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睡眠医学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saw518 文档编号:9252483 上传时间:2019-07-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睡眠医学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睡眠医学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睡眠医学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睡眠医学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睡眠医学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睡眠的分期及生理功能慢波睡眠 睡眠 1期(stage 1 sleep) 睡眠 2期(stage 2 sleep) 睡眠 3期(stage 3 sleep) 睡眠 4期(stage 4 sleep)快波睡眠与梦2.DCSAD(1979)及 ICSD(2002)对睡眠疾患的诊断分类方法(1)美国睡眠障碍协会,1979 年睡眠起始和睡眠维持障碍或典型的失眠症,失眠(insomnia)过度嗜睡症(hypersomnia)睡眠醒觉周期紊乱(disorders of sleep/wake schedule)睡眠行为障碍(parasomnia)(2) 睡眠及觉醒障碍诊断分类(DCSAD), 美国睡眠障碍

2、协会,ICSD分类:睡眠障碍(dyssomnia)内源性:指与脑功能异常相关失眠外 ICSD 包括 84种睡眠疾患43种失眠:原发性和继发性内源性:指与脑功能异常相关失眠外源性:指外界干扰因素导致的睡眠紊乱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睡眠行为障碍(parasomnia):在睡眠中不应发生的行为和躯体活动,常见于睡行症和梦魇。继发性睡眠障碍(secondary sleep disorder)ICSD2分类:失眠与睡眠相关的呼吸疾患 非呼吸睡眠障碍所致的过度睡眠昼夜睡眠节律障碍 异态睡眠 与运动相关的睡眠障碍单独症候群,正常变异和尚未定义的项目 其他3.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一生物学原因1. 遗传因素嗜睡症家族

3、研究表明,约 10%-30%患者有家族遗传性。如果患者的双亲之一患有睡眠障碍,则患者的同胞中约有一半机会患病,且性别差异不大,且连续几代都有发病者。发作性睡病的病因和遗传、环境因素有关。目前明确 98%的发作性睡病患者携带 HLADR2/DQw1基因,是目前所知 HLA相关疾病中最紧密的关系患者的兄弟姐妹患病概率增加 60倍。特发性失眠:存在遗传倾向:生化异常,如 5-羟色胺生成不足;神经解剖、神经生理。对睡眠觉醒系统的调控异常有关:由于觉醒中枢兴奋性过高;睡眠中枢兴奋性过低所致。睡眠觉醒中枢:睡眠中枢:下丘脑前部;觉醒中枢:上行网状激活系统。3.体温变化失眠症与人体生物钟对体温的调控等问题有

4、关。晚上不能入睡可能由于体温调节节奏延迟:体温未下降,直到深夜才会感到困倦。失眠症患者体温似乎比正常人高,且体温变化不大,可能是这种波动性的缺乏干扰了睡眠。3.生物节律生物节律是理解睡眠现象的基础。当生物节律被打乱出现睡眠障碍;松果体腺褪黑素对生物钟的设置有很大作用,黑夜来临时由产生;褪黑素还可以用于治疗有睡眠问题患者如严重时差型睡眠障碍其他与 24小时节律受扰有关的睡眠障碍正常人眼睛视觉;盲人?4. 躯体疾病任何躯体不适均可引起睡眠障碍(1)可能引起睡眠障碍的各个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的冠心病呼吸系统的肺气肿疼痛、躯体不适及呼吸等问题。疾病本身可影响睡眠,同时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担心也会影响睡眠。所

5、以失眠症患者多伴有躯体障碍和心理障碍,(2)与睡眠有关的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睡眠周期性动作等睡眠周期性动作之在睡眠中重复性下肢肌肉收缩,2-3秒/次,每夜可达数百次,引起时常觉醒,不能正常睡眠。5. 精神疾病(1)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2)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 70%的有失眠问题入睡、睡眠维持。(3)抑郁障碍约 90%的抑郁患者存在睡眠异常,而它会强化患者的抑郁。6. 药物原因(1)可能引起睡眠障碍的药物,如氨茶碱、阿托品等。(2)安眠药或嗜酒者的戒断反应。长期服用安眠药者,突然停药常会产生入睡困难。(3)酒、烟、咖啡、茶7. 生物易感性一个人睡眠浅或家族中有失眠症、发作性睡病等病史,

6、这些因素最终可能造成睡眠障碍,这些因素称为易感条件。其本身不一定导致睡眠障碍,但可与其他因素一起干扰睡眠。2心理社会因素1.错误认知: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患者对偶然发生的失眠现象的不合理理念是导致失眠长期存在的原因。不合理信念包括:对失眠结果扩大化和过度恐惧;对睡眠时间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失眠的错误归因。把睡眠过程中发生的精神活动误认为觉醒时出现的感觉,对睡眠状态感知不良。失眠者对其睡眠的时间期待不现实(8 小时?) ;对失眠的后果考虑与现实不符(睡不好影响工作) ;这说明失眠症的认知作用,证明仅凭思维就可以破坏睡眠。2.内心冲突失眠可由任何原因引起的情绪冲突诱发失眠是未解决的内心冲突的表现,正

