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诗词楹联常识.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9197738 上传时间:2019-07-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楹联常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诗词楹联常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诗词楹联常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诗词楹联常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诗词楹联常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节 诗词楹联常识一、近体格律诗近体诗,就是唐朝的诗。唐朝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的诗,全部称为“古体诗” 。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诗规矩的诗,也称为古体诗。(一)近体诗固定的格式和规律1字数 句子格式有两种:每句五字称“五言” ,每句七字称“七言。2句数 诗的句数有四句和八句两种。四句一首的叫“绝句” ,八句一首的叫“律诗” 。五言四句的称“五言绝句” ,简称“五绝” 。七言四句的称“七言绝句” ,简称“七绝” 。五言八句的称“五言律诗” ,简称“五律” 。七言八句的称“七言律诗” ,简称“七律” 。3平仄 近体格律诗中四个字的词组,一般都是按“平平仄仄” 、 “仄仄平平”方式组合。这

2、样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有韵律之美。4押韵 绝句、律诗一律押平声韵,不换韵。 “押韵”也叫“叶韵” 。平起的诗首句起韵,仄起的诗第二句起韵,其下都是隔句押韵。5对句 对句又称“对偶”或“对仗” ,就是上下两句配成对,字句平仄要相对,而且字义也要相对。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各自对仗。绝句只要求平仄相对,而不要求字义上相对。所谓对仗,具体说就是:平仄要相反;语法结构,甚至修辞方式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二)怎样分平仄平仄是格律诗中的重要因素。作格律诗必须学会调平仄,然后按规定的平仄格式去创作。平声字读音较为舒

3、和、悠扬,上、去、入三个调类的字则比较曲折、急促。作诗的人,为了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使音节显得有起伏,能生动,就把平声字与上、去、入三声字交错在诗句中使用。因为上、去、入三声字读起来险仄、急促,所以就以“仄”字来代替,这就是平仄音律的得名由来。从六朝以来,即以平、上(shng) 、去、入四个字来作四种声调的代名词。 “平声”就是调值与“平”字相当的声调,上、去、入可依此类推。明朝真空和尚曾在玉钥匙歌诀中提出四句口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后来康熙字典沿用了这个歌诀。虽然,歌诀对调值的描述不够科学,但不失为一种分辨四声的简易方法。说普通话的人如何分平

4、仄由于普通话里,古入声字被分派到了平(阴平、阳平) 、上、去三声里,所以最笨的办法,就是把约 650 个入声字都死记下来,除开这些字以后,其余的字,第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声。那就基本上没有问题了。可是。650 个入声字,死背起来,也不是一件令人高兴得起来的事。为了减轻大家的压力,我们选了 159 个混在平声字里的入声字(约占入声字的 25%) 。没事的时候,多看它两眼,看熟了,就好把它们从平声字里逮出来了。混在阴平里的入声字(77 个)八 拔 菠 拨 钵 逼 插 拆 出 吃 答 滳 督 秃 突 掇 刮 搁 胳 疙割 鸽 聒 豁 喝 壹 揖 夹 激 击 迹 绩 积 鞠 喀 磕 瞌 窟

5、 哭 拉黑 摸 劈 朴 七 漆 掐 曲 屈 杉 杀 塞 虱 湿 失 叔 刷 塌 踏 托脱 剔 踢 屋 瞎 膝 悉 息 析 昔 夕 锡 压 摘 只 织 汁混在阳平里的入声字(82 个)白 脖 博 雹 驳 钹 鼻 达 敌 读 犊 牍 独 毒 踱 夺 额 服 福 弗伏 格 阁 革 隔 葛 国 猾 滑 盒 劾 涸 斛 忽 及 急 吉 棘 即 集亟 脊 疾 夹 菊 局 咳 勺 舌 赎 孰 术 俗 习 席 龚 檄 十 石 食蚀 实 辖 铡 札 宅 窄 贼 竹 烛 逐 足 卒 族 粥 轴 直 殖 执 侄职 昨帮讲四川话的人分平仄讲四川话的人比讲普通话的人分平仄,有一个的方便的地方,就是在四川话里,旧的入声字

