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昆山民间传说集锦.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264473 上传时间:2019-07-31 格式:PDF 页数:48 大小:1.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山民间传说集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昆山民间传说集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昆山民间传说集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昆山民间传说集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昆山民间传说集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2 前言 昆山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上海与苏州之间,北至东北与常熟、太仓两市相连,南至东南与上海嘉定、青浦两区交界,西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市吴江区接壤,目前是江苏省3个试点的省直管县(市)之一。东西最大直线距离33公里,南北48公里,总面积927.6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23.1%。昆山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是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连续多年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 昆山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昆山地区已有人类活动,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在昆山地区都有集中的发展和高度的成熟。夏、商时期,行政地属扬州。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置疁县。由此昆山

2、开始了自身完整的发展脉络,迄今已经有2000余年。 昆山,具有中国独一无二的一座小山玉峰山。她位于昆山市内西北处,因形状如马鞍,俗称马鞍山。高802米,此地平畴百里,然一峰独秀,满山苍翠,而且山中说产山石昆石,洁白似玉,世称玲珑石,因而此山有“真山似假山”之誉。昆石与太湖石、雨花石并称为“江苏三大名石”,开采历史已逾千年。其色雪白,给人以纯洁的美感,又因产出极少,自宋代以来历来被视为供石中的上品。南朝梁代建有慧聚寺,极具规模,据称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清康熙帝南巡游此,题有“鸢飞鱼跃”一语。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辟为公园,因山形似马鞍,故名“马鞍山公园”;民国 25年(19363 年

3、)为纪念顾炎武先生,更名“亭林公园”。 昆山自古人文荟萃,名流辈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顾炎武为首的“昆山三贤”。顾炎武是国家官方确认的中华民族历史上“七十二贤人”之一。其格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之一。 昆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是苏州水乡园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号称“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和“江南第一水乡”的锦溪都位于昆山境内。 有“百戏之祖”昆曲、特色江南水乡文化、人间奇石昆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炎武精神的“四大文化背景”,在 加 上有绵延了2000多年的完整的行政沿革,注定了昆山一定会有许多引人入胜的、独特的传奇、传说、故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昆山经

4、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不断有许多老街、老桥、小巷、小河消失,与它们共存的许多民间故事也随之消失。据了解,30 岁以下的“老昆山人”对昆山历史上的故事和传说都知道的不多。同时,由于昆山经济社会发展太快,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许多“新昆山人”对这些历史故事、典故、传说都不知道。为了保护和传承昆山历史文化,也为了向“新昆山人”告诉老昆山的故事与传说。我们特地挖掘整理了一批昆山民间传说,作为社区教育内容,分批次刊印出来,向广大市民介绍。 4 目录 前言 一、讲张4 二、搭浆4 三、“作兴”和“勿作兴” 5 四、天高皇帝远6 五、喇叭和喇叭腔7 六、石牌的来历9 七、奣子的来历9

5、 八、落鸦浦11 九、巴城和阳澄湖蟹11 十、马鞍山三奇12 十一、盆渎村和陈圆圆13 十二、落星石15 十三、顾阿瑛嫁囡16 十四、朱元璋与昆曲17 十五、聪明弄18 十六、朱木匠与易画轩19 十七、卫泾与文笔峰20 十八、土方郎中“治”险病20 十九、菊蟹楼22 二十、昆山城隍眼开眼闭23 二十一、淀山湖的传说24 二十二、昆澄湖的传说25 二十三、傀儡湖的传说26 二十四、离家湖的来历27 二十五、周市爊鸭的由来28 二十六、马鞍山与文笔峰30 二十七、玉马和老人峰的传说33 二十八、女子打夯34 二十九、沈万三充军35 三十、阳澄湖大闸蟹的由来37 三十一 聚宝盆的传说38 后 记46

6、 5 昆山各地民间传说集锦 一、讲张 “讲张”是昆山方言中的一个常用语,意即“谈话”。为啥拿“谈话”说成“讲张”?这要从明朝开始讲起。 在元朝末年,张士诚称王苏州之后,对老百姓倒做了些好事,所以老百姓都感激他。后来,张士诚被朱元璋所败,平江(今苏州)城破,张士诚被活捉到金陵(今南京),张士诚后来不肯投降,就上吊自寻短见。老百姓知道后,很同情张士诚,都在怀念张士诚生前的功德。于是,街头巷尾、村梢浜口,几个人一碰头,就窃窃私议着张士诚的好处。这个情况渐渐被朱元璋知道了,就下令捉拿在讲张士诚的人。一时,苏州城乡搞得人心惶惶,大家再也不敢讲张士诚了。当差的只要看到有人在交头接耳时,就大着声问:“你们在

7、讲张吗?”回答的总是说:“我们不在讲张。”“ 好 !大家识相点,不准讲张,否则,嘿嘿” 人们心里不服,“讲张”两字却在人们口头上耳朵里讲惯听惯了,逐渐形成了口头语,都把谈话习惯地说成讲张了,一直延续流传至今。 二、搭浆 “搭浆”是本地的方言口头语。意指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其来源与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女子有关。她就是当时引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 陈圆圆是明末时期的苏州名妓、秦淮八艳之一,生养于昆山盆渎村(今仍有该地名),能歌善舞,称得上是色、艺、才三绝。 有一天,著名诗人吴伟业由太仓家乡来到昆山,看望好友知县杨永言,杨知6 县当然要殷勤款待一番。他晓得吴伟业进士出身,官左庶子,不但有

