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生物工艺原理作业习题一、 何谓微生物工程?答:应用微生物大规模生产服务的一门工程技术,它直接建立在诶生物工业基础上,随着微生物工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并与化学工业的新发展相结合。二、 微生物工业对菌种有何要求,了解工业上常用的微生物有哪些?答:要求:(1)所需培养基易得,价格低廉;(2)培养和发酵条件温和(糖浓度、温度、pH、溶解氧、渗透压等) (3)生长速度和反应速度较快,发酵周期短(4)单产高 (选择野生型、营养缺陷型或调节突变株) (5)抗病毒能力强(6)菌种纯粹,不易变异退化,稳定性好(7)菌体不是病源菌,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包括抗生素、激素和毒素) ,保证安全常用菌种
2、:大肠杆菌、乳酸杆菌、枯燥芽孢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三、 微生物菌种保藏答:目的:提高菌种存活率,减少菌种的变异,保持原来优良的生产性能原理:根据菌种的生物生理、生化特点,人工地创造条件,使菌种的代谢活动处于不活泼状态,生长繁殖处于休眠状态。 (保藏时首先要挑选优良纯种,最好是它们的休眠体(孢子、芽孢等) ,其次是要创造一个最有利于休眠的环境,如低温、干燥、缺氧和缺乏营养物质等,以达到降低其代谢活动,延长保存期的目的。 )方法:斜面保藏法、矿物油保藏法、砂土管保藏法、真空冷冻法四、 菌种衰退的原因、表现及防止菌种衰退的方法?答:原因:基因突变、分离现象(发酵能力低、繁殖能力下降、产品产率低
3、)方法:A、从菌种选育方面考虑 B、尽量减少传代次数 C、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 D、利用不易衰退的细胞传代 E、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五、大规模工业生产常用的培养方法?答:固体培养基:浅盘固体培养基、深层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浅盘液体培养基、液体深层培养基载体培养基两步法液体培养基六、 影响种子质量的主要因素?答:1、培养基 2、种龄与接种量 3、斜面冷藏时间 4、温度(直接影响生长和酶的合成)5、ph 值(对微生物有明显的影响:调节 ph 方法:酸碱溶液中和法、缓冲溶液法、生理缓冲剂)6、通气搅拌:(溶解氧的作用:参与菌体呼吸作用;影响溶解氧的因素:菌种(丝状影响最大) 、培养基性质、培养阶段
4、、发酵罐的结构)7、泡沫(消泡方法:(1) 消泡剂(2) 机械消泡(3)改变培养基成分)8、染菌的控制9、种子罐级数(种子罐级数取决于:种子的性质(生长繁殖性能)孢子瓶中孢子的密度(密度大则级数少) ;孢子发芽及菌丝繁殖速度;发酵罐中种子的最低接种量;种子罐与发酵罐的容积比)七、 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主要包括哪些物质?答:碳源:碳酸气:淀粉水解糖、糖蜜、亚硫酸盐纸浆废液等:石油、正构石蜡、天然气;醋酸、甲醇、乙醇等石油化工产品(功能:提供能量、构成菌体、代谢产物的物质基础)氮源:1、有机氮:黄豆饼粉、花生饼粉、玉米浆、蛋白胨、酵母粉、鱼粉、发酵菌丝体、酒糟水等 2、 无机氮: 尿素、硫
5、酸铵、氨水、硝酸盐(功能:构成菌体、含氮代谢物)八、 配置培养基的基本原则?答:1、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要配置不同的培养基 2、注意各营养物质的浓度和配比 3、调节适宜的物理化学条件 4、根据培养微生物的目的配置 5、尽量使用廉价易得的原料九、 什么是消毒和灭菌,培养及连续灭菌的流程?答:消毒: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杀死物料、容器、器具内外的病源微生物。一般只能杀死营养细胞而不能杀死细菌芽孢。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除去环境中所有微生物,包括营养细胞、细菌芽孢和孢子。十、 发酵工业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影响培养基灭菌的因素有哪些?答:1、干热灭菌法:灼烧灭菌、在电热或红外线在设
