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9303430 上传时间:2019-08-0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小学学习数学时,已经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例如,把加法交换律表示成 a+b=b+a,这比用语言“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来叙述要简洁、好记得多。又如,在省去乘号后,圆面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成 s=r2(其中 s、r 分别表示圆面积、圆周率、半径) ,这比用语言“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与半径平方的积”来叙述方便得多。一般地说,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数或数量关系简明地表示出来。我们在公式与方程中都用字母表示数,这给运算也带来了方便。“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础,从最初步的意义上来说, “表示数”就是“代表数”的意思。再说一个有趣的例子。你可能听说

2、过下面的儿歌:1 只青蛙 1 张嘴,2 只眼睛 4 条腿, “卜通”一声跳下水,只青蛙 2 张嘴,4 只眼睛 8 条腿, “卜通” 、 “卜通”跳下水,4 只青蛙 4张嘴,8 只眼睛 16 条腿, “通” “通” “通” “通”跳下水。当然,这是为了帮助儿童练习说话而编造出来的。但从数学上来说,这首儿歌既罗唆,又漏掉了 3 只青蛙、5 只青蛙等情况。如果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就可以简单说成:“只青蛙张嘴,2 只眼睛4 条腿,声卜通跳下水。 ”你看,这不既简洁,又全面吗?什么叫做代数式?说到代数式,先要明白什么叫做代数运算。代数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开方等六种,其中乘方运算我们已学过

3、平方与立方,而开方运算还没有学到。所谓代数式,就是指包含代数运算的式子,也就是指用代数运算符号把数与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单独的一个数或者字母,也是代数式。aba:b=ab 所以 ab,a:b 也是代数式。在代数式中出现乘法、除法运算时,要注意些什么?(1)代数式中的乘号,通常写成“”或者省略不写。例如4a 可以写成 4a 或 4a(注意把数写在字母前面) ,2(a+b)可以写成 2(a+b)或 2(a+b)。数与数相乘时,一般仍用“”号。(2)在代数式中遇到除法运算时,常改写成分数的形式,例如,st 常改写成,ah2 常改写成(有时也改写成) 。(3)遇到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将带分数

4、改写成假分数。例如,1 应改写成或(实际上, ,所表示的是同一个代数式) 。解简易方程时应该注意什么?(1)从现在起,应该慢慢学会并习惯于使用代数方法,而不要再使用小学里学过的算术方法(即通过逆运算的方法) 。(2)在教科书第 28 页的第 46 行下面划一条线,并把这三行字背下来,对于这三行字,最关键(即最要紧、最起作用)的是“同一个适当的”这六个字。什么数一定不适当呢?0 这个数一定不适当。什么数适当呢?这就靠你仔细观察方程的特点来选择。至于用加,还是用减、用乘、用除,也要靠你观察方程的特点再予以决定。观察是分析的基础,我们今后在做数学题目时,都应先仔细观察,再找出办法。为什么要学习有理数

5、?我们在小学学过的数包括整数、分数、它们都不能比 0 小。但是在生活中经常要碰到比 0 小、比 0 低、比 0 少的问题。例如:1.北京 1 月份某天下午 2 时的气温是 3oc,晚上 12 时(即次日0 时)的气温比下午 2 时下降了 12oc。晚上 12 时的气温是多少?2.某中学初一年级 4 个班进行足球比赛,规定赢一场记 1 分,结果初一(4)班输了一场,那么初一(4)班应该记多少分?问题(1)的答案是“零下 9oc”,问题(2)的答案是“比 0 少1 分” ,你看多么麻烦!爱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和足球比赛的同学都知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分别表示为“9oc”和“1 分” ,这就是有理

6、数中的负数(即比 0 小的数)发挥的作用。有了有理数,像 312 这样的减法就可以做了。学了有理数后,0 是不是还表示没有?在有理数范围内,0 决不是表示没有。例如“0oc 的气温比9oc 的气温要高出 9oc,即 0 比9 大 9;得 0 分的球队比得1分的球队要多赢 1 场,即 0 比1 大 1。实际上,0 是在正数与负数中间的数,它比所有的正数小,但比所有的负数大。“相反数“这个概念有哪些主要的特点?主要特点有两个:第一,除 0 以外,相反数总是以 0 为中心“成对出现”的。如果把一对相反数表示到数轴上,那么原点一定在这两个相反数表示的点的正中央。第二,相反数总是“双向”的,a 的相反数

