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广为何难封公元前 119 年,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在大将军幕府自刎身亡,享年六十余岁,终身未获封侯。据史记记载,李广为将时“士卒亦多乐从李广” ,汉文帝也曾盛赞李广:“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得知李广死讯时“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这样一个为天子赏识,士兵拥戴,百姓爱戴的将军,为何在封侯人数用五卷汉书才能列举的汉朝,始终未能封侯?童年的阴影,造成后期的性格缺陷李广自刎前曾说“且广年六十余矣” ,时年公元前 119 年,可以据此推断李广当生于公元前 189 年到公元前 179 年之间,此时处于汉朝的初期。初期的汉朝没有实力与匈
2、奴抗衡,采用和亲的方式安抚匈奴。但虽实行和亲政策,边事依然不断,仅汉文帝在位期间,匈奴大规模入侵就有三次。其中公元前 158 年匈奴更是公然撕毁和亲,兵分两路袭击上郡、云中,杀掠了很多百姓。烽火之警更是波及甘泉、长安,整个汉朝为之震动。童年时的李广因为当时的汉匈局势,并没有享受儿童应有的嬉戏玩耍的童年。他经常能看到汉朝士兵跑步奔向边关激起的滚滚烟尘,听到整齐的盔甲碰撞的叮当响,也看到从边关回来的士兵脸上盔甲上被尘土覆盖,拖着残腿,拄着拐杖,三三两两地走着。绵延一路的和亲队伍,抬着十几箱子东西,吹着唢呐,敲着锣鼓,但送亲人眉关紧锁,嘴唇抿成一条直线。只能听到乐器的响声,听不到送亲人的话语声。匈奴
3、人骑着健壮的马匹,右手握刀在头上疯狂地甩着,以飞一般的速度掠过城内,随手捞起一个抱着幼儿的女子,呼啸而去,只听得女子一路刺耳的哀号。他随着家人从槐里县(今陕西兴平) ,迁到了成纪(今甘肃静宁县治平乡) 。路上看到被血染红的河流,堆积的尸体,和抱着身边人眼神惊恐呆滞的百姓,李广都紧紧握着从小拿箭的手,咬紧牙关。于是在公元前 166 年,匈奴人大举入侵萧关时,李广毅然拿起弓箭,披上铠甲,跳上战马,开始了自己抗击匈奴的战斗生涯。在李广的战斗生涯中有几件事可以推测他的性格缺陷,其一仇杀霸陵卫,其二杀归降的羌人,其三大将军不同意李广做先锋时他一声不吭就走,其四不堪回朝受文官审判而自杀等。不知审时度势,缺
4、乏政治头脑汉景帝在位时的某个时期,李广任上谷太守。上谷当时正是汉朝与匈奴的冲突地带,每天匈奴人都骑着高头大马到城下辱骂邀战。李广当时年岁尚轻,身强力壮,更是有一身射箭的好本领,每天匈奴来,李广都要亲自挂帅出城应战。每天城外残阳西挂的时候,李广总是高举着敌人的头颅,和自己的士兵们凯旋归来,每个人的脸上沾满了尘土,刀剑也都喝足了鲜血,迎接他们的是满城百姓的欢呼和拥抱。上谷每天的战事,让一个人坐不住了。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典属国公孙昆邪。典属国是秦朝时开始设立的官职,汉朝时继续沿用,主要掌管汉族与少数民族往来的事物。景帝时期汉朝依然没有能力与匈奴抗衡,汉朝依然采用和亲政策来安抚匈奴,而李广这么一天一小战
5、,三天一大战的方式,必然引起匈奴对汉朝的不满,使原本就一触即发的局势发生变化。公孙昆邪是一个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人。艳阳高照的一天,他哭哭啼啼地跑到汉景帝面前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公孙昆邪这段话里大有玄机,前两句奖励李广一颗甜枣儿,称赞李广善射,能打仗,他的能力天下无双;后一句就给了李广一巴掌, “自负其能” ,李广仗着自己的能耐与匈奴人交战,对我朝的大局不利;接着给李广一个台阶下,李广经常与匈奴作战,怕汉朝损失了这么一员得力大将啊。博友“书生意气三千年”说:“其实早在平定七国之乱时,李广就立下战功,却因为私自接受了梁孝王的将军印,没有受到封赏。七国之乱
6、何以爆发?因为汉景帝推行削藩。梁孝王何许人也?汉景帝同父同母的弟弟,诸多藩王之一。尽管梁孝王平叛有功,但那是有原因的。因为景帝为了讨母亲窦太后的欢心,曾经戏言死后传位给梁王;梁王从此对皇位有了想法,私授李广将军印,也是为了拉拢他。李广却傻傻地接受了,怎能不犯汉景帝的大忌?”景帝用行动表示了对公孙昆邪的赞同,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治军风格特别,但与汉朝其他将军格格不入李广和名将程不识一起在边郡设防的时候,两人的治军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李广将军行军的时候整个军队没有固定的队形和阵势,喜欢靠近水源或水草丰茂的地方驻扎军队,让士兵方便饮水和做饭,在微风拂面的晚上休息,士兵能在没日没夜的行军当中感到