6、备内加热 主要用于保持干燥的物料、器具等 2、湿热灭菌法:借助蒸汽释放的热使微生物细胞中的蛋白质、酶和核酸分子内部的化学键,特别是氢键受到破坏,引起不可逆的变性,使微生物死亡。 3、射线灭菌 4、化学药品灭菌法(表面消毒剂、抗代谢药物、抗生素)十一、什么叫热阻,什么是致死温度,致死时间?答:热阻:微生物对热的抵抗力;致死温度:杀死微生物的极限温度;致死时间:杀死全部微生物的全部时间十二、微生物的热死规律(对数残留定律) ,反应速度常数的大小和微生物的耐热有何关系?答:热死规律:微生物受热失活,但其物理性质不变。反应速率常数 K 是微生物耐热性的一个特征,它随微生物种类和灭菌温度而变,相同温度下
7、K 值越小则此微生物越耐热。十三、淀粉水解糖的制备方法?答:十四、什么是前提物质、促进剂、抑制剂?答:前提物质:促进剂:抑制剂:十五、酵母菌酒精发酵的 1、2、3、型反应式? 答:十六、巴斯德效应及巴斯德效应的机制?答:巴斯德效应:在好气条件下,酵母菌发酵能力降低(细胞内糖代谢降低,乙醇积累减少) ;不仅存在于酵母中,也存在于具有呼吸和发酵能力的其他细胞中。巴斯德效应的机制:在好气条件下,糖代谢进入 TCA 环柠檬酸ATP抑制磷酸果糖激酶的合成6-P-果糖(积累)6-P-葡糖(积累)反馈抑制己糖激酶抑制葡糖进入细胞内葡糖利用降低。同时,在好气条件,丙酮酸激酶活性降低 。丙酮酸激酶活性降低也是由
8、于磷酸果糖激酶活性降低所致。丙酮酸激酶活性磷酸稀醇式丙酮酸反馈抑制己糖激酶活性糖酵解速度十七、什么事杂醇油,主要包括哪些醇类物质?答:杂醇油是碳原子大于 2 的脂肪族醇类的统称,主要由正丙醇、异戊醇、活性戊醇组成18、什么是同型乳酸发酵和异型乳酸发酵,主要的代表菌是哪些?答:同型乳酸发酵:多数乳酸菌不具有脱羧酶,丙酮酸不能脱羧生成乙醛,而能在乳酸脱氢酶作用下作为氢受体被还原成乳酸。 (乳酸链球菌、酪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异型乳酸发酵:(两途径)1、6-磷酸葡糖酸途径(磷酸酮解途径)2、双歧途径(也是磷酸酮解途径) (肠膜明串珠菌、葡聚糖明串珠菌)19、柠檬酸的积累机制?二十、天冬氨酸族氨基酸
9、的代谢调节机制及高产某氨基酸生产菌的育种方法(如:选育高产 lys 的育种途径)答:出发菌株的选择 代谢调节比较简单的细菌(如黄色短杆菌、谷氨酸棒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等)1、优先合成的转换:渗漏缺陷型的选育(如果降低高丝氨酸脱氢酶活性,则优先合成赖氨酸。 )2、切断支路代谢:营养缺陷型的选育 3、抗结构类似物突变株(代谢调节突变株)4、解除代谢互锁( 在乳糖发酵短杆菌中,赖氨酸的生物合成与亮氨酸之间存在代谢互锁,赖氨酸生物合成分支的第一个酶(DDP 合成酶)受亮氨酸的阻遏。 )5.增加前体物的合成和阻塞副产物的生成 6.改善细胞膜的透过性 7.选育温度敏感突变株 8.应用细胞工程和遗传工程育种
10、 9.防止高产菌株回复突变二十一、什么是呼吸强度和耗氧速率、什么是临界溶氧浓度?答:呼吸强度:单位质量干菌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吸取的氧量;耗氧速率:单位体积培养液在单位时间内的吸氧量;临界溶氧浓度: 菌体进行某种生理活动时,对发酵液中溶氧浓度的最低要求;不同菌种、同种菌在不同生理期具有不同的 C 临界值;二十二:举例说明在供氧不同的情况下,代谢产物的差别?答:二十三、根据气液传质理论,提高溶氧降低能耗的措施(影响氧传递速率的主要因素)答:一、搅拌:目的:增加溶氧、促进微生物悬浮混合(1)搅拌改善溶氧速率打碎气泡,增加接触面积液体做涡流运动,增加接触时间发酵呈湍流,减少液膜阻力,KLa 增加打散菌体
