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初探摘要:经济的发展势必带来人员的交流和流动人口规模的日趋扩大。流动人口在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文化的交流的同时 ,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影响。因此,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将流动人口纳入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我国最终实现对全体国民建立基本保障的目标的基础,也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局势下,建立健全的制度势在必行.关键词:流动人口 农民工 社会保障 经济发展 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断扩大的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人类发展历史表明,人口的流
2、动和迁移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对于流入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基本上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从而使得社会保障问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给农民工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都留下了较大的隐患。因此,能否顺利地解决这一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问题。1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及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11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现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于上个世纪 5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主要覆盖对象仍旧是国有企业职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参照国有企业办法实行保障的城市集体企业职工,内容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其他工伤、生育等保险和社会救济补助等,而
3、农村居民除民政部门的救济外,几乎不存在完整社会保障体系.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三大社会保险的角度来看,农村地区居民在医疗方面实行过一些如合作医疗疗式的保障;在养老方面主要是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少部分的五保户,军烈属的救济补助式养老;在失业方面农村居民的最后就业保险是“土地保障“,因为他们还拥有一块生产资料,从严格意义上讲,拥有生产资料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失业者的。如果说这样一种低水平的农村地区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在经济发展落后的传统体制下还可以运作的话,在现在,不但保障本身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进一步的,在这个工业化、城市化高潮到来的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代,在农村居民已经进入大规模流向城市,形成
4、了大量的流动人口的年代,一旦当社会出现各种暂时性的危机,如自然灾害危机这一次的全球经济危机,至使农民工大规模返乡,这些流动人口所面临的风险和社会保障面临的新问题是以往的没有经历过的。12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现状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另一行政管辖区内暂住、滞留、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返回户籍所在地的人口1。 工则指的是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职业,但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的劳动者。目前我国的流动人口已超过 1.2 亿,其中从乡村流出的占 73%,从城镇流动出的占 27%,也就是说,农村流出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已经接近 9000 万,并且规模还有持续增大的趋势。而外出务工者在湖南,四川等几省尤为突出。当前
5、这场经济危机对于农村的影响,人们往往将焦点集中于农民工就业问题上。有关机构估测,将有大约 2000 万农民工失业。农民工之所以被称为农民工,是由他们特殊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的,这种特殊性表现 为三个方面。一是户籍身份,即农民工虽然进城务工,但其身份归属依旧是农民,大部分城里人仍然把农民工视为农民对待;二是职业身份,农民工主要从事的是一些非正式的职业或边缘职业,如建筑业、采矿业、服务业以及个体经营或自谋的职业,从事的是城里人不愿意干或剩下没人干的职业;三是社会保障身份,当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生活遭遇风险与困难时,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提供援助和保护,农民工只有依靠个人力量2。由于这三方面
6、的不同,农民工被定位在游离于城镇居民之外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32流动人口进入社会保障体系时存在的障碍虽然逐步吸纳农村流动人口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顺应了社会需求和这一群体的愿望,从长远来看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但在当前仍然存在着种种障碍因素,并且这种障碍有来自于这一群体自身的,也有来自于群体外部的;有主观观念方面的,也有客观环境、制度方面的;有现实存在的,也有历史遗留的。认识分析这些障碍因素有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21制度上存在的障碍。这种障碍主要来自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3。一提起户口,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就业、升学、医疗、住房、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问题,长期以来,户口就像一杆无形的标尺将人们