7、常情况下,机体运用各种防御机制处理冲突,当冲突引起的焦虑叠加了原始焦虑而未得到有效处理,或防御机制使用不当或过度,个体容易失眠。有的人受到突发事件刺激后,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以致晚上睡觉时也瞻前顾后,左思右想,但始终处于进退维谷、举旗不定的焦急兴奋状态。3.怕失眠心理许多失眠者都有“失眠期待性焦虑” ,由于某种原因一过性失眠,接下来晚上一旦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是尽力去让自己快入睡,结果适得其反。4.梦有害心理不少自称失眠的人,不能正确看待梦,认为梦是睡眠不佳的表现,对人体有害,甚至有人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这些错误观念往往使人焦虑,担心入睡后会再做梦,这种“警戒”心理,往

8、往影响睡眠质量。5.期待心理是指人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担心睡过头误事,因而常出现早醒。比如一位“三班倒”的网站管理员,由于上大夜班(夜里 12点上班),常于晚 7时睡觉,因害怕迟到,睡得不踏实,常常只能睡上 1-2小时,就被惊醒,久之便成了早醒患者。也有的人在晋升、职称评定、分房结果快要公布前,往往也处于期待兴奋状态,难以入睡。6.自责心理有些人因为一次过失后,感到内疚自责,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白天由于事情多,自责懊悔情绪稍轻,到夜晚则“徘徊”在自责、懊悔的幻想与兴奋中,久久难眠。7.童年创伤心理的再现有的人由于童年时受到丧失父母、恐吓、重罚等创伤而感到害怕,出现了

9、怕黑夜不能入睡的现象,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好转,但成年期后,由于受到某种类似儿童时期的创伤性刺激,就会使被压抑在潜意识的童年创伤性心理反应再现,重演童年时期的失眠现象。8.易感人格特征个性特征因素也是重要的失眠原因。失眠症患者大多数对自身睡眠不满意,对失眠常夸大其辞,并对自我评估睡眠的意念坚信不移。通过研究发现失眠症患者的上述问题有明显的人格因素。如经常“内化心理冲突”造成慢性焦虑、抑郁情绪反应;过度疲劳或紧张、敏感、急躁,或对健康过度关心、躯体转化症状较多的疑病特质;内向、多思虑、缺乏自信、优柔寡断且睡眠量少等易感人格特征。9.情绪问题与此同时有研究报告表明,以抑郁为主的情绪问题可能是 70失眠

10、的真正原因。10.不良睡眠习惯行为主义者认为睡眠障碍是不良学习的结果。Adan等人发现:夜间频繁醒来的孩子常在父母在场时睡得很好。另外,孩子的人格特征、睡眠困难及父母的反应存在相互作用或共同作用,使睡眠障碍产生并持续存在。11.其他心身障碍慢性疼痛:有研究表明,53%成人患者报告在过去一年中出现过夜间疼痛,其中 60%的人认为夜间疼痛干扰了他们的睡眠。慢性疲劳综合症(CFS):以无明显诱因的长期慢性疲劳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失眠是 CFS普遍的症状,表现有入睡困难、早醒等。交互作用:多数睡眠障碍者同时存在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病因。睡眠障碍时个体生物学易感性和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3应激与环

11、境1.生活应激急性应激是引起短期失眠的最常见原因。如考试、预知的重大事件等。通常急性应激所致的睡眠障碍,患者可通过自我调节缓解。生活方式等长期的应激事件也会干扰睡眠,如退休等。2. 睡眠环境睡眠环境变化主要包括:睡眠环境突然改变(走亲访友等) ;强光;噪音;温度异常(28以上或 4以下即不宜) 。3. 生活行为原因(1)不良生活习惯?(2)良好睡眠习惯没有养成生物钟?四其他心理障碍五引起短期性失眠的生活事件1. 躯体因素如疼痛、心脏疾病;2. 生理因素如时差、倒班、强光、噪音等;3. 心理因素如应激、生活事件等;4. 精神障碍因素如抑郁、神经症、创伤后应激等;5. 药理因素如咖啡因、酒精等;6

12、.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4.睡眠效率的计算方法睡眠效率的计算=(实际睡眠时间/在床上时间)100%5.良好睡眠的标准入睡快,一般在 10分钟内入睡;睡眠深,呼吸深长而不易被惊醒;无起夜或很少起夜,无惊梦现象,醒后很快忘记梦境;起床快,早晨起床后精神状态良好;白天头脑清醒,工作效率高,不困倦。6.ICD-10对非器质性失眠的定义非器质性睡眠障碍:如失眠、睡行症、梦魇、昼夜睡眠周期节律紊乱。非器质性睡眠障碍-失眠的诊断标准:A. 有入睡困难、保持睡眠障碍或睡眠后没有恢复感B. 至少每周 3次并持续至少 1个月C. 睡眠障碍导致明显的不适或影响了日常生活D. 没有神经系统疾病、系统疾病、使用精神药

