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三单元练习点评和附录一初一语文主讲教师:孙明社戏题目一 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最好的豆?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虽然问的问题是关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但要答得准确,决不能仅仅是关注这一句话。我们从全文看,文中的“我”为什么十分怀念那夜看到的戏和那夜吃到的豆?关键不仅在于看戏和吃豆本身,更在于文中的“我”和平桥村的孩子一起参与了看戏和吃豆的全过程,“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更多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聪明、能干的办事能力,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懂得了这一点,我们也就容易在生活中找“这样”的感觉了,即比起结果来,更看重过程的
2、感觉。 题目二 说说下面几句话表现了平桥村怎样的民风。你能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吗?1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2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 “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3我又点一点头,说道, “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第一句话表现了平桥村农民的淳朴、好客。第二句话充分表现了农村小朋友的淳朴、无私和憨厚。第三句话表现了六一公公的宽厚、淳朴、热诚和好客。总之,这几句话都表现了平桥村劳动人民的淳朴、
3、厚道、善良、热诚和好客。回答这样的问题,大家一定要注意要围绕文章的中心来谈。 题目三 课文中关于月下出航、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景物都写得充满了诗情画意。你有没有过“人在画中”的经历?描绘给老师和同学听听。 自然赋予我们的美景,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间体会,所以,重要的不是我们是否有这样的经历,而是在你有这样的经历以后是否会描述。在这里,我提醒大家一点的是,要想2让自己的描述生动吸引人,可以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但也要注意夸张得不能过头,不能为了突出“人在画中”的主题而无中生有,脱离了具体事实的描述,再美丽再漂亮,也不是听众们想要的。 题目四 阅读下面一段话,找出其中表示转折的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转折对
4、于表现“我”对那夜看到的戏的喜好有什么作用。月还没有落,彷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这一段中表示转折的词语有“却” “但” 。这是常用的表示转折的词语,所以找到它们并不困难,问题是怎样来分析。这也是我们同学做阅读题的时候常常失分的地方分析不到位。不管怎样分析,最终的归结点都应该落实到文章的主题上。本文的题目是社戏 ,这一段又是看戏归来路上的描写,分析时当然也就要围绕着“社戏”来思考了。虽是“回望” , “却
5、”如初来未到,充分表现“我”对那戏的向往、留恋不已;虽“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 , “但”不好意思说再回去,表现了文中“我”内心仍为社戏所牵挂,充分表现那夜社戏之好。 题目五 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背诵时想想:你如果处在这几段文字描绘的情境中,是怎样的心情,有怎样的感受。 我们看到类似这样的题目,常常只是关注了要求的是从哪里背到哪里,然后就“小和尚念经”似的开始摇头晃脑地背起来了。大家一定要注意,题目要求背诵时身心要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我们就一定要借助自己的想像进入到情境中去,可以采用头脑中“过电影”的方法,彷佛这些景物呈现在眼前,然后设身处地地想:在这农村大自
6、然的美景中,自己的心情是不是像文中的“我”那样愉悦,产生了怎样的感受。这样,背诵的收获就不仅仅局限在会背,而是有更大的收获了。 端午日题目一 作者说:“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们赛龙船,或者你就是龙船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什么感受? 回答这样的题目,一定要能设身处地、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本篇课文就是进入龙舟竞渡的情境,充当其中的一名角色,从而说出自己的联想和感受:如果是岸上的一名观众,将会怎样“呐喊助威”?会不会想到跳上船去,取而代之?如果是船上的一员,那3么,是桨手、带头的,还
7、是鼓手、锣手?又将会怎样奋力冲前?当然了,这样题目的答案都是因人而异,因角色而异的。我们鼓励有新意、有创意的答案。展开你丰富的联想,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相信你们能答得非常好。 题目二 课文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外貌和动作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请把这些词语圈点出来,体会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的作用。 这是我们常见的一类题,用圈点法找到原文中描写得出色的词语,这样,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意,也能够为我们自己的写作积累经验。本课课文中,写外貌的: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写动作的:持、划;拿、挥动、指挥;敲打、调理。这些词语的作用就是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的特征
