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cc11aa24ed4a9281d3aa17c57564b89.pdf 第 1 页 共 4 页顾 炎 武早年求学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 年 7 月 15 日)生于昆山千灯镇,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 、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 “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顾炎武手抄书的故事顾炎武自幼勤学。他 6 岁启蒙,10 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 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 ,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
2、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 ”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 ”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 200 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顾炎武 14 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
3、社。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顾炎武以“行己有耻 ”、 “博学于文” 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 “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自 27 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崇祯十六年(1643)夏,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南明抗清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 “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 ”(亭林诗集 一,
4、 感事 )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 (吴映奎 顾亭林先生年谱 ) ,撰成军制论 、 形势论 、 田功论 、 钱法论 ,即著名的“乙西四论” ,为行朝出谋划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顺治二年(1645)五月,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
5、文檄动江东”(亭林诗集一, 千里 );惜乎残破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 4 万,吴其沆战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9 天后,常熟陷落,炎武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伟人母亲记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的嗣母不论你是老昆山人还是新昆山人,对于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多少应该有些了解,现在我要介绍的
6、是他的嗣母。正是这位有情有义、贞孝双全、尽忠报国的伟大女性,才培育出了顾炎武这么一位划时ccc11aa24ed4a9281d3aa17c57564b89.pdf 第 2 页 共 4 页代伟人。未婚守节顾炎武的嗣母(公元 15861645 年)姓王,她是明辽东行太仆寺少卿王宇的孙女,父亲是太学生王述。王氏出生在诗礼传家的大户人家,自小有大志,知书达礼,与一般闺中小姐不太一样。当她尚在闺中,等待出嫁顾家公子顾同吉的时候,家里为她治办嫁妆,一开始嫁妆大多和一般世俗的服饰一样鲜艳华丽,王氏看到后就对母亲说:“女儿的为人父母亲都知道,生平最仰慕古代的贤女子少君、孟光,为什么父母亲还要治办这么俗气的嫁妆呢
7、?”父亲王述听说后就减去了许多华丽的衣裳,换上了一大半朴素的衣裙。王氏十七岁那年,只有十八岁的未婚夫顾同吉(顾炎武的叔父)得了急病不幸去世。噩耗传来,王家父母考虑到女儿的终身,本不打算让她知道,谁料到王氏已经私下里听说了这一消息。之后,王氏一连几天吃不下饭,并脱去了姑娘时穿的罗裙,换上了一身素白,大家劝她吃点东西,她告诉父母亲:“女儿想去祭奠顾郎,等回来再吃吧。 ”父母亲一开始十分为难,但也知道女儿的性格,要说服她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就让人通知顾家。随后王述准备了一些祭奠的物品,陪着王氏一起到了顾家。顾家这边的公公婆婆听说未过门的媳妇要来祭奠亡儿,十分悲伤,他们立即叫人洒扫庭院,好象迎娶儿媳的礼
8、数,但是也没有开口提任何要求。王氏在顾家祭奠完毕之后,就请求公婆能够收留她,并对父亲说:“ 替我拜谢母亲,女儿不回去了。 ”一听此言,王述顿时板起面孔不再作声。公公顾绍芾(fu)是当时著名的乡绅,是知晓大义的人,他哭着对王氏说:“感谢你心里还牵挂着我的儿子,不过你们还没有正式办婚事,怎好让你这样到我家呢?”王氏含泪道:“ 我听说礼上讲,为人要讲信用,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妇道人家之德行。本来我已经答应了这门婚事,妾身已经是顾家的人了,如今还能让我到那里去呢?”婆婆听了这话,擦着眼泪说, “你这孩子实在通情达理,哪能让我儿子的死连累你这个新妇呢?”王氏听到婆婆称她“新妇 ”,眼泪夺眶而出,就这样王氏算
