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名将韩信的生平战绩和指挥艺术韩信(约前 228 年-前 196 年),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指挥家、军事战略家和军事理论家,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被汉高祖刘邦誉为“汉初三杰” 之一。中国 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韩信熟谙兵法,洞察人心,智广才高,战法灵活多 变,擅长因敌以制敌,是中国战 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一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经典战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 为阵 、拔帜易帜、半渡而 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军事学典故均出于韩将军之手。其用兵之道,亦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指挥家,韩信是继先轸、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率军 出陈仓、定三秦、破魏、
2、 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 ,天下莫敢与之相争,其指 挥的井 陉之战、潍水之战更是人类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军事战略家,其在拜将时所提出的“汉中对策”以及“分兵三万,北举燕、赵,东击齐,南 绝楚之粮道”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建议,均成 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军事理论家,其与张良整理先秦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为中国军事理论的传承与发展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纵观韩将军一生,除去后期政治领域的失败不说,其在军事领域绝对是成功,可 谓功勋卓著,为华夏的统一和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军事基础。韩信灵活多变的指挥风格既是孙子兵法在实战中的真实体现,同时又大大地丰富了孙子军事理论的内涵,至今仍
3、为人们所乐道,无不效仿,无不倾慕。千秋功过,后人评说。 飞刀在此将为大家讲述韩信将军的生平战绩,并剖析其军事风格与指挥艺术。汉中对策韩信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其他谋生之道,常常依附别人糊口度日。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举事反秦,渡淮北进,韩信随即投奔项梁,但一直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信又 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 韩 信多次向项羽献计,项羽均不予采纳,亦未能得志。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 归汉,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来夏侯婴觉得韩信相貌威武且负有才能,于是将他推荐给汉王。 汉王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幸而韩信通过多
