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民歌:民歌是一综合词,他又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讲,泛指人民口头创作中所有的韵文作品,狭义的讲,则主要是指民歌、名词、小调等短小的抒情成分的作品,而不包括长篇和叙事诗在内, 歌与谣是相通的。有时是分开的歌谣二字连在一起时,它包括民歌民谣两部分,有时也习惯以民歌一词,作为民歌民谣的总称。严格的,比较科学的讲,民歌即民间歌曲,有词有曲,可唱可和,有比较稳定的曲式结构,歌词也有与 乐曲相适应的章法和格局,是一种触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民谣则一般演唱的大都是些不固定的曲调,可吟、可哼、可朗诵,章句格式比较自由,不像民歌那么严格,但任有很强音乐感。节奏感,所以也称其为徒歌。2、 诗经:我国现
2、见最古的一部民歌集是诗经 。她反映了二千多年前,从西周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流行于当时北方十五个个地区繁杂的社会生活,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状况。 诗经共 305 首,其中真正反映人民生活的民歌有 136 首。 诗经里记录的是歌词,没有曲谱(因为当时可能没有记谱法或有失传)但诗经却是按音乐分类的,分,雅,颂三大类。3、 楚辞:是我国南方一部民歌集,其中一部分是公元四世纪的民间祭祀乐歌。 楚辞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九歌 ,是诗人屈原更具民间祭祀歌曲加工而成的, 九歌中可祭的神和人民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九歌的祭神是有一定社会目的的,从所祭的神可以看出,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和愿望, 楚辞包括两类作品:一类是
3、伟大诗人屈原及楚国诗人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的诗歌。一类是经汉代文人整理的民歌歌词。 楚辞的最大特色是富于幻想和热情,它为我国民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4、 乐府:根据考古发现乐府产生于秦代,汉承秦制。汉代大部分民歌保存在乐府里,她本来是汉代设立的采诗配乐的音乐官署,后来人们把采来的民歌也叫乐府。当时乐府中负责音乐方面的领导人叫李延年,负责修改加工歌词的是司马相如,当时的规模相当庞大,乐府音乐主要有四部分:祭祀歌,鼓吹歌,相和歌,杂曲。汉代民歌及音乐大多来源于三个方面,贵族的(郊庙歌曲) ,民间的(相和歌、清商乐、杂曲) 、外来的(鼓吹乐,横吹曲) 。5、 中国民歌色彩区的划分分两
4、种:一种是九分区,一种是八分区。九分区:中原区:鲁、豫、冀中、冀南、皖东北。东北区:黑、吉、辽、冀北、冀东北。江淮区:苏北、皖中、皖东。江南区:浙、苏南、皖南。东南区:粤、闽、台、赣南。西南区:桂、云、贵。川鄂区:川、陕南、鄂部分地区。中南区:湘、赣、鄂部分地区。西北区:陕、蒙西、甘、青、宁、新大部分地区。八分区:江南区闽粤区湘鄂区西南区西北区东北区华北区江淮区。6、 劳动号子:劳动号子也叫号子,所谓号子就是指劳动歌曲,她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是直接配合劳动的歌曲。劳动号子在北方称号子,在南方称喊号子,四川一带称哨子等。劳动号子在生产过程中主要起组织劳动,指挥劳动鼓舞劳动者的情绪,
5、调节劳动者的精神作用。劳动的同时,其音乐也体现了劳动者对劳动的热爱。劳动歌曲的出啊先食人魔对其强烈生活气息的反映,劳动者精神面貌的再现。另外,劳动号子还有传授劳动,历史、生活、等知识的作用。劳动号子的歌词多为见景生情,即兴穿凿。直接表达劳动者的心情。7、 山歌:在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山歌是一高度成熟而又极为普及的品种,是劳动人民在山野劳动、生活中抒发内心思想的一种抒情校区,当人们在砍柴、割草、采菜、放牧、赶脚等劳作中,往往触景生情引吭高歌随意抒发内心感情,这样唱出来的歌称为山歌。8、 信天游:它也叫顺天游,她主要流行于陕北各地,但也延伸到宁夏东部,内蒙南部,和山西北部以及陕西接壤的地
6、区,它同山曲,爬山调结为姊妹艺术,长期交触、共同发展。当地群众称其为信天游,这本身已表露了她自由多变的分割和即兴灵活的创作方式。事实确实如此,民歌手从来都是随兴所致,脱口而成,或倾诉、或抒咏、或赞美、大胆、热情的唱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9、 爬山调:它又叫烂席片。是流行在内蒙自治区中部、西部汉族居区的一种山歌形式,爬山调分前爬山和后爬山调。前爬山调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巴彦卓尔盟、伊克韶盟等地。后爬山调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山区的武川县一带。其结构严谨,音乐高亢奔放,多大跳。爬山调的音乐结构简单,他们大部分以重复为主,即下乐句改变结束音。两句结束以四。五度关系最为普遍,八度、同度次之,下句于
