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心肺复苏2015新指南.ppt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9246217 上传时间:2019-07-30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6.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肺复苏2015新指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心肺复苏2015新指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心肺复苏2015新指南.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心肺复苏2015新指南.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心肺复苏2015新指南.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版心肺复苏 新指南解读,急诊科 黄伯龙,一、心肺复苏术概念,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电除颤,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心脏骤停发生率逐年上升,发病急剧,病死率高,抢救成功率低。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心肺复苏措施,病人可能得救而存活。,二、CPR禁忌症 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无 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心肺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三、心脏骤停原因,心肌梗死 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 重型颅脑损伤 药物或毒物中毒 严重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或低血钾等 呼吸骤停未恢复。,猝死,电解质(低钾)酸碱失调 雷

2、电击、溺水、中毒休克,NS脑血管意外,泌尿系统疾病 运动系统疾病,呼吸系统 肺栓塞 哮喘,消化系统 急性胰腺炎 内分泌系统,心脏骤停病因(图),40-50%,16-22%,15-18%,8-10%,5-8%,5-8%,四、呼吸骤停原因,溺水 卒中 气道异物阻塞 药物过量 窒息 电击伤 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等。,五、心脏骤停类型,1、室颤:心肌纤维失去协调一致的有力收缩,呈现不规则快速蠕动的状态。,最常见(77-84%) 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复苏成功率高。,2、无脉室速,3、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仍有低幅的心室复合波,但心脏并无有效的泵血功能,血压和心音均测不到。心电图为宽大畸形、低振幅的QRS波,

3、频率20-30次/分。,六、心脏骤停对心脑的损害,心脏骤停 有效排血能力丧失 临床死亡(积极抢救或可存活)生物学死亡,1、心脏,心脏重量占体重0.4%,但耗氧量占全身代谢7-20%。心肌内动脉血中摄氧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71%,所以心脏是高耗氧、高耗能的器官。 心脏停跳10-20s发生晕厥,30-40s出现抽搐和瞳孔扩大,60s呼吸停止和大小便失禁,4-6分钟瞳孔散大固定。 若心跳停止3-4分钟内恢复,心肌供血改善,心肌张力可以很快完全恢复;8-10分钟内恢复供血,仍可恢复功能;10分钟以上恢复心跳,心肌损伤不能完全恢复。,2、脑,脑血流量高出全身肌肉和其他器官组织18-20倍,所以脑也是高耗氧

4、器官。 正常脑血流为45-66ml/min.100g脑组织,低于8-10ml/min.100g脑组织,导致不可逆性损害。此值为脑衰竭的临界值。 缺血缺氧,10-15秒钟内神经功能损害,在4分钟瞳孔散大。,3、组织器官对缺氧的耐受时间,大脑细胞耐缺氧时间为4-5分钟,小脑10-15分钟,延髓20-25分钟,脊髓45分钟,交感神经节60分钟。 心肌和肾小管30分钟。 血液循环停止10秒钟,大脑因缺氧丧失意识,2-4分钟后脑内葡萄糖和糖原储备耗竭,4-5分钟ATP耗尽。 心脏停止后,在4-5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的脑损害,经过数分钟过度到生物学死亡。,4、时间就是生命!心跳呼吸骤停后1分钟内复苏,救活

5、率约90-100% 4分钟内复苏者救活率约50% 4-6分钟开始复苏者救活率约10% 超过6分钟者救活率约4% 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存活可能性更小 复苏开始越早 存活率-越高所以应该珍惜“黄金4分钟”,七、心脏骤停的判断,1、 心肺骤停的诊断: 突然意识丧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股动脉) 呼吸停止、叹息样或抽泣样呼吸。,2、判断方法: 意识:轻拍、呼唤患者是否有反应? 动脉搏动:触摸颈、股动脉是否有搏动? 呼吸:视胸廓是否有起伏?是否有呼吸气流? 要求:意识、循环、呼吸 同步判断(10秒钟内完成),3、注意事项 1)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的判断时间应10秒钟若无循环,则立即开始胸外按

