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比较文学教案曾照华二零一二年二月目 目录第一章 比较文学产生的条件、学理依据以及认识论基1132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它1422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及其方法论2332第四章 文类学3346第五章 主题学4753第六章 译介学5456第七章 形象学5768第八章 文学思潮的比较研究6971第九章 比较诗学7278第十章 跨学科研究79-88第一章比较文学产生的条件学理依据以及认识论基础3比较文学是当代的“一门显学”(季羡林)这是一种立足于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左右诞生在法国。经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后,其理论体系逐渐成
2、熟并为各国所接受。五四运动前后,比较文学的浪潮涌入我国。三十年代,曾一度兴盛。在沉默了四十年之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又在中4华大地重新复兴。其标志是一九七九年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的前四册问世。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各高等院校纷纷举办比较文学讲座,开设比较文学课程,成立学术组织,创办刊物,出版专著,译介著作。在加强与各国交流的基础上,于一九八五年成立了国家一级研究机构,即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其后,我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更是来势迅猛,一浪高过一浪,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和巨大的5创造力。那么,究竟什么是比较文学呢?让我们从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说起。南朝刘宋时期,一个叫东阳五疑的人写了本书齐谐记 。之后有个叫吴均的
3、人又写了续齐谐记 ,其中记载了一个许彦鹅笼的故事。讲的是许彦提个鹅笼赶路,途中有个书生看见了,要求坐笼中。许彦打开鹅笼,书生坐进去,两人继续赶路。不久,他们休息了。许彦打开鹅笼,6书生又出来了。尔后,为了表示感谢,书生张口吐出了一张桌子,上面摆满丰盛的酒菜,又吐出了一个美女陪酒。两人推杯把盏,吃吃喝喝。不久,书生酒醉倒地睡去。美女见状,张口吐出了一个青年男子,两人又吃吃喝喝。一会儿,美女见睡去的书生翻了翻身子,又张口吐出了一张丝锦盖在他身上,也倒地睡在书生旁边。青年男子见状,张口吐出了一个美女陪酒。过了一会,男子7见地上的美女即将醒来,就张口把身边的陪酒美女吞入口中。地上的美女醒来后,依次吞下
4、丝锦和青年男子,之后继续陪许彦吃酒。不久书生醒来,他先吞下美女,又吞下桌子,最后,留下一张铜镜给许彦做纪念。这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究竟来自何处?中国学者见智见仁。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则给出了科学而清楚的答案。 “此类思想,盖非中国所固有,段成式(晚唐8诗文家)已谓出于天竺,当又为梵志吐壶相之渊源矣。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如晋人荀氏作灵鬼志 ,亦记道人入笼子之事,尚云来自外国。至吴均记乃为中国之书生。”鲁迅的这段话,把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讲得请清楚楚。这就是今天比较文学所谓的影响研究。9那么,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比较文学为什么兴起于西欧
5、,它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呢?第一节比较文学产生的条件(一)首先,我们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崛起,是比较文学兴起的客观基础。世界各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各种方式不断地进行着文化交流。例如,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公元前 334 年对东10方发动了一场远征。公元前330 年,攻陷波斯首都波斯波理,而后定都巴格达。亚历山大公元前 323 年病逝。从比较文化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既是一次战争,也是西方文化、文学与东方文化与文学第一次大范围大规模的交流。西方人借助战争,把他们的价值观传播到东方,同时,也吸收了东方的价值观。例如,亚历山大本人身体力行,娶外族人为妻。到了中世纪,西方各民11族在西罗马帝国的废
6、墟上建立了许多封建国家,并且确立了基督教在思想领域以及精神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实际上,这是东西文化又一次大碰撞。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西方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包括法兰西民族、日耳曼民族、英吉利民族等,最终导致各个民族的独立以及民族国家的建立。其次是东西文化的交流。结果就是基督教成为中世纪封建阶级的统治思想。而基督12教被西方接受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东西文化一次非常成功的融合。它把古希腊文化与古希伯来文化融为一体。而文化交流的最终精神载体和核心内容,毫无疑问,则是文学。但是,东西文化交流由于当时地理环境、生产关系、交通工具等等的限制,范围毕竟有限,并由此而阻碍了比较意识的产生。东方亦如此。以
7、我国为例,文化融合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中华民族 5613个民族文化的内部融合。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 56 个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是所谓南蛮北狄东夷西戎各个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南蛮在今广西及越南等地,北狄在今蒙古、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西戎在今西藏、青海等省区,东夷在今江苏、山东一带。从历史上看,内部融合大概有四股大浪潮。第一次是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流融合。首先是各自承认是炎黄子孙,14是龙的传人。龙,其实就是这种交流的见证,也是中原农耕各民族融合为一个大家族的标志。闻一多先生认为,龙的图案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为主,“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角,狗
8、的爪,鱼的鳞和须。 ”以上各种动物之前应该分别是华夏一些小部落各自的图腾对象。而龙出现以后,就意味着华夏一些小部落共同以龙为图腾对象,当然,也意味着华15夏民族具有了雏形。第二次是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各民族的融合,其标志是凤作为图腾对象的产生。之后,龙与凤这两个图腾对象的融合,可能标志着华夏民族初步形成。第三次是秦帝国的统一,意味着西部各民族的融合。第四次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各民族的融合。以上这四股文化潮流的融合,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大清帝国的贡献最大。原因很简单,我们16今天的疆域,就是清朝时划定的。当然,要详细而具体地论证这一点,需要著书立说。我们只是从宏观上概而论之。今
