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半个世纪的“种子”情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赵瑜编者按:有一种情怀,叫真情怀;有一种境界,叫大境界。在关中平原腹地,赵瑜用自己 50 多年的无悔坚守,诠释 了这种境界与情怀。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他抵御住了各种名利的诱惑,把自己从都市“发配”到乡村,在那里栉风沐雨,心无旁骛地生根、 发芽、茁壮、守望,最终成长为小麦育种界的参天大树。他的身上,闪耀着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凝聚着甘于寂寞、 执着追求的精神;镌刻着淡泊名利、潜心科研的信念。他的内心,饱含着 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无限深情。今天,就 让 我们一起目睹这棵大树的长大,感受这位师者非同寻常的精神世界。 7 月 1 日,建党 90 周年 纪念
2、日。 杨凌职业技术 学院,平坦 宽阔的大操场上,一位老人,满头银发,胸戴大红花,在 2 万余名师生的掌声中走上主席台,接受学院党委的表彰和 2 万元现金奖励。这位老人,叫赵瑜,是学院的 优 秀共产党员、小麦育种专家、研究员。50 多年来,他钟情小麦育种事业,不懈耕耘,先后培育出 “武农”系列 5 个小麦品种,在陕西和黄淮麦区其他几个省大面积推广,累计达 6000 多万亩,惠及无数农民群众。而他自己,却一直默默无闻地居住在一个小小的农场,春种秋收,守着他 钟爱一生的麦种,也守着朴实无华、与世无争的日子。很多人不知道,这一天,也是赵瑜的生日。 城市与乡村之间,他 怀揣着一颗赤诚 之心,划出了一道人
3、生的反向轨迹。 1959 年,甘肃籍青年大学生赵瑜,即将从北京农业 大学毕业。 门门功课都是 优秀,又是 带课老师看准的科研尖子,完全有条件留京的赵瑜,最终却在分配志愿表上 郑重地填上了两个字:陕西。 陕西武功和江苏南京是我国早期两大农业教育科研硅谷,被称为“ 南金陵,北武功”。赵瑜看重的,是那里的科研环境。但起初,赵瑜却被组织分配到 陕西省农业厅科教处上班。窗明几净的办公室,他总觉得不畅 快。人人羡慕的机关生活,他 丝毫不觉得开心。于是,他开始找领导谈, 软磨硬缠,要求去基层,搞育种,搞科研。于是,10 个月后, 怀揣着一纸调令,和一颗激动的心,赵瑜来到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中专学校武功农校。当
4、时的中专学校一般不搞科研,赵瑜就先代 课。慢慢地,他结合遗传 育种课,利用教研组仅有的农作物标本地和育种实验室一些简单的仪器设备,悄悄搞起了小麦育种。当时, 赵瑜把自己的宿舍变成了种子室,箱子里装的、墙上挂的,都是育种材料。 5 年后的春天,省上在扶风县为学校划拨了一块教学试验基地豆村农场。赵瑜立刻急不可耐地带了一个班的学生前去。映入大家眼帘的,除过几间破烂的房子、几个简陋的草棚,就是一片荒草凄凄的土地。同来的老师们都回了学校,赵瑜却执拗地留了下来,吃在农场,住在农场,在农场办公、搞科研、做试验。在学校的支持下,赵瑜最终成了学校在豆村农场的“常驻代表” 。人生之路走到这里,赵瑜划出了一道与常人
5、迥异的“ 反向轨迹”从大城市到小城镇,从小城镇再到黄土地的深处。 苦与乐之间,他用 执着的信念和痴迷的劳作,填注了半个世纪的无悔年华。 豆村农场,距离学校 30 公里,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被青年人戏称为农校的“西伯利 亚” 。可赵瑜却全然不把这些放在眼里。他眼里看的、心里想的,只有小麦育种。从播种到收获,赵瑜每天都要习惯性地去试验 地看几次, 经常到了饭点也不知道回来。遇到雨天,他就穿上雨鞋,在腿上随便缠上个化肥袋子,戴上草帽或打上雨伞下地。时间久了,试验地里甚至被踏出一条条光亮的羊肠小道。功夫不 负有心人。参加工作后的第 9 年,赵瑜培育的旱地小麦新品种“武农 132”在豆村农场横空出世。
6、因为比原有品种增产显著、种植效果突出,这个品种很快推广开来,一时成为关中塬区和山区的小麦主栽品种,还推广到河南、山西、江 苏等小麦种植区。 1970 年春天,农场归属关系被迫变更。眼看着麦苗正在返青,所有育种材料全在试验麦田里, 赵瑜心急如焚。一旦农场不属于学校,所有的育种材料就会被人家当成普通的粮食收了,多年的心血将毁于一旦!赵瑜来来往往穿梭在豆村农场和学校之间,奔走协调。终于,在校 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下,经和省上有关部门交涉, 农场的 80 亩育种试验地被暂时保留下来。 为了育种材料,赵瑜搬到农场附近的一个生产队,住 进一个农家小屋。虽然形单影只,但赵瑜依然每天往返于住处与试验地之间,不间断