8、诗坛盛名,而且酷爱昆曲,特邀陈圆圆堂会以待。吴得悉陈圆圆登场,高兴非凡,便点唱了盛极一时的梁辰鱼所写的浣纱记。 陈圆圆演主角西施,由于仓促上演,缺一套西施穿的服饰,一时怎能办到?陈圆圆不愧是聪明人,情急生智,就用绵筋纸来裁制服装,用浆糊搭搭,稍加点染,很快制成一套轻盈漂亮的纸装。 浣纱记演得很成功,看得吴伟业不住点头,抚掌大笑,赞不绝口,连说:“演得好!演得好!圆圆姑娘真是声甲天下;唱得圆润,看得圆满,真不愧乎圆圆也!” 可圆圆演出时一直提心吊胆,唯恐撕破假衣当场出丑。一场戏演下来,疲乏加上心急,身上汗水早浸透了假衣,里外粘住了。幸亏度过这关,敷衍了过去。事后,吴伟业知道了此事真相,捋着胡须对

9、杨知县道:“这次幸得应付过去,下回可不能再做这种搭浆事体了。”自此以后,“ 搭浆”一词渐被传开,并引申为形容搪塞和临时应付的意思。 三、“作兴”和“勿作兴” “作兴”和“勿作兴”是昆山方言。“ 作 兴 ”表 示“ 可 能 ”的意思;“勿作兴”却不是“作兴”的否定形式,它表示“不可以”“不能”的意思。讲到“作兴”7 和“勿作兴”,有这么个出典。 明朝辰光,乡下有个叫祝兴的人,此人虽不做官,可学问很深,见多识广,博古通今,无所不知,他的聪明才智,周围方圆百里的人,无不佩服。有一年夏天,田里稻秧突然叶焦枯死,大家眼看“命根子”无救,家家急得直跺脚,有人问祝兴可有办法?祝兴走到田头一看,稻苗是被虫子咬

10、死的。祝兴叫大家在田头四周,架起熏烟堆,果然,虫被烟熏,逃的逃,死的死,稻苗得救了。从此,大家凡遇到疑难事,问祝兴就有办法。 祝兴家境很清苦,虽一贫如洗,饥寒交迫,但从不小偷小摸,一直是堂堂正正,来去分明,襟怀坦白,坐得正,站得直。有一天,邻居家一只老母鸡找不见了,就硬说是祝兴偷的。大家都说祝兴不会做这种见不得人的事。隔一天,老母鸡寻着了,原来这只老母鸡因啄食坑蛆,失脚淹死在粪坑里。 由于祝兴为人正直,所以只要大家一碰到难事,就都说:“祝兴做得到的。”若有人怀疑祝兴做不正当的事,人家也就要指责着说:“祝兴不是这号人,是勿可以的,决非祝兴所干(即勿祝兴)。”长此以往,经年累月,大家就把“可能”都

11、说成“祝兴”;把“勿可以”都说成“勿祝兴”,而“祝”字也渐变读“作”了。 四、天高皇帝远 “天高皇帝远”是流传很广的吴方言,指的是地处偏僻,皇帝无法管及,民众苦不胜言,无路可走的意思。 明朝嘉靖年间,昆山知县杨逢春,是一个贪赃枉法、吃死人勿吐骨头的傢伙。杨逢春是为了“千里做官只为财”才来昆山做官的。他勾结了兵部尚书毛尚达的8 儿子毛七虎狼狈为奸,专门榨取民财、搜括民脂民膏,直弄得昆山百姓叫苦连天。 这年,杨逢春40岁说是要做寿,大家少不得又要凑钱去巴结他。他要大家给他送匾,说什么来昆山做官两年多了,功劳没得,苦劳总有点了吧!就这样,老百姓只好送匾。可匾上题什么字呢?送匾的想来想去,最后想出了四

12、个绝妙的字“天高三尺”。 知县生日,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大家憋着一肚子气,还得装着笑脸去送匾。这天,正巧做过当朝宰相的顾鼎臣,告老回昆山。顾相爷的大轿一到,送匾的岂有不让之理,就站立在街道两旁。顾鼎臣在轿窗里朝外望见“天高三尺”这块匾,觉得奇怪,就命停轿,间了送匾的人群。送匾的老百姓一听顾老相爷来传问他们,个个高兴,就都一五一十如实告诉了顾鼎臣:“匾上写天高三尺,意思是杨知县来昆山刮了两年多地皮,地皮被刮低足有三尺,那不是天高了三尺吗?我们老百姓实在没有法子想,皇帝又远在北京,我们有苦向谁去诉呢?真是叫天高皇帝远,有苦无处诉呀!” 顾鼎臣一听大家的哭诉,就安慰大家道:“你们再忍一忍吧!只管照常

13、办事,这事我知道了,我自有道理。” 顾 鼎臣明察细访,查实昆山知县杨逢春确是一个罪大恶极的贪赃官,就乘毛七虎企图霸占有夫之妇,行贿勾结杨逢春一案,处决了毛七虎和杨逢春,为地方除了大害。事情是早过去了,可“天高皇帝远”这句话一直在人们口头上流传至今。 五、喇叭和喇叭腔 方言“喇叭”,除指 作为乐器的喇叭外,还有其特殊含义。人们常把那些将事情搞糟、物事损坏、时间耽误了等情况,统称为喇叭,或喇叭腔。 相传,昆山陆家浜的吹鼓手早在南宋时代就名扬江南了。当时,陆家浜鼓手中,出了个名叫阿福的人,善吹喇叭(唢呐)。他不但会吹长喇叭,而且更擅长吹弯喇叭。由于阿福吹喇叭出了名,在苏州一带,人们都叫他鼓手阿福,后

