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代官署以民为本对联集锦.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245754 上传时间:2019-07-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官署以民为本对联集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代官署以民为本对联集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代官署以民为本对联集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代官署以民为本对联集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代官署以民为本对联集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古代官署以民为本对联集锦对联是中华民族所独具的文学艺术形式,既是旧时学子必列课目之一,又是进入仕途的敲门砖,也是官吏用来言志施政的重要手段。对联作为古代官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虽有不少悬羊卖狗之“伪品” ,但也不乏发自内心之座右,本文采撷的 10副民本箴联,可以说是上乘之佳作、躬行之楷模。一、 王守仁的求与愿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因筑室故乡阳明洞中而世称“阳明先生” 。他为官清正,体恤民情,每赴新任,均让衙役扛两块高脚牌作为引队的先导,木牌上书箴联一副:“求通民情,愿闻己过。 ” 墨子尚同下指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上联“求通民情”与墨子所言同出一理,

2、即为实现“治”而要倾听民声,下情上达。这既是为政之要,也是居官之责。明人王文禄在求志编中写到:“守令之法必贵知,故曰知县、知府,通一县一府,周知之也。 ”只有“以沟通下情为急务” , “惟下情不通为可虑” ,才能做到像徐元瑞在史学指南为政九要中说的那样:“民情欲寿,生之而不伤;民情欲富,厚之而不困;民情欲安,扶之而不危;民情欲逸,节力而不尽。 ”此乃通民情所求之目的也。“ 愿闻己过”乃修身为政的一个基本功,讲之则易,行之惟艰。关于闻过、知过、改过,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许多有关论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过则勿惮改”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王守仁正是遵

3、从古训,在了解民情的同时,还要力求自己自觉自愿地听取众人意见,虚心地接受批评,以便改正自己的过失。他曾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这样写到:“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过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这既是孔子所言三德之一“勇”的体现,也是一种古代封建社会中弥足可贵的居官美德。正如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纪四中所言:“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 ”王守仁的八字居官箴联,可谓是言简意赅,要言不繁,它揭示了为官必须为民、为民必须了解民情,修身必须克己、克己必须闻过而改的深刻道理,是孟子“恩泽于民” 、 “修身见于世”思想的真实体现。它既是安民告示,又是施政宣言,不仅是居官之箴联,而

4、且是传世之佳作。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出任江苏廉访时,曾将此联题书于江苏廉访大堂。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魏源仿效此联自题箴联一副,即:“安得民情常达,唯恐己过不闻” 。一个是“求”与“愿” ,一个是“安得”与“唯恐” ,达到如此程度,真可以说是一种高深的境界,一种良好的夙愿,一种崇高的职责,一种难得的匡世箴言。二、武承谟的罔与不罔违道,罔弗民,正直公平,心斯无诈; 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武承谟,山西盂县人,清康熙年间进士。曾任江苏无锡县令。他在接任的前一日,撰书了四副对联,到任的当天,便将所写联语分别张贴悬挂在衙内四处人所常见的地方,既用来作安民告示,又用来自警自励。此联为四副对联中的一

5、副,张贴在影壁墙两旁。 据 楹联丛话 载,联语贴出之后, “四乡人皆聚观” , “时先声所夺,平日绅衿之出入县庭者(走后门行贿的地方绅士),皆悚息危惧,有避至他省者” ,可见其作用不小。上联“罔” ,意谓不可。 “弗” ,骚扰。 “罔违道,罔弗民”意即不可违背公道,不可骚扰民众,只有做到一视同仁,节用安民,才能表里如一,问心无愧。 下联 “招摇撞骗”一语指到处张扬炫耀,进行欺诈蒙骗。联语义正辞严地警告不法之徒:本官不讲情面,不受贿赂,谁若欺瞒哄骗,行为不轨,定要依法严惩,决不留情。 联语所说“爱民” 、 “严法”自有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但其表现出的识见与勇气,却是令人钦佩的。三、朱经畲的济与

6、宜才能济世何须位 学不宜民枉有官朱经畲是清代的一名官吏。他为人正直,秉公办事,洁身自好,清正廉明。据史书记载,朱经畲在湖北任职十余年, “不名一钱,卒以贫死,赖同僚资助始得返柩回乡” 。此联是他题书自警的。联语凝练地表明了朱经畲的人生哲学和政治主张,阐述了才与位、学为民的关系,强调有修世之才何需有位,而学识非为民所用,做官也是枉然。“济世” ,匡时救世。 “位” ,职位、地位。上联的意思是:如果真正具备匡时救世的才能,那又何必非得有一定的职位。这与清代王豫所言“才不称不可居其位,职不称不可食其禄” ,有相近之处,是强调“才”重于“位”的,首要的是“才能” ,而不是“职位” 。“ 宜” ,合适、