7、地进行着日常观察记载和田间选育工作。夜里,躺在黑魆魆的土炕上,他心潮涌动,思 绪万千,孤独和失落感一次次涌上心 头。可是,每每想到自己钟情的事业,想到各级领导对自己的支持,他咬紧牙关告诉自己:再苦也要坚持,困难总会过去。在这个农家小屋, 赵瑜整整度过 了 120 个日日夜夜。也许是赵瑜的坚持感动了上天。3 年后,根据中央文件精神, 农场又被交 还给学校,他又重新回到了为之付出、为之牵挂的豆村农场的田野上。 舍与得之 间,他放弃了做官,淡漠了钱财,忘记了自我,一心只为收获那小小的金色麦种。 1983 年,面对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赵瑜进行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选择。当时,正 值学校领导班子新老交替的当口
8、。校党委 书记马伯援找到赵瑜说,希望他能担任学校领导。不想,痴心小麦育种的 赵瑜却婉言谢绝。马书记不甘心,又找到上级领导约赵瑜谈话。 赵瑜依然拒不接受:“ 我理解领导的信任,可我为了育种,艰辛奋斗了二十多年,又有幸出了品种,研究课题也被列入省上计划,怎么也不能就此放下。 ”许多普通人看来能带给人生重大转折的机遇,就这样被赵瑜“ 浪费”了。做官的机会可以“浪费”,可有些东西赵瑜却不愿浪费。大儿媳妇师格宁说:“搞育种是我爸的命根子。遇到困难时,即使家庭生活 艰难些,他也要拿出工 资维 持住育种所需。近几年,情况稍有好转,他的工资除用于家庭生活费用外,基本都拿去资助了甘肃老家的贫困乡亲。 ” 赵瑜的
9、小麦育种研究课题虽属省上项目,但过去,每年的科研经费很少,有 时连续几年都没有。近几年,省上的科研经费稍有增加,但随着生 产资 料涨价和民工工资提高,试验地投入也随之增加。所以,在经济层面,赵瑜基本上还是 维持以种养种。这么多年来,赵瑜外出一直是让侄儿赵存德用摩托车送他到扶风汽车站,自己再搭班车。周围熟悉他的人说他:赵老师,你是大专家,怎么还坐摩托车?他笑着回答:我是农民专家, 应该和农民一样。 小 爱与大爱之间,他更专注于为农民育出更多更好的种子,让希望撒满丰收的大地。2005 年, 赵瑜偶然得知一家面粉企业从国外购进一批优质小麦,顿时来了兴趣:说不定这批优质小麦中可以挑出少许,作为杂交亲本
10、材料! “进口优质小麦都是经过处理的,不发芽。 ”该厂技术人员的一句话, 给赵瑜高涨的热情浇了一盆凉水。赵瑜却不死心,心想:虽然出口方做了处理,但这 么大的量, 难免有“漏网之鱼”。看到赵瑜的执著,好心的技 术人员特地从中拿出 2.5 公斤,送给了他。 为做发芽试验 ,赵瑜像生豆芽一样在被窝里催芽!一天,两天,三天,五天到了第 8 天,奇迹出现了!赵瑜终于发现了 8 颗胚芽萌动的麦粒。他如获至宝,迅速将这 8 颗宝贝 种在花盆中,放在温室里,待 长出分蘖和永久根后,再移栽到试验地。虽然结果很不理想,但 赵瑜还 是发现其中有 2 株稍矮,并从那两个矮株的后代中选出几个类型,继续进行优选,做 杂交
11、组合,最 终培育出新的小麦良种。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院士曾说:育种家都把选育的品种看作是自己的“娃” 。这样说来,赵瑜就有 8 个孩子,除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另外 5 个“ 娃”姓武,分别叫“ 武农 132”、“武农 99”、“武农 113”、“武农 148”、“武农 986”都是他选育的小麦品种。大约每隔 10 年,赵瑜就有一个小麦新品种问世。这,在小麦育种界是不多见的。 为了实现种子与农民群众的有效对接,赵瑜广泛结识有实力、 讲诚信的种子企业负责人,通 过与他们的合作,将自己的品种推广于生产,供应给农民, 转化为生产力。赵瑜把豆村农场所在的扶风县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为回报第二故乡,他
12、积极在当地推广新品种,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开展科技宣传。几十年来,他跑遍了全县所有乡镇的几乎所有村组。 2000 年, “武农 148”刚通过省上审定,武功县凉马村时任村委会主任李岁定从赵瑜那里引了些原种回去,在当地种了 100 多亩,并与另外一个新品种进行比照。 结果发现, “武农 148”生产表现突出,深受农民喜爱。于是,李岁定向赵瑜提出请求,将凉马村作为“武农 148”的良种繁育专业村。从此,凉马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武农 148 种子村”。有人说:“ 赵瑜选育推广了那么多品种,肯定挣了很多钱。 ”细算一下,赵瑜的育种事业,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效益:按推广面积 6000 多万亩、每亩增产 30 公
