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七(下)古诗鉴赏练习(一)一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 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深幽寂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宁静、空灵)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
2、简要赏析。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万籁俱寂,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3、。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地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9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
4、照树林。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10“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了永恒11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
5、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1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
6、态。二登岳阳楼 唐杜 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 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3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戎马关山北
7、,凭轩涕泗流。4 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5赏析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三蝉 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1这首诗借物抒情,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通过咏蝉,赞扬了品格高洁的人。2诵读“
8、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句,说说诗句的含义和读后所悟。答:处在高处声音自然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凭借秋风的传送。表现作者不攀附权贵,追求高洁品格的志向。3你觉得诗人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品性?答:品性高洁,不攀附权贵。4第三四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答:一个人品性高洁,有真才实学,即使没有外界的帮助也可以声名远播,取得成功。5赏析“垂緌饮清露”。答: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在一般人心目中,“贵”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但作者笔下,“贵”和“清”却统一起来,笔意极为巧妙。6赏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答:这是全篇比兴寄
9、托的点晴之笔,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其中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性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四孤雁 唐杜 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答: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
10、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3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
11、“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 “孤”;其“诗骨”是“飞鸣声念群”。4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答: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
12、”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5诵读“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句,说说诗句的含义和读后所悟。答:孤独的大雁不饮水啄食,飞翔时,叫唤着追寻着它的同伴。表现了作者渴望融入社会,不被排挤,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情感。五鹧鸪 唐郑 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
13、苦竹丛深日向西。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诗的关键词,它就是啼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描写为全诗点染出一种凄迷悠远的意境,试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答:诗人选择荒水、野庙的地点加上“雨昏”“花落”的时刻,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3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答:应是游子、佳人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答: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之情。此诗吟咏鹧鸪,抒写了一阕游子思妇的断肠曲。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理解太实,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
14、呼应呢,这是值得想象和玩味的。)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入。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六采莲曲 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1这首就小诗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语言生动活泼,传神地表
15、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2这首七言绝句在艺术构思上有什么特色?答: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自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用权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思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独具匠心的。3采莲曲中“乱入”一词,描写了什么情感?答:写采莲姑娘争先恐后地将船划入池塘时的活泼情态。4. “荷叶罗裙一色裁”是说女子的罗裙像荷叶,罗裙与荷叶一色,朴素美艳。5“芙蓉向脸两边开”中的“芙蓉”即荷花,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
16、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6“乱入池中看不见”中的“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写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7“闻歌始觉有人来”中的“始”即才的意思。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这是从听觉角度写的。8从上面分析可知这首诗的艺术构思特点是始终不让采莲少女露面,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让读者遐想无穷。9试说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一联的写作特色。答:这两句巧妙地将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借莲来写人,罗裙与荷叶融为一体,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采