11、,使推动力均一;二、空气线速度;三、空气分布管;四、氧分压;五、发酵罐内液体柱高度;六、发酵罐体积;七、发酵液的物理性质二十四、测定溶氧系数的方法有哪些、其测定原理?答:一、亚硫酸盐氧化法:.原理:利用亚硫酸根在铜或镁离子作为接触剂时被氧迅速氧化的特性来估计发酵设备的通气效果。反应原理:剩余的亚硫酸根与过量的碘反应再用 Na2S2O3 滴定剩余的碘二、取样极谱法:原理:当电压为 0.61.0V 时,其扩散电流的大小随液体中溶解氧的浓度呈正比变化;三、排气法: 驱出溶解氧,开始通气后,在被测定的发酵罐中用氮气定时取样,用极谱仪测出溶氧浓度;四、复膜电极测定 和 氧分析仪测定: 原理:用能透过氧分
12、子的薄膜将电极系统与被测定溶液分离开来,避免外界溶液的性质及通风搅拌所引起的湍动对测定的影响二十五、空气除菌的方法?答:1、加热灭菌;2、电除尘;3、介质过滤除菌(绝对过滤、深层介质过滤、介质过滤)二十六、空气介质过滤除菌机理?答:1)惯性碰撞作用(介质过滤除尘的主要作用) ;2)阻截作用;3)布朗运动;4)重力沉降;5)静电吸附二十七、什么叫惯性碰撞作用?答:当微生物等颗粒随空气以一定的速度流动,在接近纤维时,气流碰到纤维而受阻,空气就改变运动方向绕过纤维继续前进。但微生物等颗粒由于具有一定的质量,在以一定速度运动时具有惯性,碰到纤维时,由于惯性作用而离开气流碰在纤维表面上,由于摩擦、粘附作
13、用,被滞留在纤维表面上,这叫做惯性滞留作用二十八、什么是过滤速率?影响介质过滤的因素?答:过滤效率就是滤层所滤去的微粒数与原来微粒数的比值,它是衡量过滤设备过滤能力的指标。影响因素:1)介质的种类 2)介质的直径 3)介质密度;4)空气流速;5)介质厚度;6)空气中微粒的大小二十九、发酵所用空气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常用的空气除菌流程有哪几种,其适用范围?答:对空气的要求:无菌、干燥、有一定的温度,一定的压力流程:高空采风无油润滑空气压缩贮罐冷却一次过滤二次过滤进入发酵罐范围:1)将空气冷却至露点以上的流程,适用范围:气候干燥地区;2)一次冷却一次析水的空气预处理流程,适用范围:空气湿含量较大地区
14、;3)利用热空气加热冷空气的流程22 23 4uCSOSO ISOIS23II64适用范围:空气湿含量中等地区三十、一般发酵过程主要控制的参数有哪些?答:1、pH 值(酸碱度)2、温度 3、溶解氧浓度 4、基质含量 5、空气流量 6、压力 7、搅拌转速 8、搅拌功率 9、黏度 10、浊度 11、料液流量 12、产物的浓度 13、氧化还原电位14、废气中的氧含量 15、废气中的 CO 2 含量 16、菌丝形态 17、菌体浓度三十一、什么是发酵热,生物热,发酵热包括哪些热量?答:发酵热:伴随发酵的进行而产生的热量叫发酵热 ;生物热: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本身产生的热 包括:1、生物热;2、搅拌热:
15、Q 搅拌=P 3061(kJ/h )3、蒸发热:Q 蒸发=qm(H 出-H 进) ,qm :干空气的质量流量 kg/h;H:气体热焓,kJ/kg;4、辐射热 Q 发酵 = Q 生物 + Q 搅拌 - Q 蒸发 - Q 辐射三十二、温度对微生物的生长和发酵有何影响?答:对生长的影响:不同微生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根据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大致可分为四类:嗜冷菌适应于 026生长,嗜温菌适应于 1543 生长,嗜热菌适应于 3765 生长,嗜高温菌适应于 65 以上生长 (影响酶的活性、影响细胞内各种反应速度;最低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在最适范围内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生长周期缩
16、短;不同生长阶段的微生物对温度的反应不同)对发酵的影响:1、影响酶促反应速度 2、温度影响酶系的组成及酶的特性 3、温度影响发酵的方向4、温度还影响基质溶解度三十三、pH 对菌体生长和代谢的影响的主要原因,举例说明微生物的生长 pH 和发酵 pH 的不同以及在不同 pH 形成的不同产物?答:菌种相同,pH 不同,形成的产物不同(黑曲霉 pH2-3 形成柠檬酸,pH7 形成草酸;酵母菌 pH4.5-5.0 形成酒精,pH8,酒精、醋酸、甘油;菌种生长和发酵的最适 pH 不同,形成的产物不同;丙酮丁醇菌生长 pH5.5-7.0,发酵 pH4.3-5.3)pH 对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形成影响的主
