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拟试题新题库文言文训练题1 月 8 号交1 四选一 实词 全国、山东、广东、全国课标、江苏、福建 全国 1、3、5、72 四选一 虚词 山东、广东 山东 1、2、3、5、73 四选一 筛选 全国、山东、广东、全国课标、江苏、福建 广东 1、2、34 四选一 句式 广东(与筛选间隔) 全国课标 1、3、5、75 四选一 概括 全国、山东、广东、全国课标、江苏 江苏 1、2 或3、5、76 断句题 断句 广东 湖南 暂随全国课标文言文阅读(张文体)7 翻译题 翻译 全国、山东、广东、全国课标、江苏 福建 1、3、5、7备注 1 篇史传文(“二十四史”中的非热点,如北史 ) ;一篇名家记人散文;一
2、篇先秦历史散文;一篇议论说理类散文。一、史传类文段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令狐整,字延保,敦煌人也,本名延。父虬,早以名德著闻,仕历瓜州司马、敦煌郡守、郢州刺史,封长城县子。魏大统末,卒于家。周文帝伤悼之,遣使者监护丧事。整幼聪敏,沈深有识量。刺史魏东阳王元荣辟整为主簿,加荡寇将军。荣器整德望,尝谓僚属曰:“令狐延保,西州令望,方成重器,岂州郡之职所可絷维?”顷之,孝武西迁,河右扰乱。荣仗整防扞,州境获宁。及邓彦窃据瓜州,拒不受代,整与开府张穆等密应使者申徽,执彦送京师。寻而城人张保又杀刺史成庆,与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构逆,规据河西。初,保等将图为乱,虑整守义不从,既杀成庆,因欲及整。然人之望
3、,复恐其下叛之,遂不敢害。虽外加礼敬,内甚忌整。整亦伪若亲附,而密欲图之。阴令所亲说保曰“郡与仲和结为唇齿,令东军渐逼凉州,彼势孤危,恐不能敌。宜分遣锐师,星夜救援。二州合势,则东军可图。然后保境息人,计之上者。 ”保然之,而未知所任。整又令说保曰:“历观成败,在于任使,所择不善,旋致倾危。令狐延保兼资文武,才堪统御,若使为将,蔑不济矣。 ”保纳其计,且以整父兄等并在城中,弗之疑也,遂令整行。整至玉门郡召集豪杰说保罪逆驰还袭之州人素服整威名并弃保来附保遂奔吐谷浑具以状闻徵整赴阙授寿昌郡守封襄武县男。整以国难未宁,常愿举宗效力,遂率乡亲二千余人入朝,随军征讨。整善于抚驭,躬同丰约,是以士众并忘羁
4、旅,尽其力用。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遂赐姓宇文氏,并赐名整焉。 周孝闵帝践阼,拜司宪中大夫,处法平允,为当时所称。进爵彭城县公。整雅识情伪,尤明政术,恭谨廉慎,常惧盈满,故历居内外,所在见称。进位大将军。晋公护之初执政也,欲委整以腹心。整辞不敢当,颇忤其意,护以此疏之。及护诛,附会者咸伏法,而整独保全。时人称其先觉。卒,谥曰襄。(节选自北史令狐整传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仕历瓜州司马、敦煌郡守、郢州刺史,封长城县子 子:一种爵号。B刺史魏东阳王元荣辟整为主簿,加荡寇将军 辟:征召。C虽外加礼敬,内甚忌整 内:公府内部。D整与开府张穆等密应使者
5、申徽,执彦送京师 应:响应,策应。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周文帝伤悼之,遣使者监护丧事 及护诛,附会者咸伏法,而整独保全 B父虬,早以名德著闻,仕历瓜州司马 且以整父兄等并在城中,弗之疑也C寻而城人张保又杀刺史成庆 整亦伪若亲附,而密欲图之D然后保境息人,计之上者 晋公护之初执政也,欲委整以腹心3下列各句,都是表现令狐整“沈深有识量”的一组是( )整与开府张穆等密应使者申徽,执彦送京师。 令狐延保,西州令望,方成重器,岂州郡之职所可絷维? 整亦伪若亲附,而密欲图之。 整雅识情伪,尤明政术,恭谨廉慎,常惧盈满,故历居内外,所在见称。历观成败,在于任使,所择不善
6、,旋致倾危。整辞不敢当,颇忤其意,护以此疏之。A B C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狐整的父亲就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曾经担任过级别比较高的地方官,并被皇帝授予了爵位,死后还受到了皇帝的存恤、褒扬。B元荣征召任命令狐整为主簿非常器重令狐整的德望才学,但他深知像令狐整这样的人才是不会满足于州郡的职务的,惋惜不能长期为自己所用。C令狐整在张保占据州郡反叛朝廷的危机时刻运用骗取了张保的重用,号召玉门郡的豪杰义士反戈一击打败了叛贼张保,平定叛乱,受到朝廷的嘉奖。D令狐整有识人之明,没有接受当时的执政者晋公护的重用,后来在晋公护获罪被杀的时候避免了受到他的连累,而保全了
