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病理学》第七版0绪论.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9301394 上传时间:2019-08-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第七版0绪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病理学》第七版0绪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病理学》第七版0绪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病理学》第七版0绪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病理学》第七版0绪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病理学第七版 0 绪论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5一、萎缩二、肥大三、增生四、化生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一、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二、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第三节 凋亡第四节 细胞老化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第一节 再生一、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21二、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22三、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24四、干细胞在细胞再生和组织修复中的作用27第二节纤维性修复29一、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30二、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30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31第三节创伤愈合34一皮肤创伤愈合34二骨折愈合35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36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

2、节充血和瘀血38一充血38二瘀血39第二节出血4l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病理变化三、后果第三节 血栓形成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三、血栓的结局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第四节 栓塞一、栓子运行的途径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第五节 梗死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二、梗死的病变及类型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第六节 水肿一、水肿的发病机制二、水肿的病理变化三、水肿对机体的影响第四章 炎症第一节 炎症的概述一、炎症的概念58二、炎症的原因58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59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59第二节急性炎症60一、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60二、血管通透性增加6

3、1三、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62四、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65五、急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70六、急性炎症的结局72第 i 节慢性炎症73一、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73二、慢性肉芽肿性炎74第五章肿瘤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77一、肿瘤的大体形态78二、肿瘤的组织形态79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78第三节 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第四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一、命名原则二、分类第五节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85一、肿瘤的生长方式和生长速度二、肿瘤的扩散第六节 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第七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第八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第九节 常见肿瘤举例一、上皮组织肿瘤二、间叶组织肿瘤三、神经外胚叶肿瘤第十节 癌前

4、疾病(或病变) 、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一、癌前疾病(或病变)二、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第十一节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一、细胞生长与增殖的调控二、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第十二节 环境致瘤因素一、化学因素二、物理因素三、生物因素第十三节 肿瘤与遗传第十四节 肿瘤免疫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13 二、病理变化116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18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1h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19第三节高血压病12l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22二、类型和病理变化124第四节风湿病 127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27二、基本病理变化127三、风湿病

5、的各器官病变,128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130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30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30第六节 心瓣膜病13l一、二尖瓣狭窄13l二、二尖瓣关闭不全132三、主动脉狭窄,132四、主动脉关闭不全第七节 心肌病和心肌炎一、心肌病二、心肌炎第八节 心包炎和心脏肿瘤一、心包炎二、心脏肿瘤第九节 周围血管病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 上呼吸道及肺部炎症性疾病一、鼻炎、鼻窦炎二、咽炎、喉炎三、急性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炎四、肺炎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慢性支气管炎二、支气管哮喘,49三、支气管扩张症,150四、肺气肿151第三节 肺尘埃沉着症153一、肺硅沉着症153二、肺石棉沉着症

6、155第四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56第五节 呼吸窘迫综合征157一、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157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58第六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158一、鼻咽癌158二、喉癌160三、肺癌16j第七节 胸膜疾病64一、胸膜炎164二、胸腔积液165三、脑膜间皮瘤165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食管的炎症、狭窄与扩张167一、食管的炎症167二、食管狭窄、扩张与贲门迟缓不能第二节 胃炎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病第四节 阑尾炎第五节 非特异性肠炎一、局限性肠炎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三、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四、菌群失调性肠炎第六节 病毒性肝炎第七节 酒精性肝炎第八节 肝硬化一、门脉性肝硬化二、坏死

7、后性肝硬化三、胆汁性肝硬化第九节 肝代谢性疾病与循环障碍一、肝代谢性疾病二、肝血循环障碍第十节 胆囊炎与胆石症一、胆囊炎二、胆石症第十一节 胰腺炎一、急性胰腺炎二、慢性胰腺炎第十二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一、食管癌二、胃部三、大肠癌四、原发性肝癌五、胰腺癌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第一节淋巴结良性增生198一、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二、淋巴结的特殊感染第二节 淋巴组织肿瘤一、概述二、霍奇金淋巴瘤三、非霍奇金淋巴瘤第三节 髓系肿瘤一、急性髓性白血病二、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第四节 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肿瘤Langerhans 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第十章 免疫性疾病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二

