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9

类型必修一文言文复习(教师版).doc

  • 上传人:hwpkd79526
  • 文档编号:9284850
  • 上传时间:2019-07-31
  • 格式:DOC
  • 页数:19
  • 大小:105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教师版).doc
    资源描述:

    1、1劝学【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 313公元前 238) ,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荀子中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着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

    2、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

    3、,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名家点评】本文形象清新、脍炙人口,于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

    4、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从形式上看, 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

    5、,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选自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有删节)【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輮以为轮(通“煣” ,用火烘木使弯曲)2(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 ,再;通“曝” ,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 ,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 ,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词类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

    6、规(弯曲的弧度)(3)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2)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3)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4)连诃,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5)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

    7、,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8、)3(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就砺则利 指金属的刀类B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 ,资质,禀赋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动词,游泳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学问渊博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青,取

    9、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

    10、向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4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渐之滫渐:渐渐 B.形乎动静形:体现C.游必就士就:接近 D.端而言蠕蠕:微动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教使之然也輮使之然也不扶而直蟹六跪而二螯A.两个“然”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B.两个“然”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4

    11、同C.两个“然”字不同,两个“鲜”字相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鲜”字也不同6对“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B.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译文:(2)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译文:(3)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译文:师说【作者简介】韩愈(768824) ,唐代文学家,字退之

    12、,常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在文学上主张继承秦、汉的散文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韩愈热心于教育,他能逆当时的潮流,积极指导后进学习,他“收召后学” 、 “抗颜而为师”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特别重视教育和培养年轻作家。【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

    13、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有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晚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从师学习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

    14、因而引起的吧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5也差不多, (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从

    15、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 诗 、 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名家点评】在韩愈的论说文中,

    16、 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大有如截奔马之势。 “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之例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

    17、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正如清刘熙载所说:“说理论事,涉于迁就,便是本领不济。看昌黎文老实说出紧要处,自使用巧骋奇者望之辟易。 ”(艺概 文概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刘学楷)【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 ,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18、,(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6(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3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师道也(动词,学习)(2)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学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2)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

    19、师之(以为师)/孔子师郯子(以为师)(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4)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2之(1)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代词,指代

    20、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3其(1)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 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代词,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5)副词,表反问语气。其可怪也欤4于(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4)介词,从。皆出于此乎(5)介词,被。不拘于时5乎(1)介词,相当于“于” ,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7(2)介词,相当于“于” ,表比较,译为“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语

    21、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4)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 、 “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也(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 ,表判断)2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3倒装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2)师不必贤于

    22、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多的人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感也终不解矣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

    23、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8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

    24、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译文】二十一日,宗元告白: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想不到您从京师来到这蛮夷之地,我有幸被您认为可以取法。

    25、我自己估量自己,实在并无可取之处,也不敢当别人的老师,当一般人众的老师我尚且不敢,何况是当您的老师呢?孟子曾经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 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象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屈原曾经作赋说:“邑犬之群吠兮,吠所

    26、怪也。 ”我过去听说庸和蜀地以南的地区,经常下雨,很少见到太阳,太阳一出来,狗便狂叫不止,我当时认为这样说有点过份了。六七年前,我被贬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有幸赶上大雪越过五岭,覆盖了南越中的好几个州。这几个州中的狗,都仓皇地狂叫着乱咬乱跑,好几天都是这样,一直到雪消完后才不叫,这样我才知道以前听说的蜀犬吠日的事是真的。现在韩愈既然把自己当成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这样想难道不是令人难堪吗?不仅我会感到难堪,您也会受到连累。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什么过错吗?狂咬乱叫的只是那些狗罢了。您揣度一下今天天下的人能不象蜀地的狗那样乱咬乱叫的能有几个人?而谁又敢于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而招

    27、惹来喧闹,叫人怒怪呢?注释辱书云:承蒙来信说。仆:对自己的谦称。吾子:您。蛮夷间:指柳宗元所谪居的永州。庸蜀:这里泛指四川。庸:古国名,今湖北竹山县东南。二年冬:指元和二年冬季。南越:泛指今广东、广西一带。(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仆道不笃 笃:深厚B人益不事师 师:老师C因抗颜而为师 师:老师D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后 学:学生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B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9C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D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6对文中“蜀犬吠日” “越犬吠雪”的比喻,理解

    28、正确的一项是()A赞美韩愈敢为人师的精神,并自喻品德高洁。B指出韩愈不该以蜀日自比,自己不敢以越雪自况。C抨击那些诋毁韩愈的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表明自己虽好为人师却因遭贬谪而不能的苦衷。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译文: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2)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译文: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3)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译文:赤壁赋【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祐进士,

    29、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他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不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前、后赤壁赋用古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具有哲理,并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了一代豪放词风。【课文点译】【课文全译】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