13、斤计, 总计增产 18 亿公斤;按每公斤 2 元计,共 计为农民增收 36 亿元。可赵瑜自己却没有因此而发财。 虽然现在育种已经市场化, 卖品种经营权合理合法,但赵瑜想的,只是依靠更多的种子企 业加速新品种推广, 坚持不卖品种经营权,所以,他始终没有经营权方面的收益。 1996 年, 赵瑜到了退休年龄。他辗转难眠,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时任省长程安东写了一封信,希望继续自己的事业。没有料到,程省长很快将他的信批给了学校主管上级省农业厅领导,支持他继续搞下去。 1997 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成立,以及后来学院与企业共建科研实训基地的合作,为赵瑜的科研事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他甩开膀子
14、,干劲倍增。近几年,除了育种工作外,赵瑜又先后承担了省内外多项农业科技服务项目,忙个不停。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桂这样评价赵瑜:他,就是我们杨凌的杨善洲 到今年,赵瑜的育种之路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五十年间,当年的武功 农校变更成了今天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赵瑜的使命和作用却从未变更,劳作和创造也从未停止。半个世纪的“种子”情记小麦育种专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赵瑜孙文生 冯晓荣 高掌平 唐艳丽在 50 多年的含辛茹苦与不懈耕耘中,他先后培育出“ 武农”系列 5 个小麦品种,在陕西和黄淮麦区其他几个省大面积推广,累计达 6000 多万亩,惠及无数农民群众。而他自己,
15、却一直默默无闻地居住在一个小小的农场,春种秋收,守着他 钟爱一生的麦种,也守着朴实无华、与世无争的日子。这个结缘小麦育种事业、演 绎半个世纪育种深情、为农民群众竭诚奉献的古稀老人,就是小麦育种专家、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赵瑜。城市与乡村之间,他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划出了一道人生的反向轨迹。1959 年,即将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甘肃籍青年大学生赵瑜,面临着一个重大的人生抉择:留在优越的大城市,或者回到条件艰苦的农村。由于在校时门门功课都是优秀,又是带课老师看准的科研尖子,只要愿意, 赵瑜完全有条件留京,或者分配到大的科研教学单位。老 师和同学们也劝他:好不容易从农村出来,留在城市工作,肯定比到
16、基层农村有前途。可赵瑜却不为所动,脑子里始终琢磨着一句话:搞育种怎么能离开土地?最终,他下定决心:到基层去!赵瑜本想回甘肃老家,可当时西北区分配名额很少,陕西 1 个,新疆 1 个,宁夏 2 个,甘肃、青海没有。于是,他在分配志愿表上郑重地填上了两个字:陕西。陕西武功和江苏南京是我国早期两大农业教育科研硅谷,被称为“ 南金陵,北武功”。而武功的西北农学院有一个知名教授赵洪璋,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知名小麦品种“ 碧蚂一号”。赵瑜看重的,是那里的科研环境。但起初,赵瑜并未如愿去武功,而是被 组织分配到陕西省农业厅科教处上班,接 电话,写材料,到基层的农业学校检查工作。在大学 时 期收集整理的那一大箱
17、育种书籍和科研资料,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一时派不上用场。窗明几净的办公室,赵瑜总觉得不畅快。桌前舒适的皮椅, 赵瑜坐不下去。人人羡慕的机关生活,赵瑜丝毫不觉得开心。于是,他开始找领导谈,要求去基 层,搞育种,搞科研。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 软磨硬缠。于是,10 个月后, 怀揣着一纸调令, 怀揣着一颗激动的心,赵瑜来到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中专学校武功农校。之所以最后来到这里,是因为他不愿意去大学,不愿意去农科院,步大专家的后尘。相比之下,他更愿意去个小 单位,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独立自主搞育种。当时的中专学校一般不搞科研,赵瑜就先带课。虽然每周的课程排得满满当当, 还兼着班主任,但赵瑜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