7、一丝惬意。同时李广简化幕府的文书和例行的就寝前点名,也不打更,让士兵得到更好的休息。但李广会在离军一定的距离上设哨兵放哨,所以没有遭到过危险。汉朝的其他将领治兵与李广大不相同,程不识的治兵方式就是其中的代表。程不识对军队的编制、行军队列和驻营阵势要求非常严格。每天晚上都要点名,文书和军吏每天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要到天明,军队得不到休息,但军队的整体警惕性较高,也不曾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史记有言:“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到了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征的
8、时候,李广单膝下跪,请求大将军卫青:“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要求担任出击匈奴的先锋,大将军未应允,原因是“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博友“boyrf”认为:“边地太守程不识一直想不通、看不惯,也提出过异议。后起之秀如卫青、霍去病等人,压根儿没把这位飞将军放在眼里,对其自由式带兵更是不以为然,就连汉武帝也对李广产生疑虑,用起来感觉不顺手,心里不踏实。这种圈子里的集体非议,无疑产生了负面影响,人们怀疑他的军事才能,领导也不敢让他担负重任,致使其封侯之路越走越长。 ”两大污点是未获封侯的直接原因雁
9、门关之战李广被生擒,李广只好装死,然后伺机抢了一位匈奴少年的马逃回了汉朝,被削为了庶民。李广隐居兰田,在家种菜、养鸡、垂钓和打猎的日子不知不觉过了数年。一天,李广和已故颖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骑着马,带着弓,准备到山中拉弓打猎。晚上李广带着一名随从来到了月光沐浴的山间小店小酌。喝过了小酒,唱完了小曲儿,李广和随从启程回住所。路过霸陵亭时,霸陵卫酒过三巡,借着酒劲发起了酒疯。只见他右手拿着酒坛,摇摇晃晃地拦下李广和他的随从,不许他们通过霸陵亭。李广的随从拦开迎面而来的酒坛,说:“故李将军。”霸陵卫说:“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过不了多久,因为职位的变动李广需出任边关的右北平太守,李广请求派霸陵
10、卫和他一起上任,等霸陵卫到了军中,李广就偷偷地把霸陵卫杀害了。另一件事是李广任陇西太守期间发生的。原来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一起从汉文帝时为官,李蔡的才干和名声与李广相比都差很多,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李蔡已经封侯了。而李广自己和他的下属都没有得到封侯。李广为此询问了星相家王朔。王朔说:“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李广说:“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而汉武帝是一个优待俘虏的皇帝。浑邪王投降,汉武帝派二万辆车去迎接,封他做万户侯,赏赐十万,手下四人封侯,一千七百人封骠骑。后来成为汉武帝托孤之重臣的
11、金日磾,原本也是匈奴俘虏。不知退一步海阔天空长史先生带着一小批人,拉着几车美酒和干粮,奉了大将军卫青的命来到右将军李广军中犒劳兵士,顺便询问李广和赵食其行军迷路的事,大将军卫青要向皇上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任长史怎么问,李广都没有回答。长史只好带着空了的酒坛回到大将军幕府中向大将军报告,大将军卫青再次让长史到李广帐下要求幕府人员到大将军幕府对质。李广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李广穿上了陪自己走过大小战役的盔甲,摸了摸心爱的弓和箭,带上了自己的佩刀,翻身越上驰骋过无数战场的骏马,拍了拍马脖子,朝着刺眼的阳光挥挥手,和几个幕府绝尘向大将军幕府而去。到了大将军幕府门口,李广并没有下马。他坐在马背上,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声音如猎猎的战旗在风中回响,说完,右手将佩刀抽出刀鞘,引颈自尽了。李广死后第二年,他的儿子李敢受封关内侯,接替李广任郎中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