7、晚节和性命。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整至玉门郡召集豪杰说保罪逆驰还袭之州人素服整威名并弃保来附保遂奔吐谷浑具以状闻徵整赴阙授寿昌郡守封襄武县男。6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及邓彦窃据瓜州,拒不受代,整与开府张穆等密应使者申徽,执彦送京师。保纳其计,且以整父兄等并在城中,弗之疑也,遂令整行。及护诛,附会者咸伏法,而整独保全。答案:1C(内:内心里。 )2A(A 项中的两个“者”都是助词,与前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 “的人” 。B 项中的两个“以” ,是介词,译为 “凭着” ,是介词,译为“因为” 。C 项中的两个“而” ,是词尾助词,通“尔” ,相当于“然” ,是连词,表转折。D 项中的两
8、个“之” ,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独,不译。3A(是元荣称赞令狐整的语言, 是令狐整让人欺骗张保人用自己的理由,都不是说令狐整“沈深有识量”的。 )4B(元荣说“岂州郡之职所可絷维 ”这句话的用意主要是赞扬令狐整的才能和前途无量,并没有惋惜不能为自己长期所用的意思。 )5整至玉门郡/召集豪杰/说保罪逆/驰还袭之/ 州人素服整威名/并弃保来附/ 保遂奔吐谷浑/具以状闻/徵整赴阙/授寿昌郡守/封襄武县男。6等到邓彦非法占据瓜州,拒绝接受朝廷前来赴任的官员代替子的职务的时候,令狐整与开府张穆等秘密策应朝廷的使者申徽,逮捕了邓彦并把他押送京师。张保采纳了他们的计策,并且因为
9、令狐整的父亲、兄弟都在城中,不怀疑令狐整,就让令狐整带兵出发。等到晋公护获罪被诛杀,归附他的人都被依法处死,可唯独令狐整以保全了下来。附译文: 令狐整,字延保,是敦煌人,原来的名字叫令狐延。父亲令狐虬,早年凭着名望德行闻名,先后坐过瓜州司马、敦煌郡守、郢州刺史,被封为长城县子。魏大统末年,在家中逝世。周文帝为他伤心哀悼,派使者为他监护丧事。令狐整幼年聪明敏锐,深沉有见识度量。刺史魏东阳王元荣征召令狐整任命为主簿,有兼任荡寇将军。元荣器重令狐整的德行威望,曾经对自己的僚属说“令狐延保,是我们西部地区有美好名声的人,将来能够成为重要的人物,难道是小小的州郡官职能够维系得了他的吗?”不久,孝武帝向西
10、迁移,河右地区发生变乱。元荣依靠令狐整防御打击乱贼,州境内获安宁。等到了邓彦非法占据瓜州,抗拒朝廷不接受官员换届的时候,令狐整与开府张穆等人秘密响应朝廷使者申徽,逮捕了邓彦并把他押送京师。不久,瓜州城里的一个人张保又杀了刺史成庆,与凉州刺史宇文仲和一起发动叛乱,计划占领河西地区。开始的时候,张保等人将要计划作乱,考虑到令狐整坚守正义不会跟从他,在杀了成庆之后,就要接着杀了令狐整。然而考虑到令狐整是众望所归的人,又恐怕杀了他后他们的部下会叛乱,于是就不敢害令狐整。虽然外表上非常的敬重令狐整,内心里实际上非常的忌惮他。令狐整也假装亲近投靠他,而暗地里想设法除掉张保。暗地里让自己亲近的人劝说张保说:
11、“我们郡和宇文仲和互为唇齿,如果东面的朝廷军队逼近凉州 ,宇文仲和的形势就孤单危险了,恐怕他不能敌挡。我们应当分派一支精锐部队,星夜救援宇文仲和。两个州联合力量,那么东面的朝廷军队就可以战胜了。这之后保护地界让老百姓修养安息,这是上等的计策。 ”张保认为这个计策很对,却不知道应该派谁去担任这一任务。令狐整又令人劝说张保说“观察历代的成功和失败的事情,全在于人用选人,如果选择的人不好,很快就会导致失败。令狐延保兼有文武之才,才能足以统领军队,如果让他作为将领,没有不成功的。 ”张保采纳这一计策,并且因为令狐整的父亲、兄弟都在城内,不怀疑令狐整,于是就让令狐整率军出发。令狐整到了玉门郡召集豪杰数说
12、张保的叛逆罪行,飞奔回军袭击张保,州人平时佩服张保的威名,都背弃了张保来投靠令狐整。张保逃奔吐谷浑。令狐整把这些情况已一写成表章上奏给朝廷。朝廷征召令狐整进京,授予寿昌郡守的职务。封为襄武县男爵。令狐整因为国家的变乱还没有平定,经常希望整个家族为朝廷效力,就率领两千多乡亲进入朝廷,跟随军队征讨叛贼。令狐整善于统领军队,亲自和士兵们同甘苦,因此,他的士兵们都忘记了军旅的痛苦,竭尽全力为其所用。经过多次升迁,最后令狐整担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官衔。于是被朝廷赐姓宇文氏,并赐名整。 周孝闵帝登基,任命令狐整为司宪中大夫,令狐整执掌法律公平,被当时的人们称赞。晋升爵位为彭城县公。令狐整很能
