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
2、性质。(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3、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4、教法、学法: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二、说程序设计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四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
3、,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二)教学新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一部分: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
4、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 4 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三)巩固练习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 1 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第 2 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
5、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第 3 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第 4 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三、说教后反思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
6、,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其实这一环节,我在四班试教时已经发现,在本班的上课中,我在板书中已有强调,也许还是强调的不够到位。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7、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
8、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3、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4、教法、学法: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二、说程序设计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
9、了如下的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四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二)教学新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一部分: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
10、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 4 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三)巩固练习在
11、巩固练习环节中,第 1 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第 2 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第 3 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第 4 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三、说教后反思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
12、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其实这一环节,我在四班试教时已经发现,在本班的上课中,我在板书中已有强调,也许还是强调的不够到位。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环节有点匆
13、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解比例一、说教材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时教学目标分三个围度:1、认知: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2、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
14、识比例的基本性质。3、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1、认识解比例的意义。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课前准备了教学多媒体;采用了尝试教学法、练习法、讲解法和自学辅导法等。二、说教学过程复习引新1做第 32 页复习题。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来确定()里的数;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一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扩大。让学生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括号里的数。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口答)4:3=2:15=x:4=1:2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 x 吗?3引入新课。在上
15、面两题里,第 1 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 2 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教学新课1教学例 2。出示例 2。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 x 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2教学例 3。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
16、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 x。3教学“试一试”。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4小结方法。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2做练习六第 8 题。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3做练习六第 l0 题。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奉上。要求写出检验过程。指名口答 x 的值和检验过程,老师板书检验过程。并说明检验时把 x 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4做练习六第 11 题。学生口答、老师板
17、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讲解思考题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积是 1)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课堂小结。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布置作业三、说课后反思虽然本课教学中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自身的语言没有激情因而课堂气氛还有点沉没,以后我会在这个方面努力。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
18、一课时。一、说教材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1 吨=1000 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 1 吨=1000 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 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
19、算。本课题的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 1 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 1 吨=1000千克。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 1 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
20、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三、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1新课导人(1).填空。1 千克=()克 3 千克=()克6000 克=()千克 5000 克=()千克(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识。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2新课展开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2)教师提问:
21、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 100 千克,10 袋重多少千克?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 千克 100 千克地数),每袋 100 千克,10 袋是 1000 千克,1000 千克是
22、 1 吨。1000 千克就是 1 吨,1 吨等于多少千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 吨:1000 千克。(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 1 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 25 千克计算, 40 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 个同学的体重是 1000 千克,是 1 吨。)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 1 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1)出示:6 吨=()千克,5000 千克=()吨,让学生试做。启发学生想出:因为 1 吨是 1000 千克,6 吨就是
23、6 个 1000 千克,所以 6 吨是6000 千克;5000 千克里面有 5 个 1000 千克,所以 5000 千克就是 5 吨。(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3巩固练习。(1)填出适合的单位。一筐苹果重 25()一个乒乓球重 3()一袋化肥重 50()一只大象重 6()一辆货车载重 4()一支粉笔重 5()(2)匹配连线。5000 千克 2 吨8 吨 6 千克2000 千克 8000 千克6000 克 5 吨(3)计算:1280 千克-1 吨 6 吨+50 千克72 吨-23
24、吨 93 吨 50 千克-93 吨(4)完成练习十九第 25 题。(做在课本上)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圆锥的体积一、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 43 页例 1 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 2 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二、学生基本情况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 49 人,其中男生 20 人,女生
25、29 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习效率差。三、教学方法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四
26、、教学过程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 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 2 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
27、了学生空间想象力。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习,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圆柱的体积说课设计(2)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第一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
28、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4教学目标(1)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二、说教法从形式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
29、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
30、技能。三、说学法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四、说教学过程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知识作准备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口算),单位为厘米(1)半径为 1 厘米;(2)直径为 4 厘米;(3)周长为 62。8 厘米。2什么叫做体积?怎样计算长
