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雨意象.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9194174 上传时间:2019-07-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意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雨意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雨意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雨意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雨意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唐宋诗词中雨的意象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容易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也是古代诗歌中频繁出现的一种艺术意象。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诗人词人独特的人文和宗教体验与刻意营造,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这种本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愫的自然现象被诗人营造成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抒情意象,与中国传统的心理审美趋向相吻合,具有深邃的文化意味。关键词: 雨 古典诗词 雨意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雨声。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诗。以杜甫和李商隐为例:杜诗中“雨”意象出现了 246 次,比“睛”的 36 次多了六倍。李商隐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了 73 次,而“睛”只有 10 次。雨作

2、为一种轻柔流动的物象,更是常常出现在词人的笔下,成了词人抒发个人感慨的有效载体。因而写雨中的风景,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境, 雨寄托着诗人的喜悦,承载着离别的相思,吟唱着人生的豪情悲苦,演绎着境遇的起伏。雨一旦进入诗人的情感范围,它就不是原先的纯自然物,而是被赋予了多种意义,融汇着诗人不同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意象,从而也就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一、雨的意象(一)喜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雨被赋予怎样的感情,与诗人的人生态度、雨发生的适时性以及雨发生的季节有关。个性乐观的诗人,往往将雨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他们笔下的雨大多是生命光泽与生命希望的象征,由这种雨烘托出来的意境必定是清新明快的。而

3、个性悲观的人,对同样的一场雨,往往会将其赋予另一种愁苦的感情。在很多人的经验里,外出时遇上下雨天其实是很令人心烦的:脚底湿滑、视野模糊尚能忍受,倘若偏偏忘了带伞而淋成了落汤鸡,就狼狈不堪直怨倒霉了。这时候,这场雨即使下得再美再可爱,也会被淡忘了。幸好,还有一些爱雨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雨的篇章,永远湿漉漉地滋润着我们日渐枯萎的心灵。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及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勾勒出了一幅十分美妙的春的图画

4、,何等喜悦!苏轼浣溪沙词:“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一场透雨过后,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爱,走马于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内心喜悦可以想见。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名句,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 “双燕归来细雨中”等等,都勾勒了一幅幅美妙的自然图画,让人欣赏、赞叹,从中感受生命的光泽和人生的生机与希望。同类的例子还有:“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文同北斋雨后 ) ;“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 (汪藻即事二首其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翁卷乡村四月 )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

5、秦观好事近 )等。这些诗词句子均写得清亲可爱,给人以快感。我们从中可以读出生命的光泽和人生的生机与希望。(二)愁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拭尽了痴情才子心中的泪痕。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李商隐的春雨中这样写道:“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诗中的男主人公和衣而卧,惆怅中回味最后一次寻访恋人的情景。仍然是对方住过的那座熟悉的红楼,但是他没勇气走进去,甚至没有勇气再走近它一些,只是隔着雨凝视着。不知过了多久,周围的街巷灯火

6、已经亮了,雨从亮着灯光的窗口飘过,宛如一道道珠帘。在这珠帘的闪烁中,他才迷蒙的沿着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独自走了回来。柳永无力阻断行程,只能藏身归意于长词慢调之中了。例如他沉于羁旅时所作的哀婉凄艳的长调慢词,是那样的感人肺腑:“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亡国被俘后,李煜就悲凉地吟唱:“帘外雨潺潺,春雨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在悲苦的词人看来,潺潺的帘外之雨仿佛是自己凄苦的泪水,雨声中汇聚了词人的泪水和哀愁。而历经国破、家亡、夫死,晚年又孤苦无依的李清照,更是写下了凄苦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在这里,雨成了心灵里流下的泪水,滴破了诗人苦难的心灵。在

7、杜甫的咏雨诗中,又可以看到渗透着哀叹战乱、忧国忧民的情愫和苦闷:“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写出了安史之乱时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贫困生活和艰难处境,愁苦至极!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愁雨往往跟跟伤、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三)禅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雨任平生禅是印度语禅那的音译, 意译是静虑,即安静地沉思。禅世界