8、和赛船时的热烈气氛。 题目三 你能说出除了赛龙船,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吗?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问问长者,端午节赛龙船的习俗是从何而来的。 不同的地域,过端午节的习俗也是不同的。但大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饮雄黄酒,用雄黄蘸酒在额头上画王字,接女归宁(这一天出嫁的女子都要回娘家) ,采百草,插艾蒲,系五彩线,做把门猴,染指甲,踏青等等。因为我们可能是按照自己家乡的风俗过端午节的,所以我们对这个节日的感受也不会是相同的,可是不管你是从哪个角度来度过这个节日,你都会在其中体会到我们国家的民俗风情,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且,这个题目中有向长辈请教的一项,这样的题目做起来是非常简单的,利用吃
9、饭闲聊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只是看你的心里是不是常常记着学习的事情了。相信大家会抓紧一切学习的机会,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的。题目四 在熟读“每只船可坐 12 个的种种情形”一段文字的基础上,向家人有声有色地描述划龙船的生动场面。 完成这道题目,从熟读开始,就可以在家人面前做,这样他们听你描绘场面的时候,也不会觉得突然,而且还可以帮你纠正字音、纠正朗读的要点。而且,要注意题目当中“有声有色”这个要求,它和我们训练同学们的概括能力不一样,它要求你的讲述是生动的,那怎样才能生动呢?就要注意课文当中一连串动词、形容词的应用,把这些关键词串起来,加进去具体的内容,就完成这道题目了。 4本命年的回想题目一 读完
10、课文,想一想,作者是用哪二十四个节令来突出春节的?春节又有哪些俗称?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 课文中用来突出春节的二十四个节令是: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 这个琅琅上口的诗歌把我们国家的二十四个节令都体现了出来,所以记住了这个诗歌,也就记住了节气。大家还是应该把这首诗歌背下来的。那春节的俗称都有哪些呢?“过年” 、 “
11、大年” 、 “过大年”等等都是我们常用的说法。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还寄托着这样一些期盼:展望未来,国泰民安,祈求好运,恭喜发财,身体健康,老人长寿,年年幸福;祝愿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共享天伦之乐,邻里和睦,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等等。这些美好的愿望,从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就会有所体会。 题目二 下面这个句子很有情趣,读一读,想一想。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为什么“舍不得吃” , “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 “舍不得吃” ,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
12、珍惜心理、俭约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而“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 ,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似乎矛盾而又统一,从而更加突出了人的可爱和富于情趣。题目三 分出课文第四段的层次,写出每个层次的主题词(如“腊八粥” ) 。 第四段可以分为十个层次。第一层(从“腊月初一晚上”到“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 ,主题词是:炒年货。第二层(从“化食汤清净了胃口”到“不愿放下筷子” ),主题词是:吃腊八粥。第三层(从“喝过腊八粥”到“自卖自夸” ) ,主题词是:买糖果。第四层(从“还有肩抗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
13、贩”到“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 ) ,主题词是:挑绒花。 第五层(从“村南村北”到“就要被开刀问斩” ) ,主题词是:杀牲禽。第六层(从“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糕”到“说闲话儿” ) ,主题词是:备食物。第七层(从“腊月二5十三过小年”到“下界才能保平安” ) ,主题词是:送灶神。第八层(从“灶王爷走了”到“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 ) ,主题词是:换门神。第九层(从“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到“压岁钱装满了荷包” ) ,主题词是:除夕夜。第十层(从“天麻麻亮”到“我又长了一岁” ) ,主题词是:拜新年。用几个字来概括各层次的主题,这对我们的概括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如果你第一次
14、自己做这道题的时候,还做不到非常简练的归纳的话,就要结合老师给出的答案反复锻炼,直到最后完全理解了答案的意思,这样才能在把答案熟记于心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 题目四 两人一组轮流朗读课文,结合查字典,互相检查下列字的读音是否准确。再共同辨析加点的字容易与哪些字在形体上混淆。 捅 嚼 栗 丫 粘 秫秸 阖捅(tng)进 大吃大嚼(ju) 栗(l)子 脚丫(y)子 小丫(y)头 糖粘(nin)儿 秫秸(sh ji) 阖(h)家加点的字容易与“桶” “粟” “桔”等字在形体上混淆。字词类的题目更多的是要求大家要主动去查字典,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字典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朋友,所以我们一定要
