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第七单元:地名教学目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的教育。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 历史文化知 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 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教学重、难点:掌握更多的有关地名的知识,学会整理信息,激发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策略:由学生先查找资料,以备上课使用。 课堂上通过互相交流,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时间:五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们学校和家庭的周围,有许多有趣别致的地方,它们有的折射出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影子,有的记载了岁月
2、更迭的变化,有的 对应着祖国的锦绣山河许多地名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出示:丁丁家乡的地图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三、出示;家乡地图1、小组讨论:你发现家乡的地名有什么特点?你了解这些地名的文化人文内涵吗?2、交流:如:中山路中山公园 这是人的名字东街 西街等,这些是表示方向的45孝感巷 状元街 这是跟历史传说有关四、日积月累1、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收集了不少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地名,现在我们将这些地名进行分类:含有方位词的:表示颜色的词: 含有和水有关的词: 含有地方特产名称: 人名: 姓氏:2、你还知道特别命名的城市的名字和外国城市的名字吗?3、你在收集、介绍城市名字的过程中,遇到不 认识 的
3、字你怎样解决的呢?五、布置作业预习初显身手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地名里的学问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一个地名游艺会。二、按照自己的兴趣小组合作编排游戏,并 设计好游戏的规则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可以设计以下的形式:1、猜城市名金银铜铁 倾盆大雨四季温暖46风平浪静 双喜临门飞流直下三千尺天无三日晴水边人家两个胖子睡一头戈壁滩2、找一找诗中的地名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泗水:河名,在山 东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 鹤楼:今在江苏扬州市城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天 门:在安徽。楚江:在安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今四川。江陵
4、:今湖北。3、抢答, 说地名说出三条以城市命名的路名。说出三个用少数民族语命名的城市。说出带“阳 ”字的三个城市名。说出带“海 ”字的三个城市名。4、填成语,组地名至高无_ _底捞月 人定胜_ _落石出 语重心_ _暖花开 金石为_ _官许愿 难能可_ _春白雪 47人才济_ _征北战 五湖四_ _诛笔伐 声东击_ _如泰山 说东道_ _死不屈 一步登_ _津有味5、查找资料,介绍一个地名6、将地名串成相声或描述生活经历的文章三、学生进行游戏活动。四、布置作业预习开卷有益第三课时一、揭示课题,简介趵突泉和作者1、板书课题。“趵突”是跳跃突起的意思。2、投影(观察)使学生对趵突泉有个整体的初步的
5、了解。3、同学们看,这就是历史悠久、 闻名于世的山东济 南的趵突泉。简介趵突泉。二、自由朗读,思考: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样?三、学习课文(一)第 1 自然段1、齐读本段。482、“名胜”一词在这里怎样理解?3、现在单讲趵突泉是什么意思?4、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二)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趵突泉的?请同学们默读 2.3.4 自然段。(趵突泉的溪水、大泉的样子,小泉的样子)出示投影片,图文对照的进行描述。讲读第 2 自然段1、什么样的水叫活水? 2、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怎样的一溪活水?“清浅 ”“鲜活” 是什么意思?作者抓住泉水活,清浅,鲜活这三个特点,写出趵突泉的水很美,这段的最后一句话写
6、什么?讲读第 3 自然段1、指名朗读本段,这一段哪一句是中心句? 2、下面写什么? 先讲什么?再讲什么?3、读出写泉池的句子。4、读出写泉水的句子。作者抓住泉水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划出有关的词语5、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感受和联想的?请用“”划出。指名读倒数第 2 句。这句话什么意思? 6、齐读这段最后一句。冬天的泉更美,表 现在哪里? 谁能说说自己最欣赏的词语是哪些? 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49讲读第 4 自然段1、指名朗读本段。2、“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 这是一句什么句式? 3、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几种形态的小泉?3 种小泉的特点是什么?4、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小泉眼的美丽有趣? 5、作者是怎样
7、描写小泉的不同形态的? 6、结合课文解释摇曳和五光十色“摇曳”换个词说可用哪个 词?五光十色是什么意思?7、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描写小泉动态美的词语。 读完后,再对照投影图片找出描写小泉特点的句子8、朗读课文七、略读秦皇岛的来历1 自由读,1)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的读音。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 指名读,检查学生的读音3 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八、 布置作业:预习笔下生花第四、五 课时50一、回忆本单元有关地名的文章和游艺活动。二、明确本次笔下生花的要求1、回忆初显身手中“查找资料,介绍一个地名将地名串成相声或描述生活 经历的文章”的内容2、重点指导地名调查报告的写法地名调查