13、够判别情况的真假,尤其通晓政治权术,恭敬谨慎廉洁,时常警惕自己的骄傲自满,因此,历经朝廷内外的官职工作,所在的地方都被人们称赞。晋升官位为大将军。晋公护刚刚开始执政的时候,要把他当成心腹对待。令狐整推辞不敢担任,很是违背了晋公护的意愿,晋公护因此疏远了他。等到晋公护获罪被诛杀,投靠他的人都被依法处死,可唯独令狐整得以保全。当时的人们称赞令狐整先知先觉。逝世后,被授予谥号“襄” 。二、名家记人散文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徐复传 曾巩徐复字希颜,兴化军莆田人。尝举进士,不中,去,不复就。博学,于书无所不读,尤通星历五行数术之说,世罕有能及者。为人倜傥有大志,人自饬励,不求当世之誉。乐其所自得,
14、谓富贵不足慕也,贫贱不足忧也。故穷阎漏屋敝衣粝食或至于不能自给未尝动其意也遇人无少长贵贱皆尽恭谨其言前世因革兴坏是非之理人少能及然其家未尝畜书盖其强记如此也。康定中,李元昊叛,诏求有文武材可用者,参知政事宋绶、天章阁侍读林瑀皆荐复,诏赐装钱,州郡迫趣上道。既至,仁宗见复于崇政殿,访以世务,复所为上言者,世莫得闻也。仁宗因命讲易“乾”“坤”“既济”“未济”,又问今岁直何卦?西兵欲出如何?复对岁直“小过”,而太一守中宫,兵宜内不宜外。仁宗善其言。复又献所为边防策太一主客立成历洪范论。上曰:“卿所献书,为卿留中。”必欲官之,复固辞,乃官其子晞。留复登闻鼓院,与林瑀同修周易会元纪。岁余,固求东归。仁宗
15、高其行,礼以束帛,赐号“冲晦处士”。复久游吴,因家杭州。州牧每至,必先加礼,然复未尝肯至公门。范仲淹知杭州,数就复访问,甚礼重之。仲淹尝言,西兵既起,复预言罢兵岁月,又斗牛间尝有星变,复言吴当大疫,死者数十万人。后皆如其言。复平居以周易太玄授学者。人或劝复著书,复曰:“古圣贤书已具,顾学者不能求,吾复何为?以徼名后世哉?”晚取其所为文章尽焚之。今其家有书十余篇,皆出于门人故旧之家。复卒时,年七十余。既病,故人王稷居睦州,欲往省之。复报曰:“来以五六月之交,尚及见子。”稷未及往,至期,复果已死。其终事皆预自处。子晞,年五十余,亦致仕。复死十余年,而沈遘知杭州,榜其居曰“高士坊”云。 赞曰:复之文
16、章,存者有慎习赞、困蒙养等篇,归于退求诸己,不矜世取宠。余论次复事,颇采其意云。若复自拔污浊之中,隐约于闾巷,久而不改其操,可谓乐之者已。(均选自曾巩文集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赐装钱,州郡迫趣上道 趣:催促。B仁宗见复于崇政殿,访以世务 访:拜访。C卿所献书,为卿留中 中:皇宫中。D复久游吴,因家杭州 家:安家,居住。1B(访:询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留复登闻鼓院,与林瑀同修 周易会元纪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B乐其所自得,谓富贵不足慕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C
17、来以五六月之交,尚及见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D复所为上言者,世莫得闻也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2B(B 项中的两个“所” ,都是结构助词,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结构。 A 项中的两个“与” ,是介词,介对象,是介词,介比较。C 项中的两个“以” , 是介词,介时间,“在”的意思,是介词,“按照”的意思。D是介词,介对象,“对”的意思,是介词,介动作行为的目的,“给”的意思。)3下列四个句子,句式与其他三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A来以五六月之交,尚及见子B若复自拔污浊之中,隐约于闾巷C为人倜傥有大志,人自饬励,不求当世之誉 D后皆如其言。复平居以 周易太玄授学者3D(D
18、 项为正常语序。A 项是介宾状语后置。B 项是介宾状语后置。C 项是宾语后置。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复洒脱不拘,志向远大,思想言行合乎礼制规范,不求当代的名誉。他以自己劳动所得的微薄资产为快乐,认为富贵不值得羡慕,贫贱不值得忧虑。B李元昊反叛的时候,朝廷下诏寻找有文武之才的可用之人,有朝廷高官向皇帝推荐了徐复,皇帝召见他,他所对皇帝说的观点都是他自己的独到见解。C宋仁宗认为徐复品行高尚,在他东归时,赐予他“冲晦处士”的名号,后来,徐复在杭州安家,历任州牧都很敬重他,而他却从没有进过州府的大门。D作者认为,徐复所以能做到 “自拔污浊之中” ,隐居在乡间闾巷