8、、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类型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第三节 器官和骨髓移植一、移植排斥反应及机制二、实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三、骨髓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第一节 肾小球疾病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基本病理变化三、临床表现四、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第二节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一、肾盂肾炎二、药物和中毒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第三节 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一、肾细胞癌二、肾母细胞瘤三、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一、慢性子宫颈炎二、子宫颈上皮内瘤和子宫颈癌第二节 子宫体疾病一、子宫内膜异位症二、子宫内膜增生症三、子宫肿瘤第

9、三节 滋养细胞疾病268一、葡萄胎268二、侵蚀性葡萄胎270三、绒毛帻癌270四、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27l第四节 卵巢肿瘤27l一、卵巢上皮性肿瘤271二、卵巢性索间质肿瘤273三、卵巢生殖细胞肿瘤274第五节 前列腺疾病276一、前列腺增生症276二、前列腺癌第六节 睾丸和阴茎肿瘤一、睾丸肿瘤二、阴茎肿瘤第七节 乳腺疾病一、乳腺增生性病变二、乳腺纤维腺瘤三、乳腺癌四、男性乳腺发育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第一节 垂体疾病一、下丘脑及垂体后叶疾病二、垂体前叶功能亢进与低下三、垂体肿瘤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一、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三、甲状腺功能低下四、甲状腺炎五、甲状腺肿瘤第

10、三节 肾上腺疾病一、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二、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三、肾上腺肿瘤第四节 胰岛疾病一、糖尿病二、胰岛细胞瘤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第一节 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病变30l一、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的基本病变30l二、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病变303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并发症305一、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形成305二脑水肿 306三、脑积水306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307一、细菌性感染疾病307二、病毒性感染疾病309三、海绵状脑病3ll第四节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312一、Alzheimer病312二、Parkinson 病313第五节 缺氧与脑血管病一、缺血性脑病二、阻塞性脑血管病三、脑

11、出血第六节 神经系统肿瘤一、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二、外周神经肿瘤三、转移性肿瘤第十五章 传染病第一节 结核病一、概诉二、肺结核病327三、肺外结核病331第二节伤寒333第三节细菌性痢疾334第四节麻风335第五节钩端螺旋体病336第六节肾综合征出血热337第七节狂犬病337第八节性传播性疾病338一、淋病338二、尖锐湿疣339三、梅毒340第九节深部真菌病341第十六章 寄生虫病第一节 阿米巴病一、肠阿米巴病343二、肠外阿米巴病,346第二节血吸虫病347第三节华支睾吸虫病350第四节肺型并殖吸虫病351第五节丝虫病,353第六节棘球蚴病355一、细粒棘球蚴病355二、泡状棘球蚴病356第十

12、七章 病理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第一节大体与组织和细胞病理学技术,358第二节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359第三节电子显微镜技术,360第四节显微切割技术36l全书共设 17 章,第 15 章为病理学总论,又称普通病理学(general,pathology);第616 章为病理学各论,又称系统病理学(systemi:pathology);第 17 章为,蠢理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应用。总论所研究和阐述的细胞和组织适应和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基本病理变化,为各种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芦习规律。而各论则是在总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和阐述各种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锄:二1, 了炎、肾

13、炎、肺炎、肠炎等。其基本病变均为炎症,这是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但由于器官本身在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上的不同,其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点、转归:、友有关临床表现和采取的防治措施各有不同,构成了每一个疾病的特殊规律。认 t 口疲病的共同规律有利于认识疾病的特殊规律,反之亦然。因此,病理学总论和各论之白 J 有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学习时应互相参考不可偏废。除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外,jj 讨其病因、发病机制、好发部位、结局和转归及其相应的临床病理联系也是病理学1 重要内容。此外在新增加的第 17 章中,既介绍了病理学的常用技术,如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还用较大篇幅介绍了以形态学为基