13、物或其他药物等因素导致失眠7.慢性失眠的发生机制(模型)8.失眠治疗的目标?首先是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和正确地睡眠认知功能教育患者学会控制与纠正各种影响睡眠的行为与认知因素改变与消除导致睡眠紊乱慢性化的持续性因素。其次是帮助患者重建较“正常”的睡眠模式修复正常的睡眠结构摆脱失眠的困扰。9.失眠的心理因素有哪些?心理因素:约占失眠原因的 3544怕失眠心理 梦有害心理 自责心理 期待心理 童年创伤心理的再现 手足无措心理 易感人格特征 情绪问题 失眠的慢性化 10.失眠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哪些首先1 是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和正确地睡眠认知功能;2 教育患者学会控制与纠正各种影响睡眠的行为与认知因

14、素;3 改变与消除导致睡眠紊乱慢性化的持续性因素。其次1 是帮助患者重建较“正常”的睡眠模式;2 恢复的睡眠结构3 摆脱失眠的困扰。11.试述刺激控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是治疗失眠的方法中研究得最多、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剌激控制疗法基本目标是恢复床作为诱导睡眠信号的功能,并减弱它和睡眠不相容活动的联系,减少对睡眠内源性唤醒的刺激,使患者易于入睡主要步骤:睡眠教育自我监测睡眠卫生特殊指导具体步骤:只在出现睡意时再上床;不要在床上做睡眠以外的事,如阅读、看电视、吃东西或想烦心的事情;以上两条原则的目的在于加强床与迅速入睡之间的联系;如果卧床 20min仍不能入睡,就起床去另一个房间做些平静的活动,直到产生

15、睡意时再回到卧室睡觉;如果在短期内仍然不能入睡,请重复第 3点,必要时在夜间不厌其烦地重复。如果在半夜醒来而且不能在 10min内入睡,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每天早晨把闹钟调到同一时间,它一响就起床,不要考虑晚上睡了多少时间或白天将会有多累;白天不要打瞌睡或午睡。第 5和第 6步有助于逐步确立稳定的自然睡眠节律。注意:应让患者有心理准备,在第 1周时睡眠可能会变得更糟,但只要坚持,最终是能够逐步建立正常睡眠觉醒节律。12.失眠的行为治疗有哪些?睡眠限制疗法剌激控制疗法放松治疗13.睡眠限制疗法的操作方法以及适应症适应症:主要用于慢性心理生理性失眠原 理:通过缩短卧床时间(但不少于 5h),提高睡眠

16、效率睡眠效率的计算=(实际睡眠时间/在床上时间)100%正常人的睡眠效率在 95%左右具体步骤:卧床总体时间控制在不低于 6小时当睡眠效率提高至 90%以上,则允许每天增加 15min卧床时间当睡眠效率低于 80%,应减少 15min卧床时间睡眠效率在 80%90%之间则保持卧床时间不变14.发作性睡病的定义发作性睡病:指于白天出现不可克制的发作性短暂性睡眠,临床常伴有猝倒发作,睡眠麻痹和入睡前幻觉。15. 发作性睡病的诊断一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1、脑电图2、脑脊液细胞检查3、CT 和脑活检4、多导睡眠图 睡眠潜伏期短于 10分钟REM 睡眠潜伏期短于 20分钟MSLT 证实平均睡眠潜伏期少于

17、 5分钟出现 2次或者 2次以上的睡眠始发的 REM睡眠2诊断标准诊断至少应包括以下第 2、3 项或第 1、4、5、7 项(1)主诉过度睡眠或突然肌无力;(2)日间反复发作不可克制的瞌睡或睡眠,至少持续 3个月;(3)与强烈情感相关的双侧姿位性肌张力突然丧失(猝倒发作) ;(4)相关的特征包括:睡眠麻痹;入睡前幻觉;自动行为;主要睡眠时段被打断(5)多导睡眠图存在以下一项或多项:睡眠潜伏期短于 10min;REM 睡眠潜伏期短于 20min;MSLT 证实平均睡眠潜伏期少于 10min; 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睡眠始发的 REM睡眠。(6)HLA 分型证实 DQB1*0602或 DR2阳性;(7)临床症状不能用躯体或精神疾病来解释;(8)可以同时并存其他类型睡眠障碍,如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或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但不是引起以上症状的主要原因三鉴别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特发性过度睡眠癫痫发作其他疾病16.发作性睡病的四联症表现(1)主诉过度睡眠或突然肌无力;(2)日间反复发作不可克制的瞌睡或睡眠,至少持续 3个月;(3)与强烈情感相关的双侧姿位性肌张力突然丧失(猝倒发作) ;(4)相关的特征包括:睡眠麻痹;入睡前幻觉;自动行为;主要睡眠时段被打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