14、来索9 性叫他“弯喇叭”了。“弯喇叭”确实功夫到家,他练就一口稳气功夫,可以边吹边吸气,使喇叭响声经久不息。这年,太仓县双凤镇上来请陆家浜鼓手,“弯喇叭”当然也去了。班子一到双凤,竟碰上了好几班鼓手,陆家浜鼓手不甘示弱,要露露锋芒,显显身手,出出风头。再加本班同行一捧,“弯喇叭”更来了劲,胸脯一拍:“待会儿看我的。”行乡开始了,鼓手班子各自坐上一条船,顺着摇船摆荡的节拍,拿出看家本事吹奏起来。果然,“弯喇叭”最最吸引人,从东市梢吹起,一直吹到西市梢,喇叭声音没停过一歇歇,南北两岸的人群,人山人海,都跟着陆家浜鼓手船,还喊着:“弯喇叭真有道理!”“弯喇叭吹得最好!”这时,阿福得意洋洋,面孔迸得通

15、红,喇叭吹得更加响亮。 双凤镇有三里多长,再加船多。摇得缓慢,足足一个多时辰才罢。“ 弯 喇叭”当然也吹了一个多时辰,喇叭声当然也一停没停,响仔一个多时辰。哪里知道,船刚想靠岸,“弯喇叭”阿福竟倒在船舱里,立不起身来了。你们想想,吹喇叭是从喉咙里用力气吹响的,又不是现在的电喇叭,阿福一连吹了一个多时辰,尽管他有稳气之功,但终因疲劳过度,力尽精竭,口喷鲜血,闭上眼睛死了。 “弯喇叭”一死,苏州民间震惊,在苏州一带都相互传说着“弯喇叭”是窒死的。从此,人们把一切不顺利的事,都说成了“窒死弯喇叭”。由于相传日久,就逐渐简称“喇叭”或“喇叭腔”了。只要一说起“喇叭”,大家都会联想到“窒死弯喇叭”的故事

16、,也都会领悟到事体坏了、糟了。一直讲到现在,虽然大家不10 知道阿福的事,但对“喇叭”和“喇叭腔”,都能心领神会。 六、石牌的来历 阳澄湖边有个小镇,地势低洼,发大水时到处一片白茫茫,常常闹水灾。有一年发大水,小镇上的人家都是没膝盖深的水。吃,不能烧;躺,床汆起来。老百姓实在痛苦,许多人烧香磕头,求天老爷保佑。 一天,正当人们在万寿桥上求神的时候,突然有人发现洪水里飘浮过来一块石条。奇怪,石条怎么会汆在水面上?大家十分惊讶,认为石条有来历,一定是仙石。既是仙石,看来可以镇定洪水。因此,人们七手八脚把石条捞起来,竖在三官堂的庙门口,小镇后来就叫石牌。 七、奣子的来历 在昆山境内的苏太公路线上,有

17、一个小站,叫奣子汽车站,车站旁边的娄江上也飞架着一座奣子大桥,这都是由于娄江上的奣子渡口而命名的。奣子的“奣”(guang音广)字和吴县甪直的“奣”字一样,均是较为罕见的冷僻字,外地旅11 客往往读不准音。这地名的得来,还有一段轶闻哩。 二百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南巡,乘了豪华的龙船,出京城沿着运河航道,一路南下。抵达苏州后,便换了船,微服出游,察访民情。连日游玩加上旅途劳累,乾隆帝夜间回到船上睡得很熟。船沿着娄江向东缓缓而行。乾隆帝一觉醒来,已经天色熹微,他走出船舱,想欣赏一下江南水乡美丽的晨景,望见船已驶到一个渡口,于是传旨停船靠岸,遣一名侍卫上岸去询间此处是何处?此渡口唤何名?侍卫去了一会

18、回来禀告,据乡民告知,此地属昆山县地界,此渡口还无名。随行的翰林们都是溜须拍马之辈,纷纷上言恭请陛下为渡口赐名。此举正中乾隆下怀,这样,一来可以显示自己皇家万岁的才学,二来又可博得个体恤下民的好名声,不禁点头应准。侍卫们早就准备好了文房四宝,乾隆遥望破晓的东方,沉思了片刻,忽然说了声“有了!”就操起御笔,饱蘸浓墨,得意地写下了“奣子”两个大字。“ 奣 ”是天明之意,乾隆到此地正是天亮时分,“ 子 ”是口子(指渡口)的意思。伺候在旁的翰林们免不了盛赞一番:“皇上神明,题得十分贴切又不落俗套,实是此地乡民之洪福也!” 由于“奣子”是乾隆皇帝御题,地方官不敢等闲视之,所以地名在远近渐渐12 叫开了。