8、报告,主要是对地名的历史渊源、 变迁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 经过分析综合,客观的写出书面报告。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题目、内容来源、报告内容、附件注释等,在报告结尾写明调查人和时间。调查报告的语言要简明扼要。3、说说自己打算写什么?启发学生将调查获取的信息和游艺会上设计的活动内容写下来即可三、学生构思,一气呵成。有根有据(真实);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有条有理(结构清楚)。把握住衡量的尺度,四、教给学生三种修改的方法自己读、 请人提意见和冷处理。要点:内容与中心是否吻合;是否存在病句;有无错别字。五、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修改作文。组长要对组员的修改情况作记录:
9、 一、充分展示。再差学生也要念,学生习作需要鼓励的,良性刺激和正面鼓励非常重要。在小 组内有所记录,每月公布一次,不管长短和质量。笔下生花的意思是:只要写了,就是一朵花。51教学反思:第八单元 尊严囚歌教学目标: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 读能力。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词语卡片;指导
10、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1.直接导入新课,然后告 诉学生囚歌是叶挺在四川写的。在英雄战斗过的土地上学习英雄写下的诗篇,大家一定会有一种亲切和自豪之感。2.通过讨论解题:(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 字在这里的含义)(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 囚歌”?(学生若答不来,暂且存疑)523.介绍时代背景:(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斗争事迹。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 字。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1、,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 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3.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4.学生质疑。教师提示学 习重点和难点。三、研读课文,较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容。1.分节读议课文。每小 节均按“阅读分析概括”的顺序进行。分析 时依次讨论以下问题:1)“人”和“ 狗”各指什么?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2)“为人进出的门” 和 “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4)“高叫” 反映了敌人怎 样的心情?对敌人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哪个
12、字是理解的关键?5)第一、二节中的两个 “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6)“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 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7)“我渴望自由” 和后面的 话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但”字在这个句子乃至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538)第三小节有哪几个比喻?它们各比喻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9)“将我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10)“将我一齐烧掉”和“ 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联系就义诗)2.简要地梳理全诗的内容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借助“纲要信号” 板书)3.请学生提出仍未弄懂的
13、问题,择要回答或讨论。4.出示词语卡片,抽一行学生 顺次解释课后习题的五个词语。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 试背课文。1.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朗读课文;2.领读课文(利用幻灯或挂图进行指导),辨析两个破折号的不同作用;3.自读课文;4.请刚才朗读的那位学生再朗读课文;5.请一位学生试背课文;6.齐背课文。五、作业收集革命诗歌。读一读,体会表达的感情。教学反思:晏子使楚教学目标: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2、学会本课 10 个生字,理解 17 个词语的意思。3、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54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教学重点:理
14、解句子含着的意思教学难点: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教学过程揭题解题。、使:出使。、简介晏子。(见“ 背景知识 3”)、简介“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按要求自学课文。、轻声读,读通文中的两个长句子。(“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脚碰脚。 ”“淮南的柑桔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55、自学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 的意思:大夫敝国、国 势、安居乐业,饮酒取
15、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检查长句子和是否读通,随机正音。、区别“大(da )夫” 与 “大(dai )夫”。(前者指古代官职的名称,后者指医生。)、注意“敝、臣” 的笔顺及“淮、尊”的字形。、指名说说对思考题的理解。(只作为检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学生回答完全正确。)学习 1、2、3、自然段。、读课文,思考:、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划出文中有关句子。、晏子反驳楚王,结果如何?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只好”)、晏子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开城门,而当接待的人把他的话传给楚王后,为什么楚王“只好”吩咐开城 门?、讨论后教师作
