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9259448 上传时间:2019-07-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_生物论文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6-12-14 15:31:22 发布人:yujklj68kfg正当中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际,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目前教育价值观和功能观正出现空前深刻的裂变,由此要求教师角色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以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育。这是伟大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庄严使命,也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无法回避的严峻考验。一、新世纪呼唤创新教育。世纪之交,全球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新的态势。传统的经济理论把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视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忽略

2、或轻视了拥有知识技术、蕴藏着巨大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劳动者及其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现在这种历史的错误正在得到纠正。在信息技术革命蓬勃开展、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老化的当代,机械重复的劳动日益降低其“含金量“ ,而创新作为人的最宝贵的精神素质受到了空前的推崇。可以说,分分秒秒逼近的新世纪强烈呼唤着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许多发达国家和后发达国家,为了顺应未来世纪全球战略竞争新形势的需要,主动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体系,把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观为国家兴亡之关键所在。美日等国鉴于自身教育存在着过于刻板僵化、死记硬背、严重妨碍青年一代创新能力自由舒展的不良倾向,一直在大刀阔斧致力于教育改

3、革,以求建构创新教育的新体系和新模式。在中国,教育的危机表现得尤为突出,创新教育这匹本可以纵横驰骋的骏马,被应试教育的粗大缓绳死死拴住了雄健而富灵性的奔蹄。因此,有识之士关于“球籍“ 问题的深长忧思,决非把人所为。所谓教育危机,除了政府投入资金欠少、社会力量办学管道过窄、学校招生、考试、教学和分配运作机制一统化等这些外部和显性的表现外,更内在和更深层次的是教育传统和教育观念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教育精神生态“ 严重失衡,其本质是应试教育对人的创新潜能的埋没、对人的创造个性的研杀。本来,创新欲望、创新冲动和创新潜能是个体生命力中最可宝贵的内核,但一统化和标准化的应试教育,无情地窒息了个体生命的创

4、新冲动,使其在通过了教育这条流水线之后概莫例外地成为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标准零部件。这正如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所深刻揭示的那样:以一统的审美观规范天下之梅,必致“析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的惊人恶果,如此框格,怎不令天下之梅病耶!今天,回眸建国后教育年,固然有其成绩斐然的一面,但缺乏问鼎诺贝尔奖的创新精英或世界公认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创新大师,也是不可回避的令人忧思的事实。究其根源,规范有序的教育程式压止了人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冲动,剥夺了独立自主、发奋拓进的创造个性-其生存尚无基本的人文空间,又何谈生机蔬蕤的发展。如果这种危如累卵的局面不能得到根本逆转,由教育

5、差距所导致的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及文化差距将无望缩小。东方现代化的辉煌远景,呼唤创新教育;太阳般升出海平面的新世纪,呼唤创新教育。二、创新教育的时代内涵与本质创新,是在真实而精确累积前人既知既得基础上对未知王国的拓进,是人类文明质的飞跃和人生境界的巨大升华。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创新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迄今为止最高级的一个阶段,是能够揭示、展现和强化人类的最高本质即创造性的理想化教育。与传统教育比较,创新教育具有下述新的特质。其一,就价值观而言,创新教育摒弃传统教育机械、单向的“适应论“ 而走向“超越论“。传统教育往往通过规范有序的流水线铸造出能够完整地继承和内化前人所创造的既有的文明成果,但是

6、他们与前人并无人文本质上的根本差异,很难被确认为具有崭新人文本质的“新人“,可以说传统教育只是在发挥着一种 “复制“前人的功能,并无深刻、内涵独特的创新意义可言。创新教育则通过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殊流程“创造“ 出能够不单纯受役于现存世界之规范、而且在人文本质上真正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 。他们不但能从容自如地适应现存世界,而且能以强大的创新才能主动积极地丰富、发展和超越之,从而使人类文明的长河颇有鲜活感地澎湃向前、朝朝不息。其二,就教学观而言,创新教育废除传统教育变相“奴化“ 学生人格的做法,自觉发展学生以创新为内核的主体性人格。传统教育习惯于使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仓库一般储存和积累