19、 八、落鸦浦 乾隆皇帝有一次下江南,自己便衣便服,带了随从,装做商人,来到昆山,乘着船直向吴淞江千灯浦而来,进入淀山湖时,已是夜间了。本来想穿湖去松江,经随从劝阻,船就拐进了小港,停在湖边不远处一个村上。他们叫开了一个姓汤的财主大门。汤财主见是富商路过借住夜,急忙叫手下人准备酒饭,款侍来客。 乾隆皇帝吃在兴头上开口问:“此村叫什么名?”汤财主回答:“乃落鸦浦村也。”乾隆皇帝听了很犯忌,心想:“我乃真龙天子,落入乌鸦村来,乃不祥之兆。”即刻宴毕,乾隆见主人好客,取过文房四宝,当场写好,赠与主人,就带着人连夜开船。 汤财主见客人非同一般,就细看书法,写着“落鸦浦”三字,并有乾隆御书落款,真是高兴极

20、了。从此“落鸦浦”三字乾隆帝真迹一直挂在汤家书房里。 九、巴城和阳澄湖蟹 在大禹治水时期,阳澄湖边的陆地还是刚刚形成,沿海只有少数人住着,为13 了躲避夹人虫,都是不等太阳落山,早早关上了大门。 当时有个叫巴解的督工官员,带了一队兵丁和一批民工,来到阳澄湖边的沿海工地,开挖出海口河道。他叫民工们在一个地方搭起帐篷住宿,到了晚上,升起火堆,谁知火光引来了成千上万的夹人虫,一只只口吐泡沫象潮水般向帐篷涌来,大家出来猛打夹人虫,不多时,夹人虫吐出的泡沫,直把火堆淹熄,大家只好在黑暗中棍战,直到天亮,夹人虫才纷纷退入水中,可大多兵丁和民工被夹人虫夹伤的夹伤,夹死的夹死,肉被夹烂拖走。 当时督官巴解想出

21、了一个办法,叫大家筑一个土城,城边挖好围沟,一到天黑土城上升起火堆,并在围沟里灌进烧开的烫水。夹人虫一来,只见一批批跌进沟里烫死了,当沟里死夹人虫积多时,用长挠钩钩起来。巴解随手拿起一只被烫死、烫得发红的,翻来覆去仔细看,忽然闻到一股香味,当把这夹人虫掰开硬壳再一闻,香味更浓。巴解大着胆子先吃一口,觉得味道鲜美,一只夹人虫被巴解吃脱,接着连吃一只。大家见巴解吃得津津有味,胆子大一点的人也跟着吃起来,一吃味道果然崭,后来大家你抢我夺吃起来了。沿海民众得知夹人虫好吃,也就都捉夹人虫吃。从此,大家非但不怕夹人虫,而且变成了大家的美味佳肴。吃夹人虫的第一个人是巴解,大家便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取

22、名为“蟹”,一直流传至今。 由于巴解在阳澄湖边治水有功,大禹封他为王。后代人为了纪念他,就在土城的北边造了一座巴王庙,土城也就叫巴城。 十、马鞍山三奇 昆山城内有一座山,因其形状象马鞍一样,故名马鞍山。此山仅八十余米高,14 加之产出中国四大名石之一的“昆石”, 故被人誉为“江南片玉”。 马鞍山有三个奇迹。一个是玉峰井,井在山顶正中央,深几十丈,水从山底涌到井口,汲水煎茶,味道甘甜,不输无锡惠泉。第二是凤凰石,石在后山,相传曾经有凤凰飞来栖息,故而得名。第三是桃源洞,洞在前山半腰,洞里面有条狭窄的地道,只容得一个人走动,可以通到常熟。从昆山到常熟有六十多里路程,步行要一天时间。如果从桃源洞里往

23、来,只要点燃一支小红烛,蜡烛点完就可以到达,非常近便。 有一次,一个人从昆山到常熟,另一个人从常熟到昆山,走到一半相遇,因洞狭小,无法避让通过。两人谁也不肯掉转身子谦让,僵持着。蜡烛点光了,仍然直挺挺地阻挡着。结果,两人就活活憋死在洞里。两具尸体变成了挡路石,把桃源洞堵死。从此,昆山、常熟之间没有近路可通了。 十一、盆渎村和陈圆圆 早先的昆山有六个城门,其中有个丽泽门(位置在现今教育局每口娄江畔的“丽泽公园”),也叫小西门。小西门外娄江对岸有个盆渎村,明朝末年,这个村上生下了一个绝代美人陈圆圆。( 盆渎村地名现今还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昆山经济社会发展,将盆渎村拆迁改造,居民安置在多层楼房内

24、,小区命名为“盆15 渎新邨”) 陈圆圆的祖籍是常州奔牛镇。大约明天启六年(1626 年),常州一带闹水灾,陈圆圆父母离乡投亲到昆山,落脚在盆渎村的陈圆圆姑母家里。他们在村口开爿小酒店谋生。几年以后,生下了陈圆圆。陈圆圆出世这天,据说小酒店对门不远的一个浅水池塘里,有株枯萎的荷梗,突然开出一朵并蒂莲花。村上顿时轰传开来,人们奔走相告,吸引着城里许多人去观看,都认为是异兆。不久,陈圆圆父母先后病故,好心的姑母将她收养在身边,教她缝纫活计。陈圆圆生来聪明伶俐,很快成了一个有名气的裁缝。昆山知县慕其名,请她到府中做女红,深得知县夫人欢心,便长留在县府里。 有一年春天,在京城里担任翰林院编修的吴伟业,