8、的思想境界和语言境界, 在诗世界里也都可以找到, 所以诗与禅相生相发、难解难分,也算中国文化一大景观, 耐人寻味。诗人在对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顿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 从而给雨打下了谈禅说理的烙印。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 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此词作于

9、苏轼贬居黄州之时,作者借途中遇雨的平常经历阐发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映射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无论是自然界的阴睛风雨,还是现实人生的荣辱升降,都可等闲视之,浑不在意。这里词人正是借助于“雨”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般的宁静之中。明代诗人乌斯道有一首名阚峰的诗:春山华发雨霏霏, 花雨曾沾阚相衣。今日山花依旧好, 春风吹雨湿僧扉。春雨春风春花, 年年依旧 , 而昔日的僧人, 却早已作古, 只剩下一幅图景: 紧闭的庙门, 在春风春雨中寂然无语。人生无常, 江山不管兴亡事,这样的诗歌, 不仅是艺术,还是生命哲学的一种表达。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10、。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以饱满的激情盛赞小雨, 于小中见大, 于景中寓理寓情。又如李商隐: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 ) ;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秋雨夜眠 ) ;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江上 ) 。诗人们借助于雨来表达空、静、闲、淡的艺术氛围,深寓着“可解而不可解”的禅意。在这里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被圆融为一体,一切都随缘任运,自然适意,宁静淡远中有生机勃勃的自由境界,显得空中有灵,灵中有空。这就是所谓的“不立文字”而达到开悟心境的目的。 (四)理雨少年不

11、识愁滋味宋代以前, 诗基本上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载体, 宋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把宋代文人推向了一个理性主义的王国。他们建构了以儒家思想为主, 儒、道、佛相互渗透的宋代理学思想体系, 主张文以载道, 经以致用,并以此观照世间万物, 诗词成为一种格物尽理的载体。宋人诗坛标举的诗歌最高境界是风光错综天经纬, 草木文章帝杼机( 黄山谷语),他们给雨这一自然现象赋予哲学思想的光辉,达到了理趣和情趣的完美统一。南宋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蓬, 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绽开时节的细雨, 亲切地将要打湿衣服; 扬着柳枝的微风拂面,令人感到暖和香甜。宋人徐俯春游图: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

12、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荫来。春雨中游湖, 桥断被阻, 何其怅惘; 忽然间, 柳阴下小舟悠悠而来令人喜出望外! 颇有些山重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哲理光辉。清人况周颐说:吾听风雨, 吾览江山, 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 此万不得已者, 几词心也。我们看到外面的风雨, 看到外面的江山, 吾听风雨, 吾览江山。对于一个词人来说, 常觉风雨江山之外, 就是除了你眼前所看到的一种景物之外, 有一种万不得已, 就是有一种很难表达的感情。不得已就是不能停止,你内心之中有一种感情你没办法压它下去。这万不得已之情, 常引起人的无限感伤。况周颐这话穿透了那无边无际的丝雨、雾泽青霭, 抉

13、发出了犹如万川之月的词心。词心 ,即中国诗人面对宇宙自然所感悟到的生命意识; 不具这一份词心, 就缺少了作为诗人最基本的感情特质。二、总结综上所述,“雨”意象经过唐宋诗人内心感受的化合与点染,使读者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它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意蕴极富启发性。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唐宋诗词中“雨”的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所体现的文人士大夫的生存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中华民族好静的传统性格特征相符。中国古人喜欢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自然物象有了更丰富更细

14、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而受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中国文人历来重视诗意化的人生追求,强调自身心性的修养,在思维方式和智力结构上注重内在的领悟和体验。可以说, “雨”意象经过唐代诗人独特的人文和宗教体验与刻意营造,才使主体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外化,从而使读者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参考文献1 陈植锷. 诗歌意象论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 郭绍虞. 清诗话续编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 麻文琦. 元杂剧悲剧原型研究J . 文艺研究,1995 (4) 参考文献: 1 叶嘉莹. 清词丛论M .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2 许苏民. 历代禅语小品 M . 武昌: 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 405. 3 浦起龙. 读杜心解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8: 238. 4 傅道彬. 雨: 一个古典意象的原型分析 J . 北方论丛,1993 ( 4) : 61. 5 胡晓明. 万川之月 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