4、次与萧何的交谈并获得萧何的赏识。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从长 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见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自己而未果,故也逃走。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连夜便将韩信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此后萧何再次向刘邦推荐韩信,并称诸将虽多易得,韩信国士无双。若想只王汉中,可以不用韩信,但若想争夺天下,必须重用韩信。刘邦表示自己也想向东发展,绝非甘居汉中,定要取天下,并看在萧何的情面上同意让韩信为将。但是萧何坚持要再加以重用,刘邦只好斋戒设坛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与韩信进行深谈,这就是名重千古的“汉中对策”。韩信的“汉中 对策” 不同于古今其他 图天下之大计
5、,它不论天时,不论地利,只论 人心, 谈项 羽之心, 谈刘邦之心, 谈天下人之心。 虽为战策,却无一字言兵,虽无刀光剑影,但字字如矛直指人心,可谓另辟蹊径,千载无双。“汉中对策”对 于日后的楚汉战争以及西汉初年的政治经济形势均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策之时,世人皆誉项羽英雄盖世,天下无敌。而韩信通过自己在楚军的亲身经历,认为项羽并不具有王者风范,其自身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一,项羽虽然勇冠三军,但其不肯任用贤能,只是自奋私勇,自伐其功,故其勇为匹夫之勇。因而韩信建议刘邦广用贤能,以天下人之智为己之智,以天下人之勇为己之勇,授贤才以羽翼,使其自展才华,建功立业。如若如此,则王业 可兴,天下可定。
6、正如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讲:人的自我实现,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展示才华建功立业,是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高于生理和生活的需求,其激励程度绝对不亚于金钱,甚至更高。其二,项 羽虽然体恤士卒,但其却舍不得授印封爵,故其仁为妇人之仁。因而韩信建议刘邦反其道而行之,重赏有功之将,且封地为诸侯,以激励将领和军队的士气,与项羽争锋。故而自古欲成王事者必有恢弘之气魄,既无信任贤能的胆略,又无裂土分疆的胸襟,是绝难成为天下之共主的。此外,当时世人认为项羽诛灭暴秦,横扫宇内,天下归心。而韩信却看出了项羽杀子婴,迁义帝,已伤士人之望;楚军残暴不仁,屠戮生灵,又失天下之心,故其强易弱。而刘邦宽以待人,入关中约法三
7、章,除秦苛政,秦民皆感其恩。因而建议刘邦适时出兵关中,仰仗昔日之恩泽,以定王业之基,进而与项羽共争天下。由此可见,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在具有良好的军事素养的同时,必须具有一定政治家的气质,不懂政治民心的将军只能为斗将、偏将,定成不了独当一面的上将军。军事之难首在治军。那么怎样才能治理好军队呢?首先,必须重视赏罚。三略中讲:“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重饵 之下,必有悬鱼,重 赏之下,必有勇夫。” 可见赏罚是治军之根本。而赏罚必须以军士做事的结果与功用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诚有功,则虽疏 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赏罚操作的公平性是最最重要的,无原则的赏罚不如没有,是军队败亡的征兆。其
8、次,对于军士的激励应综合利与名两种手段。韩非子中讲:“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因此,有精神追求的人, 则应 利用思想感召他;有财富向往的人,则当通过金钱驾驭他,从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做到兵锋所指,不惧生死;剑之所向,无往不利。拥有了这样一支无畏之师,方可以称雄天下。暗渡陈仓秦亡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违背当年讨秦时“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没有封刘邦为秦王而是封为汉王,属地汉中。刘邦接受萧何的建议不与项羽计较原来的协定,接受封派退居汉中。刘邦回汉中时,依张良之计烧毁了出入汉中的栈道,一来可防止项羽、章邯偷袭,二来也可使项羽相信刘邦再无东进之意。上文中讲到,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后,议