17、要原因:1、影响原生质膜的性质 2、影响酶的活性3、影响营养物质和中间代谢产物的解离三十四、影响发酵液 pH 值变化的因素及对发酵液 pH 进行调控的主要方法?答:1、基质代谢(1)糖代谢 :特别是快速利用的糖,分解成小分子酸、醇,使 pH 下降。糖缺乏,pH 上升,是补料的标志之一(2)氮代谢:当氨基酸中的-NH2 被利用后 pH 会下降;尿素被分解成NH3,pH 上升,NH3 利用后 pH 下降,当碳源不足时氮源当碳源利用 pH 上升。 (3)生理酸碱性物质利用后 pH 会上升或下降 2、产物形成:某些产物本身呈酸性或碱性,使发酵液 pH 变化。如有机酸类产生使pH 下降,红霉素、洁霉素、
18、螺旋霉素等抗生素呈碱性,使 pH 上升。3、菌体自溶,pH 上升,发酵后期,pH 上升。方法:1、调整培养基的组分 2、在发酵过程中进行控制(添加 CaCO3:氨水流加法尿素流加法 )3、通过补料调 pH4、当补料与调 pH 发生矛盾时,加酸碱调 pH三十五、发酵液泡沫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消泡基本方法?答:1、原因:通气搅拌;微生物代谢产生 2、危害:减少发酵的有效容积液体溢出,增加染菌机会降低菌体利用率影响通气搅拌 3、方法:化学消泡、机械消泡 三十六、化学消泡和机械消泡的机理?答:化学消泡的机理:消泡剂表面张力低,使气泡膜局部的表面张力降低,使得平衡受到破坏 机械消泡机理:靠机械强烈振动、压
19、力的变化,促使气泡破裂,或借机械力将排出气体中的液体加以分离回收三十七、不同染菌时期对发酵有何影响?答:(1)种子培养期染菌:易染菌、应灭菌后除去,并对种子罐、管道进行检查和彻底灭菌。 (2)发酵前期染菌:易染菌、应特别防止,可重新灭菌,补充营养,重新接种发酵。 (3)发酵中期染菌:1、发酵中期染菌,挽救处理困难,危害性大;2、抗生素发酵:将另一罐发酵正常、单位高的发酵液的一部分输入染菌罐中,以抑制杂菌繁殖,同时采取低通风,低流加糖量等措施 3、柠檬酸发酵:污染细菌:加大通风量,加速产酸,降低 pH,抑制细菌生长;污染酵母 :加 0.025-0.035g/L 硫酸铜;污染黄曲霉;加入另一罐将近
20、成熟的醪液,使 pH 下降,黄曲霉自溶;污染青霉:青霉能在低 pH 环境下生长,可考虑提前放罐(4)发酵后期染菌:可考虑提前放罐三十八、什么是发酵染菌率?答:总染菌率=(发酵染菌批数/发酵染菌批数)100% 染菌率与发酵的菌种、培养基、产品性质、发酵周期、生产环境条件设备和管理技术水平等有关。三十九、发酵过程中可能染菌途径级预防措施?答:1、种子带菌的防止:(1)培养基及用具灭菌要彻底,应防止假压;(2)菌种在转接过程中受污染:操作不当,管理不严;(缓冲间) (3)菌种在培养或保存过程中受污染(试管塞,查看的时候要注意)2、无菌空气带菌及其防止:流程设计,介质灭菌 3、培养基和设备灭菌不彻底导
21、致染菌及防治:(1)原料性状:淀粉质原料,升温过快或混合不均匀,易结块,团块中包埋的活菌不易杀灭;可升温前搅拌和加淀粉酶。 (2)实罐灭菌时未充分排除罐内空气:造成假压,升温时,应打开排气等阀门放气。 (3)连续灭菌时,蒸汽压力波动大,培养基未达到灭菌温度,导致灭菌不彻底。 (4)设备和管道存在“死角” ( 死角:由于操作、设备结构、安装或人为造成的屏障等原因,引起蒸汽不能有效到达或不能充分到达预定应该到达的局部灭菌部位,从而不能达到彻底灭菌的要求。 )4、设备渗漏引起的染菌及其防止 (1)发酵设备、管道、阀门长期使用,由于腐蚀、摩擦和振动等原因,造成渗漏。 (2)微小渗漏的检查:加入碱性水,