7、是a,a 的相反数是 a。a 与a 总是“互为”相反数,并且它们的和为 0。为了使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有相反数,我们补充规定 0 的相反数是 0,即 0 与它本身互为相反数。“绝对值”这个概念有哪些主要的特点?主要特点有三个:第一,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所以绝对值不可能小于 0(注意:不能说绝对值总是正的,因为 0 的绝对值是 0,而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二,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把这个数的正号或负号舍去以后留下来的数的值。例如|+63|=63,|2|=2,|+(1.5)|=1.5,|(4)|=4 等等。第三,有时有这样的情况,例如,汽车向东开 6 千米或者

8、向西开 6 千米,可以分别记作 6 千米和6 千米,这里的6 千米虽然有负号,但不并表示汽车走的路程比 0 少,仅仅表示汽车是向西的。向西开 6 千米和向东开 6 千米,都“绝对”是开了 6 千米。这说明,在生活中,有时应该只考虑舍去正号或负号以后留下来的数的值,也就是绝对值。 运算顺序是怎样规定的?我们把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这六种运算叫做代数运算,其中加、减叫做第一级运算,乘、除叫做第二级运算,乘方、开方叫做第三级运算。运算顺序如下:(1)第三级运算第二级运算第一级运算;(2)遇到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并且按照“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的顺序进行。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于圆周率的研究作出过哪

9、些贡献?祖冲之(公元 429500 年)是我国南北朝时代的科学家,在数学方面有杰出成就。他推算出圆周率 的值在 3.1415926 和3.1415927 之间,可以认为精确到小数点后第 7 位(想一想,为什么不说精确到小数点后第 6 位) 。他提出了 的约率为,密度为因为,而31415929,与 =3.1415926535相比,精确到小数点后第 2 位,精确到小数点第 6 位。经后人证明,在所有的分子、分母都不大于 1000 的分数中,最接近于 的值。祖冲之提出要比德国数学家奥托求得这一结果早 1000 多年。因此,后人又把称为祖率。如何记忆 的近似值?对大部分同学来说,只要记住就行。335/

10、113 可以这样记忆:有六个数 113355,把前一半 113 作为分母,后一半 335 作为分子,还可以用一句英语句子来记忆:“Yes,Ihaveasmalltelescope.”(是的,我有一架小望远镜。 )这个句子有六个词,它们分别含有3,1,4,1,5,9 个字母。你看,用这种附加意义法把数学与英语结合在一起是不是更有趣?在学习单项式与多项式时,要注意什么?单独的一个数或者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是多项式的特例。例如,3x2 就可以看作二次三项式3x2+0x+0。所以,当我们说一个多项式的次数时,指的是在它的各个项中,系数不为 0 并且有最高次数的那一项的次数。这里“系数不为 0”五个

11、字十分重要。目前我们说一个多项式的次数时,主要是指系数不为 0 的项共有几个。“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这一句话中的“统称”是什么意思?“统称”就是“统一起来叫做”的意思。其实我们在教科书的第 49 页上已经用过这个词语:“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上面说过,单项式是多项式的特例。如果我们把整数看作分母为 1 的分数,那么整数也是分数的特例。这就是说,整式实际上就是多项式(其中包含着单项式) ,有理数实际上就是分数(其中包含着整数) 。这时,被“统称”的各个对象(人、事、物或科学词语)之间有包含或被包含的情况。另一种“统称”则不是这样,被“统称”的各个对象之间没有包含或被包含的情况。例如我们可

