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8.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答案-可直接打印).doc

上传人:wspkg9802 文档编号:9224619 上传时间:2019-07-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答案-可直接打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8.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答案-可直接打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8.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答案-可直接打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8.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答案-可直接打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8.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答案-可直接打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纪念白求恩练习题第一部分 积 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殉职( xn ) 狭隘 ( i ) 晋察冀( j ) 鄙薄( b ) 拈轻怕重( nin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词时另外还要单独解释词语中带点的字。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拈轻怕重: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拈,用两三个手指头夹取东西。 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好了害要求更好。益:更。 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事业心不强,不安心工作。迁,变动。鄙薄:鄙视,瞧不起。 不足道:不值得一提。足,值得。对同志对人

2、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漠不关心:冷淡,不关心。漠,冷淡。3.文体常识:议论文以 议论 为主要表达方式。三要素是: 论点、论据、论证。论据包括: 事实论据 和 理论论据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第二部分 阅 读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A 这是什么精神?B 这是国际主义精神,C

3、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 D 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1用文中的话回答,白求恩同志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答:是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2这段文字的论点是( D )A白求恩同志毫无利己的动机。B白求恩同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C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的精神。D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属于哪种问句?答:设问句。4文中的三个“

4、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这种精神”又指什么?为什么?答:指代同一内容,即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 “这种精神”指共产主义精神。因为共产主义精神包括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是国际主义精神的升华。5请在横线上填出这一段叙述和议论的句子的序号。叙述的句子有: ;议论的句子有: 。26.划双横线的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答:引证法,引用列宁主义的观念作为理论根据,阐释“国际主义精神”的内涵,极具说服力和权威性。7.文中“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世界无产阶级要互相支持 。8.本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B )A举

5、例论证法 B引用论证法 C对比论证法 D比喻论证法9.“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这句话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重复,实际上作者这样说是为了更突出 国际主义 ,强调我们提倡国际主义,反对“ 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狭隘的爱国主义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_A_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泠

6、泠清清,莫不关心,麻木不人。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_B_,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_C_的治疗和亲眼看过_D_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_E_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1.本段的某句话中有三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答:“泠”改成“冷” ; “莫”改成“漠” ; “人”改成“仁” 。 2.本段的论点可以用第 句来概括。3. “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段文字夹叙夹议的特点十分明显,这段文字中“议”的句子有 句。 (只填写序号即可) 。4.本段中的加粗加点的字在

7、表达上起了什么作用?答:双重否定句,增强了语气,更加突出了白求恩的精神感人至深。5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从表达效果看,哪一句好些?为什么?原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改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个个都佩服,个个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原句好,原句用双重否定,语意更强烈,给人印象更鲜明、更深刻。6.给本段文字划分层次最恰当的是:( B )A/ B/C/ D/7.本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对比的双方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答:对比的双方是“白求恩”和句中提到的那些人。对比能更加突出白求恩品质的高尚,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论证

8、更加鲜明深刻。8.“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的,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这段文字表现人物的手法?并说明其作用。答:反面描写的方法,从反面说明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必要性。9对上段文字的要点归纳正确的是( C )A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B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真正的共产党员。C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D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3忱。10对下面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

9、纯粹的共产党员。A “这种人”是指前文表述的“不少的人” 。B “其实不是” 、 “至少不能算” 、 “纯粹”等词语的运用,使表达更严密。C前文列举了“不少的人”的四种表现,从而得出了这个结论。D严肃批评了“不少的人” ,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 11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A在叙述白求恩的情况时,有正面介绍,也有侧面介绍。B选文共分三个层次,正确的划分方法应是:。C选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D文中用了三个双重否定句,其作用是:强调白求恩的精神感人之深。12选文中用了“白求恩” 、 “白求恩同志”和“白求恩医生”三种称呼,如果改用同一种称呼好不好?下列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好。这样

10、可以使行文简洁、明了。B好。因为称呼只不过是人的代号,只要大家明白就行。C不好。同一种称呼会使行文显得呆板。D不好。因为这段文字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白求恩,所以用词自然要讲究变化。13.把文段中标有 ABCDE 字母所代表的内容补充完整:A.白求恩同志、B. 白求恩、C. 白求恩医生、D. 白求恩医生、 E.白求恩同志14.上述三种称呼有什么讲究?答:转述前线回来的人的话,直称“白求恩” ;就从事职业而言通称“白求恩医生” ;从作为共产党员来说,则称“白求恩同志”15这段文字批判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的态度,同白求恩同志 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 ;形成鲜明对照;批判不少人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

11、麻木不仁的态度,同白求恩同志 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 形成鲜明对照。这种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叫正反对比论证。16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这句话中的“生怕”能否换成“很怕” 、“害怕” ,为什么?答:“生怕”就是“很怕”的意思,但比“很怕” 、 “害怕”语义表达得更深刻,感情更强烈,感觉更突出。 “生怕”一词生动传神地勾画出那些自私、浅薄、鄙俗的人遇事不出力,刚出了微不足道的一点力,就大肆张扬,自吹自擂,以捞取政治资本的心理。如果把“生怕”换成“很怕” 、 “害怕” ,则不能达到这种生动传神的效果。17.这段文字中,正面介绍白求恩同志的语句是第 句,侧面介绍白求恩同志的语

