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于玻璃板的两面间具有一定的厚度,而两个面都会成像,为防止重影,实验中选择_(选填“较厚”或“较薄”) 玻璃板实验效果更理想。(2)为了比较蜡烛 A 与它所成的像大小关系,实验选择大小相同的蜡烛 A 和 B。蜡烛 B 应该是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点燃蜡烛 A 的好处是_。(3)在实验过程中,小明移动蜡烛 B,使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 B,她_(选填“能”或“不能”) 用光屏接收到蜡烛 A 的像。(4)小明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实验中多次改 变
2、蜡烛 A 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5)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6)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7)请你在图乙所示的俯视图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小明看到蜡烛 E 的像的光路图。(D 点为小明眼睛所在位置)永靖县高级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数学班级_ 姓名_ 分数_一、选择题1 若动点 分别在直线: 和 : 上移动,则 中点 所),(),(21yxBA、
3、 01yx2l01yxABM在直线方程为( )A B C D 06yx06662 下列函数中,定义域是 R且为增函数的是( )A. e B. 3yx C. lnyx D. yx3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若命题 p 为真命题,命题 q 为假命题,则命题“ pq”为真命题B命题“若 xy=0,则 x=0”的否命题为: “若 xy=0,则 x0”C“ ”是“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D命题“xR,2 x0”的否定是“ ”4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很小的实数可以构成集合.B集合 2|1yx与集合 2,|1xy是同一个集合.C自然数集 N中最小的数是.D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5 设函数 ,则使得 的自变
4、量的取值范围为( )21,4xf1fxA B,20,20,1C D16 已知函数 f(x)是定义在 R 上的偶函数,且对任意的 xR,都有 f(x+2)=f(x)当 0x1 时,f(x)=x 2若直线 y=x+a 与函数 y=f(x)的图象在0,2内恰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则实数 a 的值是( )A0 B0 或 C 或 D0 或7 天气预报说,在今后的三天中,每一天下雨的概率均为 40%现采用随机模拟试验的方法估计这三天中恰有两天下雨的概率:先利用计算器产生 0 到 9 之间取整数值的随机数,用 1,2,3,4 表示下雨,用由于玻璃板的两面间具有一定的厚度,而两个面都会成像,为防止重影,实验中选
5、择_(选填“较厚”或“较薄”) 玻璃板实验效果更理想。(2)为了比较蜡烛 A 与它所成的像大小关系,实验选择大小相同的蜡烛 A 和 B。蜡烛 B 应该是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点燃蜡烛 A 的好处是_。(3)在实验过程中,小明移动蜡烛 B,使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 B,她_(选填“能”或“不能”) 用光屏接收到蜡烛 A 的像。(4)小明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实验中多次改 变蜡烛 A 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5)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
6、烛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6)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7)请你在图乙所示的俯视图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小明看到蜡烛 E 的像的光路图。(D 点为小明眼睛所在位置)5,6,7,8,9,0 表示不下雨;再以每三个随机数作为一组,代表这三天的下雨情况经随机模拟试验产生了如下 20 组随机数:907 966 191 925 271 932 812 458 569 683431 257 393 027 556 488 7
7、30 113 537 989据此估计,这三天中恰有两天下雨的概率近似为( )A0.35 B0.25 C0.20 D0.158 如果过点 M( 2,0)的直线 l 与椭圆 有公共点,那么直线 l 的斜率 k 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9 若函数 2sin2fxx的图象关于直线 12x对称,且当1273x, , 1时, 12fxf,则 f等于( )A B 2 C. 62 D 2410已知 f(x)为定义在(0 ,+ )上的可导函数,且 f(x)xf (x)恒成立,则不等式 x2f( ) f(x)0 的解集为( )A(0,1) B(1,2) C(1,+) D(2,+)11圆 上的点到直线 的距
8、离最大值是( )0yxyxA B C D2112设函数的集合 ,平面上点的集合,则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P 中函数 的图象恰好经过 Q中两个点的函数的个数是A4B6C8D10二、填空题由于玻璃板的两面间具有一定的厚度,而两个面都会成像,为防止重影,实验中选择_(选填“较厚”或“较薄”) 玻璃板实验效果更理想。(2)为了比较蜡烛 A 与它所成的像大小关系,实验选择大小相同的蜡烛 A 和 B。蜡烛 B 应该是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点燃蜡烛 A 的好处是_。(3)在实验过程中,小明移动蜡烛 B,使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