7、信息,并以既定的答案为最终和恨一的结论,而创新教育则反对学生做书本和分数的奴隶,要求学生主动地、有所舍弃地获取知识,有意识提炼和加工众多的信息,搜索多种设计方案和多种可能性答案。尤其是在学习观上,传统教育偏重于维持性学习,使学生通过获得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当前已经发生的问题,重视学生的摹仿继承功能,而创新教育提倡学生有目标、有选择地学习,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和结果,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并能自主调控学习进程和学习策略。其三,就思维观而言,传统教育由于习惯于提供无可置疑。不容争议的现成结论,势必导致学生思维方法上的一元、封闭和聚合。而创新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在思维训练中的独立

8、自主权,鼓励他们自觉选择、矢志突破、发奋建构。尤其是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所必须具备的独特的优异品质,诸如对既定学理的怀疑意识、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意识、对学术权威的独立意识、对传统体系的突破意识,追求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等等;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多种思维形式,将发散与收敛、直觉和逻辑、侧向和反向乃至经验和超验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立体动态式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具有张力的思维空间。这样,创新教育实质上是在教给学生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为其终身学习和自我教育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精神钥匙。从这层意义上说,创新教育才真正是投人以“渔“ 而非

9、 “鱼“也。其四,就人才观而言,创新教育努力塑造智商情商和谐共融的完美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在传统教育的核核下,学生只是分数和书本的奴隶,个性很难充分舒展、思维不能健康发育,导致思想依附、灵魂萎缩,那种惟师是从、惟书本是从,已经成为普遍性的精神现象。创新教育则追求人格发展的和谐性与特异性相统一。所谓人格发展的和谐性,就是注重德、智、体、美诸方面在学生身心发育中的有机渗透,培养其高尚亮丽的人生信念、坚忍不拔的奋斗意志、崇高纯洁的道德品质、超尘拔俗的审美理想。宽广渊深的文化素养和敏捷灵巧的生活技能等;所谓人格发展的特异性,即是从事未来创造性工作所必备的独特精神品质,主要包括坚持探索、不随大流的独立人格

10、,标新立异、破除框格的批判精神,不拘陈见、富于变通的灵活态度,博采众长、吸纳百川的广阔胸怀,等等。这样,创新教育真正使个体生命成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成为辉煌太阳底下大写的人。三、创新教育呼唤教师角色更新即将在东方大地上勃兴的创新教育,呼唤着教师角色的深层次更新,包括观念系统、能力系统和方法系统的一系列变革,从而以崭新的角色去完成塑造刀世纪中华民族文明新形象的历史使命。第一,观念系统的角色更新。这是教师精神变革中最内在而具有前提意义的条件。著名现代化问题专家阿历克谢英格尔斯在论及现代制度时,一语中的:“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够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

11、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实施创新教育亦是如此,角色的全面转换从教师思想观念开始。首先是确立新的目标观念。创新教育是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于前人的崭新的人文本质,因此要求教师围绕这一崇高的宗旨而转变“学生观“ ,即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发展每一个体的创造个性。由于作为区别于应试教育的创新教育,不是以追求少数尖子的高分和升学率为目标,而是旨在开发全体学生创新的潜智潜能潜质,故教师必须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优劣之别,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将“为考试 而教“ 转变到

12、“为创造而教“这一价值立足点上来。作为创造力开发者的教师尤其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尊重其特智特能特长,为发展其心灵业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而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要从根本上改变规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为优秀的保守态度,引导学生高标新异,敢持歧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支撑它的人格“独立性,以创新作为人人憧憬与追攀的学习境界。其次是树立新的师生观念。即转变传统教育中“惟师是从“ 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那种在教师心灵深处积淀起来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观念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发散,堵塞了

13、其回旋喷涌的思辨力。诸如目前课堂上盛行的直道式的讲授法、对学生发言的贬斥性评价,乃至考试中不可有点滴挪移的所谓“标准答案“ 等,已沦为教学过程冲异化师生关系、禁铜学生创新思维的沉重锁链。这些必须从教师观念深处首先得到根本性矫正。为此,教师要艺术地运用有声语言和身势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假设和陈述,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要艺术运用课堂点拨和课堂评价机制,缴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做出科学的质疑。“批评乃至争辩,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 师生场“。这里我们尤其强调富有理性和健康人文精神怕争辩