31、方体的体积?(二)导入新课,隐射教学目标1观察比较:出示几组圆柱体实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想知道些什么?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这时交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让学生自行设疑,教师向学生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认读目标教师通过展示目标,学生认读目标,这时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32、,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三)导入新课,实施教学目标1设疑:要判断圆柱体积的大小,究竟哪个大?哪个小?到底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呢?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出示投影,帮助学生思考。2演示操作,揭示新知。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 16 快。演示给学生看以后,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形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
33、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推动过程。并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最后让学生看书质疑。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
34、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3运用。出示例 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 1 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四)巩固练习,检验目标1填表:集体订正后,教师提问,
35、这道题已知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求它体积,如果不知道圆柱的底面积,那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才能求出它的体积?该怎样求?2完成练习六第 2 题。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3变式练习: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势。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
36、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圆柱的体积教学内容:数学第十二册圆柱的体积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包
37、括圆柱体积的推导公式,在教学时,先回忆前面学习过的圆面积的转化,由此推想圆柱的体积能否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立体图形,求出它的体积。这部分内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弄懂可以将圆柱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长方体(近似),再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得到圆柱的体积也应该是它的底面积乘高。教学目标: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学生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准备:圆柱
38、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把圆柱底面平均分成 16 个扇形,然后把它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分别用不同颜色区别开)。教学设想:利用教具演示将圆柱进行切割拼凑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再依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例题教学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过程:一、复习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3、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圆柱有几个底面?有多少条
39、高?二、导入新课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因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先让学生回忆,同桌的相互说说。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的面积和所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将圆柱的底面分成扇形切开,教师应该给予表扬。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40、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三、新课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师出示一个圆柱,提问:这是不是一个圆柱?(是。)教师用手捂住圆柱的侧面,只把其中的一个底面出示给学生看提问:“大家看,这是不是一圆?”(是。)“这是一个圆,那么要求这个圆的面积,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于是教师可以先把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 16 等份)。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 16 块。教师将这分成 16 块的底面出示给学生看,问:现在把底面切成了 16 份,应该怎样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指名学生回
41、答后,老师进行操作演示,先只把底面部分拿给学生看,。大家看,圆柱的底面被拼成了什么图形?”学生:长方形。教师: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状?(有点接近长方体:)然后教师指出: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教师:把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求?引导学生想到由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求切拼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求圆柱的体积。教师:“而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什么?”让全班学生齐答,教师接着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教师:请大家观察教具,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
42、关系?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教师:如果用 V 表示圆柱的体积,S 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 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VSH2、教学例 4。出示例 4。(1)教师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2)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VSH502.1105答:它的体积是 105 立方厘米。2.1 米;210 厘米VS
43、H5021010500答:它的体积是 10500 立方厘米。50 平方厘米0,5 平方米VSH0.52,11.05答:它的体积是 1.05 立方米。50 平方厘米0.005 平方米VSH0.0052.10.0105 立方米答:它的体积是 0.0105 立方米。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三、练习:1、做“做一做”的第 1 题。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八的 1、2 题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积(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底面直径的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
44、积。圆柱的表面积一、教材分析圆柱的表面积是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教材上看,教材先安排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认识,然后圆柱的侧面和展开图的比较,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就是它的长方形。还要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思考圆柱的表面积,就是由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圆的面积。通过侧面展开图的操作,学生了解了圆柱的侧面积相当于长方形面积。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一个侧面积加
45、上两个底面积),求表面积,要先求侧面积,再求圆的面积。这也就突出了重点。难点就是理解表面积的计算后,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键是通过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概括思维能力、分析综合等数学能力。二、教学程序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实验导课;沟通知识、探索新知;应用求表面积、解决问题;巩固练习、逐步深化。1、复习旧知、实验导课。(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2)口头回答问题:A、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 5 米,周长是多少?B、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3)通过上节课认识了圆柱,圆柱的侧面
46、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与圆柱有关系吗?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2、沟通知识、探索新知。(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2)动手操作寻找计算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A、学生通过看展开图后,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得到的。B、学生通过看展开图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让同学们找出它们的对应关系后,然后同学们自己动手计算圆柱的侧面积。C、分析圆柱的表面积又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同学们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通过课件侧面展开图,找出这个图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圆柱底面积是如何求的。让同学们自己讨论计
47、算结果。3、应用求表面积、解决问题。出示例 3,让同学们找出这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具体分析水桶是无盖,说明什么?如果这个水桶展开,会有哪几个部分?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4、巩固练习、逐步深化。做 41 页“做一做”1、2 题。5、完成作业、强化新知。练习十第 2、3、4、5 题。三、说教法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主要通过实验法、练习法、启发谈话法、课件来完成教学目的。1、课堂首先通过启发谈话导入新课,解答例题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练习法。2、通过侧面展开图的实验,使学生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一个长方形,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也就算出来了。3、教学例题,都让同学们自己讨论、分析、解答。四、
48、说学法实验操作,每个同学通过自己动手做侧面展开图分析圆柱的表面积,直观感受到圆柱的侧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的关系,为下一步计算表面积,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1、由直观演示,让同学自己动手计算圆柱的侧面积,然后联系到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分几进行。2、通过实验直观了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圆柱的表面积说课设计一、教材分析圆柱的表面积是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教材上看,教材先安排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认识,然后圆柱的侧面和展开图的比较,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就是它
49、的长方形。还要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思考圆柱的表面积,就是由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圆的面积。通过侧面展开图的操作,学生了解了圆柱的侧面积相当于长方形面积。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一个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表面积,要先求侧面积,再求圆的面积。这也就突出了重点。难点就是理解表面积的计算后,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键是通过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概括思维能力、分析综合等数学能力。二、教学程序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实验导课;沟通知识、探索新知;应用求表面积、解决问题;巩固练习、逐步深化。1、复习旧知、实验导课。(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2)口头回答问题:A、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 5 米,周长是多少?B、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3)通过上节课认识了圆柱,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