25、从家乡太仓假满返京,路过昆山,知县摆酒饯行,这时的陈圆圆已是个十六岁的姑娘了,长得姿容美丽,楚楚动人。她平常除了陪伴知县小姐描龙绣凤外,还跟小姐读了不少诗书。此外,她昆曲唱得也很好,一启唇,发音响亮圆润,令人倾倒。昆山知县这次款待吴伟业,请陈圆圆唱曲助兴。吴伟业是著名诗人,很喜爱昆曲。他听陈圆圆唱了段曲子后,一下被16 她的声色所吸引,连连拍手叫好。知县觉察出吴伟业对陈圆圆喜爱,为了巴结趋奉,趁机将陈圆圆进赠。吴伟业欣然接受,意欲纳为小妾。但是,陈圆圆怎肯甘心嫁给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呢?要是当场拒绝,生怕拂逆了知县之恩。没奈何,只好上了官船。 船到苏州,陈圆圆想起姑父邢阿三在一家油坊里当厨师谋生

26、,不如设法回到姑父身边的好,便要求上岸一见姑父,吴伟业只得同意。不一会,陈圆圆回到船上推托说:“我姑父知道你是著名诗人,他有个联考考你,若能对出,同意我跟随进京,若对不出,请你高抬贵手,放我回到姑父身边。”说罢, 她就把家乡昆山城里三条桥酒坊桥、通河桥、无不利桥的桥名,出了个上联:酒坊通河无不利。 吴伟业一时竟对不上来。陈圆圆妙联难倒诗人,意欲一笑拜别,无奈吴伟业不肯罢休。事隔十年,吴伟业为了写圆圆曲,于清顺治六年(1645年)又到昆山盆渎村一带搜集访问陈圆圆早年的生活情况。他熟悉了昆山城里许多街巷弄堂果老弄、管家弄、东太平弄的名字联成,一语,对出下联:果老管家东太平。叫仙人张果老来管家,东家

27、当然太平无事了。这副对联一直流传至今,传为美谈。 十二、落星石 马鞍山上有一座华藏寺,是靠庙产建造的。住持和尚作风不大好,经常和一些女人勾勾搭搭,引起了小和尚的不满,但也没有什么办法。后来,事情被半山桥周围的群众知道了,告发到县里。县里派人包围牢老和尚的住所。住持和尚听见响声连忙逃脱。他逃到山脚下一个长满荒草的潭潭里,正好天上有一颗陨石落下来,压住了住持和尚。从此,这个老和尚永远压在陨石下面了。这个潭就叫落星潭,潭里一颗陨石叫落星石,很大很重,至今还在。 17 十三、顾阿瑛嫁囡 元末明初的顾阿瑛和沈万三,都是昆山人。顾阿瑛家住正仪东亭子,沈万三定居周庄镇。 他们两人自幼在一起,非常要好。顾阿瑛

28、中了秀才,当时家底还薄;而沈万三虽没做什么官,可一下成了江南大财主。顾阿瑛当然没有沈万三豪华富贵,但两人还是常来常往。后来,顾阿瑛就把女儿玉秀许与沈万三的大儿阿金为妻。 婚期将到,顾阿瑛自然要备嫁妆,他晓得嫁得再好,也不会使沈家入眼,总算被顾阿瑛想出一个法儿,在事先去沈家时,暗暗估量了沈家大门的高度和宽度。特地请木匠做了一口比沈家大门高宽都大的大衣橱。出嫁那天,18 顾阿瑛备了三只船送嫁:第一只船装载了水;第二只船满载了烧得熊熊发旺的炭火,以示女儿“三年仍吃娘家水;千日勿用夫家火”的气派,又表示兴旺发达有财有势(水)的好口彩;第三只船就载着准备好的那口大衣橱。 嫁妆船从正仪出发,经澄湖、白蚬湖

29、水路直到周庄,看嫁妆的人人山人海。沈万三对两船水火没有问题,反正家里有的是大缸大盆,一一把水火分别盛在大缸、大盆里;可这口大衣橱却难以抬进大门。沈万三听报,脑筋一动,吩咐手下人从库里搬出金银元宝,在大门左侧的墙内外分别堆成两个坡度。这样,送嫁妆的人就好抬着大衣橱,脚踏着用金银堆着的坡度,翻过墙抬到大厅上,人们见了,无不吐舌。顾沈两家都满面生辉,风光体面。 自此,顾阿瑛嫁囡的佳话,一直在人们口头上传诵。 十四、朱元璋与昆曲 元朝末年,昆山以顾坚、顾阿瑛等为首的精通词曲的文人集团,把当时流行在昆山一带和昆山的语音及民歌相结合的地方小唱加以改进,形成了一种新的南戏唱腔昆山腔。由于昆山腔来源于民间,所

30、以早期的昆山腔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一开始就得到当地平民百姓的欢迎。可有些自命清高的人,认为它鄙俗野陋,不登大雅之堂,以为土里土气、不够风雅。这就妨碍着昆曲的发展。 19 据传,首先为昆曲正名,把昆曲推进大雅之堂的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朱元璋出身贫贱,也有土气,所以对民间的昆曲很喜爱。朱元璋在召见昆山的百岁以上老人周寿谊时特地问他道:“听昆山腔很好,你亦能唱么?”于是,当今皇帝爱听昆曲的消息传开,看不起昆曲的说法就此绝迹,有趣的是那些本来看不起昆曲的士大夫们,竟然一反常态,以在宴会上设昆曲堂会为高雅。从此昆曲声誉顿高,很快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兴旺局面。 十五、聪明弄 玉山镇有条聪明