9、定东征计划。后乘项羽进攻齐地田荣的机会,韩信派兵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佯装以此为路径进军关中。与此同时,韩信又与刘邦率领汉军主力潜出故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重挫从废丘仓促率军驰援陈仓的章邯部主力,而后连续作战,分兵略地,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上述故事即是“暗渡陈仓” 之计的由来, 三十六计中对该计解释为:“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意思是说:有意展示佯动,利用敌方已决定固守的时机,暗地里悄悄实行真实的行动,出奇制胜。增益,因动而顺达。可能有些对军事理论不太了解的读者理解上面的文字有些困难。那么飞 刀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军事领域非常重要
10、的概念“奇正”,有助于大家更好地领会这个计策的内涵。“奇正”中的“正”指的是正面的、常规的军事行动和军事谋略,“奇”指的是侧面的、反常的军事行动和军事谋略,其二者互相配合因敌变化,则构成了用兵作战的基本方法。百战奇法 正战 中讲:“正兵者,利器械,明赏罚,信号令,且战且前,则胜矣。” 百战奇法奇战中讲:“为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具体到我们的话题,明修栈道是正,而暗渡陈仓是奇。暗渡陈仓之计之所以能够成功,不是韩信运气好,而是有其成功的原因。章邯是秦之名将,通晓兵法,曾是秦 统 一六国灭楚之战的先锋,与秦末起义军作战也屡有战功,曾衔枚夜击项梁并大破梁军,只是偶然输给了破釜沉舟的项羽。可
11、以说章邯是秦灭亡时秦朝唯一的大将。他从心里看不起刘邦和韩信等人,韩信正是利用了章邯骄傲轻敌的心理,以明修栈道这种看似笨拙的行动,欲以将其麻痹。这一招果然奏效,起初汉军修栈道,章邯就嘲笑刘邦原来烧断栈道就是个错误,现又修复,工程巨大,更是愚蠢,并且所需时间漫长,因而只是派人把守道口,未加防范。由于章邯在判断汉军的行动上产生了巨大的错误,致使汉军奔袭关中时,该部完全没能防守到位。可以说,韩信根据章邯的个人特点,明修栈道以慢其志,暗渡陈仓避实击虚,章邯内心中出现的防御松懈和军事防守的时空错位才是韩信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翻阅古今典籍,出奇制胜的战例数不胜数,引人入胜。但请不要忘记,奇兵屡建奇功的深层次
12、原因正是因为正兵的存在,没有正兵吸引敌人的注意,区区一两支奇兵怎么能够出其不意,决定战场的胜负呢!老子有一句名言:“有之以 为利,无之以为用。”说的就是“有”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正是因为“ 无” 的存在,而常人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在此也不妨套用老子这句话:“ 奇之以为功,正之以为用。”飞刀认为,正战与奇战是一体的,不是两回事,是一个成功的军事行动的两个方面。此二者互为表里,正可为奇,奇亦可为正。没有公开的常规的明修栈道,就不可能成功的暗渡陈仓。没有常规的强悍的正面作战,一切的所谓的奇谋神策,都不过是花拳绣腿而已,是绝禁不住实战考验的!奔袭大梁汉军出关后,一举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等
13、山东诸王。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共同击楚。至彭城与楚军交锋,汉军大败而还。韩信复收溃败之军与汉王在荥阳会师,阻击楚之追兵,大败其于京、索之间,使汉军得以复振。然而当汉王兵败彭城之时,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皆叛汉降楚,齐王田荣和赵王歇也与楚媾和。其后魏王豹以探母病为由回到封国,封锁边邑,切断汉军退路,叛 汉而与楚 约和。汉王派郦生说服魏豹不成,遂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兵击魏。此时,魏兵已占据蒲坂,封锁关河,试图以大河险川为屏障,迫使汉军强度黄河,再借地势之利,半渡而击,最大限度的消耗汉军,以求得最终的胜利。此计划看似缜密有力,但事实上却是一厢情愿,自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即魏军兵力过分集中于天险之上,国都