22、用浸湿酚酞 指示剂的白布擦,有渗漏则白布显红色。5、操作失误导致染菌及其防治(1)灭菌过程中严防泡沫升顶,尽可能添加消泡剂防止泡沫大量产生;(2)传感器探头用化学试剂浸泡法灭菌可能导致灭菌不彻底。四十、检查染菌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答:显微镜检查法、肉汤培养法、平板(双碟)培养基、发酵过程的异常观察法四十一、发酵醪有何特征?答:1、含水量高,一般可达 9099% 2、产品浓度低 3、悬浮物颗粒小,密度与液体相差不大 4、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 5、液体黏度大,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 6、产物性质不稳定四十二、发酵醪预处理的方法有哪些?答:1、加热法:降低悬浮液的黏度,除去某些杂蛋白,降低悬浮物的最终体积,
23、破坏凝胶状结构、增加滤饼的空隙度(不适用热敏性的物质)2、调节悬浮液的 pH:通过调节发酵醪 pH 到蛋白质的等电点使蛋白质沉淀,同时络合重金属离子;( 常用的酸化剂有草酸、盐酸、硫酸和磷酸)3、凝聚和絮凝 凝聚:在投加的化学物质(比如水解的凝聚剂,像铝、铁的盐类或石灰等)作用下,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聚成1mm 大小块状凝聚体的过程。絮凝:使用絮凝剂(通常是天然或合成的大分子量聚电解质)将胶体粒子交联成网,形成 10mm 大小絮凝团的过程。其中絮凝剂主要起架桥作用。4、添加助滤剂:(一般为惰性助滤剂:是一种颗粒均匀、质地坚硬、不可压缩的粒状物质)作用:助滤剂表面具有吸附胶体的能力,并且由此助滤
24、剂颗粒形成的滤饼具有格子型结构,不可压缩,滤孔不会被全部堵塞,可以保持良好的渗透性 使用方法(1):在滤布上预涂,作为过滤介质使用(2):按一定比例混入待滤的悬浮液中( 常用的助滤剂:硅藻土、膨胀珍珠岩、石棉、纤维素、未活化的碳、炉渣、重质碳酸钙)5、添加反应剂:添加可溶解的盐类,生成不溶解的沉淀;生成的沉淀能防止菌丝体粘结,使菌丝具有块状结构;沉淀本身可作为助滤剂,还能使胶状物和悬浮物凝固。 6、添加酶制剂:比如:加酶将多糖转化为单糖四十三、什么是凝聚和絮凝 ?(见上题)四十四、细胞破碎的方法有哪些?答:1、机械破碎法:特点:处理量大、破碎效率高、速度快;原理:对物料的挤压和剪切作用;主要方
25、法:高压匀浆、珠磨、超声波破碎 2、非机械法(1)酶溶法:(2)化学法 (3)物理法四十五、影响溶酶萃取的因素有哪些?答:1、溶媒萃取的基本原理:利用该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使之从一种溶剂转入另一种溶剂,从而使杂质去除(萃取效率是以分配定律为基础的)因素: (1)乳化与去乳剂 乳化:液体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中的分散体系乳浊液的形式:水包油、油包水;常用的去乳化的方法:过滤和离心、加热、稀释法、加电解质、吸附法、顶替法、转型法;常用去乳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代十五烷基吡啶)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 (2)pH 值:红霉素在 pH9.8 时,在乙酸戊酯与水相间的分
26、配系数等于 44.7,而在 pH5.5 时,红霉素在水相与乙酸戊酯间的分配系数等于 14.4。(3)温度 (4)盐析 (5)带溶剂(带溶剂是指这样一种物质,能和被萃取物质形成复合物而易溶于溶媒中,形成的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容易分解)四十六、什么是乳化现象,常用的乳化方法?答:乳化现象:液体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中的分散体系。乳化后会使有机溶媒相与水相分层困难,离心机也不能将那两相分离方法:(1)过滤和离心分离(2)加热(3)稀释法(4)加电解质(5)吸附法(6)顶替发(7)转型法四十七、什么是双水相系统,影响双水相萃取的因素?答:双水相系统:将两种不同的水溶性聚合物(或盐溶液)的水溶液混合时,