18、心中的那个目标育种。于是,他 结合教遗传育种课,利用教研组仅有的农作物标本地和育种实验室一些简单的仪器设备,从零起步,悄悄搞起了小麦育种。当时,赵瑜把自己的宿舍 变成了种子室,箱子里装的、 墙上挂的,都是育种材料。5 年后的春天,省上在扶风县为学校划拨了一块教学试验基地豆村农场。赵瑜立刻急不可耐地带了一个班的学生前去。映入大家眼帘的,除过几间破烂的房子、几个 简陋的草棚,就是一片荒草凄凄的土地。学生的心有点凉,可赵瑜却暗自高兴:这片地,位于关中平原西部腹地,地势平坦,土质优良,生态条件与关中小麦主产区完全吻合,真是个搞小麦育种的绝佳地点啊!站在暖暖的春风里,赵瑜隐隐觉得:这里,就是自己一直寻找
19、的那个地方,那个能 让梦想生长的地方。同来的老师们都回了学校,赵瑜却执拗地留了下来,吃在农场,住在 农场,在农场办公、搞科研、做试验。他暗下决心:今后,就在这里扎根!赵瑜的执着,最终赢得了学校的支持。他如愿以偿,成了学校在豆村 农场的“常驻代表”。而且,这一“驻”,就是 50 多年!如果说,从农村鱼跃龙门进入城市、从土里刨食的农民一跃变为上班下班的市民,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人生追求的话;那么,赵瑜的人生之路走到这里,却醒目地划出了一道与常人迥异的“ 反向轨 迹” 从大城市到小城 镇,从小城镇到黄土地。苦与乐之间,他用执着的信念和痴迷的劳作,填注了半个世纪的无悔年华。豆村农场,距离学校 30 公里
20、,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被青年人 戏称为农校的“西伯利亚”。可赵瑜却全然不把这些放在眼里。他眼里看的、心里想的,只有小麦育种。小麦育种的第一个环节,是根据育种目标,采用多种手段创造变异,而后 对变化万千的变异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出 现机率很低很低的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变异材料选出来,并使其遗传性得到稳定。要达到 这个目标,首先要把所有 试验的每个环节,一丝不苟地做到位,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在此基 础上,要对所有试验材料进行连续的动态观察记载:冬前关注分蘖特性、幼苗习性;冬季关注冻害、越冬性;春季关注返青拔节期生长表现、苗相叶型;抽穗期关注抽穗早晚;抽穗后关注株型、抗性;成熟期关注产量构成架构
21、、特别是落黄等“晚节”;收获后还要进行考种:称粒重、目测品质和饱满度毫无疑问,小麦育种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十分艰苦的工作,要做到不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实属不易。可数十年来, 赵瑜就是这样做的。“搞育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心血。而且,即使付出了很多,你仍然可能一无所获。但是,如果不付出,那你就绝对一无所获。”基于这样的认识, 赵瑜特别愿意付出,付出无数次的下地时间,付出无数次的观察记载,付出无数次的“ 重复劳动”。在实验室里,在田间地头,在烈日下,在风雨中,农场里时时处处 都是赵瑜忙碌的身影。从播种到收获,只要不外出,赵瑜每天都要习惯性地去试验地看几次, 经常到了饭点也不知道回来,得老伴去地里
22、叫他。每次外出回来,他扔下包就直奔试验地。遇到雨天,他就穿上雨鞋,在腿上随便缠上个化肥袋子,戴上草帽或打上雨伞下地。 时间久了,试验地里就出现一条条光亮的羊肠小道,都是赵瑜日复一日踏出来的。老伴王秀莲说:“ 室内选种的时候,数以万计的育种材料,他都一一过手,不厌其烦。他还经常写材料,多半是晚上写,常常一写就写到深更半夜。”关于做杂交组合的数目,各人看法不一,有人主张多,有人主 张少,赵瑜的看法是:关键在命中率。“按我的实际情况,每年选做 300 多个杂交组合。按平均十年出一个品种计,命中率大概为三千分之一左右。在选育方法上,杂种二代是后代性状分离的关键世代,这一代要严格选择目标组合,此机率很低
23、很低,可能几年才有可能中 选一个组合。中选的目标组合,要扩大种植群体,精益求精, 严格选择 ”讲起自己的专业,赵瑜滔滔不绝。正是在这样的痴迷中,赵瑜的选育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参加工作后的第 9 年,赵瑜培育的旱地小麦新品种“ 武农 132”在豆村农场横空出世。因为比原有品种增产显著、种植效果突出而得到专家和农民群众的肯定,便很快推广开来,一时成为关中塬区和山区的小麦主栽品种,还推广到河南、山西、江 苏、安徽、甘肃等小麦种植区。尚未从初次的成功喜悦中跳脱出来,赵瑜的育种事业就遭遇了一次重大“ 麻烦”。1970 年春天,农场归属关系被迫变更。眼看着麦苗正在返青,所有育种材料全在 试验麦田里,赵瑜心急