16、如下板书:、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的句势写话。、扣“只好”,明关系。(楚王如果坚持要晏子钻狗洞,也就承 认了“楚国是狗国”;楚王当然不会承认,所以“只好”吩咐大开城门。)、小结:从中,你对“晏子” 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做作业本上 1、2 题。课后小结:56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会说出楚王侮辱晏子时的话中之“ 话”和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话”。理解第二、第三次晏子反驳楚王话中的逻辑推理。进一步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教学过程学习第 4 自然段、默读思考,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 态度?(从“瞅”、“ 冷笑” 可以看出楚王 对晏子十分轻蔑。)、划出楚王
17、侮辱晏子说的话, 说说他的话中之 “话”。、划出晏子反驳楚王说的话, 说说他的话外之 “话”。、根据晏子说的话,仿照前一节课老师的板书 ,学生自己板 书归纳,理解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写出“ 结论”。、教师点拨:如果楚王认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于承认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想不承认,当然他的“难 道齐国没有人了 吗?” 也就是废话,所以他“只好” 陪着晏子笑。学习第 5 自然段。、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 说说楚王怎样侮辱晏子。、划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理解两个 “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前者指气候、水分,土壤不同,后者指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不同。)、重点指导学生填些“结论”。(楚国的环境不好社会风气差或楚
18、国是搁强盗国。)57、教师点拨:晏子先举例,再 针对楚王的侮辱,运用同样的推理,驳得楚王“只好赔不是” 。课堂小结:根据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晏子的过人才智?(让学生自由发言。)作业本上 3、4 题。课后小结:第三课时教学目标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深刻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教学过程学习第 6 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放在 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点明事情的结果,照应开头, 说明楚王改变了 对晏子的态度。)、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句,比较语意。(“从这以后,楚王很尊重晏子了。” 书上原句比改后的句子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深刻认识“晏子” 。学习课文后,你喜欢晏子吗?为什么
19、?(有过人的才智,善变的口才,不畏 强权,热爱自己的国家。)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 结果给课文分段,再写段意。第一段(1、2 自然段):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出使到出国的晏子。(起因)第二段(3 至 5 自然段):晏子针锋相对,三次反驳了楚王对它的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经过)58第三段(第 6 自然段):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结果)课堂作业:完成作业本三第 5、6 题。课后小结:板书设计:晏子使楚楚王 晏子(侮辱) (反击) (尊重)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教学反思:为了他的尊严教学目标:1、借助学过的识字方法独立认识本课的 17 个生字,能熟练连
20、词认读,掌握多音字。2、正确书写本课 11 个生字,书写工整,笔 顺正确。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 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独臂乞丐由不情愿搬砖到搬砖的复杂心理变化,从而从女主人那儿获得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4、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两个乞丐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只有依靠劳动才能创造幸福。教学重、难点:59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乞丐从女主人那儿得到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2、 鼓励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把握文章的特色,了解文章中的孩子与双手健全的两个人物在表达中心时所起的作用。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 这个单元,在前
21、两篇课文中,我 们认识了革命者叶挺和齐国的使者晏子,他们为了真理, 为了国家始终坚贞不屈, 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课文为了他的尊严,看看这篇课文又和尊严有什么关系。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师:课题中的“他”指的是谁?谁为了他的尊严?2、指名回答。(妇人乞)过渡: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来读读课文。3、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 读准生字,把 课 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讲了什么事,然后说给四人小组的伙伴听一听。4、生自由读课文,四人小组交流。 5、师:课文中的生字都认识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6、开火车生字接力组
22、词。7、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 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8、指名回答。9、初读质疑。60(1)师: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在文章的上圈圈点点。你们做到了吗?请大家在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2)学生朗读质疑。(3)全班交流。10、师: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到这, 课后请大家思考课后的两个思考题。第二课时一、复述回顾1、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为了他的尊严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谁愿意来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说给大家听?2、指名回答。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1、出示妇人的话:“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 ,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再读这句话,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乞丐?是两个怎样的乞丐?2、师:那
