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类型训诂学A卷.doc

  • 上传人:w89153
  • 文档编号:9198297
  • 上传时间:2019-07-29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1.57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训诂学A卷.doc
    资源描述:

    1、1训诂学一、解释 10 个训诂术语(20) 。1、貌:一般用于形容词或动词后,表示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样子” 。例: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 ”何晏注:莞尔,小笑貌。2、谓:用于释义,多用于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例: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注:美人,谓怀王。3、读如,读若:注音,可作音韵学研究资料。2例:礼记中庸:“壶戎衣而有天下。 ”郑笺:衣读如殷。4、读曰,读为:破假借字。例:尚书尧典:“黎民于变时庸。 ”伪孔传:时读曰是。5、浑言,析言:用于辨析同义词(两者同时出现) 。例:说文疒部:“病,疾加也。 ”“疾,病也。 ”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 则疾亦病也

    2、。6、曰,为,谓之:释义,辨析同义词(近义词) 。例: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郑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7、之言,之为言:释义,声训。例: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8、某,某也:释义。例:诗秦风蒹葭:“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毛传:晞,干也。9、反训:古汉语中特殊的字义训诂现象。一个有相反的两义,叫反训,又叫美恶不嫌同名。例:治:在天下大治中,义为“太平” ;郭璞:尔雅传: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中“治”则为“乱” 。10、互文见义:指上下相句或同一句中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例:“秦时明月汉时关” 。二、介绍古代的 5 部训诂学专著(20) 。1、 尔雅尔雅是中国最早

    3、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 ,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 “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它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它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尔雅全书收词语 4300 多个,分为 2091 个条目。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 、 “释言”等 19 篇。这 19 篇的前 3 篇与后 16 篇有显著的区别,可以分成两大类。前 3 篇,即

    4、“释诂” 、 “释言”、 “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后16 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2、 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简称方言 ,西汉扬雄著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方言比较词汇集,共 13 卷,全书将汉字分为 540 个部首,共分析了九千多个汉字。总汇了从先秦到汉代两个时代的方言。它的内容体例包括:列举若干同义词,用一个常用词来解释;用“通语” (共同语)解释方言;编排体例虽不像象尔雅那样明确地标明门类,但也基本采用分类编次法。 方言具有重要的的语言文化价值。首先, 方言开创了描写方言学的科学方法。其编写体例是以意义为单位

    5、,一条一条收集方言资料的。每条先列出不同方言区对某一词语的不同说法,然后用一个比较常见的大家都能懂的雅言对它们进行解释,使书面语与口语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雅言与方言共存的两个语言体系。其次,用共同语解释方语。再次,扬雄的方言注意从音理学的角度对汉语方言内部的语音变化进行分析。最后, 方言反映的汉代方言区划 。总之,扬雄的方言 ,是汉语方言第一书,是西汉乃至更早的汉语口语活化石,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 。3、 说文解字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的工具书。 说文解字 ,简称说 文 ,汉朝许慎编著,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词典。3原书作于 100 年到

    6、 121 年,现已失落,传至今日的大多是是宋朝版本,或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 540 部首,收字 9353 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 1163 个,共 10516 字。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文、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书中关于秦汉时期全国各地方言的介绍使其成为了解中国的古方言一本参考书籍。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 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

    7、经济、风俗、文化习惯等等。由此可见, 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4、释名释名我国东汉末年出现了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这就是释名。作者是刘熙,共 8 卷 27 篇。刘熙解释名源,采用的是声训的方式。所谓声训,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但全书的名物语词都用声训来解释,则释名为第一书,是刘熙的独创。释名中的声训,从训释词和被训释词的关系来看,大致有几种情况,即: 或同音,或音近,或双声,或叠韵,释名在用一个字做声训之后,还接着说明用该字释义的理由。这样也就从音义的结合上说明了一个名称的来由。该书具有较高的价值,是“声训”方法的集大成之作,同时它保存了

    8、很多词语古义,记录很多名物、典制、风俗习惯,为汉语语源探寻提供了线索。5、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注是清代知名学者段玉裁的代表性作品。该书校勘说文的不足之处,对说文本身进行了一些发凡起例,对许慎的不足于以批评,注释过程中注意到了词义的历史性及发展演变规律,注意到了同源词的探讨和同义词的辨析。 说文解字注是徐锴说文系传以后的首部说文注释书。它阐发了蕴藏于说文解字内的体例,使简奥的原本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有利于后人学习、研究。在考求字义时,注重形、音、义的互相推求,综合分析,于许慎析义的基础上,大加扩展,旁征博引,所引之书达 226 种之多。所以本书在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词义学等方面的成就是卓著的

    9、。同时,这部书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先秦古文字的形体,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集中了汉代训诂学的成就,还蕴涵着丰富的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方言、俗语方面的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后世学者所注重,奉为文字训诂之学的巨作。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过分自信,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对说文作任意改动以及过分相信许慎的说解,拘泥于小篆形体而强作解释。三、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 5 种训诂方法(20) 。1、据古训。包括查字典、辞书;查前人的注释。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查尔雅 、 方言 、 说文解字 、 释名 、 广雅 、 广韵 、 集韵 、 一