14、大梁相对空虚。韩信正是紧紧抓住魏军这一缺点,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不与对手争夺河口的主动权,而是假意与魏军对阵于临晋河口,作强渡之势,暗中于夏阳轻装减负以木罂巧渡黄河,奔袭大梁。魏军不得以,仓促回救大梁, 汉军以逸待 劳大破魏军,虏魏王豹,灭魏设河东郡。上述战例有力地印证了一个重要的军事原则“致人而不致于人”。该命题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意思是说,凡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主动安逸,后到达战地而仓促应战的就被动疲劳。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 总是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唐代大军事家李靖对这一原则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兵法千章万
15、句最重要者莫过于此。该原则运用于实战,则是要通过利、害两个因素调动对手。诱敌以利,使敌方进 入对我方有利的位置,或者离开对我方不利的位置。动敌以害,可使敌 方疲于奔命,顾此失彼,消耗 实 力。而此二者的作用大小是不相同的,优 先权也不一样。正所谓:以利邀敌,敌未必至,以害动敌,则敌必来。顿 挫是中国象棋对局中常常用到的一种技巧,是一种特殊的运子战术,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中间过度着法。即一方采用照将、要杀、捉吃等强制性手段,迫使对方进入不利于自己的局面或为己方赢得步数上的优势。此着法正是将“以害动敌,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一原则灵活地运用于博弈之中。因而“以害动敌 ”是贯彻 “致人而不致于人”原则 的首
16、要方法。 调动敌人是为了更好的打击敌人,调动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打击和消灭敌人才是我们的目的。如何才能更好的打击和消灭敌人呢?孙子在其兵法中提出了“出其所不 趋,趋其所不意,攻其所不守”的“避实击虚”的策略。这里的“虚”并不完全等同于 “弱”,其含义有三。其一,实体的弱点,表现为防守薄弱处、两军结合部等;其二,指挥者的心理盲点,表现为自认为防守严密的懈怠处、麻痹轻敌的心理等;其三,要害之处,表现为敌人指挥所、屯粮处 等,此 类地方敌方虽是防守严密,但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打击成功,便可动摇敌人的整个部署和军队的信心。曹操官渡之战中夜袭袁绍乌巢粮仓,堪称此类战法之经典。因此,我们在实战中,就是
17、要利用避实击虚的手段,佐之以利诱,不断调动敌人,使敌人疲于奔命,在运动中最大限度地消耗敌方的体力,消磨对手的士气,在形势有利于我方的情况下,伺机决战,一鼓作气,歼灭敌人,这就是我们坚持“ 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一原则的原因。形格势禁韩信在击灭魏王豹后,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因为他深深地知道项羽英武果敢,楚军骁勇善战,绝非魏王豹和魏军所能比拟的,汉军虽有破魏之胜,但与楚军相较仍不免处于下风。因而,韩信认为与楚以力相搏,不如以势困之,故向刘邦提出了“分兵三万,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 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策略。韩信此计意在分兵北上,若一举击灭赵、燕、齐三国,既可发展自身的势力,又可 扩充兵
18、员给养,同时也可在态势上对楚军形成合围之势。这可以说是一个抢占先手的强制招法,楚军此时不得不应。而由于扼守荥阳- 成皋一线的汉军刘邦部的存在,楚军又不能盲目北上,与韩信争锋于燕赵之间,其原因在于一旦楚军北上,据守于天下心腹之地的刘邦部必然乘势东进,引兵绝其粮道,断其归路。若真如此,形势对于楚军则是大大的不利。项羽也看出了形势的严峻,如令汉军韩信部做大,很可能会使自己处于以孤楚对抗天下之境地,但由于汉军采取的奇正分兵、迂回包抄的策略,使得楚军形格势禁,一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得举全楚之力强攻荥阳进行搏杀,力图击破汉军主力,擒贼擒王,使得各路汉军不战自乱。然而,项羽此举正中汉军下怀,刘邦依托荥阳、