7、上句呼应式的问答。10、 山曲:山西的山曲和内蒙的爬山调有密切的联系,在旧社会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和旱涝,这一带的农民连起码的生活条件都不能保障,于是他们便大批外出到内蒙西部出卖劳动力,打短或揽长、跑河路、 。主要道标作是提起哥哥走西口 。11、 花儿:她也叫野曲、少年是我国北方山歌重要歌种,有关花儿的来源说法很多。有一种认为是男歌手对女歌手的昵称。另外一种说法是由于歌词里大量咏唱花卉的词汇所以叫花儿。花儿主要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他的流行也不限于一个民族,而是交叉聚居于十多个民族,人民共同用当地的汉语方言演唱,是各族群众共同浇灌的艺术之花、 。12、 神歌:它又称为晨歌,它主要流行于重
8、庆宜宾地区。是一个山歌歌种。四川方言神 晨部分,为尊重以往的有关记录,所以称为晨歌,实际上是一种民间情歌。13、 客家山歌:客家也称为客族,他们的祖先原居住黄河中游地区,自西晋后,为避免战乱,一部分汉族人民渡江南下。在粤闽赣边境及台湾定居下来。客家人久居粤闽地区,但语言却保持不变,顾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客家话。14、 江西山歌:它是间隙最普遍的一种民歌形式,他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劳动人民用山歌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愿望,江西山区的劳动人民, 。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编唱了许多生活气息。他一般有连个乐句组成,上句起兴,下句点题用日月星云、山水花鸟,时令、节气等。江西山歌有高调和平调两种。15、 小调:它是
9、我国民歌数量最多的一类,一般来说山歌是山野之曲,而小调则是“里巷之曲”也就是说, 。除了劳动号子之外,歌种日常歌唱的小型民歌都是可以归于这一类的,小调应用范围很广泛,山歌多事农村中流川和发展的形式。而小调则是城市中流行的。小调的题材广泛的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达到歌种中岛的政治与社会事件,小到各种各样的生活。16、 儿歌:儿歌从广义上讲,包括儿童们自己所唱的民歌和母亲们唱给孩子们的歌。有生活歌,童谣歌,知识歌,游戏歌,猜谜歌,摇儿歌。儿歌由于大多数反映的是儿童生活,并且由儿童演唱或唱给儿童们听,所以无论从歌词。曲调方面都具有儿童的角度来观察世界,有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性。17、 秧歌:它是我
10、国黄河以北各省广泛流行的一种歌舞。每年春节后,各地都有“闹秧歌”的活动。秧歌有高绕秧歌,和地秧歌之分,其表演形式可分过街、大场和小场三部分。18、 花鼓舞:花鼓舞也叫打花鼓,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各地表演形式不同。通常是男女二人表演, 。一人背一椭形的小鼓。两人边歌边舞。山东花鼓是在鼓槌上系上长穗,在翻舞动作中以穗击鼓的,而山西花鼓则是一人身背数鼓,轮换击鼓作舞。19、 花灯:花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花灯的歌舞表演者,多为男执折扇,女手拿手帕,上下舞动,边歌边舞。一些具有简单情节,内容比较复杂的节目则往往采取把几个曲调联缀起来的方式。花灯的伴奏乐曲有胡琴
11、,月琴,三弦,笛子和打击乐器。唱歌一竹乐器为主,舞蹈室以打击乐器为主。20、 二人转:它又名为蹦蹦秧歌,小落子,是流行在东北农村中的一种歌舞演唱形式,是以民歌、秧歌为基础,洗手莲花落演变而成的。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1952 年定名为二人转。二人转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歌舞表演被称为“双玩意”另一种是歌舞小戏形式的被称为“拉场玩意”此外还有单出头。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其他伴奏乐器有二胡、唢呐在甩腔时用。同时加入帮腔,是音乐更加高亢有力。21、二人台二人台是流行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以及河北张家口等地的民间歌舞,它是在民歌演唱的基础上吸收民间舞蹈发展起来的。二人台因音乐基础上有两个部分,一部分唱
12、腔乱来源于当地汉族民歌的“爬山调” 、 “码头调”和部分蒙族民歌,并吸收外地民歌,不断发展而成的。一部分是来源于牌子曲。22、维吾尔族民歌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其民歌就形成而言,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抒情、叙事性民歌,包括大部分劳动歌曲,历史歌曲和一部分爱情歌曲、生活歌曲。另一类歌舞性民歌。这类民歌调性变化多样,但也有调性混合使用的。23、十二木卡姆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的古典歌舞音乐,它的曲调丰富,结构庞大,其中有叙诵性的古典歌词,也有热烈的民间舞蹈和流畅优美的叙事歌曲。十二木卡姆是十二套歌舞音乐总称号,包括四部分:十二木卡姆、穹拉克曼、达斯坦、麦西热普。24、哈萨克族民歌哈萨克族民歌主要分布在
