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关于深度打造紫石关村的思考紫石关村位于天全县紫石乡境内,东距县城 19 公里,西距喇叭河风景区 18 公里,背靠红灵山风景区,318 线穿境而过,幅员面积 18.5 平方公里,总户数 237 户,总人口 834 人。历史上,紫石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古关隘,同时也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这里依山傍水、空气清新、环境优雅,不仅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快捷,具有发展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县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紫石关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启动生态家园建设,恢复人文景观景点,整治村容村貌,促进了以农家旅
2、游为主的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建成农家乐 30余家,乡村旅游饭店(旅馆)20 余家,成都至海螺沟中转旅游接待站 1 个,旅游协会 1 个,总床位数约 500 个,据不完全统计,2006 年累计接待游客 5 万余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50 万元,今年 1-9 月累计接待游客 6.8 万余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近 340 万元,走出了一条以旅促农,助农增收的致富之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进一步提升紫石关村档次和品位,推动乡村旅游又快又好地发展,近日,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深度打造紫石2关村提出了管窥之见,以期为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所借鉴。一、抓好旅游规划,突出乡村主题旅游规划,是一个地
3、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为旅游实现提供指导性的方针,从而使其实现有序发展的目标。但是,紫石关村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规划的指导,或者以其他规划(土地使用规划、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代替旅游规划,一些开发建设项目档次低、盲目性和随意性大,与历史背景和周围环境不协调,造成重复建设,无序开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旅游资源,并导致特色不明显,主题不突出。为此,深度打造紫石关村,必须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视旅游规划工作。要集思广益,认真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建议,综合城建、旅游、文化、林业、国土、农业等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的认识,形成一个初步的建设意见。在此基础上聘请有资质
4、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科学规划,理性策划,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表现手法,整合明珠田园、茶马古驿、生态民俗村旅游资源,注入本地特有的茶马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本土文化,修建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将紫石关村统一命名为紫石关民俗文化新村,突出民俗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这一主题,凸现文化新村的特色,使文化与环境融为一体,山水与乡村相互辉映,现代3与传统有机结合。同时,严格按规划实施建设,有计划、有步骤稳步推进,杜绝长官意志,杜绝按经验办事,确保文化新村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科学性、前瞻性和长远性,力争用 2-3 年时间建成特色鲜明、主题突出、服务一流的乡村休闲度假精品旅游区和全国农
5、业旅游示范点,使紫石关村真正成为体验“新农 村、新文化、新旅游、新 风尚” 的旅游目的地。二、挖掘文化内涵,凸现民俗特色民俗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个地方独特的个性,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只有凸现自身的特色才能吸引广大的游客。 “民俗”乃紫石关村之魂,但是,紫石关村却没有体现出这一特色,徒有生态民俗村之名。要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就要深入发掘文化内涵,做出自己的特色。一是深入挖掘建筑艺术,统一建筑风格,民居、街道等要按原有风貌进行改造,新建的农家乐最好采用当地有特色的材料,如竹、木、茅草等进行建设或者装饰,坚持“舒适、整洁、温馨、休闲” 的服务特色,修建一些与环境和历
6、史文化相协调的浮雕、雕塑、亭子、竹楼、木屋、茅草房等建筑,体现紫石关特有的文化特色和乡村建筑风格。二是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在田间地头摆放上那些行将退出生产生活的石臼、石碾子、锄头、犁头等农具,在河边修建水车、水磨,在房前屋后打井取水,增设水缸、土灶等老物件,让城里人能重温父辈旅程,追忆童年往事, “捡回昨日的文明” 。三是深入挖掘4茶马文化,对古道、古城楼进行改造,修建古戏台,培育茶园,开设制茶作坊和客栈,再现当年古道雄关风貌和茶马驿站的繁荣,激发游客“思古之悠情 ”。四是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将 乡村特有民族服饰、器乐、农具等收集起来,建一个民俗文化陈列馆。同时围绕端午、重阳、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