12、以说,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统称三角形。这里有三个对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它们谁也不是谁的特例。将来我们还可以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统称矩形,这里长方形被认为长大于宽(小学数学里就是这么说的) ,那么在两个对象长方形和正方形中,哪一个都不是另一个的特例。“合并同类项”中包含着什么重要的数学思想?一般地说,分类思想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想,各门学科都要运用这种思想。例如学习语言要分为听、说、读、写、译等各类技能,学习生物学要分为植物学、动物学和人类学,学习史、地要分为本国史、地和世界史、地,学习数学也要分为代数、几何(将在下学期开始学习)等。不过,将同类对象按数量关系进行合

13、并,这是数学中特有的。当我们计算一所中学的男生、女生人数时,是将各个年级或各个班级的男生、女生人数分别相加获得的,这里就有将同类对象按数量关系进行合并的思想。实际上, “合并同类项”运用的也是这样一种数学思想,它既简单又明了,并能使结果大大简化。把 3(a22b)去括号,得 3a26b,根据的是什么?由于我们在这一章只学习整式的加减,所以不能说上面的去括号过程是根据整式的乘法法则,不过我们可以认为是根据分配律,而这是我们已学习过的。用分配律来理解去括号法则,会变得更容易。例如:8a+(5aa)=8a+1(5aa)=8a+15a+1(a)=8a+5aa,而8a(5aa)=8a1(5aa)=8a1

14、5a1(a)=8a5a+a。能不能利用竖式来进行整式的加减法?能。用竖式来进行整式的四则运算时,要将两个整式都按照某一个字母的降幂(或升幂)排好,其中缺少的项要用 0 补上。写竖式时,只要写出按降幂(或升幂)排列后各项的系数,不必写出后面的字母及其指数(心里记住就行了) 。例如,用竖式来解决教科书第 164 页上的例 2 和例 3,可以这样进行:3652y3y2+)476)1y2y271112yy2答案是答案是7x2+x1x2+2xy+y2如果把例 2 改成“3x26x+5 与 4x26 的和” ,那么竖式变成365+)406711答案是 7x26x1这种利用竖式,并且靠系数来进行整式四则运算

15、的方法,叫做分离系数法。这种方法说明,整式四则运算实际上可以只通过系数来进行。将来我们会看到利用分离系数法来进行整式乘、除运算的优越性。整式加减的结果有哪些特点?整式的和或差仍是整式;和式或差的次数都不会大于参加运算的整式的次数中较大的那一个,项数不会大于参加运算的整式的项数之和;减去一个整式,等于把这个整式乘以1 后加到被减式上去,因此减法是加法的特例,加法与减法可以统一成加法。关于等式的性质,除了教科书上讲到的以外,还有哪些没有提到?教科书指出,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以及在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 0) ,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我们可以把这些性质

16、叫做“等式的加、减、乘、除不变性” 。除此以外,相等关系“=”还有以下更基本的性质:(1)如果 a=b 那么 b=a 这条性质叫做相等关系的对称性。我们有时把 8=改写成=8,就是利用了相等关系的对称性。(2)如果 a=b 并且 b=c 那么 a=c 这条性质叫做相等关系的传递性。根据对称性和传递性,可以知道,如果 a=b 并且 b=c 那么 a=c这条性质可用文字说成“等于同一量的两个量相等” ,简称为等量代换,这在中学数学中十分有用。教科书的正文中虽未提到后三条性质,但在第 185 页 B 组题的第一题中给同学们下了一点“毛毛雨” ,以后同学们都会用到这些性质的。移项法是不是直接根据等式性

17、质 1 得到的?不是。因为等式性质 1 规定,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 “同一个数或同一整式” ,所得结果仍是等式,但在使用移项法时,我们没有这个规定,等式中的任何一项,不管它是不是数或整式,都可以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同样的道理,移项法则也不是直接根据方程同解原理 1(见教科书第 210 页上的“读一读” 同解方程 )得到的。要说清移项法则的根据,牵涉到许多其他知识,我们现在还无法学习。怎样判别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根据教科书第 201202 页上所指出的,我们可以说:凡是经过利用等式性质 2 去掉分母以及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变形后,能够化为 ax+b=0(a0)形式的方程,就是一元