13、新疆的天山以北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少部分在甘肃、青海西部哈萨克民族。哈萨克民歌和调式音阶有五声、六声、七声音阶,最常用的是宫调式,羽调式次之,徵调式、商调式较少,也有混合调式或调式交替和转调的。25、藏族民歌在藏民日常生活中民歌和舞蹈室他们离不开的精神食粮。因此藏族歌舞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而且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囊玛、堆谐、果谐、戛姆谐、莱谐等。此外还有卓鲁(牧歌) 、哩鲁(山歌) 、昌鲁(酒歌) 、达鲁(箭歌) 、戛鲁(情歌) 、夏窝鲁(苦歌)等民歌演唱形式。26、曲艺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曲艺音乐是指曲艺中的唱腔与伴奏部分,它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只说不唱;一种是只唱不说;一种是又说又唱
14、。中国曲艺现存有二百多曲种,各曲种和音乐风格不同,但在音乐表现方式上则有不少共同之处。但大致可归“弹词类”“鼓词类” “琴书类” “牌子类” “道情类” “走唱类” “快书、快板类” 。27、京韵大鼓京韵大鼓产生于清代末叶,原属北方木板大鼓,流传于河北河间府一带,京韵大鼓又名“京音大鼓” 、 “小口大鼓” 、 “卫调” ,是鼓词类中影响最大的一曲种,它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一带,因用北京语言演唱而得名。28、单弦单弦产生于北京,其曲调是由许多牌子曲和岔曲组成的,而牌子曲却来自于民间的各种小调,经过艺人们编写而成的。29、山东琴书山东琴书是琴书类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山东及华北地区,山东琴书因用扬琴伴
15、奏而得名,也叫“打扬琴”或“唱扬琴” 。山东琴书在音乐上产生南北东三路的流派。南路流行于鲁南,北路以济南为中心;东路以广饶为中心。30、河南坠子河南坠子的前身是在河南道情和颖歌柳、山东大鼓合流下而形成的一种演唱艺术,艺人们也叫它“三归一” 。河南坠子唱腔音乐属于主曲体,唱腔由上下两乐句反复变化而成。可以归纳为起腔、平腔、送腔、尾腔四部分。伴奏乐器坠胡、简板、铰子、矮脚书鼓、醒木等。31、评弹评弹是苏州弹词与苏州评话的合称,属弹词类中影响最大的曲种,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过去曾称评话为“大书” ,弹词为“小书” 。而今苏州弹词与苏州评话常穿插融合演出,但不严格区分,后来人们统称它们为苏
16、州评弹。苏州弹词属于主插体曲种。32、四川清音四川清音是牌子曲类的主要曲种之一,流行于四川各地,其唱腔清脆灵巧,委婉圆润,乐器伴奏清晰透亮,特别是“哈哈腔”的演唱法,更具有特色。清音的前身叫“月琴” ,因用月琴伴奏而得名 1930 年正式定名为“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属于曲牌体曲种,唱词大多是按曲牌所规定的词格填写的。33、广西文场广西文场是牌子曲类的曲种,流传于桂北地区,尤以桂林一带是一种坐唱形式的曲艺音乐。广西文场唱腔优美委婉、华丽流畅,演唱上有独特的风格,行腔时常将细腻柔美的颤音、滑音、和装饰音相结合,来表现唱腔内容,提示人物感情。广西文场属曲牌体曲种。主要唱腔由大调和小调两类。34、戏
17、曲戏曲一词最早出现在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的南辍耕录一书中有“宋有戏曲”一语,戏曲源于民间歌舞,沿“诗词曲”之线而发展的。中国戏曲源于民间歌舞,沿“诗词曲”之线而发展的。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先秦的乐舞、汉代的角抵戏、隋唐的代面、南宋的南剧、元代的杂剧、明清两代的传奇,以至发展至今有 360 多个剧种,构成了一部两千多年宏伟戏曲发展史。35、戏曲版式由于戏曲唱腔版式多样,名称各异,但按节奏功能归总起来,不外乎有以下四类:基本版式 2/4 拍子、一板三眼 4/4 拍子、无眼板 1/4 拍子、散板等。36、戏曲曲牌曲牌有千种以上,大部分都保留在各种剧种里,特别是昆曲和高腔,这种曲牌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曲
18、牌有固定的名称和句数、句格。曲牌的格律进行时相当严谨的,戏曲曲牌主要是用来配合演员动作,渲染情节,制造气氛,吸引观众等。曲牌一般分六类:神乐类、宴乐类、舞乐类、军乐类、喜乐类、哀乐类。37、戏曲乐队戏曲乐队中的伴奏主要分文场武场两种。文场指吹拉弹奏乐器的旋律伴奏,是对各种唱腔的“跟、托、包、裹及各种曲牌适应的场合上。武场表现在各种锣鼓的敲击适应配合上。38、京剧二黄板式主要板式都有一套“原板” 、 “慢板” 、 “散板” 、 “摇板” 、 “导板” 、 “回龙” 、 “哭头”等唱腔板式。另外还有“二黄垛板” 、 “二黄碰板”与“二黄顶板”等。反二黄腔的板式有“慢板” 、 “快三眼” 、 “原板