14、础的分子病理学护 j 忙的原理和进展,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病理学的教学内容而且为后续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可分为人体病理学(human pathology)和实验病理学 (experjmeIltal pathology)两部分。前者通过,F体解剖(autopsy)、活体组织检查或称外科病理学(SUlgical pathology)和细胞学(cvto!L、盆!,)检查所获得的材料对疾病做出最后诊断;后者则以疾病的动物模型或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为材料进行医学研究。在匿孛教育中,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因为其学习必须以解剖学 坦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

15、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基础,同时其本身义是以后学习临床医学各门课程的基础。病理学也是一门高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类:(一)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1尸体剖检(autopsy) 简称尸检,即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蹿 j 刊和后续的病理学观察。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尸检的作用在于:确定参断,查明死因。协助临床总结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提高诊治水平;名发现和确诊某些新的疾病、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等,为卫生防疫部门采取防治抬施提供依据;积累各种疾病的人体病理材料作为深入研究和防治这些疾病的基 ii 的 I Z 时,也为病理学教学收集各种疾病的

16、病理标本。目前我国的尸检率还不高,而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十分不利于我国病理学和整个医学科学的发展,亟待立法和大力亨尸检的意义。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 简称活检、: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穿刺和搔刮等手术方法从活体内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断。其意义在于:由于组织新鲜,固定后能基本保存病变的原貌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对疾病做出病理学诊断,可作为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依据;必要时还可在手禾进行中作冷冻切片快速诊断,协助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案:在疹病治疗过程中,定期活检可动态了解病变的发展和判断疗效;还可采用如免疫组织化学、电镜观察和组织培养等研究方法对疾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活检是目前诊断

17、疹病广为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外科病理孝,或称诊断病理学(diagnostic pathology)就是在活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病理学分支。3细胞学饪爸 通过采集病变处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诊断。细胞的来源可以是运用各种署集器=I 蔓女性生殖道、口腔、食管、鼻咽部等病变部位直接采集脱落的细胞;也可以是自然幺沥物(如痰、乳腺溢液、前列腺液)、体液(如胸腹腔积液、心包积液和脑脊液 j 及排泄物(如尿)中的细胞;还可以是通过内镜或用细针穿刺(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腐变部位(如前列腺、肝、肾、胰、乳腺、甲状腺、淋巴结)等采集的细胞。细胞

18、学捡查除用于病人外,还可用于健康普查。此法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病人痛苦少而易于接受但最后确定是否为恶性病变尚需进一步作活检证实。此外,细胞学检查还可用于对激素水平的测定(如阴道脱落细胞涂片)及为细胞培养和 DNA 提取等提供标本。(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animal experimenl) 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可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mimal model)。通过疾病复制过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其优点在于可根据需要,对之进行任何方式的观察研究,或与人体疾病进行对照研究。此外,还可进行一些不能在人体上做的研究,如致癌剂的致癌作用

19、和癌变过程的研究及某些生物因子的致病作用等。这种方法可弥补人体病理学研究所受到的制约但应注意的是动物和人体之间毕竟存在一定的物种上的差异,不能把动物实验结果不加分析地直接套用于人体,仅可作为研究人体疾病的参考。2组织和细胞培养(tiSStJe and cell cuIlure) 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研究在各种因子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及外来因素的影响。例如在病毒感染和其他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如何发生恶性转化;在恶性转化的基础上发生哪些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改变:在不同因素作用下能否阻断恶性转化的发生或使其逆转;免疫因子、射线和抗癌药物等对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等