6、压。 2)仅有临终呼吸应判为心脏停搏,应立即CPR。,早起动 早CPR 早除颤 早ACLS 综合治疗,一旦确诊心肺骤停应立即 CPR,八、心肺复苏(BLS)的步骤和方法,Defibrilation电除颤 Compressions胸外按压 Airway开放气道 Breathing-人工呼吸,1、心肺复苏的步骤,D C A B电除颤 胸外按压 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2、专业人员BLS整体流程,(30:2),AED到达,电击一次后 继续5个周期CPR,继续 5个周期CPR,没有反应,没有呼吸, 没有脉搏(判断不超过10秒),启动EMS,取AED,自主循环恢复,复苏成功,可以除颤,不可除颤,现场复苏步骤

7、,判断患者反应,启动EMS,患者的体位,A-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托颈法,B-人工呼吸,检查呼吸,口对口呼吸,检查循环体征,胸部按压,单人和双人CPR程序,球囊面罩通气,D-电除颤,口对鼻呼吸,口队面罩呼吸,仰头抬颈法,C-循环支持,脉搏检查,清除异物,3、胸外按压(1)机制除胸廓下陷挤压心脏外,更重要是改变胸腔正负压,通过虹吸作用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及心脏排血量,心泵学占20%,胸泵血占80% 有效的按压应使大动脉脉搏可被触及,SBP达到 100mmHg,平均血压超40mmHg,颈动脉血流 量达到正常值的535%,(2)、胸外按压操作要点,体位:仰卧于硬质平面上 按压部位:胸骨中下端1/3交界处

8、,简便确定方法是男性在两乳头中间。 用力方向:垂直向下用力按压。 按压深度:成人5cm,100次/分120次/分。(即“用力按,快速按”) 按压与通气比:成人:单人、双人30:2,儿童、婴儿:单人 30:2, 双人15: 2(无需因为人工呼吸而中断胸部按压)注意: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3)连续胸部按压优点 减少由于通气造成的按压中断,保证重要器官的持续血供; 无需口对口通气,减少目击者实施CPR的障碍和顾虑; 简化了CPR程序,便于CPR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但对于儿科SCA患者以及溺水、药物中毒、气道阻塞等引起的SCA患者,仍应采用传统CPR方法。,(4) 胸外按压要点,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

9、/3交界处或剑突上两横指 按压频率 :100-120次/min 按压深度:5cm(婴儿至青春期前的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青少年同成人标准)6cm 按压:通气比值 :30:2 按压与放松时间各为50% 双手不离开胸壁,保证每次按压后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的中断,避免骑靠患者身上 双人按压时,每2min换人,(5)按压方法,按压技巧:两肩平衡、腕、肘、肩关节伸直 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 每2min更换按压者,每次更换尽量在5s内完成, CPR中不应搬动患者并尽量减少中断 两手手指跷起(扣在一起)离开胸壁,4、开放气道 (1)技术要点首先清除异物解除舌根后坠、异物阻塞(2)方法:仰头抬颏法双

10、手抬颌法托颈法, 仰头-抬颏法 将一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部,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置于下颏骨骨性部分向上抬颏。使下颌尖、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开放气道。(优点:简单、迅速、有效) (要点:去枕、仰头、压额、提颏,a.清除气道异物: 首先头偏一侧,用手指清除口咽部异物,注意速度要快,取下义齿 b.开放气道: 如无颈部创伤,清除口腔中的异物后上抬下颌骨,解除舌根后坠造成气道阻塞-开放气道。,托颌法 将双手放在头部两侧并握紧下颌角,同时用力向上托起下颌。 如果需要人工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拇指把口唇分开,贴紧患者的鼻孔进行吹气。 托颌法,操作难度大,不能有效的开放气道,易致脊髓损伤,非专业者不建议

11、采用。,5、B-人工呼吸,(1)人工呼吸分类 口对口呼吸: 开放气道捏鼻子口对口 “正常”吸气缓慢吹气(1秒以上),胸廓明显抬起 10次/分松口、松鼻气体呼出 胸廓回落,避免过度通气 口对鼻腔呼吸,球囊面罩通气 1、首先保证气道开放; 2、面罩与面部充分吻合,减少漏气;3、适当的按压频率和深 度;4、应能看到胸廓起伏,球囊面罩通气,体位:仰卧,头后仰,抢救者位于患者头顶端 手法:EC手法固定面罩C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面罩紧扣于患者口鼻部, 固定面罩,保持面罩密闭无漏气E法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病人下颌角处,向前上托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用左手挤压气囊,1 L 球囊的1/22/3,(潮气量400-