19、” “散板” 、 “摇板” 、 “导板” 、 “回龙”等。39、京剧西皮板式西皮腔主要有“西皮”和“反西皮”两种:“西皮”与“反西皮”多为眼起板落, “二六” “流水”快而灵活,但多为眼起或散板起唱。西皮腔主要板式有“原板” 、 “慢板” 、 “散板” 、 “摇板” 、 “导板” 、 “二六” 、 “流水”等。40、豫剧豫剧也叫“河南梆子” 、 “河南高调” ,是梆子腔系统的一个重要剧种,豫剧形成于明末清初,最初的豫剧是在河南民歌和民间音乐基础上形成的民间小戏-土绑,以后它又吸收了地方小调和民间音乐的营养,并受到其他地方戏曲的影响,尤其是明末流传的秦腔。41.昆曲昆曲是我国的一个古老剧种,由昆
20、山腔发展而来,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 ,后称“昆剧” 。产生于江苏昆山一代,开始只是清曲,小唱。到了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在唱腔和伴奏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发展,总结了南北曲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海盐腔,戈阳腔和江南小曲等艺术的成分和长处,创作出了委婉,细腻的”水磨腔”.加进了笙,萧,管类乐器,其中浣溪沙为代表作。42.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省得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原称“黄梅调”或“采茶戏” ,形成于 18 世纪的后期,在安徽当地发展,并与当地花灯,高跷等民间舞蹈结合,形成了“花腔小戏” ,安徽人称“黄梅调” 。后来又在长期的发展中,先后吸收了安徽当地的民间小调,道情,花鼓,民间说唱,以及
21、高腔,徽调,京剧等剧种的艺术营养发展起来的。43.越剧越剧是在浙江绍兴的嵊县“落地唱书”的基础上与余姚鹦歌和湖州滩簧影响下发展形成的。唱腔以“落地唱书调“为主,因用笃鼓和手鼓击节, “的笃”之声不断,故称“的笃”或“小歌班” 。越剧唱腔音乐表现力丰富,曲调清新富有浓郁的江南色彩。越剧唱腔属于板腔体。伴奏乐器主要是二胡,其他还有民族管弦乐器和打击乐。44.花鼓花鼓戏是流行于湖南的主要剧种之一。由于流行地区,形成情况的不同其风格特点出各异。其中长沙花鼓影响最大。是再农村的山歌,民间小调和民间歌舞打花鼓,花鼓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 160 多年的历史了。最初叫“地花鼓” ,是一种两三个角色表
22、演的歌舞小戏,以后又发展到多种角色。45吕剧吕剧是山东的主要剧种之一,过去叫“化妆扬琴”或者“扬琴戏” 。它吸收京剧等戏剧的音乐特点以及剧目,发展形成了吕剧。吕剧的唱腔主要是以板腔体为主,唱腔简洁纯朴,优美动听灵活顺口。伴奏乐器有:坠琴,二胡,三弦,扬琴,唢呐,笛子及打击乐器等。46.民族吹管乐器我国吹管乐器大都属于木管乐器,常见的吹管乐器有汉族的笛,萧。唢呐,管子,喉管,笙,少数民族的无膜笛,鹰笛,巴乌,苇笛,葫芦笙等。47.笛子笛用竹管制成,有吹孔,膜孔和六个指孔。笛子分曲笛和梆笛两种,他们之间相差一个 4度。其音色清脆,明亮,有丰富的吹奏技巧。通常用于独奏。48.唢呐唢呐原流传于波斯,阿
23、拉伯一带,两晋时期传入中国。被流传在民间的鼓吹乐,军乐所吸收,常用于民间婚丧喜庆的节日里。唢呐的开孔是前 7 后 1,但也有 9 孔的,唢呐哨子以芦苇为材料,用铜丝扎紧。49.管子管子也称筚篥是一种古老的双簧管制乐器,传入我国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在东晋武帝时传入内地。管为木质,开 8 孔,也有 9 孔的。管子种类主要有三类单管,双管,喉管。50 笙笙是我国古老的单簧管制乐器,笙在历代中都有不同的形制。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的,宋代也曾出现过三十六簧的,民间有方笙,圆笙两种。笙的构造主要有笙斗,笙管,笙簧三部分组成。他是通过气流使单簧派振动发声的。51.二胡二胡是我国目前流行最广的一种
24、拉弦乐器,他是在弹拨乐器胡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民间它被称为胡琴,南胡,嗡子等。近代“五四”运动后刘天华对其进行了改造,为二胡事业做出巨大贡献。52.古琴古琴,原名叫琴,瑶琴或七弦琴,为了区别其他乐器,在本世纪初把它称为古琴。一般用梧桐木为原料。古琴琴弦用蚕丝做,山东胶东的蚕丝为上品。现改为钢丝弦,外缠尼农丝,音量有所增大。53.琵琶琵琶一词在秦汉至隋前专指多种弹拨乐器,琵与琶是两种弹奏技法, “前推为琵,后拉为琶”。起初弦是用皮弦,后改为丝弦,由于弦的改进,音量的增大,在宋末元初时四弦曲项琵琶改拨用指弹。现在用弦是钢丝和尼农钢丝弦。54.筝筝的构造是在长方形木质音箱前的外侧有弦孔和弦轴以张