7、划定为有权利差别的不同社会群体,也正是在这一标尺下已经进城工作生活一定年限以上的农民仍然被排斥在城市的“圈子“之外。这种城乡隔离的严格的户籍制度是在上世纪 50 年代后期根据当时的国内状况(中苏关系恶化以及三年自然灾害)为了保证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旨在阻止农民大量的流入城市,几十年来由此形成的城乡壁垒严重地抑制了生产要素和社会产品的流动,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劳动力的流动所受限制更大。把数量庞大并增长迅速的农村劳动力禁锢在有限的农村土地上,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户籍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用工制度严重制约了全国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
8、成4。改革至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向外转移已自发地打破了这种城乡二元的就业格局,但由于户籍制度对农村户口人员的限制,已经进城就业的农民仍然只能是“农民工“,无法享受城镇职工的各种待遇。因此,户籍制度以及由此衍生的劳动用工制度成为当前农民工进入城镇保障网络的头号障碍。22 观念上的存在障碍。应该说经过近几十年的改革历程,人们在观念上已有很大突破,对待在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就业、对待农民进城等事实方面都有了不同于以往计划经济年代的看法。但在农民进城以及是否给予城镇职工相同的待遇包括社保待遇问题上仍然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进而也构成了吸纳这一群体进入的一个障碍。从城市职工、居民角度来看,有相当比例的人认
9、为进城农民抢了他们的饭4碗,特别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及我国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下岗工人增多,持这一观念的人因此不少。他们认为在城镇居民就业压力本已增大的情况下,再允许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合理进入,并允许其参保,更会加剧城市就业问题。从城镇政府角度来看,农民工进城在为城镇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就业、住房、公共设施、交通、教育环境等等各方面的负担,尤其是在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帐户经常发生赤字需要政府不得不兜底的情况下,再谈吸纳进城农民工进入城镇社保体系,政府必然会慎之又慎。而站在雇主方(各类雇佣进城农民的企事业单位)立场来看,由于当前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筹资
10、原则是政府、个人及单位三方共同负担,雇主须为单位职工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交纳一定的社会保险费,因此,吸纳农民工进入城镇社保的做法自然会在此遇到障碍。许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大量雇佣进城农民甚至于将原来的一线工人全部弃之不用,直接原因是企业大量使用临时工而不为其办理相应社会保险手续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取高额的经济回报。这在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中情况更甚。就进城农民本身来讲,他们进城要承担各种名目的收费,加上来自于原籍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的各种负担本已不轻,在这种情况下在城镇参保还须交纳各种社会保险金,如果宣传不力、信息失真,很容易与各种城乡收费相混淆。流动人口普遍较为年轻,他们一方面认为自己
11、年轻无病,没有必要参加医疗保险。在社会保障费用由用工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情况下,更不愿意缴纳参加医疗保险的费用。多数农民工面对社会保障,都会陷入要“饭碗”还是要保障的困境。他们认为,要求加入保险而被老板解雇则损失更大;也有人认为:工作的流动性比较大,加入保险还不如每月增加 100 元的工资实惠;许多用工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忽视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故意违反国家政策,将他们长期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企业则认为农民工办医疗保险,意味着人力成本要增加 8%左右,流动人口的低成本优势就打折扣了。所以,有些地区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办法未覆盖流动人口,在当前企业用工还不规范的环境下,在用
12、工企业和单位作为流动人口医保制度执行的关键方面,用人单位为降低用工成本会尽量逃避为流动人口缴纳医疗保险费的义务,即使政府有办法强5制用人单位参保,目前政策的吸引力还不足以吸引流动人口主动参保,在饭碗与保障的权衡中取舍中,流动人口更多地选择饭碗而放弃了保障。23 经济状况相对不稳定也构成一个障碍因素。社保费的交纳时间与社会保险金的支付时间相距几十年,而农民工这一群体流动性又强,对未来的预期不稳定,从而也会影响到他们参保的积极性。另外,由于社会保险制度的对象是面向在业劳动者的,也就是说,通过工作取得一定的收入,是参与社会保险的一个先决条件。流动人口群体排除那些短期流动性过强的部分人,在城镇务工经商
13、达一定年限者,一般都是有较固定的工作和收入的,因而具备了参与城镇社会保险的这一前提条件。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市场经济前提下,就业的风险时时处处存在,尤其是对于进城农民这一群体,因为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职业分布主要是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第三产业。工作和收入不稳定,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不稳定的存在,才有进入社会保障系统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当前讨论是否吸纳这一群体进入时,特别是在城镇社会保险收不抵支的状况下,这种潜在的危险又有可能使其失去进“门“的资格。总体上看,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是偏低的。在许多用工企业了解到,农民工工资水平一般只有五六百元,或者是实行多劳多得,然后保障本地区的最低工
14、资,像东莞地区基本工资 770,而作为经济区深圳为 1100 左右,他们作为社会的困难群体,收入水平低、经济条件有限。在以自我保障为主、政府财政支持为辅的世界性社会保障改革趋势下,保障制度的建设及保障能力均与参保人员的支付能力有密切关系,收入水平也就成了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流动人口收入水平不高和地方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必然决定了目前无法建立城乡一体化、统筹层次较高的社会保障体系。2.4 高度流动性是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大操作障碍 流动性强、地区之间社会保障制度差异使得短期内难以建立统一、完善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4 年明确要求各