6、,都归并到了阳平里,没有象普通话那样“入派三声” 。所以,用四川话念出来的第一声,必然是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必然是仄声。第二声里,除去入声字,都是平声,被排除的入声字,当然是仄声。如何排除第二声里混入的入声字呢?这里介绍一个方法,那就是,在第四声念完后,念出短促的“第五声” 。读“第五声”的字就是入声字。从“第五声”还可类推出一些入声字。举例:1,天 田 舔 tian(52) 铁田和铁,不同音,田是平声,铁是入声字。类推:贴、帖、特、忑、忒,是仄(入)声字。2,妈 麻 马 骂 灭麻与灭,不同音,麻上平声,灭是入声字。类推:蔑、篾、脉。3,摸 沫 抹 磨 沫沫与沫,同音,沫是入声字。类推:末、

7、膜、没有、陌、 、墨、殁、莫、漠。这个方法不科学,也不万能,但可以帮我们从阳平里排除一些入声字。(三)格律诗的押韵和平仄格式 押韵,是指在需要押韵的韵位用同一个韵(或邻近韵)的字,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美。押韵字称为“韵脚” 。律诗押韵的原则是,每联的对句必须押韵,即二、四、六句押韵;而且只押平声韵(仄声韵极少) ,一韵到底;首联出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前人作诗一般都是用“平水韵” 。 “平水韵”基本上是用的隋唐音。律诗平仄搭配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对” 。即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首字的平仄必须相对,而绝不能相同。其目的是为了在一联中声调有变化,念起来抑扬顿挫,和谐优美。二是“粘” 。 “

8、粘”是指下一联出句的首字和上一联对句的首字平仄必须相同,即“粘”在一起。这样就会使上下两联的平仄不雷同而有变化。律诗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组,平仄基本格式有两个:(A)平平仄仄(平起式)(B)仄仄平平(仄起式)如果要组成五言律诗,其基本格式则在(A )式即平起格式前后各加一个平声,成为:(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在(B)式即仄起格式前后各加一个仄声,成为:(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五言律诗平仄基本格式有以上四个。然后,按照“对” 、 “粘”以及押韵原则的要求就可以把五律平仄的格式归纳出来。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以仄起为常见。七律的基本格式是在五律基本格式前加两个“平”或两个“仄” ,即:

9、(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然后仍然按“对” 、 “粘”及押韵原则要求归纳出七律平仄的四种格式。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轨,仍以仄起为常见。作诗通常按以上格式去搭配平仄,但也可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掌握,即第一、三、五字的平仄有时是可平可仄的,但第二、四、六字一定要严格按平仄规定,不能改变。了解律诗的格律,绝句的格律也就容易掌握了。绝,即断绝、截断的意思。绝句即截取八句律诗中的四句而成。二、词(一) 词的形式词的形式名称叫做词牌。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名称。 “牌”就是“谱” ,词牌是歌谱的意思,犹如现代民歌有杨柳青 、 紫竹调等,写作时

10、可以按照它们的曲谱填上歌辞一样。所以,古人把按照词牌写词叫做“填词” 。后来,词的曲调逐渐遗失,词牌就由乐曲的名称变成种种特殊的格式,即专供人们填词时遵循的有关字数、句数、分段、平仄、押韵等的文学形式。不同的词牌,有着各自不同的字数、句数、分段、平仄和押韵的要求。填词时必须按照词谱,不可移易。这样,就需要查对词律 、 词谱等一类工具书;或者熟背几首名篇,按前人的格式,谱上时代的新内容。(二) 、词的押韵词的押韵不同于近体诗和古体诗的押韵,主要区别在于:一是韵部不同于诗韵;二是上去通押;三是押韵的方式多样。1、词的韵部唐宋时代只有写诗的诗韵,没有填词的词韵;至少,今天还没有找到唐宋人所用的词韵书

11、籍。其实,词最初是民间的歌辞,它的押韵,必然要比用作科举考试的诗韵为宽。2、上、去通押近体诗只押平声韵;古体诗也可押仄声韵,但必须同一声调的字才能押韵。虽然在某些古体诗中也有上、去通押的情况,但毕竟是个别现象。从词的押韵来看,上、去通押的现象就比较普遍。例如,范仲淹的名作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以上声字“起” 、 “示里” 、“里”与去声字“异” 、 “意” 、 “闭” 、 “计” 、 “地” 、 “寐” 、 “泪”押韵。总之,词的押韵实际上可归为三声:平声、仄声(上、去) 、入声。3、押韵的方式多样词的押韵,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1)一韵到底。如十六字令 、 沁园春通篇押平声韵, 如梦令