20、,都是对肿瘤研究十分重要的课题。近年来通过体外培养建立了不少人体和动物肿瘤的细胞系,对研究肿瘤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周期短、见效快、节省开支,体外实验条件容易控制,可以避免体内复杂因素的干扰。缺点是孤立的体外环境与复杂的体内整体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故不能将体外研究结果与体内过程简单地等同看待。人类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自其诞生之日起始终与疾病共存,过从考古学家挖掘的具有病变的史前人类的骨骼化石上可找到足够的证据。当然泫汐仅是肉眼所见到的形态变化。直到 1761 年,意大利的 Morgani(16821771)医生近过 7()(】多例尸体解剖,并详细记录了病变器官的

21、肉眼变化之后,认为不同的疾病是由卡 b,屯器官的病变引起的,由此提出了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的概念,促进了医嶂的发展。在一个世纪之后的 19 世纪中叶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们可以应用计学显微镜来研究正常和病变细胞的形态变化。于是,德围病理学家 virchow(18211:2)创立了细胞病理学(cytopathology),其巨著在 1858 年出版,直到今天其理论孔、木仍在对医学科学的发展产生影响。此后,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探索逐渐形成并完善了今天的病理学学科体系,如用肉眼观察病变器官的大体变化,被称为大体所见或解剖病理学(anatomical pathology);借

22、助于显微镜所进行的组织学或细胞学研究,一帝称为组织病理学(histopathology)或细胞病理学(cytopatholoR+g):用电子显微镜接术观察病变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被称为超微结构病理学(ultrastiLlCttIral path010 蝌)。 过三三十余年来,随着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的进展以及免疫 j 且织化学、流式细胞术、图像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等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拱初了传统病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使病理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夕_免疫病理学(immtmopathology)、分子病理学(naolectalar pathology)、遗

23、传病理学(啦 netl(:pathok)gy)和定量病理学(叩 lantitative pathology)等,使得对疾病的研究从器官、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并使形态学观察结果从定位、定性走向定量,更具客观性、重复性和可比性。对疾病的观察和研究还从个体向群体和社会发展、并与环境结合。出现了地理病理学、社会病理学等新的分支。这些发展大大加深了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为许多疾病的防治开辟了光明的前景。随着人类基冈组计划的完成和后基因组计划的开展,病理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我国的现代病理学始建于 20 世纪初。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病理学家如徐诵明、谷镜研、侯宝璋、林

24、振纲、秦光煜、江晴芬、李佩林、吴在东、杨述祖、杨简、刘永等为我国病理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呕心沥血,艰苦创业,功勋卓著。在教学和教材建设方面,从第一部病理学教材在我国的问世,到全国统编教材、规划教材体系的形成。以及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多种版本教材并存的今天,我们不会忘记胡正详、梁伯强、武忠弼、杨光华等先驱和老一代病理学家,他们从无到有地编著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病理学教科书和参考书,并不断修订和完善,使病理学教学有所依据和更加规范化,特别是他们的名家风范、人格魅力一直在激励着病理学后继人才的茁壮成长;在病理诊断方面,他们大力推进尸体剖验、活体组织检查和细胞学检查的开展并确立了病理学在临床医

25、学的地位;在科研方面,结合我国实际,对长期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恶性肿瘤以及心血管疾病等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多种形式,为我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病理学工作者,其中不少已成为我国病理学界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为我国病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是幅员广阔、人口和民族众多的大国,在疾病谱和疾病的种类上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开展好人体病理学和实验病理学的研究,对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疾病的防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处理好人体病理学和实验病理学既分工又合作的关系,使二者加强联系,相得益彰。同时要打破病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密切关注相邻新兴学科的发展学习和吸取它们的先进成果来创造性地丰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病理学研究的某些领域达到或赶超世界先 0 水平,这也是我国当代病理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任务。(李玉林 ti 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1李玉林主编分子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t 2003162陈杰主编病理学(八年制)北京:人民一生出版社,2006153李玉林主编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 j 乜版 0,2003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