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西安城市结构与布局形态.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206748 上传时间:2019-07-2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67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城市结构与布局形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西安城市结构与布局形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西安城市结构与布局形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西安城市结构与布局形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 4北京规划建设西安城市结构与布局形态李红艳历史上的城市形态演变与布局特征西安地处关中平原, 背山面水, 土地肥沃, 交通贯通东西, 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 正是这些条件, 为古代城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相继成为 13 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 其中周、秦、 汉、 唐的都城建设考究, 对今日西安的城市布局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最早在西安地区建都的是周文王。公元前 11 世纪, 周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了国都丰京, 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灭商以后周朝发展的需要, 周武王又在沣河之东营建了新城称作镐京, 成为中国最早的一座双子城。 两座京城隔河相望, 一桥相通, 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

2、 周代的城市有一定的制度, 周礼 考工记 对其曾有描述 : “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 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有关城市形制的记载, 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秦国的都城咸阳位于渭水北岸,规模很大, 公元前 221 年,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 国力增强, 咸阳城内人口增加, 宫殿宗庙十分拥挤, 于是公元前212 年在渭水南岸另辟新区营建有名的阿房宫, 并在渭水之上架了沟通南北的渭水三桥, 形成了 “渭水贯都, 以象天汉, 横桥南渡, 以法牵牛” 的城市格局。汉灭秦以后, 刘邦在渭河以南建都, 取名长安。 汉长安城的布局与周

3、秦两代京城不同, 它不再是将都城先后建设在两个地点, 而是集中于一地。 但长安城在建设前没有统一的规划, 而是先利用一处秦代名叫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 不久又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 并在此基础上建造长安城。 汉武帝时又在城西修建建章宫, 并建城内桂宫、 明光宫。 宫殿建筑是汉长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宫殿分三大区, 城内有未央宫区、 长乐宫区, 城西墙外有建章宫区。 长安城中有八街钟鼓楼广场 (摄影 ; 成社)10 5北京规划建设九陌, 每面有三个城门。 汉长安城的平面形状为不规则正方形, 缺其西北角,因而过去称汉长安城为 “斗城”。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是当时世界

4、上最大的都城, 城市布局体现了 周礼 考工记中所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 平面布置方正规划, 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南北中轴线为朱雀大街。 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为皇城, 皇城左右有祖庙和社稷坛, 城的东南西各开三门。 城内的道路系统为严整的方形格网, 东西向14 条大街, 南北向 11 条大街, 棋盘式的路网将外郭城划分为 108 个坊和东、西两市, 城市布局严谨有序。 唐长安城建设的另一个特点是善于运用地形,城市建设与当地的地理特征紧密结合,如北部的大明宫建于龙首原上, 气势宏伟, 与南部的大雁塔位于一条轴线上, 大明宫、 大雁塔、 终南山遥相呼应,十分壮观。综上所述, 西安城无论是依山傍水

5、而建的丰、 镐京, 还是渭水贯都的咸阳宫 ; 无论是象征星斗的汉长安, 还是雄踞六坡的隋唐长安城 ; 或是龙脉贯通的明清西安府, 始终贯穿着山水相连, 龙脉并列 ; 棋盘路网, 中心高爽 ;象天法地, 因地制宜 ; 城城相属, 各具风格的独特的西安城市结构形态。西安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结构布局形态建国以后至今, 西安已完成了三次城市总体规划, 在历次总体规划中,主要延续城市的传统格局, 同时结合当时的城市建设需要, 确定了相应的城市结构形态。在第一次总体规划 ( 1953 1972年) 中, 形成了东郊军工城、 西郊电子城、 南郊文教区和北郊仓储区的城市格局, 为西安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

6、基础。 城市建设避开周、 秦、 汉、 唐四大遗址地区, 保护了大批历史文化遗址和文物, 同时, 吸取汉、 唐长安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传统, 沿袭了唐长安城棋盘路网和轴线对称的整体格局。第二次总体规划 (1980 2000 年 )确立了以明城的方整城区为中心, 继承和发展唐长安城棋盘式路网、 轴线对称的布局特点, 以显示唐城的宏大规模, 保持明城的严谨格局, 保护周、秦、 汉、 唐重大遗址为特点, 选择了新区围绕老城发展的结构模式, 形成了较为理想的中心城市的完整形态。 城市主要向东南、 西南两个方向发展, 开辟新的功能区, 构筑起西安现代城市的基本框架。上世纪 90 年代初编制完成的西安市第三次城