19、,长期不改高尚节操,是因为他不是刻意的追求高尚情操而是以保持高尚情操为快乐。4A(原文中“乐其所自得 ”主要指徐复在学问、精神上的收获,并不仅指物质上的收获。)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故穷阎漏屋敝衣粝食或至于不能自给未尝动其意也遇人无少长贵贱皆尽恭谨其言前世因革兴坏是非之理人少能及然其家未尝畜书盖其强记如此也。5故穷阎漏屋/敝衣粝食/或至于不能自给/未尝动其意也/遇人无少长贵贱/皆尽恭谨/ 其言前世因革兴坏是非之理/人少能及 /然其家未尝畜书/盖其强记如此也。6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仁宗高其行,礼以束帛,赐号“冲晦处士”。范仲淹知杭州,数就复访问,甚礼重之。古圣贤书已具,顾学者不能求,吾复
20、何为?以徼名后世哉?6宋仁宗认为他的品行很高尚,以束帛作为礼物送给他,并且赐封他“冲晦处士”的名号。范仲淹任杭州知州,多次到徐复家拜访问候他,非常礼遇敬重他。古代圣贤的书已经完备了,只是求学的人,不能去求索,我还些什么著作呢?想要在后世求取名声吗?附译文:徐复,字希颜,是兴化军莆田县人。曾去考过进士,没有中第,离开京城,没有再来参加科举考试。徐复博学多才,什么书都认真研读,特别通晓天文历法、五行八卦、占卜方面的知识,当世很少有能比得上他的人。徐复为人洒脱不拘有远大的志向,思想言行合乎礼制规范,不求取当代的名誉。他以自己心灵的收获为乐,认为富贵不值得羡慕,贫贱不值得忧虑。因此即使住在僻陋狭小的住
21、处、过着破衣粗食的困顿生活、有时甚至到了不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窘迫地步,也不曾动摇自己的信念。无论对待年龄比自己大还是比自己小,比自己富贵还是比自己贫穷的人,徐复都极力表现出恭敬和谨慎。他关于前代沿革盛衰功过是非规律的论述,很少有人能够赶得上他。然而他家不曾收藏书籍,大概是他有如此超强的记忆吧。康定年间中期,李元昊叛乱,宋仁宗下诏寻求有文韬武略才能可以任用的人。参知政事宋绶、天章阁侍读林瑀都举荐徐复,宋仁宗下诏赐给徐复置办行装的费用,州郡官员催促他赴任。到京城后,宋仁宗在崇政殿接见了徐复,拿政务询问他,徐复对仁宗所讲的话,世人没有听说过。宋仁宗于是让他讲解易经中的“乾”“坤”“既济”“未济”这
22、几卦,又询问今年是什么卦?西夏要出兵怎么办?徐复回答今年逢遇“小过”,而且太乙常守中宫,军队应该对内不应对外。宋仁宗认为他回答得很好。徐复又献上自己所作的边防策太一主客立成历洪范论。宋仁宗说:“爱卿献的书,为你保存在宫中。”宋仁宗一定要任命徐复官职,徐复坚决推辞,就任命他的儿子徐晞做官。宋仁宗挽留徐复在登闻鼓院,让他和林瑀一起编纂周易会元纪。过了一年多,徐复坚决请求回到东方的故乡。宋仁宗赞赏他的行为,以束帛作为礼物送给他,并且赐封他为“冲晦处士”。徐复在吴地游历很久,就在杭州安家。杭州知州每到任,必定先很礼貌地拜访他,然而,徐复从没到衙门拜访过知州。范仲淹任杭州知州,多次到徐复家拜访询问他,礼
23、数很周全地敬重他。范仲淹曾经对他说,西夏战事已经发生,徐复预言过休兵年月,又观察到北斗星、牵牛星之间有变化,又预言吴地应当会有大瘟疫,死几十万人。后来他的预言都应验了。徐复平时把周易太玄传授给求学的人。有人劝说徐复著书,徐复说:“古代圣贤的书已经完备了,只是求学的人,不能去求索,我还能做什么呢?想要在后世求取名声吗?”晚年取出他所写的文章全部烧掉了。现在他家里有他的文章十来篇,都是从他的门人、故交家里搜集来的。徐复死时,七十多岁。生病后,住在睦州的旧友王稷,想要到杭州去看望他。徐复回信说:“在五六月间来,我还来得及见到你。”王稷没有及时去,到达的时候,徐复果真已经死了。他的身后事都是他自己预先
24、安排好的。徐复的儿子徐晞,五十多岁,也辞职归家。徐复死后十来年,沈遘做杭州知州,在徐复旧居题写匾额为“高士坊”。评论说:“徐复的文章,存世的有慎习赞困蒙养等篇,都属于引退后反思于自己,不炫耀才华,博取时誉一类。我来评论到徐复的事迹,很赞同他的主张。像徐复这样自己超脱于污浊的尘世,隐退在民间,很久也不改变自己的节操的人,可以称得上是乐于实践圣贤之道的人了。”三、先秦历史散文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
25、;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谷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 ”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
26、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 ”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 ”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