9、替蜡烛 B,她_(选填“能”或“不能”) 用光屏接收到蜡烛 A 的像。(4)小明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实验中多次改 变蜡烛 A 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5)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6)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7)请你在图乙所示的俯视图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小明看到蜡烛 E 的像的光路图。(D 点为小明眼睛所在位置
10、)13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设 , ,且 ,则 .)1,3(,m1,(2|m14已知一组数据 , , , , 的方差是 2,另一组数据 , , , , ( )1x24x5 1ax3x4a5x0的标准差是 ,则 a15设不等式组 表示的平面区域为 D,在区域 D 内随机取一个点,则此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大于2 的概率是 16函数 f(x)= (x3)的最小值为 17设集合 ,满足2 2|7150,|0ABxab, ,求实数 _.B18已知 ,则不等式 的解集为_,()xef【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段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等基础知识,意在考查分类讨论思想和基本运算能力三、解答题19已知函数 f(x)= +
11、lnx1(a 是常数,e =2.71828)(1)若 x=2 是函数 f(x)的极值点,求曲线 y=f(x)在点(1,f(1)处的切线方程;(2)当 a=1 时,方程 f(x) =m 在 x ,e 2上有两解,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3)求证:nN*,ln(en)1+ 20(1)求 z=2x+y 的最大值,使式中的 x、y 满足约束条件(2)求 z=2x+y 的最大值,使式中的 x、y 满足约束条件 + =1由于玻璃板的两面间具有一定的厚度,而两个面都会成像,为防止重影,实验中选择_(选填“较厚”或“较薄”) 玻璃板实验效果更理想。(2)为了比较蜡烛 A 与它所成的像大小关系,实验选择大小相
12、同的蜡烛 A 和 B。蜡烛 B 应该是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点燃蜡烛 A 的好处是_。(3)在实验过程中,小明移动蜡烛 B,使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 B,她_(选填“能”或“不能”) 用光屏接收到蜡烛 A 的像。(4)小明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实验中多次改 变蜡烛 A 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5)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6)为了让
13、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7)请你在图乙所示的俯视图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小明看到蜡烛 E 的像的光路图。(D 点为小明眼睛所在位置)21 火车站 北偏东 方向的 处有一电视塔,火车站正东方向的 处有一小汽车,测得 距离为 31 ,该小汽车从 处以 60 的速度前往火车站,20 分钟后到达 处,测得离电视塔 21 ,问小汽车到火车站还需多长时间?22已知 p:x 2+2xm0 对 xR 恒成立;q:x 2+mx+1=0 有两个正根若 pq 为假命题,pq 为真命题,求m 的取值范围23已知 f(
14、x)=(1+x) m+(1+2x ) n(m,n N*)的展开式中 x 的系数为 11由于玻璃板的两面间具有一定的厚度,而两个面都会成像,为防止重影,实验中选择_(选填“较厚”或“较薄”) 玻璃板实验效果更理想。(2)为了比较蜡烛 A 与它所成的像大小关系,实验选择大小相同的蜡烛 A 和 B。蜡烛 B 应该是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点燃蜡烛 A 的好处是_。(3)在实验过程中,小明移动蜡烛 B,使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 B,她_(选填“能”或“不能”) 用光屏接收到蜡烛 A 的像。(4)小明将蜡烛 A 逐渐
15、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实验中多次改 变蜡烛 A 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5)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6)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7)请你在图乙所示的俯视图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小明看到蜡烛 E 的像的光路图。(D 点为小明眼睛所在位置)(1)求 x2 的系数取最小值时 n 的值(2)当 x2 的系数取得最小值时,求 f(x)展开
16、式中 x 的奇次幂项的系数之和24如图,在三棱柱 ABCA1B1C1 中,底面ABC 是边长为 2 的等边三角形,D 为 AB 中点(1)求证:BC 1平面 A1CD;(2)若四边形 BCC1B1 是正方形,且 A1D= ,求直线 A1D 与平面 CBB1C1 所成角的正弦值由于玻璃板的两面间具有一定的厚度,而两个面都会成像,为防止重影,实验中选择_(选填“较厚”或“较薄”) 玻璃板实验效果更理想。(2)为了比较蜡烛 A 与它所成的像大小关系,实验选择大小相同的蜡烛 A 和 B。蜡烛 B 应该是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点燃蜡烛 A 的好处是_。(3)在实验过程中,小明移动蜡烛 B,使