15、地劳动保障部门把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但调查发现,农民工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特征,目前的医疗保障体制难以将农民工纳入统一保障体系。具体存在的主要障碍有:第一,户籍障碍,就每一个流动人口来讲,6成为哪个城市的居民,是否长期定居在某一个城市,还是一个未知数;第二,执法障碍,对不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部门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加以纠正;第三,管理障碍,管理手段跟不上,网络体系不健全;第四,社会保险基金没有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区域统筹,与农民工跨省流动就业存在矛盾,加上城镇保险不能和农村保险实现有效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参保。此外,医疗保险还有一个突出问
16、题是,在异地就诊手续繁琐,非常不便。3建立和完善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从长期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31 建立和完善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能积极促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中国整个 21 世纪上半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建立在劳动廉价优势基础上的制造业外国投资不断上升,并向中国东部地区聚集,如果我们能通过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东部地区的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三个特大型都市圈,几十年以后其人口总量和制造业总量都将成为世界第一。因此,中国这一次新型工业化必将与城市化结合起来。32 建立和完
17、善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完善我国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F 从长期的角度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需要5。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必要的,这不仅仅是建设和谐社会涉及社会公平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一项有效率的经济行为。33 社会保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稳定器,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机制是我国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在全国范围里要求所有的城市都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我国流动人口的总体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有一些影响,但我国总体劳动力成本在世界上还是处
18、于低位的,因此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不会太大。同时,由于我们要求全国所有的城市都这样做,那么就可以杜绝以牺牲流动人口利益为主要内容的城市之间在吸引外资等方面的恶性竞争。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大大提高他们抵抗各类风险的能7力,降低风险程度,进而降低他们的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这对于我们改变当前储蓄过度而造成的内需不足和通货紧缩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如果从长远来讲,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将成为城里人,那么尽早建立他们的社会保障的个人账户对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而且越早建立越好,越早建立对社会来讲其负担越小。相反,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拖下去的话,
19、一是当前麻烦很多,碰到类似经济危机事件,将束手无策;二是给将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留下难以解决的包袱和隐患。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可能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4流动人口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的解决途径鉴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顺势吸纳进城务工的农民进入城镇系统也已是必然,同时考虑到目前存在的障碍因素,笔者认为,目前有两条途径可供选择:41 通过户籍变更,改革农民身份,变成“城里人“,进而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这种途径是在充分考虑到
20、现有户籍制度的前提下提出的办法。它承认现有户籍制度的合理性,承认并保留了由现存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城乡二元分割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居民在就业、住房、医疗等各方面的社会福利的差别。在此前提下,通过改变户籍身份,进而进入城镇系统,也理所当然地进入城镇社会保障系统。这里的关键是通过何种方式变更户籍。去年以来,各地纷纷推出新政策,上海、宁波、乌鲁木齐、石家庄等等先后打开户籍大门,上海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宁波取消农转非,乌鲁木齐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便可落户,石家庄市的力度更是前所未有,共推出七条入市标准,其中一条是只要被聘为合同制工人,工作期满两年的即可入户石家庄。这些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已经表明了今后
21、我国户籍迁移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基本思路,取消以商品粮为标准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代之以居住8地来划分城乡人口,以职业确定身份,建立以常住户口、暂居户口和寄居户口三种管理形式为基础的登记制度 6逐步实现居民身分证、公民出生证为主的证件化管理,实现以住户、生活基础为落户标准,同时与政策控制相结合的户口迁移制度。新的户籍制度的实现将最终取消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因此,通过变更户籍从而改变身份进入的途径随着城镇户籍制度要求的放宽将变得非常现实可行。42 通过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扩面将已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直接纳入。这种途径不考虑现存户籍制度,也不考虑由此带来的城乡人员身份的差别,以同工同权作为基本出发