19、成皋之险,敖仓之粮,与楚军展开拉锯战,拖住楚军。 这样汉军 一来可以依仗地利最大限度的消耗楚军的实力,使其士气消沉;二来也为北上的韩信部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从而为汉军最终实现对楚军的战略合围提供了条件。由此可见,韩 信在楚汉争霸的谋算中业已胜出项羽一筹,此后项羽处处受制,楚军兵力亦不得伸展。汉军这种强大的军事态势,正是由于韩信巧妙的奇正分兵而形成的,但这种分兵并不是随意的,是有讲究的。中国象棋中有一句名言“车正永无沉底月” ,说的就是单车对车炮残局中,单车只要能抢先占据中线,车炮方就没有“沉底月”的杀法, 虽有子粒优势,但终无法取胜。博弈如搏战,可见兵力的分布位置与出动时机对于战局的发展是何等的
20、重要。如果韩信分兵南下荆楚,以袭楚军后方,虽也对其产生一定的威胁,但楚军也不难应对。楚军完全可以置汉军刘邦部而不顾,在楚地与韩信部决战,这样无论刘邦部参不参战,其固有的地利优势都没有发挥出来。一旦楚军获胜,进而分兵攻取关中,刘邦则失王业之基。因此,韩信此次奇正分兵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赵、燕、齐三地本不是楚军之虚,然而由于荥阳-成皋刘邦部的存在,就变成楚军的空虚之处了。真可谓千古高手不过于化敌之实为彼之虚。此外,如果军队分兵过早,就容易暴露我方军事行动的真实意图,易遭对手分隔包围各个击破;而军队分兵过迟,又可能会使我方坐失良机,不利于兵力的展开。因此,“兵善其位,动善其时,奇正分合,运兵取势”是非
21、常重要的,也是军事指挥者水平的直接体现。本文中我们多次提到“势” 这个词,那么 “势”究竟是什么呢?自古兵家众说纷纭, 飞刀认为:势是军事领域的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其含义是指军事指挥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运用自身军事实力,通过改变己方正兵与奇兵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运动,从而造成有力的态势和强大的冲击力。往往我方军事行动的主动性越强,对敌方产生的牵制力越大,我方的变化越紧凑且越具有张力,则产生的势也就越强。而强大的“ 势”可以在牵制和打 击对手军事实力的同时 ,摧毁其作战的信心与意志,有助于我方彻底战胜对手,取得最终的胜利。心战井陉韩信向刘邦提出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建议后,刘邦随即采纳,在坚持
22、对楚正面作战的同时,分兵三万给韩信,命其率军东进,开辟北方战场。进入北方后,韩信、张耳迅速攻灭代国,并准 备通过太行山井陉口进攻他们在河北的首要强敌赵国。而赵王歇与成安君陈余亦陈兵二十万于此以备汉军。此时,广武君李左车认为汉军破魏灭代,乘胜而来,去国远斗,其锋 不可挡。但汉军由于长途奔进,后勤补给困难,难以持久,亦是一弊。针对汉军这一缺点,李左车建议赵军深沟高垒,并分兵绝其粮道,待汉军 人困马乏,士气尽坠之时,前后对进,后发制人。若 韩信强行回兵争夺粮道,则坚壁固守的赵军主力可适时出击,亦对汉军形成包夹之势。无论 出现上述那种情况,汉军都将变得十分被动,其固有的“势”与“ 速”均无法发挥,在这
23、种以少打多、以弱战强的情况下,汉军若想取胜,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若一味蛮斗,甚至有被赵军全歼的危险。但陈余最终没能接受李左车的建议,后世评论说陈余儒生误国,但看过史记的读者就会知道陈余其实也是一个极有韬略的人物,绝非泛泛之辈,故飞刀认为陈余未接受李左车之计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其轻视远来的汉军,认为赵军凭借井陉之险,又占有人数上的绝对优势,定可一战而全歼汉军,无需再费周折。韩信派人暗中探听,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未被采纳,也非常高兴。但赵国拥有的二十万兵力,且已在井陉口筑营防守,处于以逸待劳的有利态势。面对这 种情况, 韩 信深知依照常规作战很难取胜,如果长拖下去,不用赵军绝其粮道,汉军供给也会出现问题
24、,故必须出奇制胜,速战速决。因此,韩信做出了其一生最为冒险的决策,连夜分兵两路,一路是由两千轻骑组成的奇兵,每人手持红旗一面,趁着夜色从小路潜入井陉口一侧隐蔽待机;另一路则是汉军的主力部队,渡过绵蔓河背水列阵,背水为阵向来是兵家之大忌,懂得兵法的人是不会使用的。那么韩信这种反常用兵又有什么意图呢?其目的有二:一是依照孙子“置死地而后生”的思想,使汉军无路可退,进而激起将士拼死一战的决心与勇气;二是使赵军主将陈余产生错觉,以为韩信不懂用兵,从而轻率出击,造成井陉本营的空虚。次日天明,韩信打出大将军旗号,击鼓进军井陉口。赵军出营迎击,大战良久, 韩信军弃鼓旗,佯装打败,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赵军见状