12、、 卜算子通篇押仄声韵, 忆秦娥 、满江红通篇押入声韵,等等。(2)转韵。有的词牌规定要转韵,如清平乐上阕为仄声韵,下阕为平声韵,全篇共押两个韵。 菩萨蛮 ,全词共押四个不同的韵。(3)平仄互押。如西江月上下阕各有三句押韵,前两句用平声字,后面一句用仄声字。根据词牌规定,这个仄声字必须与前面两句的平声字同一韵部(词韵的韵部) ,即韵母必须相同。(4)交替押韵。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上下阕基本上都押平声韵。然而,在上阕中间,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两句, “去、宇”为韵,押入声;下阕中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 “合、缺”为韵,押入声。上下阕的押韵都是由平转仄,再由仄转平。但是

13、,这个平声韵是通篇从头贯穿到底的,而那两个仄声韵,却只是分别插在两阕中间的,形成了交替押韵的现象。(三)词的句式及平仄安排词有不同字数,不同平仄的各种句式,大体可以分为律句和非律句两类。词中的律句,平仄格式与近体诗的句式相同,即以两字为一个节奏点,平仄交替,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并须避免孤平与下三连。这类句式可以说是律诗的句式在词中的运用。律句在词中占绝大多数;只有象雨霖铃等个别词牌,基本上不用律句。非律句是词中的特有句式。三 楹联 (一) 楹联六要素1,字句对等 字句相等是指上下联的字数和句数都相等的意思,这是对联的第一个要素。有些书本上讲,对联的第一个要素是“字数相等” ,这不全面。 “

14、字数相等”只意味着上联字数总和与下联字数相等,而事实上,对联有短句联、双句联、多句联的不同,因此,不仅要求上下联字数总和相等,而且上下联句子多少也相等,即字相对,句也相对,方成为其对联。对联不管长短,都具有上下联字句相等这一要素。对仗的“仗”是取仪仗的意思,仪仗队总是两两相对,排列得十分整齐。对联也讲对仗,字相对,句也相对。 2、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又一要素。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或词组必须有相同的词性才能构成对仗。要做到词性相当,首先要弄清楚古人对词的分类。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按照诗的对仗,词可以分为九类,就是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虚词、代词等。古

15、人属对一般把字(词)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 ”所谓的“实、虚、死、活” ,就是词性概念。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 ,也就是要求下联的词与上联的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3 、 结构相应 所谓结构相应,就是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也就是说,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如果上联是主、谓、宾结构,下联是主、谓、补结构,就没有对好。在要求大的句法结构对称

16、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4、节奏相称 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也称为音步。所谓节奏相称,是指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也就是指上下联的句式一样。短联如此,较长的联也如此。5、语意相关 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所谓相联,一般地说,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题,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一副对联如果只求形式上的一致,不求内容上的统一,那就会留下拼凑的痕迹,不是好联。6、平仄相对 关于“平仄和谐”的最基本的要求是: (1) 、古四声与今四声不能混用。四声是汉语音律的具体表现,它是

17、按照汉语发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等特点分为四种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略有不同,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中,以平声字为“平” ,上声、去声、入声字都为“仄” ;而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是“平” ,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是“仄” 。古四声中的入声字在今四声中被分别归入去声、上声或阳平中,因此,有些字在古四声中是仄声,在今四声中可能是平声。例如,一、八、国。在对联的平仄问题上,现在有“现代派”和“传统派”两种不同的意见。目前,在实践创作中基本上有一个共识,就是“双轨制” ,古四声和今四声并存,但不能混用。 (2) 、平仄交替与平仄相对。对联的

18、上下联各联内部平仄要交替,即节奏的安排上,一句中基本上为平仄交替,不能一句话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而上下互相对应的字,则要求平仄相对,即平仄相反。按照这一规律,上下联内部平仄交替,而上下联之间平仄对立,才能造成回环起伏的旋律,使对联的节奏鲜明和谐、悦耳动听,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在一些对联的创作中,声调的掌握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上下联相同的位置上,允许个别字不是平仄相对,这是根据七言律诗平仄规律的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沿袭下来的,但,这也要考虑音步,每一个音步中总是最后一个音节重读,在这些节奏点上必须平仄相对。 (3) 、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 ,就是上联最末一个字必须是仄声,