7、市总体规划 (1995 2010年 ) , 按照 “保护古城, 降低密度, 控制规模, 节约土地, 优化环境, 发展组团, 基础先行, 改善中心” 的原则, 保持和发展了传统的城市格局与风貌,确定西安的城市结构和布局形态为 :中心集团, 外围组团, 轴向布点, 带状发展, 形成中心城市、 卫星城、 建制镇三级城镇体系 ; 组团之间以城市快速路相连接, 各具特色, 独立发展 ; 中心城市与组团中间地带为生态区。 市区道路网布局继承唐长安城方格网的格局, 采取棋盘、 环状加放射的模式, 组成二轴三环八放射、 内外结合的干道环路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目前,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 西安正以前所未有

8、的速度发展,“中心集团, 外围组团” 式的城市格局10 6北京规划建设已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老城的过度集中已经对老城保护构成威胁, 城市必须防范 “摊大饼” 的现象继续蔓延, 因此, 十分有必要对城市形态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西安现已初步形成了 “中心集团、外围组团、 轴向布点, 带状发展” 为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 第三次总体规划( 1995 2010 年) 所确定的城市布局、道路交通骨架、 城市公共设施、 基础设施的近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有力地促进了西安的经济建设, 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城市布局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城市骨架尚未拉开, “中心集团、 外围组团

9、” 的城市结构模式尚需进一步完善。 在规划实施中, 由于缺乏政策、 用地等方面的引导, 导致外围组团没有步入良性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没能起到疏解古城职能, 缓解老城压力的作用。二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依然存在。 西安的中心市区叠加在隋、 唐长安城和明清西安府的老城之上, 一些重大遗址也多集中在这个区域, 而这一区域多年来一直是政治、 经济、 文化、 交通的中心。 随着城市的发展, 老城内交通、 人居环境等问题逐步暴露, 保护更新与城市建设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迫切需要发展新的城市中心来疏解老城的功能。三是土地供应计划性和导向性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 国务院批准西安市 1997 2010

10、 年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13.5 万亩, 到 2002 年底城市建设实际占用耕 地已达到了 12.37 万亩, 今后 8年的用地总指标只剩下 1.13 万亩, 城市建设用地的矛盾十分突出。 在城市土地的使用上, 老城区利用强度过大, 南郊、 北郊用地过紧, 东郊、 西郊土地开发利用偏低, 全市现有土地利用失衡。 因此, 清理盘活土地的任务十分艰巨。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城市大型公共设施、 基础设施水平相对滞后, 因此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任务繁重。西安城市结构布局形态为保护西安的古都特色, 我们就要从历史的记载、 遗迹、 遗存中寻找思路, 使古都的

11、文脉继续得以传承。 然而由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 近 50 年来西安古都已经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而且今日的城市发展速度快, 人口大量集中于城市, 所以我们也需要充分了解现实情况和未来的需要。九宫格局的城市布局模式西安这块土地上曾经是周、 秦、汉、 唐的都城所在地, 现在虽无法考证周代丰京、 镐京的确切平面布局, 但是从 周礼 考工记 中的记载可见一斑,关于秦、 汉城市平面布局的史料也不多, 记载最为完整的是唐长安城的布局, 而且它对现代西安的城市形态也影响最大。 从古代都城营建的模式来看,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特点。轴线对称的城市格局周礼 考工记 中所记载的都城模式是宫城位于城市中央, 左为祖庙,

12、右为社稷, 宫城的南北向轴线为全城的主轴线。 唐长安城也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 以南北向的朱雀大街为纵向主轴, 正对皇城及宫城大门。 城内 108 个坊沿朱雀大街对称布局, 东西两市分别位于长安城的东、 西两侧。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周礼 考工记 中所记载的是中国最早的都城营建模式, 其中对道路系统的描述是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城市中九条纵街, 九条横街, 方正规整, 纵横交错, 这种道路系统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显著。 唐长安城的道路犹如棋盘, 东西向 14 条大街, 南北向11 条大街, 将长安城划分为整齐划一的坊里格局。那么现代西安应如何传承历史上小九宫格局九宫格局10 7北京规划

13、建设城市布局的精华呢?在西安市第四次总体规划 (2004 2020 年 ) 修编中, 规划师结合现代西安的布局特点, 提出“九宫格局” 的发展模式。 韩骥先生在九宫格局 一文中指出 : 九宫格局起源于 5000 年前农田耕作上运用的 “井田制度”。 最早是在黄帝时期, 将田地用 “井” 字型的道路划分为九块, 在中间的地块上开挖水井, 周围的八块土地用于耕作, 八家共同使用中间的水井。 到了周 代, “井田制度” 更加完善,将 900 亩之地划分为九区, “每区百亩, 中间一区为公田, 周边八区为私田, 以助耕公田抵私田之赋税”。 九宫格局蕴涵宇宙象征主义, 是由周代人们心目中的宇宙之象 “太

