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转变.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9262116 上传时间:2019-07-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转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转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转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转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转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 变动的原因及影响1) 原因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般是先用武力开道,通过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从中攫取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之后再凭借取得的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或进行投资。2) 表现(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2)外国资本主 义经济在中国出现。(3)洋务派开展洋 务运动。(4)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3) 影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传授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产技

2、术,冲 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英美等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的价格大量的涌向中国市场2)过程: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洋纱输入,取代土 纱,是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后来,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耕”“ 织”分离。破产的

3、手工业者沦为过剩的劳动力,未破产的手工业者靠买洋纱织布,都以不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3)影响: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2、 商品经济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丝、荼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 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3、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一、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原料和商品生产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相联系,中国的出口贸易多被外商操纵,并服从于外国资本的需要,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二、促使中国

4、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外商企 业、洋 务企业、民族企业相继诞生。第三、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买办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抵抗派、洋务派与顽固派出现背景:抵抗派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危机 出现 和封建加深的情况下出现的。洋务派和顽固派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政府统治者内部分化而成的。代表人物:抵抗派代表人物有林、魏;洋务派代表人物在中同有奕 地方有曾、李、左、张等;顽固派代表有倭仁等目的相同:都 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主张:抵抗派和洋务派都 主张向配方学习,利用配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抵抗外国侵略;而洋务派还要镇压人民革命运动。顽固派

5、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从结果来看:抵抗派的主张并末真正付诸实施,洋务派经过 30 多年的实践,最终破产,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评价:抵抗派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都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出发点都是维护封建统治。抵抗派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改变社会的有效方案,洋务派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顽固派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中最反动的力量,最终被历史淘汰。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历程阶段 时间 原因 概况 影响产生(春)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在一些生产行业中)出现并缓慢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历

6、史基础-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催化剂)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商办近代企业也起了诱导时间:19 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开始露头,19 世纪 六十七十年代兴起分布:地区:上海、广东、天津沿海地带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缫丝、面粉等行业主要企业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从政治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

7、的到来准备了阶级条件(使中国阶级结构发作用外商企业(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入中国起了)的刺激作用。一部分与外国侵略者关系密切的官僚地主商人积累了必要的货币。广州陈淡浦创办的陈联泰机器厂南海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队伍壮大)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社会思想发生很大变化,资产阶级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使中国社会运动发生重大变化,资产阶级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成为革命的主要目标。)。初步发展(夏) 19 世纪末1) 随着帝国主义

8、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1) 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上增多2) 投资额扩大、兴办近代企业的地区增多1)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2)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 洋务运动的破产给民族工业发展造成了一些缝隙4)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亡的加剧一些爱国志士把发展民族工业,当作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要求办工厂。3) 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4) 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9、台,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2)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不仅仅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阶级基础,而且也为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援助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和内在动力,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短暂春天(夏) 一战 1) 辛亥革命的推动。 1) 开办工厂和投资数 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期间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 一战的影响。欧洲人列强

10、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末有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空间。4) 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额增长迅速2) 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3) 轻工业发展显著,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4) 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特点:发展 时间十分短暂,原因是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集中于沿海地区;轻 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

11、落后,受外国资本的控制;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使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极大的束缚。革命派行维护共和的斗争;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 由旧民主主义革命 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2)社会思潮: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思潮盛行;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矛头指向封建文化;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较快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全国的基本统一。1936 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 占据主导地位,不仅仅超过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得到发展曲折发展(秋)陷入困

12、境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历尽艰险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本灭毁,或被日军以“委任经营“、” 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需要,实施战时体制,强化的全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官僚资本的膨胀面统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到 1941 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萎缩破产(冬)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的经济 掠夺(美国商品的排挤)官僚

13、资本的 挤压;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通货膨胀。蒋介石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工业的萎缩(19451949 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4)历史地位经济方面民族企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推 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政治方面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想方面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始终 未能成为近代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表现近代 现代 物质生活衣 变化表现通商口岸

14、的“ 洋布”、“ 洋装 ”渐渐进入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青睐。20 世纪 20、30 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 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式裙子。特点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 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服饰和阶级 身份紧密相 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 规定,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色;是手工产品,历代服饰既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服饰: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的发展水平。也反映我国的文明文化的历程。食 变化: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以及西式糖、烟、酒等对中国传

