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秋水素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细胞不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在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时,也用到秋水仙素,“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使分裂的细胞停止在有丝分裂的中期,形成典型的中期染色体结构”(教参 P38)。 按前者,秋水仙应是不影响着丝点的分裂的,但按后者却是着丝点不分裂了。怎么理解这两种不同的功能呢?观点:秋水仙素之所以造成两个方面的应用,是在于他们在利用时,秋水仙浓度的不同。 浓度较高时将停留在中期,可用于中期核型分析的,较低浓度时将作用于前期抑制或破坏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而产生双倍体或多倍体。秋水仙素(C22H25O6N)是 1937 年发现的,是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的种子和球茎中提
2、取出来的一种植物碱。它是白色或淡黄色的粉末或针状结晶,易溶于冷水、酒精和氯仿,难溶于热水、乙醚等,熔点 155。一般多使用它的水溶液。实验表明,有效的诱变浓度是 0.00061.6,以 0.2的浓度诱变效果最好。此药有剧毒,在应用时要特别注意。秋水仙素是诱变多倍体效果最好的药剂之一。它的作用机理是:当细胞进行分裂时,一方面能使染色体的着丝点延迟分裂,于是已复制的染色体两条单体分离,而着丝点仍连在一起,形成“X”形染色体图象(称为 C-有丝分裂,即秋水仙效应有丝分裂);另一方面是引起分裂中期的纺锤丝断裂,或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结果到分裂后期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而重组成一个双倍性的细胞核。这时候,细
3、胞加大而不分裂,或者分裂成一个无细胞核的子细胞和一个有双倍性细胞核的子细胞。经过一个时期以后,这种染色体数目加倍了的细胞再分裂增长时,就构成了双倍性的细胞和组织。秋水仙素不论是破坏还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作用都是一时的。秋水素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细胞不分裂,然后过一段时间秋水仙素代谢掉,不再起作用,细胞继续分裂,然后才是“染色体数目加倍” (着丝点的分裂)。着丝点的分离与纺锤体无关,因为在用秋水仙素处理,破坏微管的情况下,两条单体也可以分开。这是由于 Ca 离子的诱导,使着丝点分开后,再由纺锤体牵引移向两极,也就是说纺锤体只起牵引染色体的作用。秋水仙素之所以造成两个方面的应用,是在于他们在利用时,秋水仙浓度的不同。 用于中期核型分析的浓度较高 而用于产生双倍体或多倍体时浓度较低,并且当秋水仙素浓度很低时,还有加快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更快的到达两极!那么如何确定作用时期呢?现在我们已经确定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或破坏纺锤体微管的形成。在分裂前期,“胞质微管网络中的微管去装配,游离的微管蛋白亚单位组装为纺锤体。”细胞生物学(翟中和主编,1995 年 1 月第 1版)可见,秋水仙素的作用时期应该为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