17、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水中摇摆。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答: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欢悦、惊喜。七莲叶 唐郑 谷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1这首小诗吟咏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诗中不仅描写莲叶的色
18、彩、香味、形象,还特别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诗中不仅从侧面写了人们对莲叶的喜爱,还进一步写了莲叶的高尚品质。2这首小诗,意境优美,句句是画,它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这组画面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在铺满莲叶的河塘上,莲叶是主体,如果说画面只有莲叶,那是单调的,正因为画面上有了舟,有了浣纱女,有了戏水的鸳鸯,整个画面就生动起来,活跃起来,给人以不尽的美的感受。3郑谷的莲叶写鸳鸯戏水,荷叶遮雨,浣纱女不折荷叶,意在“雨中留得盖鸳鸯”,婉转表达她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4试说说“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是从几个角度描写荷叶的。答:从视觉角度写莲叶的形象和色彩,从
19、嗅觉角度写了莲叶的香味。此外还写出了莲叶的动态美。八赠荷花 唐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1这首诗歌选取花与叶的关系这个独特角度,来赞美荷花荷叶“长相映”。“任天真”,歌颂了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和同荣、同衰坚贞不渝的品质。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其主要原因不是他无才,而是没有知己者的力荐。他生存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之中,没有人信任,没有人可依托,饱受奚落和排挤。这首诗歌颂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3李商隐的赠荷花这首诗写荷花的绿叶与红花相映,“卷
20、舒开合任天真”,但是也逃不过“翠减红衰”的厄运,暗示诗人心中某种难言的隐痛。4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1)说说“惟有”两字的作用。答:“惟有”写出了荷花与别的花不同,点出了荷的脱俗超群。(2)有人说这两句诗是用拟人的手法写荷,也有人说是借荷写人,你是怎样看的?这两句赞扬的是荷的什么品格?答:借荷写人,赞美了荷花高洁脱俗、不媚世、不虚伪、“任天真”的美德。九白莲 唐陆龟蒙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1这首小诗借咏白莲,全意着力于白莲的精神之美,咏赞白莲的淡雅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抒写白莲内心的幽恨,流露出诗人在隐居中孤高寂寞、自伤迟暮的情怀。2这首诗是
21、怎样刻画白莲形象的?答:诗中写白莲,并不具体刻画她的色彩形态,而是用“月晓风清”的幽静清新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她清逸绝俗的意志,使人如见她在秋天早晨露冷香消、默默附落的怨恨,从而表现了白莲独具的个性气质。3白莲这首诗中寄寓了什么深刻的含义?答:描写了白莲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暗喻洁身自好的人。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心理。4陆龟蒙的白莲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他把白莲比作君子,品格高尚;而把“别艳”(其他的花)比作趋炎附势的不具,君子受到了小人的“欺负”,从而抒发了诗人幽恨无穷的心情。十莲 北宋苏 轼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1这首小诗表
22、达了诗人对莲子的喜爱之情,反映了诗人不以官场失意为意的恬淡闲适的心情。2赏析“露为风味月为香”。答:这句诗,诗人用“通感”法描写莲子的新香,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和无穷的回味。正因为清晨采摘的莲蓬还浸着露水,还披着月色,色民说它有“露”的风味的“月”的香气就与情境相适合。再说莲子那滋味,那香气,如“露”似“月”那样新鲜滋润、淡雅、甘醇、香甜,也是说得通的。3苏轼的莲不写荷花荷叶,专吟莲房(莲蓬)中的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充满了回归自然的乡野气息,令人神往。4下面是对咏荷诗的赏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C(不是莲花而是莲房)A王昌龄的采莲曲写的是采莲女,但作者自始自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
23、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在田田的荷叶、艳艳荷花从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美。B李商隐的赠荷花,语言通俗浅近,寓意明显,感情直露,节奏明快,体现了诗人诗歌风格的多样性。C苏轼的莲表达了诗人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反映了诗人不以官场失意为意的恬淡闲适的心情,充满了回归自然的乡野气息,令人神往。D郑谷的莲叶,意境优美,句句如画,全诗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十一沁园春雪 现代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
24、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的“略”和“稍”的准确性。答:“略”“稍”都是程度副词,“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2诗中写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认为文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是谁?请你谈谈理由。答:现在的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克服了任何阶级及其政党的局限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奋斗目标。它既有武功又有文治,无产阶级不仅要掌握中国的
25、命运,并且必将掌握全人类的命运,成为整个未来世界的主人。3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A词的上阕,一个“望”字领起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像,开拓一层新的意境,表面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的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在
26、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了动态的景物了?答:山、原这些静态的景物化为动景,有多种因素:第一,视觉的因素:作者站在高处,看得很远,由于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视觉跟地势望去,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第二,精神的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生动活跃。第三,时代的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十二卜算子咏梅 现代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