24、如焚。一旦农场不属于学校,所有的育种材料就会被人家当成普通的粮食收了,那他多年的心血将毁于一旦!这样的打击,他将无论如何难以承受。赵瑜呆不住了。他来来往往穿梭在豆村农场和学校之间,多次找校领导苦苦恳求。终于,在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下,经和省上有关部门交涉, 农场的 80 亩育种试验地被暂时保留下来,等到夏收后再行交割。育种材料得以保全,赵瑜焦急的心情才有所平静。农场交了,学校原在农场的人员都返校了, 赵瑜却被那 80 亩试验地上的育种材料留了下来,搬到农场附近的一个生产队,住 进一个农家小屋。虽然形单影只,但赵瑜依然每天往返于住处与试验地之间,不间断地进行着日常观察记载和田间选育工作。夜里,躺在
25、黑魆魆的农家小屋的土炕上,他心潮涌 动,思绪万千,孤独和失落感一次次涌上心头。可是,每每想到自己钟情的事业,想到省上 领导对自己育种工作的支持,他又打起精神,咬紧牙关告诉自己:再苦也要坚持,困 难总会过去,曙光就在前头。在这个农家小屋,赵瑜整整度过了 120 个日日夜夜。为了不改变塬区育种的生态条件,豆村农场的育种试验收获后,赵瑜还是没有回校。经校领导同意,他又搬到与豆村农场属于同一生态类型的陕西省巨良农场继续研究。也许是赵瑜的坚持感动了上天,3 年后,根据中央文件精神, 农场又被交还给学校,他又搬了回来,回到了为之付出、为之牵挂的豆村农场的田野上,回到了熟悉的育种 环境中。大家都说:赵老师真
26、耐得住寂寞。赵瑜说:“我并不 觉得寂寞。”大家又说:赵老师真苦。赵瑜说:“和种子打交道,我乐在其中。”舍与得之间,他放弃了做官,淡漠了钱财,忘记 了自我,一心只为收获那小小的金色麦种。1983 年,面对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赵瑜进行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选择。当时,正值学校领导班子新老交替的当口。校党委书记马伯援找到赵瑜说:你是北京农业大学的高才生,有科研成果,群众口碑又好,希望你能担任学校领导。赵瑜一面对领导的认可和肯定感到欣喜,一面又展现出些许的烦恼。他对马书记说:“ 我的志向是搞小麦育种,如果想搞行政,当年就不会自愿放弃大城市省级机关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来农校了。”马书记不甘心,又找到学校主管上级
27、省农业厅分管人事的副厅长来农场约赵瑜谈话。这一次,赵瑜又找出一堆的说辞:“我理解领导的提拔重用之意,可我为了育种,艰辛奋斗了二十多年,又有幸出了品种,研究课题也被列入省上计划,所以怎么也不能就此放下。”可能带来人生轨迹重大转折的这个难得机遇,对很多人来说求之不得的难得机遇,就这样被赵瑜“ 浪费” 了。做官的机会可以“ 浪费” ,可有些东西赵瑜却不愿浪费。女儿赵存芳说:“我爸平时连件好衣服也不买,更不让我们这些儿女给他买。他身上常常就是那几件普通衣服,洗洗 换换。我妈常对我们说:你爸是老虎下山一张皮。”有些时候舍不得,但有些时候赵瑜却非常舍得。大儿媳妇师格宁说:“ 搞育种是我爸的命根子。遇到困难
28、时,即使家庭生活艰难些,他也要拿出工资维持住育种所需。近几年,情况稍有好转,他的工资除用于家庭生活费用外,基本都拿去资助了甘肃老家的贫困乡亲。”自称是赵瑜育种事业“志愿者” 的岐山县招待所所 长党舟利,与赵瑜结识后就一直义务支持他的工作。有一年,党舟利开车陪赵瑜去甘肃永登安排冬小麦示范和扩大推广,跑了好几个乡镇。让他感动不已的是,当地从小面 积试验到较大面积生产示范,所用的“武农 148”种子,都是赵瑜从陕西运来无偿提供的。近几年, “武农 148”扩大推广,用种量大了,也是赵瑜贴上运费,低价供 给当地农民。党舟利说,2005 年前后,赵瑜老师还自费跑遍兰州、西宁、湟中、大同、民和、乐都等地,
29、 为当地引进“ 青薯二号”等新优马铃薯良种近五十万公斤,在当地建立示范推广基地,使产量成倍增长,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赵瑜的小麦育种研究课题属省上项目,每年有一定的科研经费,但过去很少,而且不固定,有的年份给一些,有时连续几年没有。近几年,省上的科研经费稍有增加,但随着生产资料涨价和民工工资提高,试验地投入也随之增加。所以,在 经济层面,赵瑜基本上还是维持以种养种。在农场几十年,赵瑜的冬季取暖方式也和农民一样烧热炕。近年来,儿女 们给他房里装了空调。可为了省电,他很少开。农场交通不便,考虑到赵瑜经常外出工作,省农业厅曾先后给他配过两辆汽车,结果都被开报废了。现在赵瑜外出,大多是 让侄儿赵存德用摩
30、托车送他到扶风汽车站,自己搭班车走。儿女们都不愿他这样做,怕人 说。周围熟悉他的人们碰见了,也说他:赵老师,你是大 专家,怎么还坐摩托车?他笑着回答:我是农民专家,应该和农民一样。虽然在生活上不讲究,但在育种上,赵瑜却常常绞尽脑汁。2005 年,赵瑜偶然得知一家面粉企业从国外购进一批优质小麦,顿时来了兴趣:说不定这批优质小麦中可以挑出少许,作为杂交亲本材料!“进口优质 小麦都是经过处 理的,不 发芽。 ”该厂技术人员的一句话,为赵瑜高涨的热情浇上了一盆凉水。赵瑜却不死心,心想:虽然出口国做了处理,但 这么大的量,难免有“漏网之鱼”。看到赵瑜的执着,好心的技术人员特地从这批进口优质小麦中拿出 2