12、600ml),胸廓扩张,超过1s,6、电除颤,电除颤是终止室颤最迅速、最有效及公认的方法。 除颤并非“重启心脏”,而是“打击”心脏,使VF或其他心脏电活动停止,如果心脏仍有活力,它的正常起搏点或许能正常启动,产生有效的节律。,(1)除颤器AED除颤(D),先除颤还是先心肺复苏?(2015指南) 当可以立即取得AED时,对于有目击的心脏骤停VF,应立即除颤 对非目击者,一旦诊断室颤应尽早心肺复苏后,取得AED时,尽早除颤, 首次用.单向波360J 双向波150-200J. 强调每次电击后立即CPR,自动体外除颤仪,非自动除颤仪,(2)电除颤仪,(人工操作、较重),(自动识别、便于携带),(3)除

13、颤仪电极板位置,右侧电极板 放在右锁骨下方,左侧电极板放在 与左乳头齐平的左胸下外侧部下方,(4)早期除颤对于SCD患者有何意义?V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导致SCD的心律失常;电除颤是终止VF最有效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除颤成功率迅速下降。在未 同时实施心肺复苏的情况下,从电除颤开始到 生命终止,每延迟1min,VF致SCD患者的存 活率下降710;短时间内VF即可恶化并导致心脏停搏。,(5)对院内外的SCD患者如何处置? 院外目击SCD且现场有AED 可用时,应尽早使用AED除颤; 对于院内SCD患者,应立即进行CPR,一旦AED 或除颤仪准备就绪,宜立即除颤; 对于院外发生的SCD且持续时间

14、45min或无目击者的SCD患者,应立即给予5个周期约2min的CPR(一个CPR周期包括30次胸部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后再除颤 。,(6)除颤方案 推荐1次(而非3次)除颤方案。 主要原因包括:动物实验表明,单次电击与3次电击相比,CPR中断时间减少,存活率增加;如果1次电击未能终止VF,则再次电击增加的益处也很少,此时重新CPR或许比再次电击更有价值。,(7)除颤时注意事项:在实施CPR期间,当确认患者发生VF或无脉室 速时,急救者应立即给予1次电除颤, 电击时所有人员应脱离患者。 单人复苏时,急救者应熟练地联合运用CPR和AED。 电除颤前后中断胸部按压的时间要尽可能短,胸部按压和电击间

15、隔时间越短,除颤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应在除颤器准备放电时才停止胸部按压,急救者一旦完成电击,应立即重新开始胸部按压,实施5个周期的CPR后 再次检查脉搏或评估心律。,(8)除颤波形和能量水平 双相波除颤150200J单相波360J(9)除颤成功标志电击后5s内VF终止 。电击后5s心电显示心搏停止或非室颤无电活动。电击成功后VF再发不应视为除颤失败。 早期电除颤应作为标准EMS的急救内容,争取在SCA发生后3min内完成电除颤,7、注意事项(1)在5次按压周期内,应保持双手位置固定,不可 将手从 胸壁上移开,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回复到原 来位置再进行下一次按压。(2)急救者应定时更换角色。如果有2

16、名或更多急救者在场 应每2min(或在5个比例为30:2按压与人工呼吸周期后)更换按压者,每次更换尽量 在5s内完成。(3)CPR应在患者被发现的现场进行,CPR过程中不应搬动患者并尽量减少中断,除非患者处于危险 环境,或者存在其创伤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4)5个循环CPR后(2分钟),检查循环体征(10 秒),无恢复,继续下一个循环CPR。(1个循环指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5)1次 电击后立即按压,勿急于检查心 跳,8、单人CPR程序 (1)判定患者有无反应:轻拍、轻摇或大声 呼唤,确 定患者有无反应。 (2)启动EMS: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求助或启 动急救 (3)首先胸外按压(

