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拿什么拯救你,中国本土策划咨询业?首先需要声明,笔者写这篇东西,不是抨击策划行业的某些人、某些事,更不是抨击中国本土策划行业。作为中国本土策划大家庭的一员,笔者只是希望,中国的策划行业能够早一些、快一些的进入理性发展阶段,早一点走向行业的春天。 中国之大,超乎想象,企业之多,异乎寻常,空间广阔,舞台无限,中国本土策划业界同仁当三省吾身,发奋图强! 无聊的闹剧,每天都在上演 点子大王何阳的锒铛入狱,拉开了中国本土策划行业闹剧的序幕。 中国本土策划业,先天不足,后天乏力,在这种弱势的环境之下下,中国的一部份策划人并没有想到要去深入市场,体味营销,总结经验,升华成果,反而另辟奚径,走上了一条所谓的快
2、速成长捷径,自欺其人,由此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闹剧。长此以往,中国本土策划行业将不复希望。 纵观中国本土策划行业的典型闹剧,无非有如下三种: 傍大牌,抢业绩 中国的企业大都处于起步阶段,百废待举,需要的外联智囊单位极多,广告、公关、营销、培训、会展、创意无所不包;另一方面,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处的环境,所能借用的资源,所欲达成的目的不尽相同,对外联智囊单位的需求亦相应而变。在这种情况下,从横向角度来看,同一时间周期可能存在多家智囊单位同时服务一家企业的现状;从纵向角度来看,也可能存在多家智囊单位分别在不同时期服务同一家企业的情况。 这原本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情。但是,当前某些策划公司,偏偏不承
3、认这一点,张口闭口就宣称某某大牌企业是它拯救的,某某大牌企业与它合作时间多久,言下之意似乎是品牌之所以做大,智囊单位居功至伟,没有智囊单位就没有企业的成功与辉煌。 这不,最近策划行业就出现一件 “奇事”。前不久中国营销传播网上刊发了一篇文章,文章“封” 了一位策划同行李 XX 为北派策划人的代表,同时也把某位曝光率比较高的策划同行叶 XX“封” 为了南派策划人代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里边出现了两个显性的问题,一个隐性的问题:显性的问题很明显,一是谁有这个资格,动辄就“封”两个南北策划人代表,二是把两个策划人扯一块,似乎也存在北派策划人代表傍南派策划人代表大牌的嫌疑;隐性问题则严重得多,文章所描
4、述的北派策划人代表的得意之作“ 全程策划今麦郎 全国行销”遭到了来自广州某同行的强力反弹,这家位于广州的智囊公司大动干戈,甚至在一家影响力颇大的国内营销杂志 7 月刊上发布广告,号称要“策划打假”,广告上刊登了其公司领导人与“今麦郎”代言人张卫健的广告拍摄片场合影照片作为佐证,还宣称“ 今麦郎”老板范现国与此前文章所 “封”的那位北派策划人代表“素不相识”。一时之间令人眼花缭乱,扑朔迷离。实实在在搞了一出“真假美猴王”的闹剧。 皇帝的新装,越穿越不像 资历不够深是中国本土策划界的普遍隐痛。相对于国外那些“理论实践两栖专家”来说,中国的策划人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中国大多数策划人基本上可以说是洗脚上
5、岸的知青、工农兵大学生、文学青年或是新三届,普遍没有接受过严谨的、循序渐进的系统营销教育,更受到国内恶劣营销环境的影响而缺乏实践论证与市场检核的机会与舞台,从某个角度而言,为数众多的中国本土策划行业人士甚至可以说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形下半路出家的。他们不像国外的那些成熟专家可以用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来完成对营销、对行业的认知与分析,可以拥有比较完美的营销研究环境、比较完善的工作道具,比较成熟的积累借鉴。因此,中国的策划可以说仍然处于摸索状态,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太多的成果可以共享,一切只能是在不确定中尝试。 与此同时,中国蓬勃兴起的企业迫切需要获得专业的、资深的策划服务和咨询。出于对企