    10、切经音义(玄 英、慧琳各著一部)尔雅释山:“石戴上谓之崔嵬。 ”郭璞注:“石山上有土。 ”尔雅释山:“土戴石谓之砠。 ”郭璞注:“土山上有石。 ”救火 说文解字:“救,止也” 。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 ”4尔雅释诂:“淹,久也。 ”楚辞七谏:“身被疾而不间兮。 ”方言:“南楚病愈谓之间。 ”2、辨字形。例:水经注湍水注:“墓有碑,碑背刊云“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丹器不藏”嗟矣世人,幸勿我伤。 ”戴震:“丹,近刻讹作凡器。 ”王国维水经注校:“丹器作凡器。 ”清代赵一清:“丹器应作 器。 ” (瓦) 。见干禄字书:“ 瓦,上俗下正。 ”五经文字卷下瓦部:“瓦,土器也,象形。作 讹。

    11、瓦器,即陶器” 。3、考异文。异文:是指一句话中的某一个字,在不同版本或篇目中换成了另一个字,叫异文。异文在文献整理时有重要作用。例:杜甫亦从孙济:“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 ”全唐诗于“知”下出异文“委” 。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 ”一书作“何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因声求义。右文说:“沈括梦溪笔谈转载北宋年间王圣美的观点,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文字书皆从左事,凡字其类在左,其声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 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贱为义也。”声符:表音;表义(

    12、特殊) 。 一般形声字:形符(意义) ;声符(声音) 。例:戋:小浅:水小 钱:金子小 残:骨头小 贱:贝之小线:丝缕小 笺:竹简之小 栈:竹木散材之小 盏:酒器之小溅:水所扬之细末 栈:小饮 践:轻踩,轻踏5、排比归纳。把同一个字的不同用例放在一起或把含有相同语素的词放在一起归纳出其词义。高僧传: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时襄阳习凿齿锋辩大逸,笼罩当时。 ”高僧传:“齐京师湘官寺释弘充,充既思入玄微,心解天逸,”天 、逸a、天:把含“天”这个语素的词放在一起来考察。天挺 高僧传:晋长安三县摩罗刹“邈矣护公,天挺弘,濯足流沙” 。天拔 高僧传:晋建康建初寺莫不叹其自然天拔,悟得非常。天绝 高僧传:宋

    13、京师求那跋 妙辨天绝。 天:高,超出,卓著。b、逸:秀逸、俊逸、雄逸、高逸。 高,超出。三国志: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四、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 (40):5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中“只是”的解释,古典文学界对此素来有不同意见。以为“只是”当即现代语义“只不过” “但是” “怎奈”之类意思。但周汝昌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 9 月第 14 次印刷本)中指出:“李商隐本集中只是多见,皆非近代转折词义。 ”请你把李商隐诗集中的所有含有“只是”的诗句找出来进行排比归纳,运用我们所学的训诂学知识解释乐游原中“只是”的正确含义。1、此情可待成追忆,

    14、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七律第八句2、年华无一事,只是自伤春。 清河五律第八句3、杨朱不用劝,只是更沾巾。 离席五律第八句4、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访秋五律第八句5、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柳枝五首其五,五绝第四句6、未曾容獭祭,只是猪从猪。 异俗二首其二,五律第四句7、嫦娥无粉黛,只是呈婵娟。 秋月五律第八句8、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五律第四句1、关于“只是”一词,现在通行的有以下几种意思:(1)在现代汉语中表转折,相当于“仅仅、然而、但是” ;(2)表示强调限于某个情况或范围,相当于“正是”或“一向。 ”其中(1)的解释历来是注释书通常采用的,按照这种解释,则这句话的意思为“

    15、夕阳无限的美好,但是却已经到了黄昏” 。按照(2)的解释为“夕阳无限的美好,真是因为它到了黄昏。 ”此说最早由入矢义高提出,周汝昌曾做过详细的解释。引发了很多争论。在前面的诗句中, “只是”的意思分别是:1、 “正是在当时,已经”之意,并非逆接,只是强调作用。2、因无事可做,只能是自感伤春而已,表限定。3、无论怎么劝,一直在路上哭, “只是更沾巾” ,起强调作用。4、意思为, “殷勤地访秋,只是看到了枫叶” ,表限定。5、意思为“无论湖上如何眺望,只是看到了鸳鸯” ,表限定。6、意思是“只要是猪就可以想到的” ,表强调。7、此处如果按照上文(2)的解释, “没有化妆,正是因为美丽”翻译不通。这仍是派生“只是”的用法,必须用引申的意义才容易理解,表逆接。但表理论上的逆接,因为“只是”用月光来比喻女性的魅力。从上来看, “只是”在乐游原中,并非是“一向、只是”这种基本的用法,而是派生的用法,并非是转折,而表强调或限定,意思是“正是” 、 “一向” 。6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训诂学A卷.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919829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