27、当聚合物浓度达到一定值,体系会自然的分成互不相溶的两相,这就是双水相体系影响因素: (双水相萃取主要用于酶和蛋白质的萃取,特点是用两种互不相溶的聚合物) 四十八、什么是反胶束,影响反胶束萃取的因素?答:反胶束或称逆胶束(Reversed micelle) 是指当有机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并令其浓度超过某临界值时,表面活性剂便会在有机溶剂中形成一种稳定的大小为毫微米级的聚集体。影响因素:(1)溶液的 pH:pH 影响蛋白质的电荷数量和电荷性质(2)溶液的离子强度: 影响微胶团的静电状态 ( 凡是对蛋白质所含电荷有影响的因素,如 pH,以及对反胶束的静电状态有影响的因素,均能改变蛋白质的增溶作用。
28、) (3)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和种类(4)其他(有机溶剂、助表面活性剂、温度)四十九、超临界萃取的原理? 答:超临界萃取是利用 SCF 作为萃取剂,从液体和固体中萃取出特定成分,以达到某种分离的目的。 (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其密度成正比关系。 )五十、常见的膜分离技术有哪些、影响膜分离速度的因素有哪些?答:常用技术: 影响因素:1、操作形式;2、流速;3、压力;4、料液浓度五十一、凝胶层析分离的原理是什么、影响凝胶层析的因素?答:原理: 将具有分子大小网状结构(孔隙)的凝胶粒子浸渍于某种溶液中时,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凡是比网络孔隙小的都能自由进入凝胶粒子内,大的分子由于不能潜入网格便残留在溶液中,所以将分
29、子大小不同的溶液(如蛋白质和硫酸铵)加入到分离柱中,只有小分子物质(硫酸铵)完全能进入凝胶粒子内,而大分子(蛋白质)则被排阻于粒子外,彼此互相筛分,加入洗液后,溶液在分离柱内向下移动,先流出的洗液中,全部含有大分子物质(蛋白质) ,后流出的洗液中含有小分子物质(硫酸铵) ,从而达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 影响因素:1、凝胶的选择 2、凝胶力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3、洗脱液流速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4、离子强度和 pH 值;5、样品液体积对分离效果的影响;6、凝胶柱的长度、直径和分离效果关系;7、Vo 和 Vi五十二、什么是沉淀提取法及影响酶制剂盐析的主要因素?答:沉淀提取法:利用某些发酵产品能与某些酸、
30、碱或盐类形成不溶性的盐或复合物而从发酵滤液或浓缩滤液中沉淀下来或结晶析出的一种提取方法影响因素:1、盐析剂的种类 2、盐析剂的用量 3、盐析的温度 4、盐析的 pH 值 5、酶液中的杂质五十三、什么是 BOD、COD、TOC?答:1.BOD:生物耗氧量;利用耗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水中的有机物时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以氧的mg/L 表示。BOD 实际表示的是废水中可生化降解的那部分有机物的相对含量,因此 BOD 与水体的污染程度呈正相关。使用中通常以 BOD5 为参考。2.COD:化学耗氧量;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催化处理被测水样,在进行化学氧化时所消耗的强氧化剂的量,以氧的 mg/L 表示。它可以作为水体有机物相对含量的指标。常用的氧化剂为:重铬酸钾、酸性高锰酸钾 3.TOC:总有机碳,水体中所含的在 105条件下的可燃烧碳(950条件下的燃烧碳是总碳,TC)五十四、废水处理的方法有哪些?1.活性污泥法 2.生物膜法 3.氧化塘法 4.厌氧生物处理法 5.废水脱磷除氮五十五、影响污泥活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温度;2.酸碱度;3.营养物质;4.毒物;5.溶解氧(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