    30、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31、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 (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 (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10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唉, )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幕长江的没有穷尽。 (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

    32、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无穷无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

    33、伴喜笑颜开,更换杯盏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被吃个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 (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名家点评】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这篇赋里,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的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的领悟。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则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但这种意蕴都不是藉抽象的灰色的言语表述,而是诉之于月下江游的眼前景物和由景物所引起的感触,因此才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一方是由月夜江上想起曹操的诗句,由诗句联想起曹操兵下

    34、江南、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进而产生了“千古风流人物”不免“浪淘尽” ,空留山川遗迹的感慨,转而抱恨于人生须臾,江山无穷,登仙乏术的无可奈何;一方则顺手以眼前的江水与山月作比,以水的逝去而又长流、月的盈亏而又永生的现象,阐发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归结到人生应投入大化,方能超脱无谓的苦恼。这两方面的感情,包括人生苦闷和物我参透,当然都是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烦恼以及要求摆脱烦恼的旷达态度的表露。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何满子)【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乘)(2)山川相缪(通“缭” ,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 ,劝人饮酒)(4)举匏樽以相

    35、属(通“嘱” ,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一词多义(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东望武昌(介宾短语,向东)(2)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11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如诉如泣(副词,像)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下江陵(攻占)/顺流而东(向东进军)(2)动词的

    36、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4)名词用作状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5)形容词用作动词。正襟危坐(整理)/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4)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2之(1)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

    37、(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4)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3于(1)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2)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3)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乎(1)语气词,表示疑问。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2)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3)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三、文言句式l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 ,表判断)2疑问句(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2)而今安在哉(语

    38、气词“哉” ,表疑问语气)(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 ,表疑问语气)(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6)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 ,表反问语气)123省略句(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其声”)(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4倒装句(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39、(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结构后置)【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通“嘱” ,劝人饮酒B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汽C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D不知东方之既白白色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B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C徘徊于斗牛之间托遗响于悲风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哀吾生之须

    40、臾,羡长江之无穷。(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

    41、“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 、 诗人以比13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 ,卫武公作抑戒 ,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

    42、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易 、 诗人以比贤人君子挟飞仙以遨游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何为其然也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托遗响于悲风6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B

    43、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译文:(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译文:(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译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河东人。柳宗元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创作,有卓越的成就。他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诗作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抒写他被贬后的

    44、悲愤忧伤,风格清峻简洁,在平淡的语言中愈含深远的情思。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14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柳河东集 。【课文点译】【课文全译】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读书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无论多远,我们都去。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

    45、乡。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使我发现西山胜景,大为称异,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脱隐藏的。青山绿水,相互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

    46、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隔化在大自然中,已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真是形神俱忘,无拘无束,好像已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现在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名家点评】始得西山宴游记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山水游记之作并非始于柳宗元,远的不说,仅唐人之中,元结就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清人吴汝纶就认为:“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 ”但是,情景交融,将山水

    47、人格化,却是柳氏独造之境。本文从被贬后的忧惧和漫游写起,透露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然后由一般游览引入西山之游,重笔写西山之“怪特” 。岈然洼然的高下之势,咫尺千里的登眺所见,萦青缭白的山水远景,三组画面、三个层次,以相互的映衬、生动的比喻、色彩的渲染,构成绚丽多姿的“怪特” ,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西山的景色。诚如他的诗江雪 ,千山不见鸟影,万径没有人踪,更衬托出独钓寒江、不畏严寒的勇气,寄托着政治革新失败后既孤独又不屈的精神。本文中的西山,超尘拔俗,卓立不群,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正是作者高尚品格和人生理想的体现。西山熔铸了他的幽愤,陶冶了他的胸襟,启迪了他的悟性,而他的赞美西山正是以之来言志抒情。作为

    48、山水游记的伟大宗匠,柳宗元在本文中采用了“从对面着笔”的描写手法,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文中写登西山远眺之所见,呈现了雄奇开阔的境界,而不写西山本身,从而也就衬托了西山,突出了西山。这种不从实处落笔的写法,颇类于汉乐府诗陌上桑的从旁人听见来写罗敷美貌,和罗敷自夸其夫的“坐中千馀人,皆言夫婿殊”一样,是将诗的“虚处着墨”化为文中的“从对面着笔” 。如此写来,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近人林纾曾说:“文有诗境,是柳州本色。 ”揆之本文,洵非虚誉。(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邓乔彬)【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51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通“戮” ,引申为有罪)(2)梦亦同趣(通“趋” ,往,赴)2古今异义(1) 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承接,接着(2)颓然就醉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3)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3一词多义(1)穷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始指异之(副词,才)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4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穷回溪(走到尽头)/萦青缭白(青山,白水)(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始指异之(以为异)(3)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必修一文言文复习(教师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928485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