17、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 B,她_(选填“能”或“不能”) 用光屏接收到蜡烛 A 的像。(4)小明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实验中多次改 变蜡烛 A 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5)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6)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7)请你在图乙所示的
18、俯视图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小明看到蜡烛 E 的像的光路图。(D 点为小明眼睛所在位置)永靖县高级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数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 D【解析】考点:直线方程2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对于 A, 为增函数, 为减函数,故 为减函数,对于 B, ,故xyeyxxye230yx为增函数,对于 C,函数定义域为 ,不为 ,对于 D,函数 为偶函数,在 上单调3yx0R,递减,在 上单调递增,故选 B. 0,考点:1、函数的定义域;2、函数的单调性.3 【答案】 D【解析】解:若命题 p 为真命题,命题 q 为假命题,则命题“p
19、q” 为假命题,故 A 不正确;命题“ 若 xy=0,则 x=0”的否命题为:“若 xy0,则 x0”,故 B 不正确;“ ”“ +2k,或 ,k Z”,“ ”“ ”,故“ ”是“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 C 不正确;命题“ xR,2 x0”的否定是“ ”,故 D 正确故选 D【点评】本题考查命题的真假判断,是基础题,解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解答4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子集概念可知,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所以选项 D 是正确,故选 D.由于玻璃板的两面间具有一定的厚度,而两个面都会成像,为防止重影,实验中选择_(选填“较厚”或“较薄”) 玻璃板实验效果更理想。
20、(2)为了比较蜡烛 A 与它所成的像大小关系,实验选择大小相同的蜡烛 A 和 B。蜡烛 B 应该是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点燃蜡烛 A 的好处是_。(3)在实验过程中,小明移动蜡烛 B,使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 B,她_(选填“能”或“不能”) 用光屏接收到蜡烛 A 的像。(4)小明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实验中多次改 变蜡烛 A 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5)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 A
21、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6)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7)请你在图乙所示的俯视图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小明看到蜡烛 E 的像的光路图。(D 点为小明眼睛所在位置)考点:集合的概念;子集的概念.5 【答案】A【解析】考点:分段函数的应用.【方法点晴】本题主要考查了分段函数的应用,其中解答中涉及到不等式的求解,集合的交集和集合的并集运算,着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与运算能力,属于中档试题,本题的解答中,根据分段函数的分段条件,列出相应的不等式,通
22、过求解每个不等式的解集,利用集合的运算是解答的关键.6 【答案】D【解析】解:f(x)是定义在 R 上的偶函数,当 0x1 时,f(x)=x 2,当 1x0 时, 0x1,f(x)=(x) 2=x2=f(x),又 f(x+2)=f ( x),f(x)是周期为 2 的函数,又直线 y=x+a 与函数 y=f(x)的图象在0 ,2内恰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其图象如下:当 a=0 时,直线 y=x+a 变为直线 l1,其方程为:y=x,显然,l 1 与函数 y=f(x)的图象在0 ,2内恰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当 a0 时,直线 y=x+a 与函数 y=f(x)的图象在0 ,2内恰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由
23、图可知,直线 y=x+a 与函数 y=f(x)相切,切点的横坐标 x00,1 由 得:x 2xa=0,由=1+4a=0 得 a= ,此时,x 0=x= 0,1 由于玻璃板的两面间具有一定的厚度,而两个面都会成像,为防止重影,实验中选择_(选填“较厚”或“较薄”) 玻璃板实验效果更理想。(2)为了比较蜡烛 A 与它所成的像大小关系,实验选择大小相同的蜡烛 A 和 B。蜡烛 B 应该是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点燃蜡烛 A 的好处是_。(3)在实验过程中,小明移动蜡烛 B,使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 B,她_(选填
24、“能”或“不能”) 用光屏接收到蜡烛 A 的像。(4)小明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实验中多次改 变蜡烛 A 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5)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6)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7)请你在图乙所示的俯视图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小明看到蜡烛 E 的像的光路图。(D 点为小明眼睛所在位置)综上所述,a= 或