9、是入了顾家。断指疗姑之后,王氏每天早晚祭奠亡夫,然后就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自己则住在旁边的一间厢房里。娘家派了下人去看她,她都闭门谢客;有一个尼姑请求相见,她不同意,说:“我是决不会接待出家人的。 ”平时她还经常带着婢女纺纱织布或是挫针操作女红。时不时派人到娘家问候父母身体是否安康。有一次,公公顾绍芾去南京办事,不料婆婆李氏得了重病,王氏日夜照顾。可是不见病情转好,王氏心中十分焦急,听说用手指作药引子管用,她忍着剧痛砍下了自己的一节手指,俗话讲“十指连心”,这一痛差一点人都昏过去,可是她包扎好了伤口,就把那节断指和在汤药一起熬,让婆婆服用了,这件事谁也没有知道。那天给婆婆进药的时候,李氏觉得她
10、脸色不对,强打精神问王氏:“媳妇你怎么憔悴得这么厉害?是不是休息得太少了?”王氏只是说不要紧的没有事的过两天就会好的。说也奇怪,用完药之后,李氏的病竟然奇迹般的痊愈了。婆婆李氏就对身边的女仆说:“我以前一直担心儿子死了以后没有人孝敬,现在有了媳妇,赛过儿子活在世上。 ”一天,李氏靠在床头想拉王氏的手,王氏缩回手不敢露出手指。李氏觉察有什么不对劲,反复盘问,王氏才把断指的事说了出来。而家里所有女婢佣人没有一个人知道这回事,她们听说之后都十分惊讶,有的感动得掉下了眼泪。王氏却对她们说:“婆婆命中注定不会有事,而且还长寿,你们不要胡乱与他人说。 ”后来,这桩事情被李氏的兄长私底下打听到了,于是王氏“
11、断指疗姑”(姑,即婆婆)的事迹很快传了出去,成为昆山城里孝敬长辈的一桩美谈。过了几年,昆山知县陈祖苞听说顾家出了一个“未婚守节、断指疗姑” 的好媳妇,肃然起敬,赶到顾家登门拜访。公元 1634 年,巡按御史祁彪佳表彰王氏。两年后,巡按御史王一鹗上书奏请朝廷,要在顾家的门口悬挂“贞孝” 旗帜以示表彰,礼部尚书姜逢元如实上奏皇帝,得到了朝廷的许可。消息不胫而走,轰动苏州一带,亲戚朋友无不牵着羊、捧着美酒前来祝贺,都讲这是昆山历史上百年一遇的好事情。当时著名文人张大复写下文章记载了贞女王氏的事迹,还被编入康熙昆山县志稿 。立嗣蒙学光阴似箭,一转眼王氏已经侍奉公婆 12 载,公公婆婆再也过意不去了,全
12、家便商量为王氏确定一个嗣子,以续香烟,这个嗣子就是王氏亡夫顾同吉的叔伯兄弟儿子顾炎武。这里要提一下,顾炎武的本生ccc11aa24ed4a9281d3aa17c57564b89.pdf 第 3 页 共 4 页父叫顾同应,生母是何氏,他是他们第二个儿子。王氏是一个勤劳又好学的人。起初,王氏只是协助婆婆操持家务,婆婆过世以后,全部由她料理家事,她管理家务井井有条。她名下有陪嫁到顾家的五十亩水田,每年的收成,她都全部分给自家的兄弟姐妹,自己从来不私藏一文。在顾炎武童年的记忆中嗣母王氏是这样生活的:白天纺纱织布,晚上还要看书,一直要看到二更天才休息。她最欢喜看的书是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
13、另外还有本朝政纪等书籍。在小炎武六岁的时候,王氏就在闺中亲自教他读大学 ,作为他童年蒙学的第一部书, 大学很短,主要是教人树立家族、国家和社会的概念,后来顾炎武一生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与王氏蒙学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到顾炎武十几岁上,王氏还给他讲运筹帷幄的刘基、刚正不阿的方孝孺、当机立断的于谦等明朝大忠臣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深深地扎根于顾炎武的脑海之中,成为他终身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顾炎武的嗣母王氏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道德的最高标准,即一个“孝”字和一个“贞” 字,她孝敬公婆,日夜服待在公婆身边;顾炎武立嗣以后,她又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孩子身上;不但自己不断学习,而且注重对小炎武的启蒙教育。在她的
14、身教言传下,顾炎武从小就树立了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绝食殉国话说公元 1645 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清兵攻破了昆山城,他们烧杀抢掠,城中四万人民惨遭屠杀。由于满清贵族实行民族压迫,不堪压迫的江南各地汉族人民,纷纷揭竿而起,举行反清起义,顾炎武也毅然参加了义军。义军失败后,他又返回故乡参加昆山保卫战。昆山陷落,顾炎武生母何氏被砍断右臂,两个弟弟均遭不幸。昆山城破之际,参加搞清斗争的顾炎武冒死潜伏来到昆山常熟交界处常熟沦陷他的住在常熟乡下的语濂泾,幸免于难。不久,嘉定、太仓相继沦陷;七月十四日,常熟投降陷落。第二天,避居在语濂泾的王氏感觉到周边气氛不同寻常,在嗣母的一再追问下,顾炎武才不得不把两京
15、沦陷、苏州失败、昆山城破、常熟失守等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母亲,王氏听了,轻轻叹了一口气,就回房去了。从当天起,王氏就再也没有进过一粒米,就这样整整熬了十五天,临终前,王氏把顾炎武叫到床边,留下遗言:“尽管我是个妇道人家,然而身受国恩,如今国亡,则身与俱亡,是义所应当的。儿啊,你切记: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这样我死之后就可以瞑目于地下了!”就永远地合上眼睛了,那天是农历七月三十日。王氏绝食殉国,不仅仅保存了她一生的名节,更重要的是她以自己的死谏劝顾炎武“无为异国臣子”,这一举动对顾炎武的震动实在太大了,一直影响了他一生的节行,直至激励他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也确