27、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题目。词的前两句,是小序。2“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是说明这首词是运用陆游词的原题而作,但立意却和陆游的原词相反。3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不是“对比”,而是“陪衬”) A头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风雨”是指暮春的风雨,“飞雪”是指冬天的飞雪,它们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B“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梅花开放的难能可贵。“俏”字用得传神,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情操。C“俏也不争春”是写梅只报春,而不想争占春光
28、,表现梅花谦虚的品质。“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是用衬托和拟人的手法,表现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D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十三卜算子咏梅 南宋陆 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品析词中“更著”和“开”的作用。答:“更著”二字力重千钧,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 “开”形容尽管环境是如此恶劣,对梅花的压力是如此之大,但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是梅花。2最后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答:最后一句是扛鼎之力,把前面梅花
29、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3比较此词与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答:共同之处。其一,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其二,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其三,都赞了梅花的高尚品格。不同之处。其一,词中的梅花形象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形象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其二,两首词的感情基调不一样。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积极乐观、充满信心,陆游的词低沉孤高。4阅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的霜天晓角梅回答下列问题:霜天晓角梅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株雪。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
30、?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僻字难典驿:驿站,古时候供递送官府公文的公差和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同是写梅,但两位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不同的,陆词运用的是拟人,范词运用的是比喻的方法。同是运用环境烘托的写法,两首词也是各有差异的,陆词突出环境的偏僻、凄苦,塑造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突出环境的清冷、萧疏,塑造了梅花的脉脉形象。同是借物抒怀,但两首词寄托的深浅有别。陆词抒写梅花的高洁刚强品格,范词抒写梅花的孤寂幽独品格。对两首词中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无意”的意思是不着意追求。)A陆词中“着”字不是助词,而是动词。“更着”意思是“再加上”,在上句的基础上递进一步。B陆词中“无意
31、”一词的意思是说“没有条件”、“没有资格”,与“苦”字一起写出梅花凄苦的生存环境。C陆词中“一任”的“一”字和范词中“一夜”的“一”字意义稍有不同,前者是“一概”之意,后者是“全”、“整”之意。D.范词中“胜绝,愁亦绝”两个“绝”字的意思都是“到了极点”,都融进了诗人的情感。对两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范诗没有表现出“高洁不污的信念”。)A两首词都是咏梅,都不着重于正面刻画梅花的具体形态,而着重于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梅花的神韵。B陆词为梅花创造了一个风雨黄昏的环境,范词为梅花创造的是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C两首词都表现了梅花的幽独气质,同时都借助梅花表现了诗人自己高洁不污的坚定信念。D陆
32、词最后两句从假设的角度,写出梅花惨烈的悲剧命运,也写出梅花孤芳不变的品格。十四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
33、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2如何理解木兰代父从军这件事?答: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亲年老无力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中保卫国家大计。这是她勇敢坚强性格的体现。3用现代汉语翻译“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
34、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着铠甲(战士)。4根据诗意,揣摩画线的句子。请从下面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作答。“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的叙述,让你想到了什么?答:行军神速;出征路线;条件的艰苦;木兰奔赴战场的义无返顾。“不闻爷娘唤女声”与“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叙述,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答:木兰的儿女情思;条件艰苦;军情紧迫。5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广为流传,大家纷纷赞美花木兰,请你从“诚信”的角度来谈谈木兰从军。答:如果从“诚信”的角度看,木兰从军是个错误。因为冒名顶替在古代是欺君之罪,要满门抄斩,在现代不诚实也有失社会公德乃至触犯法律,言之成理即可。6从古
35、至今,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广为流传,其故事已改编成话剧、歌剧、戏曲、电视剧等,前几年美国将花木兰拍成卡通片轰动全球,赢得了极高的票房,对此请你从不同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答: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财富;我国花木兰形象深受世界人民喜欢;我国的影视拍摄技术有待提高。7“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有人认为这里写木兰还没有到战场就想念父母,削弱了木兰的英雄形象。你怎么看?说说你的观点。答:木兰是巾帼英雄,但她毕竟是一个女子,性格中有柔弱的一面,离开父母后难以抑制对父母的思念,属人之常情,无可厚非。这样写,并没有削弱木兰的英雄形象,反而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
36、富有个性,更可信可爱可敬。8木兰诗叙述的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你认为我们应向木兰学习什么?答:木兰爱国爱家、深明在义、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以及不贪图利禄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9下列对诗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A“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开头写木兰不停地织布,突然机声停止,只听到叹息声,可见木兰忧虑之深。为何忧虑?为开启下文造成悬念。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 10 个字写出了战地生活的艰苦,渲染了悲壮的气氛。前句“传”写声,后句写“照”字写色,所见所闻,备极辛苦。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们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激战十年,有的牺牲了,有的凯旋了。这两句运用互文的修