7、相称之意。 “枉” ,徒然之意。下联的意思为:如果不能把学到的知识服务于民众,那么就是当了官也徒有虚名。这又与清代方苞所说“学不足以修己治人,则为无用之学”意思类同。 方孝孺仕诫言:“古之仕者,将以及物(指符合民众意愿,做好事);今之仕者,将以适己。及物而仕,乐也;适己而弃民,耻也。 ”此联意旨精深,直言禀告,对那些徒有禄位、却不为社会出力、也不为百姓造福者,是极有力的鞭策。四、魏象枢的欺与负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魏象枢(1617 年1687 年),字环溪,号庸斋,河北蔚县人。清顺治年间进士。历任顺天府尹、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曾面陈重臣索额图、明珠贪赃受贿、植党营私

8、的不轨行为,被誉为“清初直臣之冠”。圣祖赐书“寒松堂”额,遂自号寒松老人。卒谥敏果。著有儒宗录 、 知言录 、 寒松堂集 。魏象枢平生立朝端劲,注意吏治得失。讲学亦醇正笃实,无空谈标榜之习。此联正是作者为人处事主张的高度概括。“自欺” ,自己欺骗自己。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朱熹朱子语类: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指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上联明确提出,做人应当诚实,不可欺瞒行世,否则“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古人云:“国以民为本,民安则国安。 ”又云:“自古未有逆民心而得天下者。 ”张煌言甲辰八

9、月辞故里诗:“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指出对不起民众,就是对不起国家。下联强调居官不可辜负民众的期望,严正指出:“负民即负国” 。 作者用“毋自欺也” 、 “何忍负之”警醒自己,不可欺人,不可负民,因为:“欺人如欺天,负民即负国”。表现了难能可贵的进步思想,这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五、于成龙的侵与珍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凌,谁替你披枷带锁; 一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于成龙(1617 年1684 年),字北溪,山西永宁州(今离石)人。贡生出身。顺治年间为广西罗城知县,为官清廉。康熙十三年(1674 年)累迁至武昌知府,后擢福建按察使,升直隶巡抚。 于成

10、龙为官一生,清操苦节,终年布衣蔬食,从不接受亲友及他人的馈赠,却将自己的俸禄赈济孤寡病残者。为此,于成龙深得民心,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此联是于成龙任福建按察使时,为自警自励,并告诫下属,特意撰写高悬于堂上的。“正赋” ,主要的赋税。顾炎武钱粮论下:“薄于正赋而厚于杂赋。 ”上联告诫为官者,决不可贪赃枉法, “倘有侵凌” ,当受“披枷带锁”的严厉制裁,到时咎由自取,悔之晚矣。 “一丝半粒” ,即朱柏庐所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意。 “脂膏” ,指出血汗挣来的劳动果实或财富。 后汉书仲长统传:“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所生人之骨髓。 ”下联告诫为官者,决不可贪

11、小利,忘大义,若不珍惜百姓血汗成果,则无异于男盗女娼之流。 此联文字虽长,但用语通俗,手法巧妙,浅显易懂,寓意深刻,严厉间有中肯,自警中亦诫人,读来印象深刻,极受震动,实为警世之铭。六、魏朴安的贪与酷魏朴安,字灿如,顺天府大兴(今属北京)人。清雍正年间进士。曾任安徽潜山知县。有自撰官署联云:贪亦何难!只凭天理照来,这般作蘖钱,剜肉医疮,怎叫子孙受用; 酷真不可!须把良心勘去,那个无情棒,敲肤挟髓,枉担父母称呼。“剜肉医疮” ,比喻用有害的手段救急,不顾及后果。 “敲肤挟髓” ,犹“敲骨吸髓” ,无情残酷地剥削。历史上曾有一首讥贪小利者诗云:“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寻求,无中觅有。鹌鹑嗉

12、里寻豌豆,鹭丝腿上辟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把贪官污吏之贼脸描写的淋漓尽致。魏朴安同样用触目惊心之喻,言振聋发聩之理,告诫自己或居官之人莫有负“父母官”之称呼,念及“子孙”也不可害“天理” 、昧“良心”而贪“作孽钱” ,酷“无情棒” 。作者在潜山任职八载,廉明公正,常箴贪酷,律己尤严,治绩卓著。离任时百姓为其立“去思碑” 。常大忠,号二河,山西交城人。清顺治年间进士,任安徽潜山县令。有自题官署联云:不免催科,须知颗粒皆民命; 何能抚字,但恤涓埃亦惠心。“ 催科” ,催收租税。租税有科条法规,故称。“颗粒” ,一颗一粒,指粮食。 “民命” ,指百姓的生计。 “抚字” ,谓对百姓的