31、弄,据说因先后出了十个进士而得名,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到过那里。 那天,乾隆帝乔装改扮来到聪明弄,正遇上一阵大雨,乾隆帝找了一户人家避雨,户主朱启将客人引到客厅,并告诉他此地是聪明弄,自己是教书先生。乾隆帝早就听说过聪明弄的来历,心想,朱启既然能在聪明弄教书,文才必然高深,就道:“久闻先生大名,在下有一上联想请教先生。”朱启听后道:“ 客 人有所不知,老夫年迈,对联作诗已无此雅兴,客人若不见外,就让我的学生汪发奉陪助兴。”说罢,就喊来汪发。汪发道:“请问上联。”乾隆皇帝心想:朱启如此欺人,汪发又这样骄傲,非得制一制这师生俩不可。便道:“上联是一塔七层四大三小里圆外方。” 汪 发 想了 想 后,

32、举 起一 只 手 向 乾隆帝摇了一下,翻了一翻。皇帝看不懂;心想:既然汪发对不出,那我就已经胜了一局,让我再出一条上联等他做对了赏个面子,就又道:“再请小先20 生赐教一条下联,上联是:风吹毛动猫不动。”汪发听了就撑了一 把伞在堂中走了一圈。皇帝仍不解其意。便间朱启:“朱先生此为何意?”朱启说:“这是我学生汪发独创的哑联,客人所出的两联,汪发都已答出。” 皇帝听后大惑不解,急道:“烦请朱先生赐教。”朱启说:“客人所出的第一联一塔七层四大三小里圆外方,他将手摇摇翻翻,即意为独手五指三长二短背黄心白;客人所出第二联风吹毛动猫不动,他撑着伞在堂中走一圈,即意为雨打伞湿衫不湿。”乾隆皇帝听后很是佩服,

33、赞道:“聪明弄真乃名不虚传也!” 十六、朱木匠与易画轩 清朝道光年间,在昆山半山桥附近,有一间破烂的老瓦屋。因在马鞍山南面,故又名“山南老屋”。屋的主人就是当时颇有名望的山水画家王学浩。他的山水画很为当时人所推崇,求画的人络绎不绝。 由于这间老屋很小,王学浩想在屋旁造一间书斋。正巧,有一位姓朱的木匠慕王学浩的大名,来向他求画。王学浩打量着这位木匠师傅,想了一会儿,就把要在屋外造一间书斋的想法告诉了木匠。朱木匠毫不推辞,一口答应为他造一间书斋,并表示不要任何报酬,只求他画几幅画,就心满意足了。 隔日,朱木匠推了一辆装满木材、青瓦的小车,来到老屋边,当即动工。不久,王学浩的画已画好,书斋也平地而起

34、。王学浩为了终身不忘朱木匠的情谊,21 就给这间书斋起了个有趣的斋名易画轩,还写诗记事。之后,王学浩把自己所收藏的金石书画、碑帖都珍藏在这所易画轩里。 朱木匠以轩易画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十七、卫泾与文笔峰 昆山马鞍山西山峰顶有一支巨笔,高两丈左右,称谓“文笔峰”,相传为纪念昆山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卫泾而建竖。 卫径是昆山石浦人,南宋淳戌甲辰科考中状元,先后在朝为官四十年,受封秦国公。卫泾常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策励自己,自号“后乐居士”。 在韩侂执掌朝纲期间,卫泾辞官回到石浦,隐居十年。在石浦镇六鳌山下开辟一个西园,种翠竹白梅,闭门读书。直到韩侂被诛,他又出来做官,六十

35、八岁病逝于任上,谥号为文节公。 后人为了纪念卫泾,将六鳌山改名为状元山,又在马鞍山建立文笔峰。明代的顾鼎臣、清初的顾炎武等人都为文笔峰写下过诗文。康熙皇帝南巡时,到昆山游览马鞍山,也为文笔峰题诗。文笔峰曾倒坍过,后人改用钢筋、水泥重新浇铸了一支“现代化”了的文笔峰,作为古迹招揽着四方游客。 十八、土方郎中“治”险病 昆山历史上最长寿的人,名叫周寿谊,活了一百十七岁。周寿谊生于南宋景22 定四年(1263年),死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经历了宋、元、明三个朝代。他在玉山镇开了一爿 绸布店,乡下也广有田产,虽然他很有钱财,但吃的粗茶淡饭,临死前还自理生活。 朱元璋建立明朝,派人把苏州一带的百岁

36、老人接到行宫,表示敬老。周寿谊也被请去,那年他已经一百十岁,为在座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老人。朱元璋要他讲讲长生之道,周寿谊却讲勿出来。朱元璋又问他一生中有没有生过大毛病,周寿谊就讲了一个故事。 他四十多岁时,因对元朝统治非常气愤,加上生意勿好,常常气气郁郁,竟得了肝气痛病。请郎中看,都说是不治之症,最多再活一年。后来,他去找娘舅,他娘舅也是个郎中,是个土方郎中,名气不大。他给外甥搭脉望舌后,想了想说:“你的病果然是险症,不过,还有一线希望。”周寿谊忙叫娘舅开方子。娘舅说:“其他的药都好找,只是有两味药你要下功夫去寻。这便是少女头上露、老翁耳边霜,各半斤。” 周寿谊弄不懂,娘舅 解释说:“这 两味药