37、辞手法写长期的激战。将军、壮士、百战、十年皆为实指。D“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兔为喻,热情赞扬木兰的机智。说明男女平时易识别,但木兰征战与男儿同行,如以兔傍地走,怎能分辨雄雌?比喻通俗而贴切,朴素而生动,富有谐趣,余韵悠然。十五观刈麦 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田家
38、/少/闲月,五月/人/倍忙。2.诗中最能表现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3体会“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意思。农民的这种心理状态,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处境?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割麦的农民用尽了力气还不觉得(其实是顾不上)天气的炎热,只是珍惜夏日较长的白天,争取多干些活儿。农民的这种心理状态,反映了他们窘迫的处境。麦收季节,他们总想把成熟的庄稼尽快收割回家,以便缴纳繁重的赋税,不至于像诗中的贫妇那样失去赖以生活的田地。4观刈麦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拿什么和什么对比?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拿农民在夏日割麦的辛苦、贫妇在田中拾穗的辛酸和作者自己不事农桑却丰衣足食
39、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以及深深愧疚的思想感情。5“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由这诗句可以看出农民辛勤劳动还如此贫穷的原因是什么?答:农民辛勤劳动还如此贫穷的原因是租税剥削太重。6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40、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切,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7.结合悯农(锄禾日当午)和本诗,发表一下你的感想。(不多于 200 字)十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答: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
41、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3词的上片描述军营生活,下片描写战斗场面。4哪一句诗使全词的情感由雄壮变为悲壮了?可怜白发生5“醉里挑灯看剑”,作者喝醉了酒,还要挑灯看剑,说明了什么?答:作者喝醉了酒,还要挑灯看剑,说明作者虽已隐居乡间,但心中仍在忧虑国事,不忘战斗生涯。6.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7.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42、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8请说说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答:苍凉悲壮中透出十七使至塞上 唐王 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根据此诗写出四种具有西北高原特色的自然景物归雁、 大漠、长河、落日。2诗句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都用得逼真传神,试言其妙处。答:“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一个“直”
43、字写出了大漠辽阔无边,狼烟笔直地冲向天空的壮观景色;“圆”字表现出日与长河相映成趣,给人以温润之美。)3.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属国过居延”指“过居延属国”。)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 左
44、右字内)答:大漠”的“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孤”是写其景物的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惟有“长”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苍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
45、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5“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6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燕然7尾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答:辽阔无边的大漠上,远处一炷独趣的炊烟冲天而上,波涛汹涌的黄河上,一轮圆圆的落日将落未落。这是一幅极其雄浑、壮美的大漠黄昏落日时的典型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的生活环境。8将颔联用两个明喻的形式表达原句的意思。答:诗人自己像征蓬一样飘到塞外,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地。十八黄鹤楼 唐崔
46、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对这首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DA前四句从传说入笔,思接千载,心生遐想,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表现了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B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满目盛景引起难禁的乡愁,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C前半首与后半首相互映衬而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D这首诗意境开阔,沟通古今,情景交融,十分感人,然而艺术夸张使人想当然地心入其境,怅然生情,竟至于以假乱真,显然过分。 2下列
47、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话中的 “一去不复返”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只剩下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世事茫茫之感慨,流露出诗人消极悲观的思想感情。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楼中所见。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瞒眼的景象,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 D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联写烟波江上日暮怀乡之情,在结构上回应那种渺不可见的境界。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
48、诗人在尾联中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4赏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答: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所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色彩。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5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答:“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由上联的转写实景而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6李白登上黄鹤楼,曾自愧不如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请你说说黄鹤楼这首诗好在哪里。答:抒发了对千年名楼黄鹤一去不返的怅惘之情,激起人们的共鸣。前四句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后四句展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优美感人。诗篇交替出现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