17、30次),开放气道后2次吹气。有指征者除颤。 (4)以30:2的按压/通气比值进行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压。 (5)重新评价:5个按压/通气周期(约2min)后,再次检查和评价,如仍无循环体征,立即重新进行CPR。,9、双人CPR程序(1)判定患者有无反应:轻拍、轻摇或大声 呼唤,确定患者有无反应(2)启动EMS:根现场实际情况,及时求助/启动急救(3)一人行胸部按压,另一人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并行人工通气,同时监测颈动脉搏动,评价按压效果(4)按压深度 5cm.100次/分,120次/分 (6)按压/通气比值为30:2 (7)有除颤指征者,立即除颤(8)如有2名以上者急救者在场,应每2min应更换按

18、压者,避免因劳累降低按压效果,10、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1)按压速率 100次/分,5cm.6cm ;婴 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 4 厘米,儿童大约为5 厘米)(3)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 (4)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5) 避免过度通气,11、BLS效果的判断(复苏有效的指征)(1)瞳孔(是否瞳孔缩小,有对光反射)(2)面色(是否面色及口唇红润)(3)神志(是否神志渐清)(4)呼吸(是否有自主呼吸)(5)脉搏(是否有脉搏)(6)血压,若有,则表明CPR有效,12、按压中常见错误,(1)按压位置:偏上、下、左、右。 (2)按压频率:过快、过慢或不均匀

19、。 (3)按压方向不垂直 (4)按压深度过浅或过深 (5)按压冲击过猛 (6)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例失调 (7)肘部弯曲 (8)过多检查心率,13、BLS易发生的问题和并发症(1)胃扩张 (2)肋骨骨折、胸骨骨折 (3)继发心血管损伤 (4)气胸、血胸 (5)肺挫伤 (6)肝脾撕裂伤 (7)胃内容物返流(8)脂肪栓塞等,CPR,BLS,ACLS,徒手心肺复苏,包括CDAB 4个步骤,由专业人员急救、医护人员应用急救器材所实施的一系列复苏措施,主要包括 1、人工气道的建立; 2、机械通气; 3、循环辅助设备; 4、药物和液体的应用; 5、病情和疗效评估; 6、复苏后脏器功能的维持等,九、高级生命支持

20、(ACLS)(一) 吸氧:氧浓度在94%以上(二) 通气:CPR期间的通气目的在于保持足够的氧合,并使二氧化碳得以充分排出体外。在VF所致SCD最初数分钟内,胸部按压相对人工呼吸更为重要 。在CPR过程中,每30次胸部按压之后利用短暂的间歇(大约34s)进行人工呼吸。,1、球囊面罩:球囊面罩由球囊和面罩两部分组成,球囊而罩通气是CPR最为基本的人工通气技术,所有的急救者都应熟练掌握其使用。球囊面罩可为复苏开始数分钟内不能及时应用高级气道或应用失败的患者提供通气支持。潮气量(67ml/kg或500600ml)使得胸廓扩张超过1s,该通气量可使胃胀气的风险最小化。,2、 气管内插管 气管内插管包括

21、经口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和经环甲膜气管插管。 气管内插管的优点: 能长时间维持气道开放; 方便抽吸呼吸道分泌物; 可进行高浓度供氧和潮气量可调的通气; 提供备选的药物输入途径; 避免误吸的发生。,紧急气管内插管的指征 意识丧失且球囊面罩不能提供足够的通气; 气管失去保护性反射(如昏迷或SCD时); 神志清醒但自主清理气管和排出分泌物能力不够; 可疑误吸或需长时问通气。,气管内插管时注意事项 气管内插管时应尽可能缩短胸部按压的中断时间。 插管时间限制在10s以内,一旦气管导管通过声门,马上开始胸部按压。 经口气管插管主要禁忌证喉头水肿、喉头黏膜下血肿或脓肿、主动脉瘤压迫 气管、咽喉部烧伤、肿瘤