25、0故选 D7 【答案】B【解析】解:由题意知模拟三天中恰有两天下雨的结果,经随机模拟产生了如下 20 组随机数,在 20 组随机数中表示三天中恰有两天下雨的有:191、271、932、812、393,共 5 组随机数,所求概率为 故选 B8 【答案】D【解析】解:设过点 M( 2,0)的直线 l 的方程为 y=k( x+2),联立 ,得(2k 2+1)x 2+8k2x+8k22=0,过点 M(2,0)的直线 l 与椭圆 有公共点,=64k 44(2k 2+1)(8k 22) 0,整理,得 k2 ,解得 k 直线 l 的斜率 k 的取值范围是 , 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直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的求
26、法,是基础题,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根的判别式的合理运用9 【答案】C【解析】由于玻璃板的两面间具有一定的厚度,而两个面都会成像,为防止重影,实验中选择_(选填“较厚”或“较薄”) 玻璃板实验效果更理想。(2)为了比较蜡烛 A 与它所成的像大小关系,实验选择大小相同的蜡烛 A 和 B。蜡烛 B 应该是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点燃蜡烛 A 的好处是_。(3)在实验过程中,小明移动蜡烛 B,使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 B,她_(选填“能”或“不能”) 用光屏接收到蜡烛 A 的像。(4)小明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
27、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实验中多次改 变蜡烛 A 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5)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6)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7)请你在图乙所示的俯视图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小明看到蜡烛 E 的像的光路图。(D 点为小明眼睛所在位置)考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方法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涉及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转
28、化化归思想,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化归能力和计算能力,综合程度高,属于较难题型首先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可得 21kZ,解得 3,从而 2sin3fxx,再次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可得 122xfxf, , , 关于直线 1对称,可得 126,从而12 6sin3f 10【答案】C【解析】解:令 F(x)= ,(x0),则 F(x )= ,f( x) xf(x),F (x) 0,F( x)为定义域上的减函数,由不等式 x2f( )f(x) 0,得: , x, x1,故选:C11【答案】 B由于玻璃板的两面间具有一定的厚度,而两个面都会成像,为防止重影,实验中选择_(选填“较厚”或“
29、较薄”) 玻璃板实验效果更理想。(2)为了比较蜡烛 A 与它所成的像大小关系,实验选择大小相同的蜡烛 A 和 B。蜡烛 B 应该是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点燃蜡烛 A 的好处是_。(3)在实验过程中,小明移动蜡烛 B,使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 B,她_(选填“能”或“不能”) 用光屏接收到蜡烛 A 的像。(4)小明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实验中多次改 变蜡烛 A 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5)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
30、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6)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7)请你在图乙所示的俯视图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小明看到蜡烛 E 的像的光路图。(D 点为小明眼睛所在位置)【解析】试题分析:化简为标准形式 ,圆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大值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加1122yx半径, ,半径为 1,所以距离的最大值是 ,故选 B.21d 12考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12【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数的计算、列举思想a 时,不符;a0 时,ylo
31、g 2x 过点( ,1),(1,0),此时 b0,b1 符合;a 时,ylog 2(x )过点 (0,1),( ,0),此时 b0,b1 符合;a1 时,y log 2(x1) 过点( ,1),(0,0),(1,1),此时 b1,b1 符合;共 6 个二、填空题13【答案】1【解析】试题分析: ,解得: ,故填:1.213122mAB 1m考点: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14【答案】2【解析】试题分析:第一组数据平均数为 ,2)()()()()(, 52423221 xxxx221 345()() 8,axxaaaa考点:方差;标准差15【答案】 【解析】解:到坐标原点的距离大于 2 的点,位于以原点
32、 O 为圆心、半径为 2 的圆外区域 D: 表示正方形 OABC,(如图)其中 O 为坐标原点,A(2,0),B(2,2),C (0,2)因此在区域 D 内随机取一个点 P,则 P 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大于 2 时,点 P 位于图中正方形 OABC 内,且在扇形 OAC 的外部,如图中的阴影部分S 正方形 OABC=22=4,S 阴影 =S 正方形 OABCS 扇形 OAC=4 22=4由于玻璃板的两面间具有一定的厚度,而两个面都会成像,为防止重影,实验中选择_(选填“较厚”或“较薄”) 玻璃板实验效果更理想。(2)为了比较蜡烛 A 与它所成的像大小关系,实验选择大小相同的蜡烛 A 和 B。蜡烛