37、说穿 了蛮简单。从明天起,你每天一清早带一根鹅毛,一只白瓷碗,到马鞍山去,见到割草姑娘,就将她包头布上的露珠掸下来,这就是少女头上露。过了白露秋分季节,见到拾粪老翁,就将他毡帽上的露也掸在碗里,这就是老翁耳边霜。此两味药很难积多,所以要耐心,时间再长,都要弄到它,才可拿来给你开药,到那时,包你药到病除。” 周寿谊听了,从此每天一清早带了鹅毛、瓷碗到马鞍山寻找这两味药引。日23 日去,月月去,足足掸了两年半,两种药引总算掸满了一斤。他带了去找娘舅开方子。娘舅说:“你病已好了,无需开药方。”周寿谊只当娘舅和他开玩笑,娘舅告诉他:“因你精神郁结,所以得了肝病,我有意叫你去马鞍山找这药引。一是把你的注

38、意力分开,不再老想着胸口痛;二是早上去山边空气新鲜,有利你开怀吐纳,排除郁结。所以你的病,现在已经治好了。” 周寿谊才恍然大悟,从此养成了每天清早去马鞍山散步的习惯。 朱元璋听了哈哈大笑,对周寿谊说:“这不就是你的长生之道还是什么!?” 十九、菊蟹楼 昆山阳澄湖畔有一座菊蟹楼,明代时已经倾圮倒塌了。关于菊蟹楼有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昆山有一个年轻的穷书生到苏州府赶考。他的未婚妻特地来半程相送,船过阳澄湖,忽然风雨交加、浪涛汹涌,把船掀翻,船家会游泳逃命走了。正在这时,飘来一只仅能坐一个人的小渔划子船。 当这生死抉择的关头,那位未婚妻要让书生上船,而书生要未婚妻上船,两人你推我让都不愿上船,

39、只想把死亡的命运留给自己,将生还的机会留给对方。 半个时辰过去了,姑娘逐渐体力不支,终于昏迷了过去。这时,那位书生就拼尽了最后的一口气,将未婚妻托上了小船。 风雨过去了,小船飘到岸边,这位姑娘也醒了过来,而她的未婚夫再也看不见了。此后她痛不欲生,自尽于岸边,变成一株美丽的岸边菊。 阳澄湖神也由此被深深感动,就让那位葬身湖底的书生变成一只蟹。每到月夜,它可以爬到这株岸边菊的身旁。 湖水茫茫,菊蟹相依,两情缱绻,星月相伴。 24 二十、昆山城隍眼开眼闭 从前,每一个地方上都有一座城隍庙,据说城隍老爷专管阴间地方的行政长官。城隍老爷的塑像都是挺胸凸肚,威灵显赫。独独只有昆山城隍低着头,眼开眼闭,看去

40、象一个一团和气的糊涂官,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明朝年间,昆山顾鼎臣上学读书时,搭一帮同学常常到城隍庙的大殿上玩耍踢毽子。毽子在空中掉落到城隍老爷的头顶上,顾鼎臣胆大,敢于攀登神龛,从城隍老爷头上取下毽子。一次次的踢,一次次的落,顾鼎臣爬上爬下很不便当,他干脆把城隍老爷的头朝下一揿,降落的毽子就不再受到障碍了。 顾鼎臣发迹后,庙里香火为了拍马屁,就编出了一段神话,说顾鼎臣是天上文曲星下凡,读书辰光来城隍庙白相,害得城隍老爷迎接不迭,只好上奏天帝,请求办法。玉帝说:“顾鼎臣经常出入城隍庙,城隍老爷可以免去接送,把头沉 下来,眼开眼闭打瞌睡样子,只当没看见,就可减少麻烦,上界决不追究责任。” 这段

41、神话传开后,香火大盛,这个城隍老爷就 被塑成了眼开眼闭样子。地方上就有这么个歇后语:“昆山城隍一眼开眼闭。”用以形容那些办事不力、敷衍塞责的官僚主义者。 25 二十一、淀山湖的传说 从前,有个叫殿山的小伙子,从小死了爷娘,受不了哥哥嫂嫂的欺侮,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他掮了把老掉牙的锄头和一把旧斧头走哟走,走到一个大湖边,只见湖水清澈得可以望见底,湖边的泥土乌黑黑,便动手砍了树枝和芦苇,搭了一间茅屋住下来。 殿山就在湖边垦荒,饿了找芦根、野菜充饥。他手上起了血泡,还是咬着牙拼命干。一次,他翻转一块烂泥,发现了一条全身碧绿的小蛇,样子蛮可怜,就把它带回家,当个小伙伴喂养起来。小蛇慢慢长大了,殿山高兴