18、一次方程。凡是不能经过上述变形化为 ax+b=0(a0)形式的方程,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方程 ax=b 叫做最简方程。如果不附加 a0 这一条件,那么它就不一定是一元一次方程。在本章中,我们只学习未知数的系数不是 0 的情形。教科书第 209 页 B 组题的第 3 题中的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不是。但如果限定 x 小于 0 时,它就成为两个不同的一元一次方程和。所以方程有两个解,可以记作 x1=28,x2=28。注意:一元一次方程都只有一个解。在教科书“4.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一小节的例 8 中,为什么不设这个两位数为 x如果设这个两位数为 x,那么由于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1,x1

19、是一个两位数,并且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同,所以为所求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1 为它的个位上的数。根据“十位与个位上的数的和是这个两位数的” ,得+1=2x+9/11解得 x=45 可见列方程比较困难。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不一定要“题目问什么,就设什么为“x” 。教科书中设十位上的数为 x,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间接未知数法。设间接未知数法又叫做换元法,这是一种重要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代数解法与算术解法有什么不同?我们在教科书第 237 页上的“读一读” 关于代数的故事中中,已经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一般地说,用算术方法解题,是从已知数出发,一步一步

20、向前摸索前进,这有点儿像走迷宫,前面走不通了,就退回到叉路口,换一路试试。因此,这样的解法带有盲目性,往往费时费力。而代数方法一开始就既抓住已知数,也抓住未知数,先找出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关系(例如相等关系) ,再根据这个关系列出所需要的代数式和方程等。这就使得解题过程既有目的又有步骤,变得比较简单明确了。再以教科书第 240 页上的题目为例来说明这两种解法的差别。我们已经知道了这道题的代数解法。如果改用算术解法,则应作如下的分析:两厂原任务为:4000400=3600(台)假设两厂都完成任务的 110%,则应该一共生产3600110%=3960(台)但甲厂实际完成了任务的 112%,因此它比

21、上面的假设多完成2%,这 2%的产量就是两厂实际共生产 4000 台与假设共生产的 3960台的差;40003960=40(台) 。这 40 台是由甲厂生产的。于是甲厂原任务为402%=2000(台)也可以用一个综合算式算出来:4000(4000400)110%(112%110%)=402%=2000(台)应该注意:算术解法有时比代数解法简便。对于明显可用算术解法来解的简单应用题(例如用一次运算就可获得结果的应用题) ,就不必列出方程去求解。总之,哪种解法简便,我们就选用哪种解法。关于不等式的性质,除了教科书上讲到的以外,还有哪些重要的性质?教科书在第 56 页上讲述了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这

22、三条性质可以分别叫做加法保序性、乘正数保序性、乘负数反序性。除了这三条性质以外,不等关系还有以下更基本的性质(1)ab 就是 ba,这条性质叫做不等关系的反对称性,我们有时把 82x 改写成 2x8(或把 82x 改写成 2x8) ,就是利用了不等关系的反对称性。(2)如果 ab,并且 bc,那么 ac,这条性质叫做不等式关系的传递性。传递性还可用文字说成:“如果第一量小于第二量,第二量又小于第三量,那么第一量小于第三量。 ”如果把 a、b、c 分别看作第一量、第二量、第三量,那么还可说:“如果第一量大于第二量,第二量又大于第三量,那么第一量大于第三量” 。这些性质在中学数学中都十分有用。32

23、,33 这两种写法对不对?为什么?这两种写法都是正确的,因为记号“”的意思就是“不小于” ,3 显然“不小于”2,也显然“不小于”3。今后我们要记住:只要“ab”和“a=b”中有一个成立了,就可以写成“” 。是不是每一个不等式都有无限多个解?不是。虽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都含有无限多个数,但在其他的不等式中,有些不等式是无解的,也就是说,在它们的解集中,一个数也没有。例如解不等式|x|1。我们知道,任何数的绝对值或者是正数,或者是 0。正数或 0 怎么可能小于 1 呢?所以适合不等式|x|1 的数一个也没有。通常,我们说“不等式|x|1无解” ,或者说“不等式|x|1 的解集是空集” 。;如果