25、弦,琴弦架在高于后梁的筝柱上,一弦一柱。筝柱可随意移动调节音高。筝是五音阶定弦,筝是用梧桐木制作,弦最早用丝弦,现用钢丝弦和尼农钢丝弦。目前广泛采用二十一弦筝。55.扬琴扬琴广泛流行于阿拉伯一带,明代万历年间由波斯传入我国。扬琴也叫洋琴,打琴,敲琴,蝴蝶琴等。建国后定名为扬琴。扬琴以琴打击弦而发声,但人们把它归入弹拨 5 类乐器。扬琴音箱为木质,音箱两边设有弦轴以张弦,琴弦架于多档的码字上,琴码两侧发音为五度关系。四条码字快速转调,12 个半音俱全,给自由转调带来极大方便。56、吹管乐合奏吹管乐合奏这一传统性的乐器合奏较普遍地流行于我国各地民间的婚丧喜庆之中,基本上以唢呐、笙、管、笛为主,分两
26、种形式:一种是以唢呐曲为主的;一种是以笙、管、笛为主的。以唢呐为主的也叫“鼓吹乐” 。57、民间鼓吹乐鼓吹乐最早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不过形成比较原始,被自汉以来的历代统治阶级所利用,使用于各种仪式中,从保留下来的各种演奏形式和曲目来看,它的渊源古远、根基深厚,遍及全国。它的名称、形式、乐器应用、演奏曲目各不相同,风格各异。58、 一枝花一枝花是流行在鲁西南地区一首唢呐曲,曲调来源于山东梆子戏的唱腔和曲牌,常用于民间喜庆场合。全曲共分散板、中板、快板三个部分。 散板:是根据山东梆子吵宫中“哭妹子”的几句唱腔经过加工发展变化而成的。 中板:借用了山东民间曲牌小游场和十样景两曲的片断音调,巧妙地把这
27、两曲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叙事的段落。 借用了十样景中的部分音调和山东民间曲牌小桃红 。59、 大合套打合套是鲁西鼓乐的优秀代表曲目之一,由著名山东艺人袁子文加工改编,乐曲因汇集了山东鼓吹乐中多种旋律展开手法,故名为大合套 。曲调流畅、雄劲、跳跃,情绪热烈、活泼,表现技巧独特,富有风采。主要乐器有大、小唢呐、笛和梆子碰铃、云锣、小钹等。全曲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民间器乐曲牌小开门的变奏。乐曲粗犷、挺拔,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第二部分,是即兴性的展开段落穗子 。从结构特点上看,全曲是具有对比性的展开部分,旋律风曲动人。第三部分,是快板的结束部分。情绪欢快热烈,速度渐快,把乐曲推向高潮而结束。60.
28、放驴放驴是根据河北民间音调发展而成的旋律,是一首反映冀中人民生活风俗的器乐作品。具有浓郁的河北民歌特点,以及地秧歌那种悠扬洒脱的节奏的律动性。性格豪爽奔放,歌唱性很强,情感炙热, 放驴在民间演奏的版本很多,一般常见的是三个段落,第一段慢板,第二段、第三段快板。61、打击乐合奏打击乐合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如浙东锣鼓、苏南十番锣鼓、苏南十番鼓、潮州锣鼓等;流行于我国北方的有西安鼓乐、山西鼓乐等。62、 大得胜大得胜是晋北鼓乐传统乐曲之一。与“八大套”音乐中曲牌次序固定的情况不同,“大得胜套”的结构比较灵活,曲牌的选用与编排较自由,演奏赋予即兴性,对于各种不同的民俗活动有更强的适应性。大得胜的音
29、乐热烈欢腾,气势磅礴,主要表现古代将士得胜回来,群情欢乐的庆贺场面,此曲在 60 年代初,由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整理并演奏,使其结构更加丰富。63、 雨打芭蕉雨打芭蕉这首乐曲的作者不详,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是广州音乐早期的佳作。这首乐曲经过潘永璋改编,由广东曲艺团演奏。乐曲一开始,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出人们的欣赏之情。接着句幅短小节奏顿挫,对比排列的乐句相催递,音乐时现短促的断奏声,犹闻雨打芭蕉,淅沥作响。全曲分 2 段, 由两个不同性格的旋律,从不同的侧面勾画出乐曲的意境。64、 鸟投林鸟投林是易剑泉的作品。他是广东音乐兴盛时期的创作曲目之一,此曲创作于1931 年。乐曲的气氛热烈,富有律动性
30、但动中有静。他以清新优美的旋律,描写了夕阳西下,百鸟归巢的动人画面和富有诗意的南国风光。经吕文成录音、播放后风靡一时,为 30年代广东音乐的新声。鸟投林的旋律创作在传统的叠句手法的基础上,多应用变形手法,在围绕中心音的进行中,使旋律自由伸展变化,乐曲中心音进行特点是商-角- 徵-宫。乐曲进入最后一个中心音宫时,出现自由华彩性鸟鸣段落,以高胡明亮的音色、滑指奏法,表现出傍晚百鸟归巢时,时断时续的恬静的啼鸣,给人以安详之感。尾处旋律进入上五度方向,形成旋律结束前情绪的变化和起伏。65、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名为夕阳箫鼓 。1895 年出版的平湖李芳园新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31、中称“浔阳琵琶”并注明唐虞世南作,每一段都加了小标题,李芳园的浔阳琵琶对夕阳箫鼓作了较多的发展,这是由大同乐会改编春江花月夜的蓝本。从琵琶曲改编为大型乐队演奏的作品,改编者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采用诗一般的小标题来解释音乐,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深刻的表现音乐的内容。全曲连同尾声共十段。1简述民歌的形成与发展:山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的实践中、在于大自然的斗争中就已经创造了它。劳动创造了一切,民间歌曲起源于劳动。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随着劳动产生了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创作力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用它来反映劳动者的思想感情,并直接为生产服务,关于民歌的起源的问
