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析日本武士道中的樱花情结【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日本武士道与樱花之间的关系,就两者相通之处做了探讨。认为武士道中的樱花情结使刚性十足的武士道带有了一丝柔婉、凄美,它为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日本武士道精神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路径。【关键词】 日本;武士道精神;樱花情结提起日本的武士道,人们常常想到的是血腥、残忍和杀戮。而提起樱花,人们则会想到圣洁、柔美和浪漫。武士道和樱花似乎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但事实上,在日本,人们却习惯于用樱花来比喻武士,因为樱花与武士有一种特殊的勾连,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气质,这些气质也体现了日本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及其审美追求。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它
2、在日本人的生活和精神中占居着重要的位置,日本人认为樱花是生命最重要的象征“宁愿短暂,只要灿烂” 。樱花盛开时璀璨耀眼,圣洁美好,往往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但它的花期比较短,一般只有四至五天,盛开之后,还不曾残败,常常就已经落英满地了。当樱花飘落之时,会令人有昨夜还曾灿烂、今朝已随风逝去之感,悲凉、感伤之情油然而生,因此,繁华逝去的悲凉基调也就根植于日本人的心底。樱花匆匆地开放、凋谢,短暂而凄美,似乎没有一丝丝的犹豫和留恋。日本人欣赏樱花的美,欣赏樱花的壮烈,也欣赏它的毅然、决然,这对武士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樱花转瞬即逝的美,影响了日本武士对生命的理解。日本武士认为自己的一生,应该生如樱花,即使短
3、暂,也要像樱花一样灿烂,绽放美的极致,假如死,也要像樱花一样,果断离去,仿佛落花一瞬,凄美壮观。此外,武士佩刀的刀鞘上还常常装饰有华丽的樱花,花熏杀气,赋予杀伐如花的一种生命韵味。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死亡是美的化身,它把肉体与灵魂和谐地融于一体,就像樱花陨落时的璀璨悲壮,令人神驰,所以,日本有句谚语:花是樱花,人是武士。武士是日本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化的产物。武士一词,最初见于 721 年元正天皇的一份诏书。这份诏书正式承认武士的存在,提到武士和武艺,并且提倡、鼓励尚武精神。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初期,土地国有制的班田制开始解体,土地私有制的庄园制产生。庄园出现以后,庄园主之间保卫和扩大庄园土
4、地的矛盾与斗争,庄园主与国衙官吏之间侵吞“公领”和收回“公领”土地的矛盾与斗争,庄园主与庄民之间分配土地上利润的矛盾与斗争,日趋激烈。然而,国家却在此时丧失了解决这些矛盾、斗争的权威和力量,出现了权力真空。于是,武力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解决纷争的权威性力量。谁拥有武力,谁就能在争夺土地资源的斗争中取胜,武力的强弱与土地财富的多寡之间形成正比。为了保卫和扩大土地财富,庄官、有实力的名主等地方豪强,国司、郡司及其代理人,还有宗教团体,都纷纷组织起自己的武装力量武士。从 11 世纪起,日本武士阶层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以1192 年源赖朝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 、建立镰仓幕府为标志,武士掌握了国家从中央到地
5、方的各级政权。镰仓幕府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个武士政权,从此,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成为统治阶级。足利尊氏于 1336 年建立的室町幕府是日本第二个武士政权,而德川家康于 1603 年建立的江户幕府则是第三个武士政权。日本武士阶级掌权的幕府时代长达 676 年之久,出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即武士精神,它既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是武士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包括效忠君主、崇尚武艺、忠勇义烈和绝对服从等,讲究“信义” 、“廉耻”等封建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武士道的来源有多方面,有来自日本本土的神道教,也有来自中国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因此,武士道形成了三个派别:儒教武士道、佛教
6、武士道和神道教武士道,我们平时所说的日本军国主义就来源于神道教武士道。应该说,日本武士道是有多层面的,尚武精神是其中之一,还有伦理精神和政治精神,以及文化精神等等,军国主义是对武士道的恶用。武士道对日本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负面影响,但武士道并不等同于军国主义,它是一种文化,是日本民族的一种精神底色。由于武士道曾经吸取过中国儒家和佛家的思想,所以,在武士文化中,宇宙被认为是虚无的,而人的生命是短暂和有限的,人终究会死去。基于这种观念,武士们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高度。他们认为,人生的重点应该是如何能够像樱花一样,活得绚丽,死得凄美。他们追求的境界,不是生命之花绚烂
7、后的慢慢凋零,而是在片刻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巅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日本曾经有一首军歌,歌中唱到:“队伍中那些红色的领章,就像千万朵花枝繁茂的樱花,花儿在吉野吹起风暴,生为大和男儿,就该像散落的花儿一样战死在沙场。 ”这首军歌就是樱花与武士道精神联系的一种体现。对死的美化是日本武士道的核心内容之一,武士视切腹为“光荣的解脱” ,以自杀表示对主君的忠诚,对自己荣誉的珍惜,这也是樱花精神的一个典型体现。武士自杀并不意味着失败,也不是要以死来洗刷耻辱,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死就是人生的极点,所以就应该像樱花一样,在自己到达人生的巅峰时刻毫不留恋地凋谢、
8、离去。可以说,武士的死,是对自己生命极点的一种定格,是一种主动的结束,更是对樱花凋谢的凄美、壮烈的一种向往。樱花的花朵虽小,但簇拥在一起却绚烂耀眼,单株樱花并没有多大美的效应,一片樱林却足以震撼人的心灵。樱花淡雅,不浓艳,开的时候簇拥在一起,谢的时候又形成花瓣雨的美景。同开同谢,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也很相似。日本武士道注重共性,遇事以武士集团的整体利益为重,这种价值取向不能不说与樱花的这一特点有叠加之处。总之,日本武士道与樱花有一种深切的关系,武士道中的樱花情结也使刚性十足的武士道带有了一丝柔婉、凄美,它为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日本武士道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路径。【参考文献】1 井上清.日本历史(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2 杨绍先.武士道与日本军国主义.世界历史,1999.4.3 李冬君.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作者简介】李 虹,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世界中世纪史、西方文化史.(上接第 235 页) 3 焦霞.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技信息,2009(01).4 吴媛媛.试论音乐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j.考试周刊,2011(51) .5 陈劲峰.关于高师音乐学生素质教育及素质培养问题的认识j.大舞台,2010(02).6 魏培修.音乐素质教育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作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