19、下联最末一个字必须是平声,这是对联创作中必须遵守的。这是因为,仄声字洪亮,有顿挫意,而平声字韵味舒长,有悠扬不尽的韵味,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稳定感。 为了初学入门,可以定一条“简行易记”的规则,尔后不断深化。那就是:上联单句逢双字平仄交替,多句末一字平仄交替,句末仄声;下联对句逢双字和多句末一字与上联平仄相对,句末平声。还有,独字句或三字以上的专用词语也作为一个音节处理。 (二)撰联七忌 (1)忌合掌。 撰写对联,必须上下联异义相配,方为合格。有人对“词性相同”这一要素产生误解,以为上下同义便是对仗工整,其实是犯了“合掌”的毛病。 “合掌”是作联之大忌。什么叫“合掌”呢 两只手掌,本为对称

20、,合而为一相对称便叫“合掌” 。 “合掌”是比喻上下联的对仗在意义上相似、雷同或差异不大。(2)忌不规则重字。 对联中,对于规则重字是允许的,且往往也是遣词造句的一个修饰手段。但上下联的用字不能不规则地重复。这是对联创作中忌讳的一点。(3)忌失对。 撰联时,如上联复用了三个相同的字(如“海”字) ,下联也必须用三个相同的字(如“山”字)去对,如果少用一个就是失对。再如上联某处用了数词,下联相对处也要用一个恰当的数词去对,否则也算失对。失对更是对联之大忌。(4)忌乱脚。 对联中,上联必须仄声收,下联必须平声收。如果联末平对平,或仄对仄,为乱脚。乱脚也是撰联大忌。(5)忌孤平。 一般来讲,在五言、

21、六言、七言联句的下联中,如果按照“一、三、五不论”的说法,往往容易犯“孤平”的毛病。所谓“孤平” ,就是指在平脚句里,除句尾是平声字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被夹持在两个或多个仄声之间。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律,第三字不论便只留一个平声,属孤平。这是撰联之大忌。 (6)忌三平尾。 所谓“三平尾” ,就是下联末尾三字都是平声。这也是撰联之忌,但往往为联家所疏忽。(7)忌上重下轻。 撰联忌上联气盛,下联气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三)对联的分类 1、从写作方法上分类,有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 正对就是上下联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如两山对峙

22、,山根相连;或似两湖相联,水脉相通。正对是对联中最常见的。2)反对。 反对就是上下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引人注目,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3)串对。 又叫流水对,上下联的意思是顺承的、连贯的,只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表达,如果将上下联独立起来,意义就不完整。串联的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2 从内容上分类,有述事联、状景联、抒情联、晓理联、评论联等。 1)述事联 述事联是指直接陈述某件事情的对联。 2)状景联 状景联是指描写景物的对联。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状景联,而且有许多佳作。 3)抒情联 是指作者所寄托的或抒发自己感情的对联。4)晓

23、理联 晓理联是指用意味深长的语句作成对联,告诉人们某种哲理。5)评论联 评论联是指对某件事或某人物进行评论的对联。3、从字数上分类,有短联、中等联、长联等。 1)短联 是指字数较少,一般不需要在文中断句的对联,通常以五字七字为主。 2)中等联,是指比短联长、比长联短的对联,一般在十字至二十五字间。 3)长联,一般地说,是指全联超过四十个字的对联。把四十字作为长联的起点,是清人梁章鉅提出的。至于平时有人把二十多字至三十多字一副的也叫“长联” ,4、从联语出处分类,有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和创作联等。1)集句联,是指全用古人诗中现成的句子组成对联。 2)集字联,是指集古人某碑帖中的字组成对联。 3

24、)摘句联,是指直接摘取他人诗文中的偶句并书写的对联。 5 从应用范围上分类,有门联、装饰联、交际联等。这种分类方式比较实用,也是最为普遍采用的分类方式。 1)门联,是指贴在大门上的对联,或者雕刻、嵌缀在大门上的永久性对联。门联中,用得最多的,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节日用联。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除了放鞭炮、吃团圆饭、逛庙会、相互拜年等方式表示庆贺外,贴春联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烘托节日气氛的形式。中国幅员广大,又是一个拥有 56 个民族的国家,过春节时,别的庆祝方式有同有异,但贴春联这一习俗却是极为普遍的。春节来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不论城市、乡村,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一副春联,为节日溢彩增辉。 2)春联的突出特点是吉利话多,共性多,适应范围广,有许多春联能够通用。事物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促使我们在春联的创作和应用上有所更新,尽量贴近生活,道现实之事,写眼前之景,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从实用出发,春联字数不宜过多,联句一般以不超过 15字为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