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心理毕业论文刘旭.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9283888 上传时间:2019-07-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毕业论文刘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心理毕业论文刘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心理毕业论文刘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心理毕业论文刘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心理毕业论文刘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临洮县新添镇第二小学 刘 旭【内容提要】“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近些年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来,就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探究,积极探讨了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学校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农村也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于是,农村大批的农民工不

2、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工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着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所谓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据调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非常的广泛。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下,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就远离父

3、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也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导致其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他们就产生厌学、逃学等,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以上所述表明:“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前人从众多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为我们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对“留守儿童”激动、悲痛、情绪忧郁以及意志力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解决对策的过程中,关

4、于同伴关系及“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笔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极探讨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分析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笔者大多从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713 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是孩子身心

5、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

6、,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2.监护人不能完全对孩子的管教起作用调查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这一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 10.8%是由旁系亲属或亲朋好友做监护,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3.社会因素相对影响 第一,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是太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有限,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

7、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第二,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第三,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自我调控因素缺乏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

8、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 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二、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学校是留守儿童活动、学习的第二阵地,学校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所以学校对于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虽然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培养学生,但还是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

9、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一)要用爱心开启留守学生的心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的至理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爱的理解。可见,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尤其是留守儿童。这就要求教师用爱心滋润他们的心田

10、,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我曾教过的陈祥同学,性格有些内向,成绩也不够理想,身上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和缺点,常常受老师和同学的歧视,使他抬不起头来。基于此,他的敌对心理很强。我多次找他谈心效果都不大,想不到一次意外的事故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体育课跑步时不小心碰伤了别的同学,内心很是慌乱,不知该怎么办,爸妈又不在家。我了解情况后,先安慰他说:“不要怕,那位同学也没什么大事,我们还是应该带他检查检查,至于花钱的问题,你不要考虑,老师会帮助你解决。”后来的几天我就自己拿钱让他给那位同学看病。从此上课认真听了,作业更工整了,缺点也慢慢改正了,更难得的是他每当有什么不

11、顺心的事,就主动找我说一说,我也总能让他高兴而归。其实教师爱留守学生,就要同情他们的痛苦与不幸,理解他们的心理负担,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与学习进步。爱是一种巨大的改造力量,她能消除留守儿童对老师的戒备性心理和逆反性心理,能恢复或建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因此,爱留守学生,并且给予尊重与理解,是打开他们心灵的万能钥匙,它能使教育者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二)要用赏识树起留守学生的自信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需要教师的赏识,赏识是师爱的表现,而留守学生由于缺失了来自家庭的关爱与教育,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

12、课不认真, 扰乱课堂秩序,课余不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不够理想,从而产生一种失败者的心态,有自卑感,这时他们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就会无所适从自暴自弃。卡耐基先生不是说过 “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吗?因此,教师对这些留守学生更应该真诚地赞美和鼓励,以此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1、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赏识留守学生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那么如何树立留守学生的自信呢?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性的评价。其次,教师要拥有一双善于捕捉“闪光点”的眼睛,要善于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 例如有些学生思考能力欠佳,但动手

13、能力很強,如果他考不上大学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汽车修理工,你能说他不成功吗?所以,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挖掘留守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然后用欣喜的眼光、愉悦的心情、发自内心的赞美之词鼓励他们,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教师看上去几句普通的话语,却能激起学生心灵上的感应,使他们产生一股向上的动力,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给留守学生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2、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做到正确的认识学生、评价学生,并逐渐的形成“赏识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留守学生因缺乏父母的关爱,产生了孤独、寂寞、焦虑、自卑、敏感等诸多心理,在课堂中

14、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学习效率低,针对这种情形,教师要学会宽容、真诚的善待他们。在课堂上,没有厉声地训斥,没有唠叨的说教,有的只是灿烂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爱抚的抚摩,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错误得以改正,从而帮助他们扫除学习障碍,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3、以培养兴趣为载体,深化赏识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老师应注重留守学生兴趣的培养。有些学生常说对某次活动没有兴趣,也不爱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尝试和练习的结果。对某项活动缺乏

15、兴趣的人,一般是怀疑自己缺乏某种能力,怕做不好,惹人笑话,干脆说没兴趣,不爱好。事实上,只要肯练习,慢慢尝到甜头,兴趣爱好也就有了。因此教师要耐心教育学生,人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多尝试多练习,促进孩子兴趣生成 。孩子兴趣一旦形成,教师就要多开展一些活动,让留守学生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从自己的身上而不仅仅是从别人的赞赏中获得自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三)要用行动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蓝天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仅凭教师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学校、班集体作为一个群体组织,它对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

16、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学校、班级要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充分利用良好的氛围感染和转化留守儿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手段,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群体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创设有利于针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物质文化环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文体活动,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如校园内多设置一些标牌、橱窗,内容可以是学校、社会对留守学生的关爱,留守学生自己的心声等。班级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那片属于自己的蓝天。今年的中秋节,我校留守儿童举

17、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月圆中秋”活动,班级买来了月饼、水果、瓜子等,还特地订做了两个大蛋糕,为这个月出生的同学过集体生日。学校领导也送来了慰问的礼物。活动上,同学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赢来了阵阵热烈的掌声。当活动进行到过生日这一环节,刚才热闹的场面没有了,几个过生日的同学泣不成声,我知道那是激动的泪水,感动的泪水,当老师和同学为他们唱响生日歌时,他们脸上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吃蛋糕的场面更是热闹,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完全没有了距离,一霎时,师生的脸都成了大花脸。这样的集体活动,使留守学生的心灵彻底的放松,情感上的缺失得以弥补,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也能感觉到家的温暖,从而产生一种归属感,一种认同感。父母是

18、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的影响着孩子。不管老师与同学给留守儿童倾注多少爱与帮助,都是不能填补父母的那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种亲情饥渴。作为教师必须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让家长转变观念。大多数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给家中的孩子吃饱穿暖有钱花就够了,实际上孩子更渴求精神上的抚慰。教师就应引导家长多拿出时间,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与“留守”家里的孩子及孩子的老师多沟通,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甚至在可能情况下“常回家看看”,让留守家里的孩子在一次次惊喜中感受到久违的亲情。农村“留守儿童”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而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为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用爱心、真心、耐心去帮助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让留守儿童在沐浴着爱的阳光里,接受教育,健康成长。年 4 月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作者姓名:刘 旭专 业:心理健康教育主考学校:西北师范大学准考证号:年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