15、交好这位忠实的朋友,从她那里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题目一 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很多同学面对这样灵活的、发表自己意见的题目,都会有不重视的错误想法,殊不知,正是这样的题目,能够帮你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因为说“为什么”的时候不是瞎说的,而是根据文章的主题根据文章的含义在做分析,所以常常练习这样的题目,可以锻炼大家的总结概括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阅读能力。 题目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都是咏月的名句,课后再收集一些这样的诗句。 这道题目既能锻炼大家的查找能力我们可以借助诗词字典、借
16、助网络、借助专门的书籍来查找咏月的名句,又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要知道课内所学的知识,相对6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来说,真的只是沧海一粟啊!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些课外的名句,供同学们参考。 1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选自古诗十九首 。三五,指农历十五;四五,指农历二十;蟾兔,指月亮。2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选自曹植的怨歌行 。流光,指月光。3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选自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 。晓天,微明的天空。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选自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5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选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6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7、”选自王维的鸟鸣涧 。7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选自李白的关山月 。8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选自杜甫的漫成一首 。9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选自白居易的暮江吟 。10 “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选自刘方平的秋夜泛舟 。11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选自韩愈的山石 。12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选自苏轼的前赤壁赋 。 我所提供的这些,也不过是摘自诗词古文的断句残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这些篇目找全来看看,那样你将会有更大的收获。 题目三 在中秋传统佳节,赏月吟诗别有情趣。邀请你的家人或朋友举办一个中秋咏月晚会。一边播放月光
18、曲 二泉映月等乐曲,一边诵读中秋咏月诗词;如有兴趣,可以自己做诗。 常常我们看到这样的题目,可能都不会把它当作作业来对待了。但是,恰恰在这样的题目中,我们能够更加快乐的学习,能够在游戏或者是欣赏的过程中记住知识。当然,限于时间和精力,可能我们做不到每一道这样的题目都认真对待,但是我还是很想提醒大家,抓住课本中帮你出的主意,用自己的实践去体会一下,真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题目四 背诵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这两首诗词,背诵中要想像(联想到)诗词抒写的情境。 这又是我以前强调过的了,背诵不是只知道这个字后面跟着的是什么字那么简单,要知道我们背下来诗词,为的是更好的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为的是把古
19、诗文带给我们的语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所以在背诵的过程中,一定要借助联想和想像的作用,把自己放在作者所营造的情境中去,这样当你遇到类似的情境时,说不定也能吟诗自如了! 7附 录 一下面,让我们再来一起看看书后的附录一“应用文示例” 。请同学们把语文教材翻到第 213 页,在这里,我们主要要学习条据、通知和日常书信的写法。我们将要学习的条据分为五项借条、收条、便条、留言条、请假条。掌握了这五种条据的写法,日常生活中的条据交流也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我们先来看看“借条” 。 “借条”是向私人或向公家借钱或借物的时候所立的一种字据。写借条的时候,是要写题头“借条”二字的,而且这两个字还要居中写。那
20、么借条的具体内容,也就是正文,要在题头下面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既然是借东西,借钱财,那么就要写清楚向何人何部门借何物。借公家的钱,还要写明用途、钱或物的数量,而且要注意大写。钱数末尾还要加个“整”字。正文写完了以后,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上“此据”两字。还要在你写的条据的右下方写上借款人的名字(盖章)以及年月日。这里我提醒大家注意两点, “此据”是我们常常容易忘的,大写钱数后面的“整”字也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在应用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不要犯低级的错误。同时,我提供给大家从 1 到 10 的中文大写写法:“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请同学们认真记住,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常常会用到的。还