15、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由吃饱到注重吃好、讲讲究营养合理的膳食结构;政府发动“ 菜篮子工程”,饮食多样化住 变化:北京四合院、圆明园、租界出现花园洋房,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特点: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原因:受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的使、领馆区建筑式样的影响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普通平房简易楼房90 年代以后国家启动安居工程;保障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福利。社会风俗 表现:戊戌 变法时的维 新派:主张“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 ”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

16、被称为“学生装”。孙中山先生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 为“中山装”。社会风气:涤荡封建糟粕婚姻制度:1950 年制定婚姻法,妇女解放休闲生活: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五一”“十一”长假,成为人们女子改穿旗袍,百姓穿上洋衣洋袜。民国时期:政府 颁布剪 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近代社会的变化主要体 现在近代城市生活之中,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着旧式的生产和生活习俗,处于落后、封建的状态。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黄金周。休 闲方式多样化:休闲度假、郊区游、出境游以及娱乐健身等逐步成为市民生活的新内容,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新的社会时

17、尚:关心自己、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风尚,正在逐步形成。2、 变化原因: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西方国家对 中国侵略的客 观影响;历届政府的影响;近代工商业发 展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变化 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开展了大规 模经济建设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 难。(实行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党和政府把实现“ 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实行了改革开发政策总体上看:近代以来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1) 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2) 政府政策的影响3)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4) 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

18、风气之先河5) 建国后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及影响1) 特点:c) 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 动向西方学习的过 程d) 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e) 在地域、城乡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f) 既有西方文化的内容,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2) 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 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经济 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顺应时代的变革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 交通工具的发展1) 发展的原因A 外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不论从战争的进

19、程, 还是从战争的结果,英国先进的交通工具都在极大地影响着这个古老的国家。B 内因:中国抵抗派的代表林则徐提出了“师夷第技 术以制夷” 的口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进入 19 世纪 60 年代,清政府会中的洋务派掀起了“ 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洋务运动 。中国在向西方学 习的活 动中,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2) 表现轮船:鸦片 战争后,囚徒开始进入中国。西方列 强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19世纪 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轮船招商局改为官办,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抗日战争后,轮船招商局垄断全国的轮船运输业。铁路:19

20、世 纪 80 年代初,清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 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到辛亥革命前夕,我国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民国建立 后,西北、西南与内地仍然没有铁路交通,人 们出行很不方便。公路:20 世 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蔽,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人琣依赖进口,公路交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航空:1909 年冯如制成了另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 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2、 通讯工具的变迁电报在中国A19 世纪 70 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

21、机房B 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福建巡 抚主持架 设)C20 世 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 局。当 时的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代官商通报,民 间百姓很少使用。电话在中国时间 成就1875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19 世纪 80 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20 世纪初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新中国成立后 电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3、政府的大力提倡;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交

22、通通信工具的发展更新对人民、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那些影响?(1)推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2)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越变越小了。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表现:1873 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 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在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下,特别是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1872 年 4 月,一份中文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 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 申报创刊之初,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日报,星期日休刊。1907 年,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的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 年史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报原

23、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 邮政局1931 年的报告,当年申报发售量为十五万份。 1945 年抗战胜利后, 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前夕,该报终刊。1884 年,早报馆创办了点石斋画报,开新 闻画报之先河。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作用: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 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新青年,由陈独秀 1915 年 9 月在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成 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为夺

24、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文革” 时期不少报纸停办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作用: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影、 电视。)广播(板书 )A 产生:20 世纪 20 年代初。 电影A 电影事业的发展过程19 世纪末,传入中国1905 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20 世纪 20 年代迅速发展1931 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的新特点文革时期进入低谷改革开放后,走向辉煌发展: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 年 8 月,

25、上海徐园“又一村 ”放映了“西洋影戏” ,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具有真、奇、活等特点。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B 发展特点 :1.时效性不强;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3.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电视A 发展过程: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 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 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到 1978 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B 发展的表 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电视逐渐普及;二是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C 现状(特点):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 对 内

26、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互联网的兴 起A 原因:(板书)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B 出现 :(板书)1993 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化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表现第一次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第二次 1912 年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第三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城市生活有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第四次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