14、,对于发展师生情谊、促进学生人格和智力发育的重大意义。没有这种争辩,就没有给学生提供揭示教师智力运动“犯规“ 的机遇,就没有异质的、创新思维的萌芽,就没有进一步探索并追本溯源的兴致和动力。从这层意义上说,课堂内外师生间的智力对抗和思维撞击,恰恰是民主平等之师生关系的合理内核。第二,能力系统的角色更新。这是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保障。其实质在于突破“教参一教材一学生“这,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别具匠心地“肢解 “教材、 “重组“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这种从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积累的Teachi

15、ng(教授)到创新教育注重开发创造力的 Education(启育),势必要求教师具备独特的教育创造能力。首先是设计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这里包括确定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教师不仅要胸中有“纲“ ,而且要目中有 “人“,即从所面对的学生的特定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把大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育内容的安排更是需要付出艺术匠心,使“课“ 真正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其中包括主线突出、副线辉映,节奏饱满。张弛错落,前有伏笔、后有呼应,潮涨潮落、

16、抑扬顿挫等一系列结构艺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生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内心需求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特别是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 ,让学生以充分的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去予以填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 。现象中 国 教 育文 摘Www.edUzhAi.nEt。其次是永远追求新知和不懈于教育科研的能力。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们必须彻底改变那种视教师知识储藏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之比为“一桶水“ 与“一碗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奔河: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识。惟有如此孜

17、孜不倦求新索异之教师,方能培养出善于终身学习的新一代。至于教育科研能力是更为高 级的。根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它由坚定的科研意识。正确的科研方法与执着的献身精神融合而成, 总体上提升为向“ 教书匠“角色诀别的新时代教师的品位与境界。它主要包括教育反思和理论创新等能力层级。所谓教育反思,是指教师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做出严肃的反观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一己所短或瑜中之暇,努力探究补救途径,也要擅长总结自己或同行成功的教育经验,从中提炼出某种可供借鉴。蕴含着推广价值的精华,为模式创新、理论突破夯实根基。所谓理论创新,是指教师善于从经验形态跃升、从而突破学科教育或教育基本理论

18、中某一既成框格,构建新的模式,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显著的教育效应。简言之,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育科研能力无疑是一种可以直接转化的教育生产力,理当内化为教师自我完善、积极适应新角色规范的内在需求-这也是本质上区别于传统教育,顺应新世纪全球 教育发展宏观走势的一种“现代教育文明 “。再次是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已使人类步入了信息化时代;而到下个世纪,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网还将给信息高速公路带来深刻的变化:数据、语言、图像和文字的数字化将抹去电信、计算机、新闻媒介的界限,将把因特网、万维网进一步扩大。因此,无论是从信息高速公路还是从未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网获取信息,都需要教师对信息传播基础设

19、施及相关科技知识具有了解和掌握的能力,从而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得信息、并有效地使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第三,方法系统的角色更新。新世纪教师开启教育之深透奥秘,需要以新观念为主帅、新能力为先锋、新方法为利器。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常规武器“ 并非毫无使用价值,但应在新观念指导下注入新内涵;而优秀的教师作为富有个性特点的活生生的实践者,由于受到自身风格特色、时空条件和生源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教育教学方法必然包涵着某些特殊性,且随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呈现动态化趋势,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去“框定 “教师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但是在创新 教育主题的统辖下,理当遵循下述

20、方法论原则。首先是教会学习的原则。这里包括终生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两层含义。“一个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加速更替,传统学校教育提供的知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故引导学生“要学“ 显然比 “学好“更重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促进学生终生主动地、坚忍不拔地追求新知,达到个体生命穿越坎坷岁月、可持续发展的崇高目标。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掌握自学的金钥匙,因为“会学“ 显然比“学会“更重要。所谓“会学 “,就是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告别维持性学习方式,养成创新学习方法,注重学习的预期性、多元性和开放性,在一种全方位的立体型的学习方式中发展自己的智能。换言之,“会学“ 的深层次含义不在于教师给学生以 “黄金“而是教会他们价值至高的“ 点金术“。为此,目前国内外倡导的“ 问题教育法“、“引导发现法 “、“研究发现法“等都具有借鉴和尝试的价值。其次是发展个性的原则。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上课复习作业预习再上课“这一机械的运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大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