14、极八卦” 推演而出。 如 周礼 考工记 中所记载 的王城以宫城为中心, 宫城处于太极之位, 而太极正是宇宙之始, 显示天子的中心地位。“九宫格局” 包括大九宫和小九宫。 西安市域范围内 (即西安行政辖区范围内) 形成虚实相当的大九宫格局,以 84 平方公里的唐长安城为中心, 北面为泾河工业城高陵, 南面为体现长安文化的韦曲, 东面为以秦兵马俑和唐华清池而著称的临潼, 西面为咸阳,东北方向为阎良航空科技城, 东南方向为蓝田玉石城, 西北方向为三原, 西南方向为周至老子文化城和户县农民画城。西安主城区内形成小九宫格局,即大九宫中中间一格的布局。 小九宫的中心是西安老城 (即明清西安城府所在地),

15、东西郊为工业区, 南郊为文教科研区, 北郊为经济技术开发区, 东北为 灞生态保护区, 东南为曲江新区, 西北为汉城遗址保护区, 西南为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安九宫格局的发展模式是对中国古代城市格局的继承, 在空间形态上延续了历史的文脉。 当然, 不管是大九宫还是小九宫, 已不是严格意义上方正整齐的九宫格, 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且现代城市交通、 信息、 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已是古代无法比拟的, 城市形态不可能是严整的理想形态了。 但是, 西安九宫格局的发展模式和古都西安的历史地位依然是十分吻合的。一城多心的城市结构形态城市分散发展理论最早是由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 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为中心城

16、市, 若干田园城市围绕在中心城市周边, 由城市干道与其相连, 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 包括耕地、牧场、 农业学院、 疗养院等, 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为 3 万人, 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为 5.8 万人。 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虽然只是一种理想模式, 但他所提出的通过田园城市分散中心城市的思想对以后的城市规划有深远的影响。西安上世纪 50 年代、 80 年代的总体规划主要由城市中心向外伸展, 90年代的总体规划出现了外围组团, 并以城市生态绿地作为隔离带, 防止城市用地向外蔓延。 但是这些组团规模小, 没有和中心城市在功能、 规模上形成互补的关系, 因此, 城市发展仍然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市范围内。目前,

17、西安中心市区的周边有高陵、 韦曲、 临潼、 阎良、 蓝田、 三原,周至、 户县等多个区县, 目前已具有一定的 规模, 但是如何使这些地区缓解西安中心市区的人口压力, 吸引农村就业人口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要求城市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供人们生活居住, 现有的以老城为中心, 向外扩展的城市布局方式必然会带来许多城市病。 因此, 西安未来的发展需要多中心 分散式的城市结构。根据西安的城市现状, 综合分析西安的用地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在富有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特色的 “九宫格局” 模式的基础上, 以交通轴为导向, 以功能区为实体, 以生态林带为间隔, 建设外围新城。 在西安市区范围内形成

18、 “一城多心” 的格局, 一城, 即西安主城区, 是市域范围内的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是中国重要的教育、 科研、 装备制造业、 高新技术产业、 现代化的服务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国际旅游中心和区域性信息、 商贸、 金融中心。 多心, 指城市新城, 即在东部形成以旅游产业为主的临潼新城 ; 在东北部形成以航空航天产业为主的阎良新城 ; 在渭北形成以高科技农副产品深加工、 能源、 精密化工、 汽车制造为主的泾渭新城。 作为西安的城市新城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 功能配套完善, 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 适合大规模的住宅区建设和工商业发展,建立独立的行政管理机构, 促进主城区的经济发展,

19、与主城区形成功能互补关系。结论在西安这块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建设城市, 规划师一定要慎之又慎。 既要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 又要给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在西安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中 , 规划了市域范围内的大九宫格局, 市区范围内的“一城多心” 格局, 主城区范围内的小九宫格局。 这种新旧分制、 九宫格局、多中心分散式的城市结构既传承了历史, 又为今后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 是中国传统空间格局与现代城市建设需要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1 韩骥 . 九宫格局 . 西安城市设计 . 西安市规划局 .20042 李德华 . 城市规划原理 ( 第三版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3 城市规划原理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 .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4 西安市规划局 . 西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20025 韩骥等 . 当代西安城市建设 .19846 西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西安市 2004-2020 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大纲 .2004作者单位 :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责任编辑 : 文爱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