24、把上述不等式改写成|x|0,那么它只有一个解=0,也就是说,它的解集只含有一个数 0如果把“解不等式”改成|x|6“求不等式|x|6 的正整数解”,那么它只有 1,2,3,4,5 这 5 个解集,也就是说,这个实际问题的解集中只含有 5 个数。怎样判别一个不等式是否一元一次不等式?到现在为止,我们解过的不等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或者不含分母,或者分母中不含未知数,将它们经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变形后,能化为最简形式 axb 或 axb(a0),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 1,系数不等于 0。我们把这一类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请注意以下两点:(1)在将不等式 a

25、xb 或 axb(a0)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a 时,要看 a 是正数还是负数,从而解决解集是 x 还是 x。这个步骤也可简称为“系数化为 1”。(2)不等式 ax+b0(其中 x 是未知数,a、b 是已知数,并且a0)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这里 a 是未知数的系数;b 是常数项,习惯上与 ax 同写在不等式的左边。如果已知不等式中的不等号是“”号,可以在不等式两边同乘1,把它变成“”号。总之,标准形式可以看成只有一个。讨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整数有什么用?这是实际问题的需要。比如大家都爱抽奖券吧。假定一个纸盒里有 30 多张奖券,由甲、乙、丙这三位同学去抽取,规定每人抽取的机会一样多(

26、就是如果你能抽取多少张,那么我也能抽取多少张) 。问每个人可以抽取几张奖券。设每人可以抽 x 张奖券,则甲、乙、丙这三位同学一共抽取了3x 张奖券。因为盒内共有 30 张奖券,所以 3x30。解这个不等式,得 x10。由于奖券的数目不可能是分数或负数,所以 x 为0,1,2,10 这 11 个整数(当 x=0 时,表示每人抽取 0 张,也就是未抽) 。在另外一些实际问题中,要求出的解可以包括负整数。在学了大小关系后,要注意些什么?(1)a 不一定比a 大。(2)a+b 一定比 ab 大。(3)3a 不一定比 a 大,a 不一定 a/5 比大。a(a0)(4)a 的绝对值是|a|=-a(a0)什

27、么是数学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数学方法是以数学为工具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数学方法中都包含着数学思想,例如符号与变元的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公理化与结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已知与未知互相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互相转化的思想等。目前我们所说的数学方法,还仅仅限于在学习数学时用来解题的一些方法。我国古人指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就是说,送给他人好多好多鱼,不如教给他捕鱼的方法。这就指出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数学方法是属于数学知识范围内的。我们已学习过许多具体的数学方法,例如有理数或整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消元)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数轴方法等。有

28、些数学方法还可以表示成明确的规则,我们就把这样的规则叫做法则,例如去括号、添括号的法则,多项式的乘法法则等,有些数学方法不能表示成明确的规则,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它们。在“因式分解”这一章中,我们又要接触许多数学方法,这是学习这一章知识的重点。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些方法,就能运用它们去解决成千止万分解多项式的因式的问题。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哪些数学方法?主要介绍了以下四种:1.提公因式法。这是分解因式最基本的,也是首先要考虑使用的方法。2.运用公式法,这是指学会运用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及立方和(差)公式来分解因式。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学习运用完全立方公式 a33a2b3ab2b3=(ab)33.分组分

29、解法。4.十字相乘法。对于可化为 x2+(a+b)x+ab 型的二次三项式,一般也可用十字相乘法来进行分解。十字相乘法还可用来分解二次项系数不等于 1 的二次三项式和二次齐次式。除了上面这些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分解因式的数学方法?有的,至少还有三种:1拆项添项法,我们通过做教科书第 32 页上的 B 组第2,3,4 题,可以接触到这种方法。第 4 题还告诉我们,添 0 含有“添加辅助元素”的思想,拆 0 含有“一分为二”的思想,这是两个重要的数学思想。2配方法。我们通过学习教科书第 4344 页上的“读一读” ,可以了解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十分重要,我们在后续内容的学习中要经常用到。3换元法。举