32、题,有着种种的说法,对于这一问题我国学术界大都是持: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而近些年来,随着学术思想的空前活跃,已有一部分学者对此问题提出了异议。民歌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探讨民歌的起源,必须联系到艺术的起源。除民歌艺术,起源于劳动之外,大致还有以下说法:游戏说。募仿说。天性说,梦幻说,语病说,灵性说,情欲说,美感说,感情说,功利说,精力过剩说,能动说,本能说。五花八门,名目繁多。民歌艺术的特点:我国民歌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音乐语言,艺术形式及手法的简明和精炼,是善于运用经济的材料,精炼的艺术手法发和音调语言,创造出准确生动的音乐形象。我国民歌特点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它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丰富性,
33、用丰富简练,深刻的音乐,塑造了逼真的音乐形象,这是我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2、简述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是劳动人民标的大自己思想情感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是人民的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在民歌里,人民倾注了他们的感动,他们的忧愁和悲苦,以及他们的欢乐。它是人民的”“精神食粮.也是人民的心声,是 ;“打开心灵的钥匙” 。有着不少民族不仅平时有唱歌的习惯,而且还有自己传统的歌唱节目。族的“歌忬” 北民族的“花儿会”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族的“唱哈节”傈族的“汤泉诗会”仫佬族的“走坡会”苗族的“坡会”瑶族的“耍堂歌”白族的“石宝山歌会”畲族的“歌会”许多民
34、歌反映了人民高尚优美的情操,同时又反过来对人民精神的成长起着良好地影响。民歌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不仅极其密切,而且他对人民生活所起的作用更是十分广泛和深入的。3.简述劳动号子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劳动号子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主要起组织劳动、指挥劳动、鼓舞劳动者的情绪,调节劳动者的精神作用。劳动同时二音乐也体现了劳动者对劳动的热爱。劳动号子还有传授劳动知识和历史,生活等知识的作用,劳动号子的歌词多为见景生情,即兴创作,直接表达劳动者的心情。在民歌中,劳动号子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民歌音调最早的根源和基础。劳动号子的种类防范多,这主要是劳动的工种所致,它的分类一般是按照工种的条件划分的,大约有五种如:搬运号子
35、,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渔船号子。劳动号子的节奏型基本有三种类型:节奏律动型,宽长律动型,短律律动型如山东的号子。4、论述山歌的特点及特征山歌的歌词:山歌首先是即兴性强,随编随唱,除反应爱情生活外,还有反映关于自然景色的,劳动生活,革命斗争和旧社会受统治痛苦的,以及对新社会热爱内容的十分广泛。常用的手法是比兴:比是比喻。兴是触景生情。句子通常用七字句,唱时往往加入一些衬字如,呀,哪,呦,哎,啊,哩。山歌的类型:山歌一般说来,高原山歌比较高亢,粗狂有力,平原及江南一代的田歌比较流畅,美丽。山歌在我国分三大类: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和矮腔山歌。高腔山歌:曲调高亢,嘹亮,奔放,音域宽,曲调进行
36、跳动大,节奏自由, 拖腔长,自由延音较多。平腔山歌:曲调有偿,节奏自由,拖腔较短,旋律进行平稳抒情,优美,一般用真声歌唱,是最普遍的一种。矮腔山歌:在某些地区简称为“低腔山歌”或“谣唱山歌”曲调优美,柔和,音乐不宽,少用大跳音程,一般无拖腔,辞去结合为一字对一音,节奏规整,结构短小精干。山歌的特征:山歌的音乐奔放、嘹亮、开朗、曲调悠长。山歌的曲调具有字密腔长的特点,在陈述唱词时常用节奏密集和语言声调紧密结合的朗诵性曲调,然后运用拖腔或自由延长音在情绪上给以充分地发挥。山歌的节奏自由,有的依附于语言的气势和节奏,希取密集和自由延长相结合的节奏。山歌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独唱为最多,对唱、数人接唱、