31、.5 公斤,送给了他。为了做发芽试验,赵瑜想了个妙招:像生豆芽一样在被窝里催芽!一天,两天,三天,五天到了第 8 天,奇迹出现了!赵瑜终于从中发现 8 粒胚芽萌动的麦粒。他如获至宝,迅速将这 8 粒 宝贝种在花盆中,放在温室里,像务花一样务苗。待 长出分蘖和永久根后,再把它们移栽到试验地。虽然结果很不理想,务出的麦苗多数偏春性,株高有 1 米多,明 显不属本地生态类型,但赵瑜还是发现其中有 2 株稍矮。于是,他当年全部将其分株 选穗收获,种成穗行,结果惊喜地发现:那两个矮株后代出现了分离。他从中选出几个类型,在省小麦育种协作攻关会上分送给大家,并继续进行优选,同 时年年做些杂交组合,最 终选出
32、一些优良中间类型材料。小爱与大爱之间,他更专注于为农民育出更多更好的种子,让希望洒满丰收的大地。已故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院士曾说:育种家都把自己选育的品种看作是自己的“娃”。赵瑜有 8 个孩子,其中 3 个孩子姓赵,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另外 5 个孩子姓武,武功的“武”,分别叫“ 武农 132”、“武农 99”、“武农 113”、“武农 148”、“武农 986”都是他选育的小麦品种。赵瑜说,这些个孩子,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回 报。“武农 132”1968 年培育成功。抗寒、抗旱、抗病、早熟、丰产,亩产水平 300-350公斤,旱肥地亩产 400 公斤以上,比当地原有品种增产 10-30%。该品
33、种综合性状稳定,寿命长,生产应用 10 多年,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 3000 多万亩。 农业部曾多次征集该品种植株标本出国展出。“武农 99”上世纪 70 年代培育成功的抗吸 浆虫品种。亩产水平 400-500 公斤,在吸浆虫发生年份仍能增产 20%以上。不仅在关中地区大面积推广,有效控制了小麦吸浆虫的危害,同时还推广到黄淮麦区其它省份,累 计推广 1600 多万亩。“武农 113”上世纪 80 年代培育成功,属大穗大粒高 产品种。因要求比较高的栽培条件,仅在适宜地区推广种植了几年。“武农 148”上世纪 90 年代培育成功,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最高亩产达 614.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 1
34、2.1%,很快成 为整个关中地区的主栽品种。近几年,通过引种试验,推广区域向西推进了 1000 多公里,在甘 肃省兰州地区改种春小麦为冬小麦获得成功。这是种植制度的重大变革,改 变了几千年来该地区只种春小麦的历史, 对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具有化时代的意义。生产实践证明,冬小麦比当地春小麦亩产净增 150200公斤,品质大为提高。武农“148”审定十年来,推广面积近 2000 万亩,荣 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武农 986” 随着人 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以小麦 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的兴起,市场对优质小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赵瑜应时而动,最新育成这个优质强筋高产新品种,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
35、准,2009 年通过陕西省审定。经陕西大型优质面粉生产企业制粉和烤焙面包试验证明,加工品质优良,磨粉食用,蒸 馒头、做面条、包饺子白亮有筋,食味好,深受种植区农民群众和广大消费者欢迎。“武农 986”将优质与高 产结合为一体,生产表现越冬性好,秆硬抗倒,田间综合抗病性好,穗大粒多,千粒重 45 克,亩产水平 500-600 公斤,适宜在关中灌区及其它同类生态地区种植。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将从根本上改 变陕西省优质小麦主要靠从外省购进和进口的局面,对于我省建设关中地区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意义重大。2010 年, 该品种获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武 农 986两高一优产业化示范”项目