25、,果倾巢而出追逐韩信军,争夺汉军丢弃的旗鼓。韩信军由于无路可退,各个拼死作战,以一当十, 赵军一 时无法取胜。此时韩信所派的两千轻骑,利用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的时机,冲入营垒,砍倒赵军旗帜, 竖起汉军的红旗。 赵军久 战不胜,正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大惊失色,随即阵势大乱,四散奔逃。赵军领军将领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此 时汉军 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斩杀陈余,活捉赵王歇。道德经中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也就是说“ 有” 和“无”本是一体,都是深奥而莫测的,共同构成了世界的本源。应用到军事上,可理解为:军队是由有形(实
26、体)和无形(精神)两部分组成的,且二者同等重要,军队若想保持自身的战斗力,两者缺一不可。依此二元理论,那么兵势也应分为有形和无形的两种,或者在有形和无形中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以往解释成态势和冲击力的“势” 主要是有形中的势 或者势在有形中的表现 ,而无形中的势又是什么呢?飞刀认为:势在无形中表现为其对于对手心灵的震慑力,正是这种震慑力使得敌军心生恐慌,斗志瓦解。韩信派出的两千轻骑占据赵军营垒后,赵军真的仅仅因为本营中有这两千汉骑的存在,就不敢回攻而出现溃败吗?当然不是,赵军溃败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当时赵军久攻背水汉军而不下,又见自方本营却被攻破,赵王可能已经被擒,更可怕的是,面前这支背水的汉军或许只
27、是饵兵,而攻占赵军本营的才是汉军主力,背水的偏师尚且如此强悍,那么汉军主力人数会更多,战斗力也会更强,简直就是无法战胜的,诸如此类的猜测使得赵军的军心浮动,在汉军奋勇夹击之下军阵也随之崩解。故而汉军的两千轻骑和鲜红的汉帜并不只是插入了赵军的大营,而是如同一把利刃插在了赵军将士的心中。由此可见,攻心战术在两军交锋中是何等的重要,如应用得当,真可立见奇效,以一破万;从另一个方面看,国家没有一支作风过硬、训练有素的军队,主将没有一颗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心灵,是很难在纷繁变化的战场上不被假象所迷惑,牢牢占据主动,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的。井陉之战,韩信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关键在于其洞悉战地形势,巧妙
28、攻心制敌。同时,我 们不得不承认:秦末起义军多为百姓出身,缺乏军事技能和心理的训练,心理素质不佳、作战意志相对脆弱也是韩信一战成名的重要原因。不战定燕韩信在井陉口大败赵军主力,阵毙陈余,擒赵王歇之后,告诫士卒不得斩杀李左车,有能生制者赏千金。不久李左车即被擒获,韩信亲自为之松绑,请 其面东而坐,自己则执弟子之礼侍之,并向李左车请教攻燕、伐齐之事。经过几番推脱,李左 车才为韩 信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其认为:汉军涉西河,虏魏王豹,擒夏说于阏与,未足半日击溃赵国二十万大军,诛杀成安君,名震海内,威及天下,此为汉军的长处;然而由于长途奔进,将士疲惫, 难以再度连续用兵,此 则汉军 之短处。即便强行进兵,
29、疲惫的士卒也未必能形成足够的战斗力,一旦顿兵于燕国城池之下,实情暴露,燕国定不肯服,齐国也必固守以图自强。如韩信与燕、齐相持不下,那么正面作战的刘邦就会变得非常困难,汉军的战略意图也就很难实现了。进而李左车建议韩信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按兵不动,休整士卒,安定赵地,抚恤遗孤, 摆出攻打燕国的态势。而后遣辩士游说燕国,把汉军的优势充分展示在燕王面前,迫使燕国屈服。燕降服后再派辩士以“燕已降汉”说齐, 齐必从风而服,若此天下可定,王业可图,此兵法“先声而后实”之 计。韩信听从广武君的计策,派使者前往燕国,燕王果然随即降服。韩信又请求刘邦立张耳为赵王,镇抚赵国。至此,河北之地皆已平定,不但拓展了汉军的势