16、有反清复明的意志。他初时只把嗣母浅殡,立意要等北京恢复,崇祯帝奉安后,才举行葬礼。后来觉得这样做要待时日,勉强把嗣母先葬了。此中隐痛可是用言语言说的!清顺治八年,他赴南京在虎居龙蹯的钟山拜谒明代开国皇帝的陵寝,就更是证明了。据说,他甚至还有联络外海抗清的郑成功、张苍水的举措。不复明,宁可死!了解了顾炎武嗣母的事迹,可能你会感叹,有这么伟大的母亲教育,难怪顾炎武能成为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伟人是天生的,没有一种美德是与生俱来的,都是教育出来的,而母亲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即便您只是一位平凡的母亲,您的一言一行也都将成为孩子们的榜样。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绎,字宁人,
17、后更名炎武,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朝灭广后改字为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少年时参加复杜,反宦官权贵斗争。生平学问渊博,对典制掌故,天文地理,经史、金石、书法、音律,训诂学等都很精通,著有音学五书 、 求古录等诸多文集。 书札是顾炎武书信之一,笔意古朴茂密,沉厚有韵,为世所重。 顾炎武是我国明清之际著名的经学家、思想家。一度避仇于南京钟山(蒋山),曾隐姓埋名叫蒋山佣;因他家乡有个亭林湖,后世学者又称他为 “亭林先生”。顾炎武 14 岁进县学读书期间,和同乡好友归庄(文学家归有光的曾孙) 参加了复社。顾炎武在复社中敢说敢为,不拘泥于封建礼教,被一些守旧的人视为“狂” ,嘲笑为 “归奇顾怪” 。1
18、644 年清军入关,当时我国南方建立一些“ 小朝廷” 企图与清廷抗衡。ccc11aa24ed4a9281d3aa17c57564b89.pdf 第 4 页 共 4 页1645 年春,顾炎武曾被荐入南京弘小朝廷任兵部司务,他准备了军制论 、 形势论 、 田论 、钱法论等作为兴复大计,希望得到采纳,但当他发现小朝廷混浊失去人心,便辞官回乡。在故乡,他加入甲史上有名的“ 苏州抗清斗争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家破人亡。他只好剪发改装,扮作商贾,往返于长中下游和淮安等地。1655 年,顾炎武被当地官僚地主诬告“通海” 逮捕入狱,在友人相助下出狱。从 1657 年他初到山东至1677 年他告别山东,他的足
19、迹几乎踏遍了山东各地,并参与修订邹平县志 、 德州志 、 山东通志 ,还完成了其巨著肇域志的山东部分。1677 年他应友人之邀,入陕西,居于华阴,杜门不仕,拒修明史 ,致力于其毕生巨著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律己极严,身处逆境而终无颓唐之想,刚正不阿,坚毅不屈,一生誓不与清廷为伍。其诗精卫写道:“尝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对于投清变节者,他毫不留情,愤然直斥:“ 蓟门多狐鼠,旧日须眉化儿女”。康熙十六年(1677)开博学鸿词科,都中争相举荐,他致书曰:“刀绳俱在,毋速我死。 ”并郑重声明:“ 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 次年议修明史,
20、总裁叶方蔼又特邀他入明史馆,他严词拒绝,回信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 ”( 亭林文集卷三)其超行气节,令清廷都敬畏不已1682 年正月初八年迈体弱的顾炎武访友准备回归华阴时,不幸落马坠地,次日溘然长逝于山西曲沃。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 30 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 日知录l670 年初刻于淮安。晚年的顾炎武检讨旧作,作了大量的增补,扩充成 20 多卷,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哲学、宗教、历史、法律、经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广阔的领域。取“日知” 二字,反映了顾炎武治学之认真。天下郡国利病书是其 27
21、 岁科场失意后就着手撰写的资料性较强的经济地理巨著。 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奠定了顾炎武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同时代的人和前人相比,顾炎武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与友人书人的学业,如果不是天天进取,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费用,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观点,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六七。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象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
22、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 连孔子这样的对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今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 注解孤陋 片面、浅陋。资盘缠。 审详细。 稽探究、考察。庶几 差不多。子羔、原宪 孔子的弟子。邑 地方, 丘 孔子。勉 勤勉,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