9、天,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融合的大量证据。例如,用麦子磨面是西域民族的贡献,用面烤制饼的方法来自胡人,东汉即称面饼为胡饼。馍馍可能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许多蔬菜和水果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例如,西瓜,黄瓜,香菜,洋葱,胡萝卜,菠菜,17石榴,核桃,葡萄,蚕豆,芝麻等。烧酒的技术亦来自西域。棉花的种植技术,云南的黄道婆。衣服的样式,来自胡人。旗袍马褂,来自满人。西域的马扎子,胡坐。胡床等等。第二,中华民族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从历史上看,有两次大的。第一次是西汉开始的与印度文化的交流。这种交流的结果在中国文化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第二次是明朝万历年间开始的与18西方文化的交流,其标志是传教士来华。
10、这次交流的时间最长,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最大。目前,还正处于发展阶段。融合的结果我们有目共睹,例如电灯电话电视机等等。当然,在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尽管东西方有文化交流,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交通工具等等的影响,这种交流还是有限的,更不可能产生自觉的比较意识,所以,比较19文学只能诞生在近代的经济关系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之上。马克思认为,十三、十四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里,已经出现了稀稀疏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经过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羽毛渐丰的新兴资产阶级终于发动了一场全欧性的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这是新旧两个阶级第一次公开的较20量。
11、也是西方资产阶级第一次把触角伸向全世界。十八世纪的启蒙主义,则把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文化运动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之后,在法国大革命的旗帜下,经过反复的斗争,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左右,西欧资产阶级终于战胜了贵族和教会,全面地确立了自己的统治。从此以后,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带来的21两个结果意义重大。一是近代意义上西方各民族的形成。一般认为,所谓民族是指具有相同的血统,相同的语言,相同的宗教信仰,相对稳定的生存区域,相同的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相同的文化和审美趣味的群体组合。这是民族文学之根。西方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后,逐渐完成了这一过程。从某种意义来说,中
12、世纪的欧洲没有民族独立。各个封建国家杀来打去,你占领我的地22盘,我占领你的城市,哪里有稳定的生存区域?中国亦如此。春秋战国时期有民族独立吗?没有。所以,西方各民族独立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来的。二是各民族文学的成熟。西方各民族文学的成熟并不平衡。意大利民族文学的成熟以但丁的创作为标志。十四世纪初,但丁完成了伟大的诗篇神曲 。作者有意采用意大利中部偏西的托斯坎尼亚方言写成。之后,23神曲便成了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基础,而但丁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意大利第一位伟大的民族诗人。英国民族文学的成熟比意大利晚了近百年,其代表就是乔叟。他的杰作坎特伯雷故事集完成于十四世纪末,这部主要是诗体的故事集使乔叟成为“
13、新的文学语言的始祖。 ”于是“英国诗歌之父”的桂冠自然地落在了他的头顶。法国民族文学紧步英国之后尘。值得深思的是,文艺复24兴时期的法国虽然产生了拉伯雷这样的作家,但却没有出现“文学之父” 。直到十七世纪,由于古典主义学者的努力,在词汇语法各方面,才“确立了固定的形式与规律” , “形成了现代法语” 。至此,法国民族文学终于形成。德国和俄罗斯民族文学则在十八世纪成熟。莱辛“完成了德国文学的转变” ,从而成为德国民族文学之父。在俄国, “罗蒙诺索夫的颂诗标志着俄罗斯新文学的真25正开端” 。而普希金的创作,标志着俄罗斯文学真正走向世界。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欧洲最重要的国家在 18 世纪左右的时
14、间内,先后完成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文学的独立。只有民族文学独立了、成熟了、充分发展了,文学研究者才可能自觉地把目光投向周边民族文学,目的或者是寻求本民族文学的发展资源,或者是为民族文学研究的问题求解等等。这是比26较文学产生的一个基本条件。(二)其次,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化和文学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发展,是比较文学产生的先决条件。季羡林先生认为, “比较文学的研究属于文化交流的范畴” 。这个见解十分深刻。我们知道, “当代考古学家们经过系统研究分析,认为古代世界共有九种文明具有独立起源的性质,后来的多种文明都是在此基础上吸收或27派生出来的。这九种文明是:古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爱琴一米诺斯
15、、南俄(雅利安)、美洲的奥尔梅克、玛雅、查文等,它们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 。开始各文化圈是“各吹各的号,各拉各的调” ,之后便慢慢走向多元交流的道路。对此,闻一多先生有段十分精彩且形象的论述。他说:“中国、印度、以色列(即希伯来)和希腊四个文化,在悠久的年代里,起先是沿着各自的路28线,分途发展,不相闻问,然后,慢慢地随着文化势力的扩张,一个个的胳臂碰上了胳臂,于是吃惊、点头,抬手、交谈,日子久了,也就交换了观念思想与习惯。最后,四个文化慢慢地都起着变化,互相吸收、融合。”从世界文化和文学交流的观点来看,闻一多先生这段话是对的。但由于当时资料所限,这段论述今天看来并不全面。近代的研究成果证明,
16、 “人类文明的起点不在29欧洲南端的希腊半岛,甚至也不在埃及的尼罗河畔,而在西亚的两河流域。 ”即今天的伊拉克,它是苏美尔人所创造的。早在公元前 3500年左右,苏美尔文化就对尼罗河流域发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的例证有:圆筒形印章的使用,建筑结构的方法,艺术的主题。 ”等等。当然,这种交流和影响是有限的,小范围的。至于世界范围内各文化圈大规模交流和影响,是在十九世纪开始30的。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也就是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物质生产成为世界性的,而精神生产,当然包括文学的生产,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