7、,开展杀年猪、吃血汤、唱山歌、扭秧歌以及宗教祭祀活动,营造浓郁的民俗风情。五是深入挖掘饮食文化,以鲜笋、香菇、薇菜、鹿耳菜等森林蔬菜和土鸡、鲜鱼、老腊肉等为卖点,突出绿色、天然、无污染的特点,推出九大碗之类的乡村宴席,做足农家菜的土味,打响自己的品牌,最终形成“行千年古道、游青山绿水、赏民俗文化、品生态美食、购特色产品”的乡村旅游模式。三、丰富旅游项目,留住广大游客旅游产业是以“游” 为 核心、为导向,内含 “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是一项关联性、带动 性极强的的综合性产业。目前,紫石关村相关旅游项目没有发展起来,六要素中最关键的环节还比较薄弱,到紫石关村的游客主要还是过路客和成都、
8、崇庆、峨嵋、温江等地的老年人以老年协会的形式来避暑、休闲,无法满足其他类型、其他层次游客的需要,如何不断丰富旅游项目,吸引并留住更多游客到紫石关休闲、度假?一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考察5处建一个浮雕文化墙,推出退耕还林成果的生态观光,把318 线紫石段打造成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走廊。二是依托喇叭河、红灵山景区,组织游客到景区观光、休闲、探险,把紫石关建成喇叭河景区的前沿接待站。三是顺应现代都市人回归自然、体验生活为取向的旅游趋势和潮流,修建一些具有乡村特色的出租屋,开展一些游客参与性强的水上运动以及登山、攀岩等体育项目。四是盘活农业资源,出租一分菜园地或林地给城里人,让城里人
9、感受农业劳动,吃自己种的蔬菜、水果,享受田园乐趣,每年收取一定的租金。五是建设农业观光区,在河两岸建设 1-2 个上规模的桃园、枇杷园或者猕猴桃园,开展观光、认养果树以及节庆活动。六是丰富文化娱乐活动,通过下棋、打牌、读书、放映坝坝电影、扭秧歌、踩高跷、民歌演唱、篝火晚会以及健身舞表演等形式丰富广大居民和游客的精神生活。七是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通过民俗歌舞表演、宗教祭祀、茶马互市开市等活动,演绎乡村旧事,再现千年古道的喧嚣和茶马交易的盛况,形成“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休闲度假格局。四、强化乡村管理,打造市场品牌有效的管理能迅速提升乡村的竞争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
10、,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紫石关相关配套服务设施还很落后,旅游功能还不够完善,而且服务人员多为家庭成员担任,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在6经营理念、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为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紫石关村的管理和指导,不断提升紫石关村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对农家乐业主从土地、税收、办证、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做优、做大、做强家庭旅馆产业。二是强化农家乐业主的培训力度,做好服务、指导工作,出台星级农家乐标准,向社会推出一批有特色、上档次、服务好的农家乐。三是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整合明珠田园、茶马驿站、生态民俗村资源,统筹宣传营销、服务接待、
11、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四是不断完善旅游功能,在 318 沿线紫石段两侧及景区内设置导游图、景区介绍、指示牌等旅游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立旅游商品销售点,将我县有特色的笋子、香菇、蜂蜜、猕猴桃酒等二郎山系列土特产品以及根雕、奇石等旅游商品放上专柜;大力开发茶马古道旅游纪念品和农具方面的旅游纪念品。五是加大宣传营销,把紫石关纳入全县旅游景区的宣传营销网络,在 318 沿线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在天全旅游宣传网上开辟乡村旅游专栏,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大型会展和宣传促销,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进行立体宣传报道,不断提升紫石关知名度和影响力,最终建成喇叭河风景区前沿接待阵地、成都至海螺沟中转站、西环
12、线上最惬意的民俗文化休闲度假精品旅游区。7二年十月十四日附:民俗村基本情况天全县生态民俗村位于天全县紫石乡紫石关村,东距县城 20 公里,西距喇叭河风景区 18 公里,318 线穿境而过,幅员面积 18.5 平方公里,总户数 237 户,总人口 834 人,是全国“ 平安家庭” 创建活 动优秀示范区,是全省首批 “巾帼文明示范村” ,全省千里文明川藏线农村文化阵 地示范点建设村之一,全省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项目试点村,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首批“千村示范” 工程第一批示范村,有农家乐 30 余家,成都至海螺沟中转旅游接待站 1 个,自驾车餐馆 8 家、旅馆 2 家,总床位数 200 余个,客源主要以成都、内江、绵阳、崇庆、峨嵋、温江等地的老年人为主,以老年协会的形式参与,一般每人每月消费 500 元,平均每人每天消费 16 元左右, 2006 年共接待游客 7000 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 21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