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岛位于山东半岛西南的胶州湾,是我国 历代的重要港口,明代时设有浮山防御千户所。清代因为采取对外闭关自守的方针,使青岛港口的地位下降,但仍设有粮仓及税卡。当时因其天然良港的优势,让列强们垂涎欲滴。青岛的由来“青岛”本是指胶州湾海口北侧的海中小岛,也就是今天的小青岛。 胶澳志中说:因其“山岩耸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岛”。 时间轴这是青岛近代的土地归属和版图变迁。在 1897 年的时候,青岛被德国侵略,开始了长达 17 年的殖民;之后又被日本在一战跟二战的时候,先后两次占 领;最后在 1945 年才正式将青 岛收回来。纪念碑这是一座见证历史的纪念碑,位于 现在的青岛太平路旁,是一座底部呈六角形的
2、白塔式全花岗岩建筑,通高约为 16米。它先后经历了三次更名,最后于 1967 年拆除,现在只剩下一块刻着“重光”二字的石碑残骸。德占时期青岛市的城市发生变化,要从德占 时期说起。 1897 年德国 发动战争,侵占了胶州湾,在青 岛树立了一座“占领纪念碑”。1898 年 3 月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强行租借胶州湾 99 年,使青岛沦为德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然而,与其他帝国主 义国家对殖民地单纯的经济与原料掠夺不同,德国是把青 岛 作为永久殖民地进行长期投资建设的。德国人在其 长达 17年的统治中,完全按欧洲市镇 的建造模式,修筑了一座典型的西方建筑文化理念的城市。德占时期青岛建设德国人用 17 年的时
3、间,把一个 乡村变成一个经济繁荣的都市,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政治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城市布局合理,市内有当时世界上最先 进的设施,高 标准高质量的公共工程,如令人羡慕的电力系统,现代的下水道排水系统,现代化的学校,相当高的卫生标准,有驰名亚洲的海水浴场;经过十年的城市绿化,使昔日荒山秃岭变成花园式的城市;青岛成为亚洲最清洁的城市。德国人在青岛创立的土地制度更在德国和全欧洲推广,成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孙中山先生还专门邀请这位青岛土地制度的始作俑者到广州,探讨中国土地制度改革问题 ,终于提出了“ 耕者有其田”的主张。1898 年地图:当时大规模城市建设尚未开始,因此基本反映了青 岛建置时期的面
4、貌。 图中可以见到四个较大的村落(上青岛村、下青岛村、小泥洼村、大鲍岛村)。1902 年地图:1900 年开始的青岛规划中,德国人将城市 设计为 背山面海的开放式格局,而且道路网 顺应自然地势布局呈放射状、自由式和棋盘式相互扭和的形式,淡化了中国古代大城市中道路网的“ 经纬”关系。 结合道路网的布局,在不规则的交叉口处放置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建筑。 这种模式造成了如今青 岛城市中道路方向感极不明显的状况。 1910 年地图:在 1910 年,德国人完成了 对青岛的第一轮城市建 设,青 岛前海一带的重要建筑也都给予标注,以及建立多处军事设施,来确保长期占 领胶澳租借地及其在亚太地区的 军事地位。(标
5、注的建筑:如沙滩旅馆、总 兵衙门、山 东铁路公司、船坞工艺厂、德华银行、亨利亲王饭店等;图中的军事设施有:俾斯麦兵营、毛奇兵营、汇泉炮台、团岛炮台、俾斯麦山炮台等)欧式建筑德国人在建造青岛城市的初期,曾将城市南部靠海岸的地 带划定为欧洲人区,他 们居住的就是各种折衷主义的欧式建筑。里院建筑而青岛居民们则被迫往外迁移。受到当 时街坊过小再加之中国 传统的四合院居住形式的影响,中国人居住的大院被修建成了一种以两层为主且围合成内天井状的院落式建筑,建筑一般一 层临街设店铺,二 层供居住。院落内一般只设一处集中“水龙头” 和厕所,通过骑廊式过道进入院内。这种建筑模式是西方文化中竖立划分的商住一体楼房与
6、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相结合出现的产物,是一种典型的中西合璧,亦是西方文化对中国原有生活模式冲 击后的具体体 现。第一次日本占领时期1914 年日本人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从德国手里抢夺了青岛,日本人依然按德国人的规划设想,只是建筑 风格又开始发生变化。这期间由于钢筋混凝土技 术已在日本逐渐开始使用,所以青岛也随之出现大量平顶屋面。在这段时期,有数万日本人移民青岛,并投 资建厂,于是 青岛开始成为中国重要的 轻纺工业基地。而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些日本工厂被中国军队一夜之间全部炸毁。北洋政府执政时期1919 年的巴黎和会上,当时英国和法国是主 张将青岛全部 归还给中国的,可和 约又将原德国在太平洋的
7、岛屿分给了日本,日本以青岛是德国的租界区 为由, 坚决不同意将青岛归还 中国,中国代表团就山东问题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到了 1922 年,经过了两个月的谈 判,中国北洋政府以高 额赔偿 金为代价与日本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收回青岛。国民政府执政时期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成立青岛特别市,直隶中央政府行政院管辖,成为抗日战争以前中国的六个院辖市之一。1930 年,改称青岛市,建制不变。(六个院辖市: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广州)第二次日本占领时期1938 年 1 月 10 日,日军再次占 领青岛市;1939 年 1 月设立青岛特别市公署;同年 6 月, 为实施其“ 青岛大都市
8、”计划,将即墨县、胶 县划归青岛,称为“大青岛市”。解放战争时期1945 年 9 月,国民政府接收青 岛,青 岛仍为行政院院辖市,并恢复了抗战之前的境域,将即墨县、胶县划出。中国成立时期青岛解放之后,归山东省管辖 ,全市 陆海面积为 1377 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只有 210.65 平方公里。改革开放前建国以后,青岛的版图发生了 3 次调整,到了 1961 年,面积扩大到 950 平方公里,之后基本保持稳定。改革开放时期第一次区划调整一直到改革开放时期,1978 年 11 月,即墨 县、胶南县、胶县的大部分划归青岛市管辖,青岛全市总面积扩大到约为6000 平方公里。1983 年 10 月,平
9、度县和莱西 县划归青岛市管辖。青 岛全市 总面积约为 1.1 万平方公里。至此,大青岛的格局终于初步形成。1987 年1990 年,青岛市陆续实 行撤县设市,成 为全国第一个二级城市群。第二次区划调整1994 年,青岛市第二次区划调 整。每次城市区划 调整的大原因都是相似的,那就是现有的区划不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城市发展的新需求,必然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但每次 调整的关注点是不同的。第一次区划调整是为了扩张规模,保证改革开放初期 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第二次区划 调整是为了使青岛迅速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城市。调整实施“ 东移、北进、西跨 ”的战略,扩大了城区范围,带动城市发展。第三次区划调整2012 年,青岛市第三次区划调 整,注重 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14 年,黄岛区和胶南市合并后的新黄 岛区成为了青岛经济发 展的火车头。2017 年,即墨撤市设区,青岛市区面积达到 5214 平方公里,从此跻身“特大城市”行列。同年提出了“三湾三城”的 全新城市框架,千年商都跨入“ 即墨区”的新时代。青岛景色如今的青岛,在老城区仍然保留着一百多年前的欧式建筑和里院建筑,但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灯火璀璨的夜景、仙气十足的自然风光,还有优美的海岸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