37、一领众。山歌的曲式结构:山歌的句法较简单,常见的大多为一对上下句,也有二句半,四句头、五句子、赶五句、五句半、联八句。 5.论述小调的音乐特征及曲式结构:小调的音乐特征: 小调的歌词是固定的,常为多段体,有的完整的叙述一个故事,带有强烈叙事性,表达感情的方法,常采取委婉的陈述。小调的节奏规整,一般不采用自有节奏。小调的演唱带有乐器伴奏,引子和过门的运用较多,乐器伴奏中的加花装饰,拖腔垫腔等,使小调音乐更为丰富多彩。小调的曲式结构:小乐句的乐段结构形式:一般情况下两个乐句一户一应,曲调上句有主音开 始半终止于下属音或属音,下句则始于属音或下属音,全曲终止于主音上,如秋收 。以四个越剧的乐段结构:
38、四个乐句常常是形成“起、 承、转、合”的形式,其中有的是一个乐句,每个乐句都是四小节或是两小节的。如走西口 。以二乐句为基础的扩充乐段:如四川的青布帕子 。小调歌曲的歌词:常见的有二句,四句头,除此之外也有常见的三句,五句等。6.简述儿歌的艺术特点一般儿歌具有生动活泼、纯朴健康的性质,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儿童的年龄和性格特征。 歌词:儿童的歌词主题鲜明、集中,内容浅显易懂。 节奏,旋律:儿童的节奏单纯活跃,富有弹性,变化对比不大。旋律进行以级进和小跳为主。 曲式结构:儿童歌曲的曲式结构短小精悍。 演唱形式:儿童多是独唱、对唱或齐唱。7简述歌舞:我国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汉族有龙舞 、狮舞、秧
39、歌、花鼓、打莲厢、跑旱船。蒙族有安代舞,维吾尔族有多郎舞,藏族有果谐诗,弦子。 ,瑶族有长赶舞,土家族有摆手舞。8.简述曲艺音乐的特点曲艺是说、唱、表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就它的音乐初步归纳一下几个特点:语言紧密结合唱腔的形式。旋律的进行,每句的节奏处理都是紧密结合语言的规律。富有地方性,由于曲艺音乐与语言紧密相结合。伴奏乐器简便,伴奏与唱腔配合密切。叙事和代言相结合,用音乐和语言表现一部完整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9.论述京剧的形成发展京剧在道光年间形成与北京。京剧有两种声腔体系是二黄和西皮。二黄起源于长江下游。汉调是由秦腔与湖北的襄阳的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的。汉调除西皮外还有二黄,这样的合流和
40、相互影响,为京剧的形成奠定基础。京剧构成了唱、念、做、打一套完整的体系和统一的风格。京剧的伴奏音乐很丰富,文场乐器哟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武场以鼓板,大锣,小锣为基础。10.简述中国戏曲及概况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先秦的乐舞,汉代的角抵,隋唐的代面,南宋的南剧,元代的杂剧,明清两代的传奇。民歌民间歌舞戏曲由此发展成的有花鼓戏,花灯戏,秧歌戏,黄梅戏,二人台,吉剧。民歌曲艺戏曲由此发展成的有山东吕剧,评剧,苏剧,锡剧。 直接由民歌“清唱小曲”发展成剧种有:越剧、扬剧、甬剧、沪剧、秦腔、高山腔等。戏曲是综合艺术性舞台艺术戏曲它包括文学、音乐表演、武打、人物造型。所谓戏曲音乐就是戏剧中的音乐,它在
41、综合性的戏曲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戏曲音乐中的唱腔情况戏曲音乐中的唱腔和伴奏,总体称为唱腔。所谓唱腔是戏曲、曲艺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指人声的歌唱部分,以及器乐伴奏部分而言。每个剧种都有一定的唱腔,同一唱腔又因演员具体行腔的不同而形成各种流派。11.简述声腔,行当的分类:唱腔体制是根据声腔的整体结构而划分的,它将全国近四百剧种大致划分为三大类:板腔体:以某一两曲调为主,演化成一系列的板式来达情。联曲体:全剧有数个独立曲牌综合而成,如昆剧,高腔,山东柳子戏等。综合体:综合板腔、曲牌体质发展而成的剧种,如锡剧,沪剧,甬剧等。行当的特点及分类:在唱腔伴奏中根据戏曲中的不同行当的特点,戏曲艺术的
42、行当是表演艺术程式化结晶,各行的行当表演,演唱及伴奏均形成个子的独特风格。它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分四大类“生,旦,净,丑”一种是五大类“生,旦,净,末,丑” 。生分为:生,武生,小生。旦分为:花旦,花彩,刀马旦。净分为:正净,副净,武净。丑分为:万巾丑,文丑,武丑,丑婆。12.简述中国民族乐器的产生于发展我国民族乐器以品种丰富,独具特色而闻名于世。乐器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并和一定的生产劳动方式相适应,他经历了由不定型到定型,由不定音到固定音高,有单音乐器到旋律乐器,有品种少到品种多,从打击乐器到吹管到拉弦乐器的发展过程。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达和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先秦时期的乐器见于文献记载的就