22、或异物残留、颈椎骨折、头部不能后仰、张口严重受限者。 气管插管并发症口咽损伤、较长时间中断胸部按压和通气、气管导管位置错误导致低氧血症等,插管后的护理 急救者应立即记录导管的深度,以切牙作 为标记,并对导管加以保护和固定 。在转运过程中,特别是将患者由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个位置时,应对气管内导管的位置作持续监测。,建立高级气道后的注意事项 确定高级通气装置的位置正确。 2个急救者轮流实施CPR,其中一人以至少100次频率进行持续的胸部按压,另一人以810次/分的频率提供通气。 避免过度通气。 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PETCO2) a、确认气管插管位置b、监护心肺复苏质量和检测是否恢复自主循环,机

23、械通气,呼吸机,给药途径中心静脉与外周静脉给药:a、复苏时大多数患者不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只需置入一根较粗的外周静脉导管。b、与中心静脉给药相比,外周静脉给药到达中心循环需要12分钟,药物峰浓度低、循环时间长。c、但建立外周静脉通道时无需中断CPR,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也可满意地使用药物和液体。复苏时首选外周静脉给药 注意:从外周静脉注射复苏药物,应在用药后再静脉注射20ml液体并抬高肢体1020s,促进药物更快到达中心循环。,气管内给药 a、某些复苏药物可经气管内给予(如果静脉无法完成)。b、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阿托品、纳洛酮和血管加压素经气管内给药后均可吸收。c、同样剂量的复苏药物,气管

24、内给药比静脉给药血浓度低。d、气管内给药产生的低浓度肾上腺素,可能产生-肾上腺素能作用,这种作用是有害的,能导致低血压和低冠脉灌注压,有潜在降低自主循环恢复的风险。因此,复苏时最好静脉给药;但一般情况下气管内给药量应为静脉给药量的22.5倍。气管内给药时应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至510ml,然后直接注入气管。 骨髓腔内给药(IO)(2015指南要求),治疗药物与使用方法 肾上腺素 :机理: 由于肾上腺素可刺激-肾上腺素能受体,产生缩血管效应,增加CPR时冠状动脉和脑的灌注 压,在抢救VF和无脉性VT时能产生有益作用。剂量: 在SCD的复苏中,每35分钟用1mg肾上腺素IV是恰当的。特殊: 大

25、剂量肾上腺素可用于某些特殊情况,如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过量时。如果IV通道延误或无法建立,可用肾上腺素22.5mg 气管内给药。,去甲肾上腺素 a、早期复苏时发现,对心脏停搏患者去甲肾上腺素产生的效应与肾上腺素相当。b、但在唯一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对比标准剂量肾上腺素、大剂量肾上腺素和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并未发现去甲肾上腺素有益,相反可导致更差的神经预后。,一般不用“去甲肾上腺素”,抗胆碱能药阿托品 a、 阿托品能逆转胆碱能介导的心率下降、全身血管收缩和血压下降。可考虑用于心脏停搏的治疗 。b、适应症:无脉性心电活动、心室停搏c、SCA时推荐的阿托品剂量为1mg IV,如果停搏持续存在,可

26、每35min重复使用一次,连续3次或直至总量达到3mg。,2010年美国新指南不常规使用阿托品,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 机理:胺碘酮可影响钠、钾、钙通道,并有阻断和肾上腺 素能特性。 使用方法:a、在CPR中如1次电除颤无效时,立即用胺碘酮 300mg(或5mg/kg)静脉注射,然后再次除颤。b、如仍无效可于1015min后重复追加胺碘酮 150mg(或2.5mg/kg)。,c、VF终止后,可用胺碘酮维持量静脉滴注。最初 6h以1mg/min速度给药,随后18h以0.5mg/min速 度给药,第一个24h用药总量应控制在2.02.2g以内。第二个24h及以后的维持量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酌情减量

27、。d、对除颤、CPR和血管加压药无反应的VF或无脉 VT患者,可考虑静脉使用胺碘酮。,注意事项: a、静脉应用胺碘酮可产生扩血管作用,导致低血 压,故使用胺碘酮前应给予缩血管药以防止低血压发生 b、注意用药(胺碘酮)不应干扰CPR和电除颤。,利多卡因a、作用:抗室性心律失常(VT、VF)药 物之一。b、用法:起始剂量l1.5mg/kg IV,如果 VF/无脉VT持续存在,510min后可再用0.50.75mg/kg IV,最大剂量为3mg/kg。,镁剂a、作用:静脉注射镁剂能有效终止QT间期延长引起的尖端扭转型室速(Tdp),而对正常QT间期的不规则、多形性VT似乎无效。b、用法:当VF/无脉