13、安抚体恤。 “涓埃” ,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惠心” ,利民之心。 易益:“有孚惠心,勿问元吉” 。旧以“抚字催科”指地方官吏的治政。联语指明要完成“催科”之任务,但不可滥征乱收,要循科守规,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依法行政,同时要诸事惦及百姓生活,哪怕略尽微薄之心,也是值得提倡的。作者以此联自律,在职期间,政善人和,颇有好评。常大忠任安徽潜山县令期间,还撰写有一副文字较多的官署联,以强烈的对比励己莫做“赃官” ,当为“良吏” 。联云: 赃官贪婪,将图富也!孰知后代不贤,以一掷弃千金,枉自遗百般唾骂; 良吏清操,岂望名哉?实痛小民所苦,守千天如一日,难尽保万姓平康。“ 贪婪” ,贪得无厌,不知

14、足。 “一掷千金”,形容挥霍无度。 “清操” ,高尚的节操。 “千天如一日” ,形容始终如一。联语以做“良吏”并非为“名” ,而在解民之忧,保民安康,实为真知。同时指出“赃官贪婪”虽能“图富” ,但终遭“唾骂” ,不仅自己遗臭万年,还导致“后代不贤” ,又属灼见。八、潘先珍的少与多扪心自惭兴利少, 极目只觉旷官多。潘先珍,江西星子人。清咸丰年间优贡,官宜宾同知。后主自鹿秀峰书院。此联是他在任内,撰书悬于大堂,用以表明心迹的。“扪心” ,手摸胸口,反省之意。北齐颜之推神仙诗:“镜中不相识,扪心徒自怜。 ”“兴利” ,指兴办有利于民众和国家的事业。 荀子王霸:“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归之。

15、”上联是说:自己身为父母官,本应爱护百姓,兴利除弊,但是为百姓所做好事太少了,扪心自问,深感惭愧。据蓬溪县志载,潘先珍在任时,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兴办了不少公益事业,深受当地百姓欢迎。 “自惭”二字,也充分表现了潘先珍谦逊朴实、严以律己的品德。“ 极目” ,尽目力之所及。王粲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旷官” ,旷废职守,才不称其任。 书皋陶谟:“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孔传:“旷,空也。位非其人为空官。 ”指不称职。下联指出:放眼世间宦海官场,只享受俸禄而不做实事的人太多了,这也正是国之不兴,民怨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真乃是对封建官场的一个立此存照。此联遣词明快,立意甚高

16、。读之当引以为戒,莫作荒废职守之“旷官” ,要当“扪心自惭”之公仆。 九、赵慎畛的须与思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以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赵慎畛(1762 年1826 年),字遵路,号笛楼,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清嘉庆年间进士,官至云贵总督。 此联是作者为桂林府衙撰书的。联句写得自然朴实,平易近人,可视作居官格言。上联讲述“为治者不在言多,顾力行何如耳”(史记儒林列传)的道理,即为政不在于夸夸其谈,而在于以身作则。 “息息” ,呼吸。代指每时每刻。“省身”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克己”指克制自己的私欲。 下

17、联的“大体”指重要的义理,有关大局的道理。联中所言之“大体”即有关“民生国计”之事。“民生” ,人民的生计。 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国计” ,国家的财政。 “当官务持大体” ,也就是告诫自己事事要想到国家的财政经济和人民的生活福利。 据载,赵慎畛博览先儒格言,凡有益身心可致用者,皆潜心体验,遇事关民生疾苦、国家忧乐者,思之辄竟夕不寐,其言行如一,体恤民苦,从政清廉,深受百姓爱戴。此联正是其品德、政见的生动体现,所述“为政不在多言”和“当官务持大体”的道理,至今读来仍有现实意义。十、余应松的有与无余应松,字小霞,清嘉庆年间进士,曾任三防主簿、大滩司巡检、桂林知府等职。他在任上,曾作一副自题联,曰: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 斯寸心无愧,不鄙斯民。缘,乃缘份,来到此地皆因与百姓有缘份;期,为期望,期望“寸心无愧” ,无愧于百姓;鄙,意轻视,不可轻视于民众。这副自题对联表明了作者与老百姓有真挚情感,像这样爱民的清官,必定会受到世人的拥戴和后人的仿效。在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河南内乡县衙中,此联今天仍悬挂在主簿衙大门之侧,被游人敬而仰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