22、点,这种同工同权既包括同样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也还包括进入工会等其他方面的权利7。从长远看,这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方式,有利于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打破城乡壁垒,也有利于体现公民的基本权利。它绕过了制约当前农村户口人员的户籍壁垒,无论户籍制度今后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以就业形式作为标准,以居住地为原则,在同一企业,无论你是农民工还是城镇职工,享有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目前,随着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由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向三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逐步扩大,通过这一途径也正在吸纳一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进入城镇社会保险范围。 但是,随着扩大覆盖面的进展缓慢,这一途径也受到限制。主要原因在于:一
23、是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城市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导向的三资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国有企业由于深化企业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尚处于严重的经营困难之中,加上城镇原有职工及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责任,使企业感到负担沉重。在这种背景下再吸纳进城农民工进入社保体系,企业承担的社会统筹保险金负担必然加重。因此扩面工作必然受到影响;二是一部分三资企业、个体私营业主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必然通过不为本企业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的办法来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因为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主缴纳社会保险费将直接增加开支,因此,对待扩面必然应付了事,只为少数企业骨干缴纳社会保险统筹费。甚至少数国有企业让大部分城镇职工下岗
24、,代之以农民工,也正是看中了用农民工的低成本,包括社会保险费的节省。而要解决这一难题,发挥社会保险的强制性作用固然重要,但根本的办法还在于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改革城镇就业制度,剥离职工与企业的关系。9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主要是以打零工或聘为合同制工人的方式实现就业的,其余多分布在商业服务领域自谋出路,他们的工作也多是填补城镇职工工作领域的空白,干城镇职工不愿意干的活。通过进一步深化城镇就业制度改革,取消录用新劳动力的户口限制,可以给进城农民以平等竞争的机会;通过进一步剥离城镇职工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关系,来模糊农民工与城镇职工身份上的差异,可以堵塞企业在用工方面的投机行为;可以通过鼓励
25、进城农民投资办厂、建店与从事个体经营,给予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等进一步扩宽就业渠道,特别是加快城市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总之,通过繁荣城市经济、破除城乡身份差异的办法最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利于这一途径的顺畅。4. 3 积极探索和建立适用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 对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现在的关键是进一步完善政策,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首先应该解决他们在工伤和大病医疗方面的突出问题,然后研究养老等问题。 首先,确立强制性工伤保险制度并将受职业病危害的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农民工同样享受工伤保险条例的保障。凡是与用
26、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他们办理参加工伤保险的手续;其次是医疗保险。应充分考虑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特点和就业方式,分阶段制定出符合农民工利益的特殊的社会保险政策,逐步解决农民工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农民工医疗保障具有特殊性,对于该低收入群体,完全依靠其自身的积累比较困难,需要有特殊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激励。对在城市就业、生活的,应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为宜,以保证他们与城镇职工享受平等的医疗保险权利。而对收入低或自愿选择的,也可以让他们以灵活就业的方式选择低缴费低待遇的办法,同时也为回乡参加当地农村合作医疗提供方便;最后,建立流动人口大病医疗保障是当务之急。大病往往会使其丧失基本的
27、劳动能力,失去收入来源,因病返贫通常影响到农村一个家庭的生存,应该为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建立大病医疗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双方负担,最终推进城乡协调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农村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接轨和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 逐步建立与流动性相适应的个人账户式养老保险制度。流动人口社会保险10体系应该适合流动人口特点,将他们交纳的社会保险金以个人账户的形式存在。这些个人账户基金在必要时可以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金统筹使用,但一旦个人需要流动时,个人账户应该跟随他一起流动,带到另外的城市,如果他永久性地回到尚未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原籍地时,可以一次性地提取现金。我们可将其称之为流动人
28、口“个人账户”的边际做实制度,该制度可以解决因流动人口的高度流动性所带来的困难,因而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在实现养老保险更高层次统筹、建立一个全国性支撑网络的基础上,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可行的。4. 4 通过建立完善长效融资机制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 从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看,政府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尤其如此。因为在这些国家,权力中心提供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愿望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的提高及政府直接投资职能逐步弱化,为政府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建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财力基础。 首先,通过优化财政支
