本中艺术经验极多或极少的被试去除,相关就增加。这表明被试的绘画水平影响了绘画评定的效度。除了绘画水平之外,Kaplan 发现绘画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年龄增长和经验增加

14、的结果。因此,那些以绘画内容为基础计分和解释的绘画评定,更容易受到被试年龄和经验的影响,从而影响测验的效度。因此在对房树人测验结果进行解释时,应将被试的绘画水平等无关因素考虑进去,使其解释更加科学有效。(五)在使用投射测验时,将其与多种现代技术相结合。为了对受测者的情绪和行为做更为细致入微的观察,达到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施测者可以在征得受测者同意的情况下,开始在治疗室内安装摄影和摄相设备, 全面记录投射测验中的各个细节, 尤其是受测者的一些非语言信息,这样,施测者就能整体把握当事人的具体反应。(六)将投射测验与其他心理测验综合使用。在实际应用中, 对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是一种趋势,国内外新近流

15、行的评价中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投射测验的客观性,还能顺应心理测验发展的趋势,使其在以后的发展中走得更远。四:投射实验的展望与发展 虽然投射测验有许多不足, 但投射测验并没有从心理测验的阵地中消失, 这当然由于相比于其它测验而言,投射测验也有自己特有的优势。第一,经过心理测验学家的努力,投射测验作为一种非文字性的测验,可以跨文化的使用,对它的反应基本不受文化的影响, 在对评估者人格进行测量时可以进行跨文化的相互比较。第二,可以有效解除被试的伪装,洞察被试的潜意识动机和行为,感受到被试内心深处的变化。有效促进治疗师的共情,提高治疗效果。第三,投射测验的非言语性更适合于与儿童沟通

16、,通过特定的反应临床咨询师可以发现某些儿童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个人行为。随着投射测验的理论与技术日臻完善,投射测验的信效度逐渐得到肯定,出现了综合运用各种测验技术的趋势,各取所长、相得益彰。一般来讲,做一个问卷测验,每个人要花一小时左右时间,做一个情境测验,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心理学的应用客户要求经济实用,在这种情况下,投射技术就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在国内外,笔迹分析等技术便很有市场。心理学家需要开发像笔迹分析、自传分析、职业统觉之类的有满意效度的投射技术,在讲究效率的现代社会,这些经济实用的投射测验会有更大的应用空间。然而投射技术还需要不断完善:一是使施测、计分等更标准化、客观化。二

17、是注重施测关系的建立,使受测者做出更多更好的反应;对施测和计分者加强精神分析素养的培养,使他们能更好地使用这些工具。此外,投射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需要注重进行国外已有测验的修订与推广,以及对测验使用者的培训。通过以上对投射测验发展的回顾和分析评价投射测验未来的发展会呈现以下一些趋势。1、投射测验的研究与应用趋向整合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投射测验研究领域的争论一直围绕“投射测验是一种诊断工具还是治疗工具”而展开。现在许多投射测验的研究都显示在这两方面的一种整合的趋势,将来可能出现的趋势就是“客观诊断标准治疗”(头脑与公式的结合)的模式,即要运用尽量客观、标准化的方法作出诊断,然后治疗师根据自己的治

18、疗技巧来挖掘当事人潜意识的欲望和本能。2、与多种现代技术相结合为了对当事人的情绪和行为做更为细致入微的观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一些研究者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开始在治疗室内安装摄影和摄相设备, 全面记录投射测验中的各个细节, 尤其是当事人的一些非语言信息,这样,咨询师就能整体把握当事人的具体反应。3、投射测验 从临床病人向正常人群的转变投射测验一直是对临床病人进行诊断的治疗工具,它的目的是促进病人成长和完善人格。近年来,一些心理测验学家已开始整合投射测验以便能广泛的应用于正常人群,以促进人格的完善,扩大投射测验的使用范围。参考文献1 孔祥娜. 投射测验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 河西学院报.20

19、07. 23(6):94 97.2 黄 静. 投射测验之绘画测验在心理学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 2008. 4:119120.3 童辉杰. 审视与瞻望 : 心理学的三大测验技术 J.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3:8188.4 苏永华我国心理测验发展的回顾与反思J心理科学,1999 ,5.5 Wolman B B1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Psychiatry Psychology Psychoanalysis and Neurology1 New York: Aesculapius Publishers. 1977, 94-991.6 陈祉妍

20、. 人格评估中的投射技术J. 心理学动态. 1999, 7(4):5458.7 郭庆科. 罗夏墨迹测验在西方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J 心理科学进展,2001(3):334 338.8杨 东,吉元洪.实用罗夏墨迹测验 M.重庆出版社.2008.9 吉元洪.图片物语:心理分析的世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0 Masling J M. On the nature and utility of projective tests and objective tests J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97,69(2):257- 270.11 袭开国,顾雪英. 房树人测验:一项人格评估的技术J.教育教学研究.2007.5:1231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