23、个独臂乞丐开始就情愿搬吗?后来为什么搬了?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的有关段落,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1)集体交流:学生抓住句子体会,独臂乞丐觉得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已经非常可怜, 妇人却让他搬砖,他很生气很不情愿。(2)师:谁来读读课文中对乞丐的描写?(体会“慷慨 ”的意思,并指导“慷慨” 两个字的写法。)(3)出示句子“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 妇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师:这句话要用来说明什么?(抓住乞丐表情的变化来体会他内心的变化,原来一只手也能干活,也有尊严。)61(4)师:谁能带着乞丐恍然大悟的表情把他内心的变化读出来。(5)指名学生读乞丐干活时的样子。师:说一说看
24、到这一切感受到什么?(“整整 才” 、“气喘如牛 ”、“布满灰尘”、 “汗水濡湿” 等词语体会这搬砖的活对独臂乞丐来说很不容易,而且又累又脏。)(6)师:干了这么又脏又累的活,乞丐还生气吗?他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感激)为什么感激?(7)师:带着感激之情,再读乞丐的话。他感激是什么?(他感激的不仅仅是妇人给他的 20 元钱,更重要的是妇人的做法唤起了他的尊严。)3、 师:再来看看那位双手健全的乞丐,他 为什么不搬砖?请同学们默读有关的段落,抓住句子体会。想象他的结果会怎样?(他不仅仅是没有挣到 20 元钱,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自己的尊严。)4、师:再读这句话“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 ,可搬不搬
25、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师: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5、师:若干年后,成为董事长的乞丐又回到改变他一生的那位妇人家里,想不想听听他 们说了些什么?请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6、师生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妇人的美好品质。三、感情升华1、师: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收获很多,你 们 想说点什么?2、小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是尊严改变了乞丐的命运,也是尊严使我们感到了妇人是高大而可敬的,尊严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让我们珍惜尊严吧!3、师:结合自己说一说你对“尊严”的理解?四、布置作业:621、阅读短文嗟来之食, 围绕着尊严这个主题,谈谈 你对文中主人公的认识。2、搜集有关“尊严”的格言和故事。3、完
26、成伴你成长。板书设计:为了他的尊严妇人 乞丐 (得到自尊)搬砖挣钱教学反思:语文天地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所学内容,积累有关尊严的名人名言。2、通过开卷有益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尊严内涵的理解。3、使学生通过习作,表达出自己对尊严的理解。教学重点:积累有关尊严的名人名言,加深学生对尊严内涵的理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摘录笔记1、继续用学过的方法积累新词、好句。2、提醒学生自学生字,在积累的同时理解诗意。3、读一读课文中摘录笔记的内容,体会因果关系句子。A、先表明 态 度,后 说明理由;63B、先说明理由,后表态度。4、引导学生摘录课文中类似的因果关系的句子。5、四人小组交流体会。二、读一读1
27、、学生自读古诗句。2、学生自学诗句,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句意。3、四人小组交流诗句含义。4、全班交流体会。A、人要 顺应 天时,具 备自强不息的精神。B、有了财富,不能放纵自己,整天沉溺于酒色。看到贫穷的人,不能欺辱,面对威武的武力也不去没有原则的屈就,这才是大丈夫。C、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5、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尊严”的句子。第二课时一、开卷有益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意。2、讨论: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思考:“嗟来之食 ”的的含 义。3、学生复述课文。4、讨论交流:展开辩论那个人该不该吃黔敖的东西二、辩论会1、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辩论。64正方:那个人不该吃黔敖的东西反方:那个人
28、该吃黔敖的东西2、正反方自由组合讨论。3、全班交流。展开辩论。4、教师小结。第三课时(习作)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通过回顾,把在“畅所欲言” 中的发言整理成一段话。2、 记述一个关于有尊严或没有尊严的故事。引 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想法,把文章写得“有情有义 ”,同时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教学难点: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想法,把文章写得“ 有情有义”,同时也表达了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过程:一、导入习作主题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尊严)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是一件尊重他人的事二、完成习作1、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2、全班谈论。3、教师点评。654、学生思考习作思路。5、学生开始习作。6、修改习作。7、抄清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