27、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 欢:欢喜,高兴。B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请:请求,请命。C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 大:超过。D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 德:道德,德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 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B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C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 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
28、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3下列各句,都是表现楚王“愚蠢昏庸”的一组是(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 ”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楚兵大败于杜陵。A B. C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惠王因害怕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派张仪带着钱财来到楚国用谎言离间楚国和齐国的关系。B 楚王没有看透张仪的骗局,竟然在朝堂上炫耀自己得到了六百里土地,群臣除了陈轸外也都被张仪欺骗了。C 楚王对张仪深信不疑,为
29、了急于得到土地竟然不顾外交礼节派人到齐国辱骂齐王,以证明已与齐国绝交。D 在得知自己受到了欺骗之后,楚王又一次做出了错误决定,贸然对秦国开战,结果秦齐联合,楚军大败。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6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答案:1C(A 项,欢:友好。B 项,请:用于动词前表示客气的敬词,可不译,也可译为“请允许
30、我” 。D 项,德:对 施恩惠。 )2A(A 项中的两个“为” ,都是动词, “做”的意思。B 项中的两个“于”是介词,表被动,是介词,表对象。C 项中的两个“也” ,是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是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D 项中的两个 “之”是助词,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是结构助词“的” 。 )3C(都是陈轸劝谏楚王的话, 是楚军被战败的事实,都不是说楚王的“愚蠢昏庸”的。 )4B(“群臣闻见者毕贺”的现象,并不能说明群臣都被张仪欺骗了。 )5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
31、6秦想要进攻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友好,秦惠王为此甚感忧虑。楚国攻打秦国,绝对不是一个好主意。大王不如用一个大都市来贿赂秦国,跟秦连兵伐齐,如此,我们在秦国那里失去的,便从齐国那里补偿回来了。大王现在已经跟齐国绝交,却去责备秦国欺骗,这样等于促使秦、齐两国联合起来,楚国必受大害!附译文: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曲沃(秦地) 。后来秦想要报仇进攻齐国。可是由于齐、楚是友好国家,秦惠王为此甚感忧虑,于是秦惠王就对张仪说:“寡人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贤卿为寡人考虑一下怎么办才好?”张仪说:“请大王为臣准备车马和金钱,让臣去南方游说楚王试试看!”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楚怀王说:“敝