42、地对它唱着山歌:“小宝贝啊宝贝乖,殿山跟你做知交;穷人不贪金银钱,只要白米填饥饱。” 说也奇怪,小蛇眯着眼摇摇头,从嘴里哗哗地吐了一堆白米来。殿山又惊又喜,就烧了一锅喷香的米饭饱餐一顿。从此,殿山垦荒更有力气了。他还拿白米送给逃荒来的灾民,劝他们安住下来。 几个月后的一天,殿山的哥哥嫂嫂哭哭啼啼寻了来,原来家里遭了大火,房子烧光,小侄儿也被活活烧死。殿山安慰了哥嫂,下湖捉了几条鱼,烧起白米饭。哥哥奇怪地问:“兄弟,才分手了几个月,怎么就吃上了白米饭?”忠厚老实的殿山就把事情来由原原本本讲了出来,哥嫂俩听得又眼热又眼红。 第二天清晨,殿山下地去,黑心的哥嫂偷了条宝蛇跑到一个镇上,看见两条26 大

43、船停泊在港口,一个商人在叫喊着要籴米。夫妻俩马上迎过去说有有!商人问他们有多少米?夫妻俩说要多少有多少。商人当场付了一袋银子为定金,要他们领去装米。几个人走上木船,殿山哥掏出宝蛇说:“米就在这里!”商人一见不觉大怒,一把揪住他胸脯骂道:“你这个骗人的捉蛇叫化子,还我钱来!”殿山嫂子忙陪着笑脸劝解说:“先生不要发火,是真是假,灵勿灵当场试验。”夫妻俩马上唱起殿山教的山歌,那条宝蛇果然又从嘴里吐出了许多白米。商人和伙计都呆了。商人心黑,怕米装不满船,起劲地叫喊:“越多越好!”两只船一歇歇就载满了白米,超过了重量,“ 壳托”一声,沉了下去。船上的人来不及逃命,全部沉杀脱了,那条宝蛇也不知去向。 岸上

44、人看见了,心里又气恨又伤心,殿山想想毕竟是亲骨肉,就捏了两个象哥嫂俩模样的泥人和一条泥蛇,放在树枝上焚化,表示哀悼。谁知火烧后的泥人和蛇,变得又红又硬。殿山脑筋一转:何勿用泥土做成方块在火中烧硬,用来盖房子又好看又保暖。于是,殿山就发明了烧窑。殿山死后,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湖叫做澱山湖,殿字边三点,是表示用泪水来悼念的意思。同时,澱山湖畔又造起许多砖窑,至今还是以窑多而出名呢! 二十二、昆澄湖的传说 石牌到常熟的途中,有一个昆澄湖。早先是个大庄院,住着一户很富裕的人家,小媳妇是龙王的女儿。 朱元璋当了皇帝,派官员到各地捐收钱财,充实空虚的国库。一个到常熟的官员打听到这个富户,就赶去出示皇命

45、,要他纳款。这个富户不肯出钱,官员回到京里奏了一本,说这个富户富到连扫帚柄都是黄金铸的,可就是违抗皇命,一毛不拔。 朱元璋火了,派手下人去捉拿富户问罪和没收富户的田宅财产。龙女知道这件事后,就在朱元璋发兵的那晚,她到龙宫里拿了一只宝碗,盛了一碗龙泉水,放在房屋最高的屋脊上,又用金桦铲在宅基四周铲了几下。待到三更人们熟睡的当儿,龙女作法,整个庄院悄悄沉了下去。朱元璋的兵赶到,已经变成了白茫茫的一个大湖。这个湖是在人们熟睡时形成的,所以叫做“困沉湖”。后来被写成昆承湖或昆澄湖。 27 那时候,谁家办红白事,需要台凳碗盏,只要写一张借条丢进湖里,台凳碗盏就会浮上来。后来有人只借勿还,从此再也借不到了

46、。 二十三、傀儡湖的传说 正仪镇绰墩山东面,有一个方圆几十里的大湖,名叫傀儡湖,又叫箬帽湖。 傀儡湖原来是一片良田,有年夏天,连续两个月不落雨,老百姓拚命挑水保苗,附近河水挑干了,大家只好跑一里多路到阳澄湖里挑水。阳澄湖水没过几天也干枯了,有几处湖底朝天,老百姓吃水发生困难,田里的稻苗也眼看要枯死了。村里族长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天天来到绰墩山庙堂里焚香点烛,磕头求拜,望老天爷能落场大雨,救大家性命。 这天夜里,族长梦见天上飘下一位神仙对他说:“要救老百姓性命,只有快去斩脱常熟山上的火龙。”第二天, 族长讲给 大家听,有个聪明机灵的小伙子叫大魁,说:“最近傍晚,我总看见北天飞来块乌云,看上去快要落

47、雨,可没下雨,一会儿乌云向北飘去,这里定然有鬼。”另一个小伙子大雷恍然大悟说:“这乌云里定然就藏着火龙,是它在捣蛋,把阳澄湖水都取光了。”大家都说:“这话有道理。”大魁和大雷齐说:“为了全村老小的性命,我俩上刀山入火海不怕,一定要把这害人的火龙除掉!”说罢,两人身带宝刀利剑,告别父老乡亲,连夜直奔常熟山。 28 到常熟山已近半夜,找到在半山腰里火龙钻的石洞,约莫守了一个时辰,突然飘来一朵乌云,狂风大作,夹杂着“呜呜呜”的响声,一条浑身闪着火光的巨龙从云端里摔下来,直朝山洞里钻,然后探出龙头,把肚子里的水朝长江吐去,大魁大雷看得真切,就一个箭步扑向山洞边,拿起利剑宝刀,使尽平生力气,向龙头猛劈直刺过去。火龙吃着痛,腾空而逃,大魁大雷乘势朝龙身上一骑,大魁手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