30、力范围,而且扩充了汉军的军事实力,为早日形成对楚的战略合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李左车所讲的“先声而后实” 的全胜理论,即 孙子在其兵法谋攻篇中提出的“百 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通过完美完全的胜利,从而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战略目的,此理论为古今兵家所倡导,亦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 ”既是境界,又是手段。作为境界,它倡导兵不血刃,击败对手,获 得全胜,复国家以安定, 还民众以和平。正所谓,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方显其王者本性。作为手段,则指的是以绝对的军事优势、充足的物资保障和强大的战略态势作为基础,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一切非军事手段,辅助必要迅
31、捷的军事打击,通过击垮对手的信心和瓦解敌军的斗志,在避免直接交战或将战争行动降至最低的情况下,迫使敌人屈服,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尽可能大的胜利。孙子在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 思想的同时,也提出了与之相配合的四类手段,即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伐谋,指的是政治、经济 、外交一体的综合性手段,包含一切非战争手段。比如,激化对手内部矛盾,外交分化孤立对手,经济制裁和政治诱降等。伐交,并不是指外交斗争,外交斗争应归入伐谋的范畴,这里的“交”,不是“外交”的意思,而应 作“ 军阵交合”之解,即力争在两军对阵或交战初期,利用战争中的非直接对抗性手段或刀锋般的闪电进攻摧毁对手的要害部位
32、和指挥系统,从气势上压倒对手,使敌人军心动摇,不战自溃或者自行消减。伐兵和攻城则分别指野战用兵和攻城攻坚,属于战争中的直接对抗性手段。此四者有主有次,但彼此之间又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实战中指挥者应酌情考虑综合运用。另外,不能把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争取“全胜”仅仅看作大战略范畴,而与战役和战斗无关。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讲:“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 军次之;全旅 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大至国家,小至卒伍,指挥者均应在思想上求全避破,在操作中以破求全,充分注重“军事打击为辅,政治诱降为主;歼灭消残为辅,分化瓦解为主”的作战方针,并以
33、此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战役和战斗的各个层次,统领战争全局。因此,“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理想与现实、战争与和平、全局性与长远性相结合的战略思想,更是一种超越常规军事斗争的大思路大手段,亦是孙子兵学思想的精髓之所在。但是,在采用该手段之后,分解原有对手,整顿受降军队,防止其死灰复燃也是非常重要的。唐代平定安史之乱之时,只求全胜,而没能除尽罪魁, 终酿 成唐末藩镇之祸。真是一日纵虎,数世之患,不可不引以为戒。刚柔兼济韩信破赵定燕后,项羽也多次派兵渡黄河北击赵国,由于张耳和韩信率军往来救援,终究无法扭转局面。此时项羽正围困刘邦于荥阳,后刘邦逃于宛、叶间,收服英布,同入成皋 坚守,楚 军复急围成皋。情况
34、紧急,汉王出成皋,东渡黄河,直至 韩信、张耳军 中, 夺二人军队,并令张耳备守赵地,命韩信为赵相国,收集赵军余部攻打齐国。韩信引兵东进击齐,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郦食其已说齐归汉。韩信本想中止进攻,但通过辩士蒯通的劝说,依旧率兵渡河攻齐。因齐国已决计降汉,放松了对汉军的戒备,韩信乘机袭击齐军,兵锋直抵临淄。齐王田广惊恐,认为郦生出卖自己,便将其烹杀。齐王逃至高密后,派人向楚求援。项羽 闻韩信袭破临淄,急遣龙且亲率兵马与齐王田广合力抗汉,号称二十万众。有人向龙且献计:汉军远征作战,所向披靡,齐楚联军不如深沟高垒,以守为攻。招 抚沦陷城邑,使齐人知齐王尚存,楚救已至,必使汉军后方不稳,给养难觅,待机里