36、支持;今年又获国家农业部“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武 农 986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 项目支持。大约每隔 10 年,赵瑜就有一个小麦新品种问世,这在小麦育种界是不多见的。如果说,一个人爱的付出是可以计量的,那么, 赵瑜付出的爱,一小部分给了自己的家人,大部分则通过自己姓“武”的“娃” ,带给了广大种植区农民群众。育种和农业生产是“ 源 ”和“流”的关系,种子企业则是“源”和“ 流”对接的桥梁和纽带。赵瑜十分重视这个对接效应。为了发挥好这些“二传 手”的作用,他广泛结识有实力、讲诚信的种子企业负责人,通过与他们的合作,将自己的品种推广于生产,供 应给农民,转化为生产力。岐山县种子管理站站长李少弟说:“
37、赵老师长期扎根农村育种基地,常在 农村跑,最了解生产需求,所以选育的品种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和广泛的适应性,因而腿长命长。”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徐永林说:“赵老师很重视和种子企业的联系,不仅向我们提供武农 系列小麦品种原种,作为扩繁推广的种源,还协助我们搞好良繁工作,以确保种子质量。”赵瑜把豆村农场所在的扶风县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为回报第二故乡,他积极在当地推广新品种,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开展科技宣 传,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很多的科技培训会上,留有他讲课的声音;在很多的田间地头,留有他的足迹。几十年来,他跑遍了全县所有乡镇的几乎所有村组,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爱戴。每每
38、来到农民家里,或上炕,或随便拿个小凳子坐下,或和农民拉家常,或谈科技推广的事,赵瑜总是跟在自己家一样随和亲切。走在豆村农场附近的路上,几乎人人都认识他,年 纪稍大一点的叫他“ 赵老师”,年 纪轻的叫他“老赵叔”。武功县凉马村是赵瑜的“武农 148 种子村” 。2000 年,“武农 148”刚通过省上审定,该村种子爱好者、时任村委会主任李岁定闻讯来到豆村农场,从赵瑜那里引了些原种回去,在当地种了 100 多亩,并与另外一个新品种进行比照。结果发现, “武农 148”生产表现突出,深受农民喜爱。于是,李岁定专门请赵瑜到村上 讲课,为农民群众介绍“武农 148”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此后,“武
39、农 148”的种植面 积在该村迅速扩大。 该村还向赵瑜提出请求,将凉马村作为“武农 148”的良种繁殖专业村。凉马村一带是优质小麦适生区,以此为良种繁育基地,既能让整村群众因为自己的小麦良种受益,又能生产更多的“武农 148”良种,使其得以大范围推广,何乐而不为?赵瑜立即爽快地答应下来。从此,凉马村成为远近闻名的“ 武农 148 种子村”。 10 年过去,提起赵瑜带来的好处,该村党支部书记张选成如数家珍:“赵老师不 仅帮助我们实现 了小麦增产、农民增收,还通过良种繁育实践和科技进村入户,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使大家学会了良种繁育技术”有人说:“ 赵瑜选育推广了那么多品种,肯定 挣 了很多钱。
40、” 细算一下,赵瑜的育种事业,确 实产生了很大的效益。他的 5 个小麦品种,先后惠及无数农民,除“武农 986”刚投入生产外,仅前面 4 个品种已在省内外累计推广 6000 多万亩。按每亩增产 30 公斤计, 总计增产 18 亿公斤。按每公斤 2 元计,共计增收 36 亿元。可事实上,赵瑜并没有为自己挣下钱。小麦育种周期长,投入大,而 产出则表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一项纯公益事业。现在育种已 经进入商业化运作,卖品种经营权是合理合法的,而赵瑜想的是依靠更多的种子企业加速新品种推广,坚持不卖品种经营权。进与退之间,虽然早过了退休的年龄,但他却 执拗地坚守在育种和推广一线,不愿休息片刻。199
41、6 年,赵瑜到了退休年龄。退休,意味着再也不能从事自己 钟情的小麦育种事业了。爱她 爱了这么久,怎么可能就这么轻易割舍?赵 瑜辗转难眠。最后, 赵瑜想到了一个大胆的主意:给时任省长程安东写信!说做就做。赵瑜在信中向省长汇报了自己长期扎根农村基地搞育种的情况,倾诉了对育种事业的不舍深情。他写道:搞小麦育种,我真的是“ 爱不释手”。努力没有白费。不久,程安东省长将他的信批给 了学校主管上级省农业厅领导,支持他继续搞下去。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赵瑜的热情更高了。育种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因此必须经常下乡下点,了解生产,掌握 农业生产状况、品种演变及前瞻要求,了解 现有推广品种在各地的生产表现。有一年,