43、有 70 多种,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乐器的民族,中国乐器分“吹打弹拉”四大类有几百种,它们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13.简述民族器乐的体裁与乐种:传统民族器乐一般分为独奏与合奏两类。虽然其中还有齐奏和重奏等体裁,但人们的传统习惯则视这些体裁为合奏或独奏。如琴、箫合奏双合凤和顶嘴 。双笛演奏采用一些复调织体写法。乐种和命名包括体裁形式和流行地区两个部分。乐种名称虽然包含体裁的类别但他又不能和体裁相等同,因为流行某一地区的乐种往往不只是单一的体裁。在民族器乐分类中乐种属体裁如:合奏丝竹乐江南丝竹。14.简述琵琶曲的文曲、武曲、大曲琵琶自魏晋时期传入我国至唐逐渐发展成民族器乐中一间重要乐器。琵琶
44、分为文曲,武曲和大曲三大类: 琵琶武曲:它重右手演奏技巧。格调雄壮慷慨、气魄宏大。 代表曲目有十面埋伏 霸王卸甲 海青拿天鹅等。琵琶文曲:它重左手技巧,善于表现格调细腻、轻巧、雅抒情,富有概括性和倾诉性。代表曲目有夕阳箫鼓 月儿高 汉宫秋塞上曲 青莲 乐府等。琵琶大曲:它是在综合琵琶武曲,琵琶文曲表现手法及演奏风格,但又不受武曲,文曲格调的束缚。代表曲目有阳春白雪 灯下交辉 普庵咒 水龙吟 龙船等。15简述鲁南鼓吹乐鲁南管吹乐分为三个部分:烟台、莱阳风格相似,主要以管子为主,唢呐次之,潍坊、章丘的鼓吹乐是以笛子为主,唢呐次之,菏泽、济宁、聊城的鼓吹乐则是以唢呐为主。而聊城地区的鼓吹乐,在演奏风
45、格和曲目上又受河北南部吹乐的影响较大。鲁西南鼓吹乐乐队编制组合有三种: 用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演奏形式,是鼓吹乐中最重要演奏形式。用二支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演奏形式。 用“卡戏”为主奏乐器的演奏形式,用以模仿戏曲演员唱腔。鲁西南唢呐演奏曲目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以开门曲牌为基础所形成的各种变体。 以抬花轿曲牌为基础所形成的各种变体。以戏曲曲牌音乐及其他器乐二形成的各种的各种乐曲,如一枝花 、 凤阳歌绞八板 ,采茶 、 集贤宾以戏曲形式为主的演奏形式,主要是用“卡戏”来模仿人声的演奏。如小开门 、 抬花轿 。16.简述冀中管乐冀中管乐以擅长吹奏民歌、小调和群众性的歌曲,因此俗称“吹歌” 。冀中管乐有两
46、种演奏形式,一为半职业民间艺人自由组成的“吹歌会”或“吹歌班” 。佛、道宗教音乐长演奏的曲目的有大赞 、 上桥祭 、 救苦难接救苦赞 、 空虚记 、 大供养 、 三献 、等。民间常奏曲目有放驴 、 小二番 、 小开门 、 万年欢 。17.简述苏南十番锣鼓苏南十番锣鼓是一种民间吹打乐。简称“十番”或“锣鼓”历史上曾称“十祥景” 、“十不闲” 。苏南十番锣鼓的演奏形式分为清锣鼓和丝竹锣鼓两大类: 清锣鼓,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形式,乐队组合又有粗细之分。 丝竹锣鼓,它是打击乐器兼用管弦乐的演奏形式。18简述浙江吹打浙江吹打流行于浙江东部沿海地区的民间吹打,又称“浙江锣鼓” 。浙江吹打的锣鼓音乐占有很重
47、要的地位,嵊县有五锣鼓形式,有五人专奏锣鼓。浙江吹打主要曲目各地不相同,奉化县有万年欢 。嵊县有十番 、 都花 、 绣球 、 大辕门 。解放后,艺人们还成功的编制了夏雨 、 舟山锣鼓 、 海洋丰收 。19.简述西安鼓乐西安鼓乐在民间称吹打乐或“细乐” 、 “乐器” 。主要流行于陕西的西安地区。西安鼓乐的演奏形式有坐乐和行乐两种:坐乐是在室内演奏,乐曲的结构较大,分前部,后部,两大部分。行乐是在室外进行中演奏的,曲式比坐乐简单,以曲调演奏为主,打击乐起烘托作用。行乐又分两种:一种是“同鼓乐”又称“高把子 ”一种是“乱八仙”又称“单面鼓” 。20.简述晋背骨鼓乐流行于山西北部五台、定襄、原平、忻县
48、一带的民间吹打乐。经常演奏青天 、推辘轴 、 扮妆台 、 鹅狼等八大套曲,故又名“山西八大套” 。实际上晋北鼓乐,曲目很丰富,除“八大套”外,还有大得胜大套和打酸枣 、 毛女子观灯等散曲。晋西晋北地区早在秦汉时期就流行鼓乐,现在晋北鼓乐有些鼓乐曲目名称,可分别在唐、宋、元杂曲、明清时的五台山佛教音乐的有关文献中找到,可见传统之深远。晋北鼓乐大多用于婚丧喜事、寿诞宴请和逢年过节、社火庙会等民俗活动之中,在五台山寺院的顾房音乐中也常为僧人习奏。以管子为主奏乐器,配以笙、海笛、笛子;打击乐器有鼓、小鈸、大鈸、云锣、梆子等,音乐朴实,热烈,富于乡土气息。21.简述辽南鼓乐辽宁鼓乐遍及全省,在辽宁省的南部地区鞍山、海域、牛庄。以及沈阳等地区最为活跃。从 50 年代艺人所保留的乐谱中看,大多为清朝道光、咸丰、光绪、宣统时期的传谱。辽南鼓乐由民间组织的“鼓乐班”或称“鼓乐房” ,参加者多为亦农亦艺的劳动人民,主要用于民间婚丧场合。辽南鼓吹曲目有一部分中来源于元、明以来的南北曲牌,并吸收了流星于当地的民歌和器乐曲牌而组成的乐曲,大体分为四类:汉吹大牌子曲小牌子曲水曲 辽南鼓吹乐队编制有以唢呐、管、笛三种乐器分别主奏的鼓吹乐。婚事乐队:小唢呐 2 支、堂鼓。小鈸、细乐各一。丧事乐队:大唢呐 2 支、堂鼓、小鈸、细乐铜鼓各一。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