12、句是第 (只填写序号即可)18. “无不为之感动”中的“为”可换用的一个词是 被 , “之”指代的是 白求恩(或白求恩的精神) 。19. 第六句中的“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答:不能。因为这三个词是按程度轻重的顺序排列的。20. “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中的“精神”是指( C )A、国际主义精神 B、共产主义精神 C、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D、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白求恩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4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

13、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1.“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中的“这”指代的是 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且医术高明 。2.这段文字中,作者将 白求恩同志 与 那些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的人 进行了对比,运用对比方法的好处是 使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加突出,更难能可贵,更令人敬佩,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人物?作用是什么?答:对比手法,通过白求恩与一些人见异思迁的表现等行为做比较,突出白求恩的难能可贵,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4.“白求恩同志是一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这句话中“

14、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能否去掉,为什么?答:删除不好。因为“在整个八陆军医务系统中”这个前置状语在句中起限制作用,表明了“医术高明”的范围处所,删掉后意思会模糊不清。人们会想,这高明的医术是表现在根据地,还是在全国范围,或在世界上?5.“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这句话共包括两层意思,分号前是 说明白求恩同志同事业高度负责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分号后是 说明白求恩同志的医疗技术的精湛程度 。这句话与“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一句相比较,其语言表达的方式是否相同,为什么?答:不同,前者是记叙,后者是议论。6

15、.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时刻在鞭策着我们,现实生活中具有白求恩这种精神的人是很多的。请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要求:先叙后议,60 字以内)答: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安心上学,白方礼老人靠自己的劳动,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捐款 35 万元,资助了 300 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我和白求恩同志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

16、,就是一个_的人,一个有_的人,一个_的人,一个_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这段话共八句,可分为两层,请用“/”画出,并概括层意。 / ;第一层:记叙自己同白求恩的交往;第二层:论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2.作者回忆了同白求恩同志的交往,写了哪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按时间顺序先后写出两人的会面和通信。3.文段中哪一句话揭示了学习白求恩的意义。第七句: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4.从表达方式看,这两部分分别是( A ) A叙述和议论 B叙述和抒情C议论和叙述 D叙述和描写5.第八句的四条横线上的词使用正确的是( C ) A纯粹、高尚、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 B纯粹、高尚、脱

17、离了低级趣味、道德C高尚、纯粹、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 D高尚、纯粹、脱离了低级趣味、道德6.第七句的“这点”是指( C ) 5A共产主义 B国际主义C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D对技术精益求精7.第八句的修辞方法是( B ) A夸张 B排比 C比喻 D无修辞8第句“但只要有这点精神,” “这点精神”是指: 指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9解词。纯粹:形容思想纯正,品德完美。10在“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一句中“只”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只”表达一种遗憾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白求恩对领袖的敬仰、热爱和忠诚。11为第句中的词语选择相应的项目。A指修养方面

18、 B指人格方面 C指品质方面 D指人生意义 E指志趣方面高尚的人( B ) 纯粹的人( C ) 有道德的人( A )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E ) 有益于人民的人( D )12.“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 不行, “是”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表达一种沉痛哀悼之情。五整体感知1.本文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四种精神,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B )A、文章主要赞扬的是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B、文章主要赞扬的是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其他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C、文章赞扬白求恩的四种精神都是极其重要的,它们没有主次之分。D、文章主要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一个人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19、才算是具有共产主义精神。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一、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1契约 音:q 义: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合同、文书、字据。2恩惠 音:hu 义:好处,给人财物。3悲天悯人 音:mn 义:同情。4卸却 音:xi 义:解除。5如释重负 音:sh 义:放开、放下。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1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失意:不得志。2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三、判断对错1课文第一

20、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 )2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 x )3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6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 )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 “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段用设问句提出的论点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第

21、二段能够表达“最苦”的一个句子是:“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 用原文填空 )3 “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指的是什么?“如此”指的是: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4在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呢?作者巧用铺陈的手法,一一否定人们世俗的看法,设置悬念,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自己的观点。5 “无入而不自得”在文段中最正确的意思是(D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B.没有进去就什么都得不到。C.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期中的奥秘。D.无论到了什么境

22、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由此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作者要所要表达的观点是: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7第二段结尾“这种作用”指的是:尽责任所产生的效果。8第二段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若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比喻论证:把尽到了责任比喻为放下了一副重担子和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道理论证:“人生须知道有尽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五、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

23、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 ,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被天、悯人,虽说他

24、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知足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安分 ,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7是 达观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

25、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1) “卸却”责任指 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 。 (10 字以内)(2) “解除”责任指 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 (10 字以内)4.选文二论述的是: 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 ,其理由是 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 。选文三论述的是: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其理由是 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 5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选文看,那圣贤豪杰、仁人志士、诸圣诸佛整日担负着责任,时刻忧国忧民,那他们的

26、“乐”体现在哪里呢?对于他们而言,当他们为理想努力时,尽管很苦,可他们乐在其中;当他们的理想实现时,他们更是乐不可支,这就是他们的乐!与民同乐 乐民所乐。6选文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其中引用孟子的话“君子有终身之忧”是为了论证 君子的责任很多,忧患很多,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引用曾子的话“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是为了论证 君子的一生为民为他人,死而后已 7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0 字以内)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背负着责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8读完全文后,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或“该做的事没有做完” )“看待”的答案必须含有以下 3 个要点: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