29、出结构强化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将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的提供与管理纳入到城市卫生服务的管理体系中,政府要重点投入公共卫生领域,对妇幼保健领域实施补偿机制,要在有限的资源中,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当前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是,提高流动人口的计划免疫接种率和扩大重点人群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提高住院分娩率、提高重点传染病的诊治率;其次,设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基金。对流动人口突发的疾病和特困人口的危重疾病予以救助资助。建立流动人口大病贫困医疗救助制度,为贫困流动人口提供全面或部分医疗费用的补偿或减免,也是一个不可少的环节,这一点对贫困流动人口患重大传染病的医疗救助特别重要
30、,可防止他们因经济困难不去就医而导致产生传染病的扩散和流行。 最后,增加政府投入并通过合理的用工制度保障流动人口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流动人口的素质将成为我国发展制造业基地、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关键。如果他们的基本福利和社会保障得不到保证,就很难将他们培养为有更高追求、更符合现代化企业要求的产业工人。因此,完善流动人口的用工制度并加强监督管理,真正将劳动法落实并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还包括流动11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在当前教育资源有限、大部分地区无能力接受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情况下,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教育的投资,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保证流动人口子女都能接受教育。流入地政府应当承担流动儿童接
31、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对于财政负担较重的地区,采取省和中央财政分担的办法来解决。建立面向劳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是一项促进效率,兼顾公平竞争,允许差别,兴利除弊的制度。当然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如何使流动尽快纳入到社会保障网络中,体现社会保障公平公正的本质,不仅仅是流动人口个人的事情,更应该引起整个社会,尤其是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针对流动人口构建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只是过渡性的,在一定时期内,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在内容,资金来源,管理方式等方面还会有较大的差异,这一差异只能通过长期的发展和融合来逐渐消除。随着社
32、会发展和社会制度的逐步完善,这些针对不同身份的劳动者实行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会被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所代替。参考文献:1王树新.人口社会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5.2黄小花.中国人口与社会保障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1.3袁志刚.“流动人口”与社会保障.流动人口.各方言论EB/OL http:/ 宁波.科院人网,2008.6李远行. 经济危机下的中国农村J. 南风窗,2009,(3) 19-21致谢12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唐志文老师的悉心指导。唐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唐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
33、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另感谢各位老师昔日的精心教导,是他们让我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早日走上社会,回报一直支持我,鼓励我的家人们,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13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初探姓 名 陈 水 14考 籍 号 913308301710 所学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毕业院校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联系电话 13790329182 目 录摘要,关键词及引言 .1 1、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及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11.1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现状112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现状22、流动人口进入社会保障体系时存在的障碍221 制度上存在的障碍322 观念上的存在障碍.323 经济状况相对不稳定也构成一个障碍因素.52. 4 高度流动性是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大操作障碍53、建立和完善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64、流动人口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的解决途径741 通过户籍变更,改革农民身份,变成城里人,进而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71542 通过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扩面将已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直接纳入.84. 3 积极探索和建立适用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94. 4 通过建立完善长效融资机制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10参考文献 .11致谢.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