28、VT与Tdp相关时,可给予12g硫酸镁稀释后IV(520min)。如果Tdp发作时不能触及脉搏,可先给予负荷剂量,然后用12g硫酸镁加入100250ml液体中静脉滴注,给药速度要慢。,碳酸氧钠 a、机理:在SCA和CPR时,组织无血流或血流较少,可产生代谢性酸中毒。b、用法:首次剂量为1mmol/kg静脉滴注。c、注意事项:应用时须严密监测碳酸氢根离子和剩余碱,防止发生碱血症。碳酸氢钠最好不与肾上腺素类药物混合, 以免后者失活。,复苏后监护与器官功能支持a、已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应在ICU实施监测与治疗。b、其意义在于改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早期病死率以及脑损伤引起的病

29、死率。c、复苏后治疗应围绕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长期生存和神经功能。d、重点是维护患者的心肺功能及器官和组织的有效灌注,特别是脑灌注。e、努力寻找引起心脏骤停(SCA)的原因,积极预防SCA再发。,复苏后监测 血流动力学评估 冠脉灌注压 、脉搏呼吸功能评估动脉血气分析、呼气末CO2监测复苏后器官功能支持a、循环功能支持(尽早进行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电解质和心肌标志物检查及有创血压监测。对复苏后伴有心肌顿抑者应进行容量复苏,同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b、围心脏骤停期心律失常的处理 窄QRS心动过速 :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及心率和节律采用电复律、物理方法、药物复律和控制心率等不同方法

30、。 宽QRS心动过速: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最好采用电复律。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可考虑药物治疗 心动过缓 :在缺乏可逆性病因时应以阿托品作为急性有症状心动过缓的一线治疗药物。二线药物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等。如果阿托品治疗无效,应考虑经静脉起搏。,c、呼吸功能支持 部分患者仍需要机械通气和高浓度氧疗,注意避免 过 度通气。胸部X线检查,及时发现与处理复苏后心肺并发症(如气胸、气管导管移位等)。适当镇静,尽量少用肌肉松弛药。 d、肾功能支持 监测尿量,检查尿常规、血尿素氮和肌酐。对非肾前性肾功能不全,若血压稳定宜早期血液净化治疗。,e、控制体温(控制高温、诱导低温) 控制高温:

31、所有SCD患者均应避免高热。诱导低温:适应证:院外室颤或院内外非VF所致的SCD,以及自主循环恢复后无意识但有满意血压的患者。溺水、低温所致的SCD及复苏后低体温患者一般不实施诱导低温。方法:通过血管内置入冷却导管,膀胱内注入冰生理盐水,应用冰毯、冰袋、冰帽等,迅速将患者体温降至3234,持续1224h。,f、控制血糖 a、自主循环恢复后12h内无需严格控制血糖于正常水平,b、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12h后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浓度,注意防止发生 低血糖。c、建议用快速血糖监测仪加强血糖监测,开始至少每小时检测血糖一次,血糖稳定后可适当减少每日监测次数。,g、中枢神经系统支持a、经C

32、PR存活的患者中,80都经历过不同时间的昏迷,脑功能完全恢复的很少见。因此,复苏后的脑保护治疗显得尤为重要。b、目前常用的脑保护措施包括:对无意识患者维持正常或略高于正常的平均动脉压; 控制高热,诱导低温(亚低温治疗),尤其注意保持头部低温;酌情应用脱水剂和神经营养药;积极进行高压氧治疗。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但一旦出现抽搐应立即采取抗惊厥治疗。另外,中药用于脑保护治疗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h、其他治疗 a、控制或预防感染b、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c、营养支持等。 i、脑电图检查 G、找原发病并给予相应治疗(如心梗有指征者PCI),复苏后综合管理,小结,按照2015指南要求 早期识别 早期CPR 早期除颤 早期转到ICU 争分夺秒是CPR关键 正确操作是有效复苏的保证 错误手法影响复苏效果,增加并发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