42、赵瑜参加完扶风、富平两县的小麦品种观摩刚回来,陇县又来人请他。顾不上休息, 连饭也没吃,他坐上车就走。由于连续奔波、劳累过度,又恰 值酷暑, 赵瑜突然晕倒在路上,被送进了陇县医院。当时正值育种试验地田间鉴定选择的关键时期,他心急如焚,身在医院,心却在育种试验地的工作上。病情稍有好 转,他就 闹着出了院, 带 着病后的虚弱,回到农场,迅速投入育种试验一年一度的田间鉴定选择工作中。退休了,本可以放下一切,颐养天年,尽享天 伦 之乐。然而,赵瑜痴心育种的脚步却并未停歇。尤其是 1997 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示范区的成立, 为赵瑜的科研事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新平台,加装了一个强大的助推器。杨凌职业
43、技术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科研实训基地,使豆村农场 成为“麦香苑”。科研条件的改善, 赵瑜更是如鱼得水,他甩开膀子,干劲倍增,像一只展翅的大鹏,在小麦育种的广阔天地里尽情翱翔。近几年,除了育种工作外,赵瑜又先后承担了省内外多项农业科技服务项目,忙个不停。2004 年,他被聘为宝鸡 市农科所客座研究员, 协 助该所小麦育种工作;同年,他又 应聘担任了宝鸡市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与产业合作项目“宝鸡市旱地小麦新品种选育” 课题主持人。2007 年,示范区与宝鸡 市共同筹措资金,在宝 鸡 山区的千阳县建立了“ 宝鸡市旱作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赵瑜任首席专家。同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和甘肃省永登县签订了两地“县
44、校农业 科技合作协议 ”,永登 县委、县政府聘任赵瑜为合作项目首席专家。近几年来,赵瑜在甘肃省永登县开展春小麦改种冬小麦、马铃薯新优品种引进及高产栽培和新优抗旱树种的引进等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成效显著。2009 年,河南省一种子企业将“武农 986”引去,参加“河南省邻省已审品种生产试验”。为了了解该品种在河南各地的生产表现, 赵瑜连续两年在 5 月小麦即将成熟的季节专程去河南,跑遍了所有试验点, 实地考查。最近,安徽省一种子企业又闻讯来杨凌,商谈“武农 986”引种事宜。目前,双方已达成合作协议,计划今年秋播引“ 武农 986”参加“安徽省小麦新品种联合鉴定试验”。为了搜
45、集育种亲本材料,学习借鉴外地经验, 赵瑜曾与咸阳、渭南 农科所和长武县农科所小麦育种主持人组织起来,先后数次外出,足迹踏遍除新疆、西藏、内蒙以外的全国所有知名小麦育种单位。宝鸡市农业局总农艺师康银林是赵瑜的学生,由于有业务联系,经常能和老师打上交道,还经常一起出差到麦区考察。今年春上,陪 赵 瑜去河南考察“武农 986”的生产表现时,为了抢时间,考察完不同生态地区 12 个市的试验点,他每天要跟着跑几百公里路程。康银林说:“一天跑下来,我们几个陪同前去的人都感到很累, 赵老师已是 76 岁高龄的人了,怎么会不累?”赵瑜说,如果比较顺利,不久,他将又有新品种问世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梁桂这样评价赵
46、瑜:他,就是我们杨凌的杨善洲到今年,赵瑜的育种之路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五十年间,赵瑜从一个稚嫩的懵懂青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古稀老人,变成了一位研究员、育种 专家;五十年间,豆村农场的老 师和学生来了一拨又一拨,唯有赵瑜常年四季扎根在这里;五十年间,几经分合,当年的武功农校变更成了今天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赵瑜的使命和作用却从未变更,劳作和 创造也从未停止,小 车 不倒尽管推。近日,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曹毓刚仿照陋室铭写了一首小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业不在显,有绩则名。田园陋室,心 怀民生。漫漫育种路,深深绿色情。 谈笑有知己,往来多农朋。可以聊民情,磋学问。无喧声之乱耳,有 创造之欢欣。两鬓霜染尽,未泯赤子情。献余热,永葆赤 诚!”这, 讲的正是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