30、例来说,要把(x2+3x2)(x2+3x+4)16 分解因式,由于原式较复杂,所以我们把 x2+3x 换成新的变元 y,这就使问题变得简单了,教科书第 42 页上的“想一想” ,介绍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也含有“添加辅助元素”的思想。使用以上三种方法,目的都是为了“从未知到已知” 。如果有条件学习它们,应在学习、使用时仔细体会其中包含的数学思想。分解因式能不能尝试待定系数法?能。例如把二次三项式 x2+x6 分解因式,我们知道,如果它能分解的话,应该分解成两个一次二项式的积(x+b1)(x+b2)把它展开,得 x2+(b1+b2)+b1b2 把它与原式 x2+x6 比较,得b1+b2=1,b1b

31、2=6 经过分析,可以知道(不一定要画十字)b1=2,b2=3 或 b1=3,b2=2。x2+x6=(x2)(x+3)在以上解答过程中,b1,b2 就是待定系数(请参看本书第 17 页第 30 问) 。分解因式时,要不要考虑一题多解?要。一题多解是我们学习数学时,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数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举例来说,把 a2+2ax+a2 分解因式,至少可考虑运用以下四种方法:1.运用公式法。原式=(a+x)22.十字相乘法,把原式看成关于字母 x 的二次三项式。3.拆项补项法。拆开 2ax 再分组分解,即原式=x2+ax+ax+a2=(x2+ax)+(xa+a2)=x(x+a)+a(

32、x+a)=(x+a)(x+a)=(x+a)24.待定系数法。设原式=(x+b1)(x+b2),把这个积展开,得x2+(b1+b2)x+b1b2,把它与原式 x2+2ax+a2 比较,得b1+b2=2a,b1b2=a2 经过分析,可以知道 b1=b2=a原式=(x+a)(x+a)=(x+a)2关于因式分解的结果,在表述上有什么要求?主要是两条:1.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2.相同的、不能再分解的多项式因式的积,要写成幂的形式。3.至于数字系数,不要求进行因数分解。高等代数可以证明,在这样的规定下,在同样的数的范围内,因式分解的结果是唯一的。因式分解有哪些应用?在初中,

33、我们可以接触到以下几类应用:1.计算。例如教科书第 25 页上的 B 组第 1 题,利用因式分解计算 75822582 或 42921712,比较简捷;2.与几何有关的应用题。例如教科书第 25 页上的 B 组第 2,3题和第 53 页上的 B 组第 6,7 题;3.代数推理的需要。例如教科书第 52 页上的 B 组第 4,5 题和第九章中关于分式的化简及运算。因式分解是学好代数的基本功之一,同学们一定要予以重视。学习“二次根式”这一章,我们可以获得哪能新知识?(1)我们在问题 3 的回答中说过, “代数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开方等六种” , “所谓代数式,就是只包含代数运算的

34、式子,也就是只用代数运算符号把数与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 ,学了“二次根式”这一章,我们就能接触到各类代数式(尽管其中的根式目前只限于二次) ,即代数式(2)我们在上一章“数的开方中”中,知道(实际上这两个近似值是要熟记的) 。学了“二次根式”这一章,我们即使不查表,也能根据的近似值,很快算出等数的近似值。(3)本章要介绍二次根式的四则运算则(包括化简) ,就是说,我们把有理式的四则运算推广到了整个代数式的四则运算的范围。0 是自然数吗?随着义务教材(试用修订版)的使用,现在许多教师和同学询问关于 0 是不是自然数的问题。现予以解答如下: 从历史上看,国内和国外对于 0 是不是自然数历来

35、有两种规定:一种规定 0 是自然数,另一种规定 0 不是自然数。建国以来,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材一直规定自然数集合不包括 0。现在,国外的数学界,大部分都是规定 0 是自然数,为了国际交流的方便, 国家标准中规定,自然数集包括 0。因此,在我们新出版的教材中,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原来的自然数集合现在称为正整数集。同时,我们也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规范使用了一些数学符号的表示方法。从使用上看,规定自然数集合是否包括 0 并无太大影响。作为序数,从 0 开始和从 1 开始是一样的;以前我们所说的 nN,现在只要说 n 是正整数就可以了。可参考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量和单位 (GB3100-3102-93,1993/12/27 发布,1994/07/01 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