32、国国王最敬重的人莫过于大王了,我做臣子,也莫过于希望给大王你做臣子;敝国所最痛恨的君主莫过于齐国,而臣张仪最不愿侍奉的君主莫过于齐王。然而如果大王能关闭国门跟齐断绝交邦交,让臣劝秦王献上方圆六百里商、于土地。如此一来,齐就丧失了后援,而必定走向衰弱;齐走向衰弱以后,就必然听从大王号令。由此看来,大王如果能这样做,楚国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而又在西南对秦国施有恩惠,同时更获得了商、于六百里的土地,这真是一举三得的上策。 ”楚怀王一听,非常高兴,就赶紧在朝宣布:“寡人已经从秦国得到商、于六百里肥沃的土地!”群臣听了怀王的宣布,都一致向怀王道贺,惟独客卿陈轸最后晋见,而且根本不向怀王道贺。这时
33、怀王就很诧异的问:“寡人不用一卒,而且没有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寡人认为这是一次外交上的重大胜利,朝中文武百官都向寡人道贺,偏只有贤卿一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因为我发现,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反而会招来祸患,所以臣才不敢随便向大王道贺。 ”怀王问:“什么道理呢?”陈轸回答说:“秦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秦国还没把地割给大王,大王就跟齐国断绝邦交,如此就会使楚国陷于孤立状态,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如果先让秦国割让土地,楚国再来跟齐断绝邦交,秦国必不肯这样做;要是楚国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
34、然遭到张仪欺骗而得不到土地。受了张仪的欺骗,以后大王必然懊悔万分;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将进攻楚国。 ”楚王不听从,于是怀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宣布跟齐断绝邦交,还没等第一个绝交使者回来,楚王竟急着第二次派人去与齐国绝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赶紧派使者前往齐国游说,秦齐的盟约暗暗缔结成功。果然不出陈轸所料,楚国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为了躲避楚国的索土使臣,竟然装病不上朝,楚怀王说:“张仪以为寡人不愿诚心跟齐国断交吗?”于是楚怀王就派了一名勇士前去齐国骂齐王,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勉强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敝国所以赠送贵国的土地
35、,是这里到那里,方圆总共是六里。 ”楚国使者很谅讶的说:“臣只听说是六百里,却没有听说是六里。 ”张仪赶紧郑重其事的巧辩说:“我张仪在秦国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怎么能说有六百里呢?”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以后,怀王大怒,就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这时陈轸走到楚王面前表示:“现在我可以说话了吗?”怀王说:“可以。 ”于是陈轸就很激动地说:“楚国发兵去攻打秦国,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实在不如趁此机会,不但不向秦国要求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再送给秦一个大都市,目的是跟秦连兵伐齐,如此或许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得回来,这不就等于楚国没有损失吗?大王既然已经跟齐国绝交,现在又去责备秦国的失信
36、,岂不是等于在加强秦、齐两国的邦交吗,这样的话,楚国必受大害!”可惜楚怀王仍然没有采纳陈轸的忠谏,而是照原定计划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组成联合阵线,同时韩国也加入了他的军事同盟,结果楚军被三国联军在杜陵打得大败。四、议论说理类散文夫民之为生也一人踱耒而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妻子老弱仰而食之时有涔旱灾害之患,无以给征赋车马兵革之费由此观之则人之生悯矣!夫天地之大,计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虽涔旱灾害之殃,民莫困穷流亡也。故国无九年之畜,谓之不足;无六年之积,谓之悯急;无三年之畜,谓之穷乏。故有仁君明王,其取下有节,自养
