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斑综合征病毒是斑节对虾白斑病的病源钮莹芳(M130104134)生命与水产学院近几十年,养殖对虾爆发了新的传染病,对虾夹壳内侧出现白色斑点,真皮剥落等,之后 7-10 天死亡,使得各国对虾养殖业损失严重,亚洲地区尤为显著。国内研究利用地高辛标记的 WSBV DNA 探针对病虾标本及纯化病毒 DNA进行斑点杂交检测,从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角度证明 WSBV 感染是造成中国大陆养殖对虾连年爆发流行病的重要原因(徐洪涛,2000) 。同年,张吕平等(2000)用用患有典型白斑病的病虾人工感染健康的斑节对虾,并用 Koch 氏法证实了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BV)是白斑病的病原。通过血液病理学研究,患病
2、虾血清 Ca2+,PB,Tp 及 LDH 的含量与健康虾差异显著,同时感染 WSBV后,从感染到释放约需要 48h(张吕平,2000) 。此后朱建中等(2003)又对该病毒的命名、病毒特征、检验方法、病毒感染增殖、感染宿主、传播途径及感染动物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 WSSV 的基因组为双链 DNA 分子。孙磊等(2004)不仅对 WSSV 的核酸做了再次研究,对其衣壳也进行了分析,衣壳的主要结构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49.8kDa,同时提出了一种对虾杆状病毒的衣壳超微结构的模式图。且负染色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WSSV 是一种无包涵体的杆状病毒,外面包有一层囊膜,一端有尾状突出
3、物,核衣壳为(330350)*(5867)nm,整个 DNA 分子约 150kbps(赵情,2010) 。同时对 WSSV 囊膜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相互作用,非结构蛋白调控WSSV 侵染, WSSV 的转录翻译机制,WSSV 的潜伏机制及宿主抗病毒的免疫防御机制等分子病毒学方面做了研究(李一宁,2010) 。随着随着对 WSBV 的了解,WSBV 荧光酶报告载体也得以构建(范礼斌, 2005) 。有研究显示,亚洲及太平洋国家地区对虾白斑杆状病毒为同一种病毒或同一种病毒的不同柱系(黄灿华等,2001) 。其他国家不断发生疫情,使得对虾白斑病的预防和治疗尤为迫切。研究发现 3mol/L 的 NaC
4、l 可以使病毒失去感染力,水温和 pH 对病毒的感染也有影响,NP-40、TritonX-100、ClO2 或甲醛等均可以灭活 WSBV(谢数涛,2004) 。王柱等(2008)又详细研究了水温和 pH 对南美白对虾白斑病的影响。继肖培弘等(2004)对提出南美白对虾白斑病的防治对策后,沈振伟(2005)又对南美白对虾白斑病的预防和治疗作出了详细的阐述。另有研究经过对 15 个斑节对虾家系生长及抗白班病毒的分析,得出抗氧化酶(SOD) 、酸性磷酸酶(ACP )和碱性磷酸酶(AKP )的活性对抗病存在时间具有重要意义(王专伟等,2011) 。在早年,这一理论在日本对虾中也得到了证实(纪荣兴,20
5、08) 。参考文献范礼斌,2005对虾白斑杆状病毒 DNA 调控序列的克隆生物学杂志,22(5):15-17徐洪涛等,2000对虾白斑病毒感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及 DNA 杂交证据微生物学报,2000,40(3):252-256黄灿华等,2001对虾白班综合征杆状病毒同源性比较的研究中国病毒学,16(1):81-84纪荣兴等,2008日本对虾抗白斑病子三代的抗白班综合征病毒感染能力及免疫特性水产学报,32(1):98-104李一宁等,2010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38(7):3533-3536,3555沈振伟,2005南美白对虾白斑病的防治,北京水产, (3):1
6、7孙磊等,2004对虾一种杆状病毒的分离纯化及超微结构河北大学学报,24(1):76-82王柱,曹新志,2008水温与 pH 对南美白对虾白斑病发病的影响水产养殖,(2):5-7王专伟等,201115 个斑节对虾家系生长及抗白斑病毒分析海洋科学进展,29(4):521-528肖培弘,赵子英,2004南美白对虾细菌性白斑病与病毒性白斑的区别及防治对策河北渔业, (6):39,48谢数涛等,2000几种理化因子对斑节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BV )感染力的影响海洋科学,24(3):52-54,30张吕平等,2000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BV)对斑节对虾的实验感染与病理学研究热带海洋,19(2):69-74张吕平等,2000实验感染白斑杆状病毒(WSBV )的斑节对虾血液病理学研究热带海洋,19(3):1-7赵情,2010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综诉安徽农学通报,16(9):189-190朱建中,陆承平,2003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研究概况动物医学进展,24(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