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础练习】《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三).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234632 上传时间:2019-07-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练习】《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础练习】《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础练习】《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础练习】《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础练习】《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宋明理学基础练习1.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 ,汉代重在“尊” 。其相同点是(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2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上承魏晋,出现了新的趋向,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 )A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 B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份 D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3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而格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 。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 ,以“致良知” 。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 )A道德修养 B君主专制 C科学真理 D经世致用4宋代理学兴起标志着儒学发展到了

2、新高度。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程颢 B程颐 C朱熹 D陆九渊5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强调“致良知”的途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6强调学习要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所谓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的宋代思想家是( )A韩愈 B朱熹 C王阳明 D黄宗羲7在宋明儒家的眼中, “天理”是( ) 宇宙本源 儒家典籍 君王圣谕 伦理纲常A B C D8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这主要是因为( )A理学思想从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 B陆王心学回答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C心学主张“心即理也” 、 “致良知”D王阳明是理学思想的集

3、大成者9江西白鹿洞书院享有“海内第一书院”的美誉,其教规朱子白鹿洞教条由宋代某著名理学家制定。这位理学家应该是( )A程颐 B程颢 C陆九渊 D朱熹10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他所主张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心外无物 D知行合一11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提出,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 ,下列最有可能持此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 B朱熹 C王守仁 D王夫之12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 、 “义学” 、 “义冢”等等

4、。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强化对乡里的控制 B重建三代宗法制度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13将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编为四书的是什么时期哪位儒者( )A北宋 朱熹 B南宋 朱熹 C春秋 孔子 D战国 孟子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人智圆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弃归真,俾千态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 材料二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 材料三 南宋思想

5、家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一种什么现象?这种局面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朱熹的什么思想? (3)材料三反映了陆九渊的什么思想?其性质是什么?15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 、 “万物皆是理” ;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 材料三 王守仁:“心即理” 、 “知行合一” 、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 材料四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6、,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参考答案及解析1 【答案】D 【解析】秦代焚书坑儒,没有强化儒家,故 A 项错误;汉代罢黜百家,但其实汉武帝实行外儒内法剂之以道,而非禁绝,故 B 项错误;汉代罢黜百家没有激起社会反抗,故 C 项错误;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与材料中“在思想文化方面”相符,故 D 项正确。2 【答案】C 【解析】汉武帝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7、想,得到统治者的推崇,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统治者用佛教和道教思想维护统治,故“始终”的说法错误,故 A 项错误;道教在我国未取得独尊地位,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儒学遭遇危机,因此儒学不断吸收佛、道德合力成分,到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故 C 项正确;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不符合历史史实,故 D 项错误。3 【答案】A 4 【答案】C 5 【答案】C 【解析】 “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而非陆王心学对“理”的探索方法,故 A 项错误;“发明本心”是陆九渊而非王守仁对“理”的探索途径,故 B 项错误;“知行合一”指的就是“致良知” ,这正是王守仁的阳明心学主张,故 C 项正确;“经世

8、致用”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的哲学主张而非王守仁的思想,故 D 项错误。6 【答案】B 7 【答案】D 【解析】在宋明理学家看来, “天理”在本质上是天地万物和宇宙的本源,故正确;“天理”体现在社会上,则是儒家伦理道德而非典籍,故错误;君王圣谕,同样不是宋明儒家眼中的“天理” ,君主只是居于三纲五常之首而已,故错误;“天理”在社会,即是儒家伦理道德也就是所谓的伦理纲常,故正确,选择 D 项符合题意。8 【答案】A 【解析】程朱理学只能在知识精英中实用,而心学可以适用于任何人,强化了对大众的约束规范,故 A 项正确;宋明理学是为了应对佛道对儒学的挑战而形成的,对终极问题的回答,不是人们再度信

9、仰儒学的重要原因,故 B 项错误;“心即理也” 、 “致良知”的主张简化了对理的认识,便于普通大众的接受,普通大众的接受才是入学信仰重建完成的标志,该项属于引申选项,故 C 项错误;王阳明推动了儒家信仰理论的完成,但不是由于王阳明是集大成者,就标志着该任务的完成,故 D 项错误。9 【答案】D 10 【答案】D【解析】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达到理的方法,不是王阳明的主张,故 A 项错误;发明本心是陆九渊提出的认识修养方法,不是王阳明的主张,故 B 项错误;心外无物指的是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没有涉及到和行的关系,故 C 项错误;“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论述了知行关系,即知行合一,故 D 项

10、正确。11 【答案】C 【解析】孔子的核心是“仁”与材料“人者,天地之心”不同,故 A 项错误;朱熹则强调格物致知,与题意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所反映的是心学的内容,故 C 项正确;王夫之的思想体现为唯物主义思想,故 D 项错误。12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强化对乡里的控制,故 A 项错误;重建三代宗法制度不符合宋代的时代特点,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土地兼并问题,故 C 项错误;题干中“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 “义仓” 、 “义学” 、 “义冢”等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观念,故 D 项正确。13 【答案】B 【解析】朱熹是南宋而

11、非北宋,故 A 项错误;南宋朱熹编著了四书章句集注 ,此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故 B 项正确;四书编著与孔子无关,故 C 项错误;四书编著与孟子无关,故 D 项错误。14 【答案】(1)现象: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局面。 影响: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体现了朱熹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理学思想,即主张三纲五常,以此“理”规范人们的道德规范。 (3)陆九渊的心学。主要内容是“心即理也”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15 【答案】(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朱主张“格物致知” ,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主张“致良知” ,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