37、有度,则得承受于天地,而不离饥寒之患矣;若贪主暴君,挠于其下,侵渔其民,以适无穷之欲,则百姓无以被天和而履地德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蕾植;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硗高下各因其宜。丘陵坂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前,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故先王之法,攸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罝罕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人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谿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于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鱼不长尺不
38、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乌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 故先王之政,四海之云至而修封疆,虾螟鸣燕降而达路除道,阴降百泉则修桥梁,昏张中则务种谷,大火中则种黍寂,虚中则种宿麦,昴中则收敛畜积、伐薪木,上告于天,下布之民。先王之所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实旷来远者,其道备矣。非能目见而足行之也,欲利之也。欲利之也不忘于心,则官自备矣。心之于九窍四支也,不能一事焉。然而动静听视皆以为主者,不忘于欲利之也。故尧为善而众善至矣,桀为非而众非来矣。善积则功成,非积则祸及。(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有删改)注:昏张中:昏,黄昏;张,张宿,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第五宿;中,处
39、于正南位置。后面大火、虚、昴均是星宿名称。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天地之大,计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 计:计算。B故有仁君明王,其取下有节,自养有度 下:下民,百姓。C则得承受于天地,而不离饥寒之患矣 离:遭受。D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 务:务必,一定。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 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B食者,民之本也 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C上告于天,下布之民 心之于九窍四支也,不能一事焉D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 肥硗高下各因其宜3下列四个句子,句式与其他三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40、A故有仁君明王,其取下有节,自养有度 B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蕾植 C豺未祭兽,罝罕不得布于野 D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积累三年才有能够有供一年之用的积蓄,而有了九年的积蓄老百姓才能够不遭受穷困流亡的苦难。B 作者认为,仁爱圣明的君主,对下面百姓的索取有节制,自己的生活费用有限度;所以不会遭受饥寒之患。C 作者认为,贪婪残暴的君主,侵扰掠夺他们的百姓,用来满足自己无穷的欲望,上天大地便不给予恩惠福利。D 作者认为,前代的生命君王的政治措施,什么季节干什么事,都有一定之规,这些做法要向上天和百姓宣告。5用“/”给下