6、业自身策划水平的质疑与困惑,企业往往把目光投向外部策划单位特别是那些知名智囊单位。在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的环境中,企业往往也需要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与合作成功的安全保障,换句话说,企业需要一些资历比较深或是“看起来资历比较深”的智囊单位。于是乎,顺应国内营销发展的畸形需求,一时间中国本土策划界流行起了“皇帝的新装”,“大噱头、大牌头” 的各类行头满天飞。你搞“资深专家” ,我就上“杰出策划人”,你是“十大策划人”,我就是 “十大策划专家”,你搞“ 学院派”,我就弄个 “实践派” ,国外有“定位”,我们就来个“插位”,国外有“ 细分”,我们就有“切割”。 让得有一家评选机构曾连续三届邀请笔者参选
7、“中国十大策划专家”,由于行头太大,笔者自忖入行仅十余年,资历尚浅,不敢妄居,再三推脱,但笔者同时也亲眼目睹了一位由此评选出的“ 中国十大策划专家”向客户堂而皇之的自我介绍,并以此为最重要的行头,不免有些哭笑不得。有一位知名企业老总私下亦曾告诉笔者,他最高纪录是一天之内接待了 9 个“大噱头、大牌头” 的专家,不是“十大策划人” 就是“十大策划专家 ”,不是这个“理论”就是那个“原理”,委实令他有些受宠若惊,也有些云里雾里。 扭曲事实,夸大成果 扭曲事实、夸大成果是当前策划界的通病,也是中国企业最头痛的问题。原本企业找智囊,就是希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岂知有些号称“多么知名”或是“多么有影响力”
8、的智囊,让多少企业濒临破产而不是事先描述的事业兴旺。你几乎听不到有哪一家智囊单位愿意对客户坦诚相待,把失败案例向客户进行陈述,你听到的永远是成功与辉煌。去年某知名策划人士一度宣扬的“奇 X 食品”、“飞 X 食品”,今年在中国主流市场上已经是芳踪难觅了。一年之隔,翻天覆地。笔者记得奇 X 公司的老板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曾一度描述其当时做出大规模广告投放决策时的那种心怀忐忑与忧虑不安。果不其然,几十年的家底打了水漂,一切又回复到最初的那个零。从零到 1 亿,几经拼杀,历尽艰辛,殊为不易,从 1 亿到零,区区 1 年,轰然崩坍,想来辛酸,令人侧目。 长期的扭曲事实,夸大成果,终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久
9、而久之,中国企业界就形成了一种“狼来了”的谎言效应。相当一部份中国企业界人士普遍对中国本土策划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中国的策划人往往对业绩或成果是“以小夸大,以偏概全”,不足信,亦不可信,可以说对中国本土策划业基本上给予了全盘否定。 行业自救,刻不容缓 中国本土策划行业的杂乱无章已经种下了恶果。现在,我们可以发现,稍稍上一点规模的企业都已经开始或者准备开始远离中国本土的策划公司,转而向那些底子厚、实力强、工作严谨的跨国咨询公司靠拢,尽管它们的收费比中国本土策划贵上几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中国本土策划业,愈来愈趋于边缘化,甚至国内知名度极高的策划人,其服务的客户也仅仅是一些三、四流甚至不入流的民营中小型企业,与那些跨国公司、知名大型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或者是大型民营企业基本绝缘。 中国本土策划行业如果再没有清醒认识,如果继续沉湎于“中国幅员辽阔,企业众多,东边不行西边来,沿海不做做内陆”的思想误区,如果再不认清现实,苦练内功,以国外成熟策划咨询公司为标杆,发奋图强,迎头赶上的话,就永远都不能在策划的舞台上与竞争对手正面对擂、实力比拼,而只能是采取回避的策略,服务一些边缘的中小型企业,混口饭吃。 长此以往,中国本土策划行业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