21、有就是大写的千百万要写成“仟、佰、万” 。收条,是用在收到别人或别的部门的东西时所立的一种字据。它的书写格式和借条基本一样,同学们可以把两种条据联系起来记忆。便条,是一种简单的书信。它不需要通过邮局传递,而是需要别人帮你转交。写便条的时候就不用写题头了,而是直接在你要写条的纸上顶格写收便条的人的姓名,后面用冒号提示下面你要说的内容。你要说的内容也就是正文呢,要相对于称呼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写完了正文,最后要在右下方署上你的名字并写上日期。 如果我们把便条看成是一种需要通过一个中转站(帮你代交便条的人)传递的信的话,那么留言条就是不需要中介,你直接留给收信人的简单书信了。格式同便条是差不多的,
22、不用写题头,顶格写称呼,称呼后面用冒号,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右下方署名并写日期。我们再来看看请假条,它和借条收条一样,又需要写题头了,要把“请假条”三个字写在正中间,接下来一行顶格写对你向谁请假的称呼,同样用冒号结束这一行,然后另起一行写正文,要在正文中写明为什么请假,请多长时间。8写完正文后,还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二字,再另起一行顶格写“敬礼”二字。最后在右下方署名写上日期。几种条据的写法,在我讲解的过程中,相信同学们都是借助了书上的例子边理解边记忆的,应用文的写法,很多都是约定俗成的,我们多用用、多写写,自然也就会了。明白了怎样写条据,我们再来学学怎样写通知。正规的通知常常是要有标
23、题的,即“关于的通知” ,或者如我们书上所举的例子,把发通知的部门也写上“江陵区教育局关于组织学生参观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会的通知” 。 当通知的标题比较长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分行来写,分成两行、三行都可以,但要注意分配好字数,排完行数后要看看是不是美观。这个标题是要写在正中的。完成标题后,要写清楚通知对象,即这个通知是发给谁的。对象要写在正文之前、标题之后,自成一行,顶格写,后面用冒号。然后再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要通知的具体事情是什么,即通知的正文。同样,右下方还要写清楚发通知的单位和日期。有的通知还需要加盖公章才有效的。正如书上所举的第二个例子,如果是日常简单的通知,则不需要特别的正式,没有对象也
24、是可以的,题目就写“通知” ,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也就可以了。但不管怎样,通知的正文中都要体现出通知的对象,所通知的事情也要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人看后一目了然,知道发通知的人想说的是什么事情。 最后,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日常书信的正确书写格式。可能有同学会问,我们现在都用电子邮件了,谁还借助纸张写信呢?首先应该肯定一点,现代的通讯方式的确便捷,提高了我们的交流速度,但还是有很多人保持着传统的书信交流的。其次,即使我们都使用电子邮件来进行交流,也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它同样应该遵循书信的写作格式:信纸的第一行顶格写对收信人的称呼,后面加上冒号。第二行空两格起写正文。正文要分段,一般一事自成一段。
25、正文写完了写祝福的话或致敬的话。“祝” “此致”等词语可以接着正文写,也可以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愉快” 、 “敬礼”等要另起一行顶格写。信的末尾,写上写信人的名字或写信单位的名称。署名的后面或下一行的右方写上写信的日期。 贺信、贺电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常用,大家借助书上所举的例子,自己简单了解一下就可以了。贺卡我们倒是常常写,但它也最不拘泥于形式,同学们完全可以根据贺卡的实际情况书写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贺卡。 9以上就是我今天和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希望同学们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对于课后练习以及书后附录的重视程度,从而达到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 课后练习:思考题:
26、1.根据下面情况写一张借条:李红向财务科借款三万元,用于购买初一语文教材。2.根据下面情况写一张收条:王朋收到初一(3)班交来的学生手册工本费 100 元,每本 2 元。3.根据下面情况写一张便条:张晓明请赵丽帮他在学校图书馆借一本现代技术书,并请徐云带给他。 4.根据下面情况写一张留言条:江美去林波家借牛津英语词典 ,林波不在,江美准备第二天晚上再来。 5.根据下面情况写一张请假条:李丽得了急性肺炎,需要向丁老师请假一周。(15 题的日期大家可以根据你做题的时间自己掌握)6.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通知,看一看那些通知的格式写得都正确吗?如果有错误,请你帮忙改正过来。7.写一封信给你的小学班主任,向他(她)讲述你读初中以来的感受。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你知道这句诗所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吗? 9.“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句写的是什么节日呢?1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写的是什么节日? 答案:17 题:略。8:清明。9:重阳节。10: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