41、面的文段断句。夫民之为生也一人踱耒而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妻子老弱仰而食之时有涔旱灾害之患无以给征赋车马兵革之费由此观之则人之生悯矣!6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若贪主暴君,挠于其下,侵渔其民,以适无穷之欲,则百姓无以被天和而履地德矣。先王之所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实旷来远者,其道备矣。善积则功成,非积则祸及。答案:1D(务:致力于。 )2D(D 项中的两个“因” ,都是动词, “顺从,适应”的意思。 A 项中的两个“以” ,是介词, “按”的意思,是介词, “用”的意思。B 项中的两个“者” ,是助词,表判断,是助词,表一般的句中提顿。C 项中的两个“于” ,是介词, “向”的意思
42、,是介词,“对于”的意思。 )3D (D 是正常语序,省略主语。A 是动词宾语前置。B 是介词宾语前置。C 是状语后置。)4C(“上天大地便不给予恩惠福利 ”的说法不符合原文,原文的意思是,由于暴君的侵扰和掠夺百姓们无法享受上天和大地恩惠。 )5夫民之为生也/一人踱耒而耕 /不过十亩/中田之获/ 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妻子老弱仰而食之/时有涔旱灾害之患/无以给征赋车马兵革之费/由此观之/则人之生/悯矣!6如果是贪婪残暴的君王,他不停地骚扰百姓,侵夺他们的百姓来满足他的无穷贪欲,这样,百姓们就无法承受天恩地德所赐的福利。先王之所以能顺应天时,处事周全,富国利民,使国库民囤财物充盈,让远方异族前
43、来归顺,是因为他的圣道完备的缘故。善行积累到一定程度功业就能告成,过错积累到一定程度祸害就会来临。附译文百姓维持生计主要靠农业生产,一个男性劳动力所耕种的土地不过十亩,中等土质的地一年每亩收获不过四石。妻子儿女老老少少都靠这些收获过日子,有时还要碰到水旱虫灾,就无法缴纳赋税供给政府朝廷的车马军队的费用。由此看来,人民百姓的生活也够令人忧愁的。全国可耕种面积,按三年耕种积余一年粮食来计算,九年只有三年积蓄,十八年则有六年的储备,二十七年就有九年的储备积累。这样如遇水旱虫灾,人民百姓就不至于陷入困境流亡逃荒。所以,一个国家如无九年的储备积累,就叫不足;一个国家如无六年的积蓄储备,就叫悯急;一个国家
44、如无三年的积蓄,就叫穷乏。正因为这样,有的英明君主,取用民财知道节制,自己消费知道限制,这样就能承受天地的施予和奉养,而不至于会遭受饥寒的灾难。反过来,如果是贪婪残暴的君王,那么他可能是不停地骚扰百姓,侵夺吞没百姓的财物以满足他的无穷贪欲,这时,百姓们就无法承受天恩地德所赐的福利。食物是人民的根本;而人民又是国家的根本;国家则是君主的根本。知道这道理,治理国家的君主就应上循天时、下尽地财、中用民力,这样万物就能顺利生长,五谷就能繁茂生长。君主还应指导人民养育六畜,按季节种植各种树木植物,致力于农业耕种,发展桑麻业,按各种不同肥沃贫瘠的高原山地来种植相宜的农作物。而对那些丘陵险地及不能种植五谷的
45、地域,则种以竹木,春季可以砍伐枯林,夏季可以摘收瓜果,秋季可以积蓄蔬菜杂粮,冬季可以砍伐薪柴以供民用。因此,活着不会缺少用品,死后不至于抛尸荒野。所以,先王治国的方法是:畋猎时不得杀绝成群的野兽,不捕捉幼小的麋鹿,不放干池湖之水而捕鱼,不焚烧森林打猎。不到能捕杀弱兽的时间,不让在野外设置捕捉的罗网;没到水獭捕捉鱼群的时间,不得在水中撒网;不到老鹰隼鸟捕杀兔等食物的时间,不得在山谷安装罗网;草木还没凋落之前,不许进山林砍伐;昆虫还没开始蛰伏之前,不准放火烧荒。不准捕杀怀胎的母兽,不许捕捞长不足一尺的鱼,不得宰杀不满一年的幼猪。正因为这些规定,保护了生态环境,所以草木生长如气一样蒸蒸升腾,禽兽归山
46、如泉水一样奔流,飞鸟入林如烟云聚集,所有这些均归功于君主保护生物的措施得当。所以先王执政理事,雨季将到之时就要农民修整田疆;虾蟆鸣叫燕子归来之时就组织劳力修整道路;阴气降临百川之时就发动民众修建桥梁;黄昏张星宿位于正南方中天的时候,就要抓紧种植谷物;大火星宿位于正南方中天的时候,就要抓紧播种黍豆;虚星宿位于正南方中天的时候,就要抓紧种好越冬麦子;昂星宿位于正南方中天的时候,就要做好收敛储藏、砍伐薪柴以便过冬。这些政令,上告苍天,祈求保佑,下达万民,令其实施。先王之所以能顺应天时,处事周全,富国利民,使国库民囤财物充盈,让远方异族归顺,是因为他的道性完备的缘故。这道性不能显现目见,但能付之履行;想使百姓得利获益不忘于心,这样这道性的器官功能就自然具备了。人心对于人体的九窍四肢来说,尽管它(人心)不能代替九窍四肢这样具体器官的功能,但手脚的一举一动和耳目的视听都以心为主宰,并不忘心给予它们的主宰作用和好处。所以尧帝心地善良,众人的心地也随之善良起来;夏桀心狠手辣胡作非为,众人也就随之为非胡乱起来。善行积累则功业告成,恶贯满盈则祸害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