35、应外合,光复 齐国。此 计甚为高明,大有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味道。可惜龙且轻视韩信,急求战功,不用此计,率兵与韩信军隔潍水东西摆开阵势。 韩信连夜派人以沙囊万余壅塞潍水上流,拂晓,亲率一部兵力渡河进攻,随又佯败,主动退却。 龙且以 为汉军怯弱,率军渡水强击。汉军乘其渡河决坝,河水直下,将齐楚联军斩为两段。汉军乘势掩杀,大破西岸联军, 杀龙且。 汉军乘胜渡河, 东岸联军见势溃 散,俘田广,平定齐地。这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潍水之战。自此汉军可直接威胁到项羽的统治中心,对 楚形成了既定的战略合围,扭转了楚汉之争的根本局势,此后战争形势也日趋明朗。楚军再无能力灭汉,进入了完全被动的防御状态;而汉军则拉
36、开了全面战略反攻的序幕。汉高帝五年,汉军与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韩信利用类似的手段,先进后退,待左右两路汉军包抄楚军侧翼之后,进行反击,楚军大败,退入壁垒,为汉军所围。 韩 信接受张良的建议,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项羽惊闻楚歌,以 为楚地皆被汉军所夺;楚军士卒亦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羽率八百人突围,韩信遣灌婴追之至东城,项羽自刭而死。至此,以汉军全胜为凶凶数岁的楚汉之争画上了句号。韩信之所以能够最终击败楚军,赢得对楚军直接交锋的胜利,斩龙且,逼死西楚霸王项羽,主要是由于其知己知彼,刚柔兼济。项羽是中国历史上兵家“ 勇战派” 的代表人物,其率领的楚军,所向睥睨,曾破釜沉舟,在巨鹿大破十倍于己的秦军主
37、力,降章邯,虏王离,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神话,千古战将只此一人。当是时,楚军勇冠诸侯,天下莫敢与之争锋。韩信深知这一点,即使汉军有兵势相佐,若与这支悍勇的楚军力战也无必胜之把握,但楚军刚勇乏谋,亦是其致命的缺点。因而,韩信在对楚作战中采取了避其锋芒,主动退却,后发制人的策略。引龙且至潍水,半渡而击;诱项羽入埋伏,十面围歼。三略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所言非虚。韩信正是依此理论,屡挫强楚,终全歼项羽军于垓下。飞刀这里所讲的“柔”,并不是柔懦不立,示柔的目的而在于克刚;所讲的“弱” ,亦不是怯弱不振,示弱的目的则在于制强。因而,柔弱并非软弱,柔弱本身恰恰暗含了刚强的属性,既有
38、渐进不衰的渗透力,又有触之即靡的爆发力,只不过这种力量尚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而已。此时柔弱已不再消极,而是变成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手段。尺蠖之屈,以求伸也。示之柔,示之弱,是在敌强我弱或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所采取的“避敌锋 芒,韬光养晦,保存实力,待时机成熟,转守为攻,后发制敌”的策略。该策略既归于战略层次,也属于战术范畴。其实,柔也好,刚也罢,都只是一种手段,依照道家的理论,均属于“道之用”。故而,实战中指挥者用刚还是用柔,不取决于刚、柔的本身,而应取决于自身所处的具体形势,纯刚则易折,纯柔则不立,易传中讲“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只有将两者恰当地结合,或先刚后柔,或先柔后刚,或外
39、刚内柔,或外柔内刚,方可张弛有度,有效地打开局面。天道阴阳,兵道奇正,将道刚柔,主将若能做到刚柔兼济,奇正相生,进而运兵取势,占得先机,则军队才可进退自如,圆通万境。韩信将军是飞刀最为欣赏的古代军事家之一,其用兵视野开阔,多谋善断,杀法 细腻, 奖惩 分明,并用其戎 马生涯, 为世人谱写了楚汉争雄的壮丽战争画卷,以事实印证了孙武的兵学理论,同时丰富了孙子兵法的思想内涵,为西汉的统一和汉民族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飞刀每每品析【史记】,必读“ 淮阴侯列传”一篇,且为韩将军不朽的业绩与高远的军事理念所折服,今特作此篇以祭先贤。将军神武,定汉兴邦,护国安民,威及四方。后有讥谤,或论短长,身陨钟室,举世皆殇。始开强汉,方有盛唐,功在社稷,万古名扬。飞刀所纂,难复荣光,若辱先人,仅念悼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