33、 B 应该是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点燃蜡烛 A 的好处是_。(3)在实验过程中,小明移动蜡烛 B,使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 B,她_(选填“能”或“不能”) 用光屏接收到蜡烛 A 的像。(4)小明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实验中多次改 变蜡烛 A 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5)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6)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
34、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7)请你在图乙所示的俯视图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小明看到蜡烛 E 的像的光路图。(D 点为小明眼睛所在位置)所求概率为 P= =故答案为:【点评】本题给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求在区域内投点使该到原点距离大于 2 的概率,着重考查了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和几何概型等知识点,属于基础题16【答案】 12 【解析】解:因为 x3,所以 f(x)0由题意知: = 令 t= (0, ),h(t)= =t3t2因为 h(t)=t 3t2 的对称轴 x= ,开口朝上知函数 h(t )在(0, )上
35、单调递增,( , )单调递减;故 h(t)(0, 由 h(t)= f(x)= 12故答案为:1217【答案】 7,32ab【解析】由于玻璃板的两面间具有一定的厚度,而两个面都会成像,为防止重影,实验中选择_(选填“较厚”或“较薄”) 玻璃板实验效果更理想。(2)为了比较蜡烛 A 与它所成的像大小关系,实验选择大小相同的蜡烛 A 和 B。蜡烛 B 应该是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点燃蜡烛 A 的好处是_。(3)在实验过程中,小明移动蜡烛 B,使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 B,她_(选填“能”或“不能”) 用光屏接收
36、到蜡烛 A 的像。(4)小明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实验中多次改 变蜡烛 A 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5)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6)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7)请你在图乙所示的俯视图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小明看到蜡烛 E 的像的光路图。(D 点为小明眼睛所在位置)考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集合的运算.【方法点晴
37、】本题主要考查了集合的综合运算问题,其中解答中涉及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集合的交集和集合的并集的运算、以及一元二次方程中韦达定理的应用,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属于中档试题,着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了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其中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是解答的关键.18【答案】 (2,1)-【解析】函数 在 递增,当 时, ,解得 ;当 时, ,fx0+0x20x-解得 ,综上所述,不等式 的解集为 02()(ff-(,1)三、解答题19【答案】 【解析】解:(1) 因为 x=2 是函数 f(x)的极值点,所以 a=2,则 f(x)= ,则 f(1)=1 ,f(1)= 1,所以切
38、线方程为 x+y2=0;(2)当 a=1 时, ,其中 x ,e 2,当 x ,1)时,f(x) 0;x(1,e 2时,f (x)0,x=1 是 f(x)在 ,e 2上唯一的极小值点,f(x) min=f(1)=0 又 , ,综上,所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为 m|0me 2;由于玻璃板的两面间具有一定的厚度,而两个面都会成像,为防止重影,实验中选择_(选填“较厚”或“较薄”) 玻璃板实验效果更理想。(2)为了比较蜡烛 A 与它所成的像大小关系,实验选择大小相同的蜡烛 A 和 B。蜡烛 B 应该是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点燃蜡烛 A 的好处是_。(3)在实验过程中,小明移动蜡烛 B,使
39、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 B,她_(选填“能”或“不能”) 用光屏接收到蜡烛 A 的像。(4)小明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实验中多次改 变蜡烛 A 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5)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6)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7)请你在图乙所示的
40、俯视图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小明看到蜡烛 E 的像的光路图。(D 点为小明眼睛所在位置)(3) 等价于 ,若 a=1 时,由(2)知 f(x) = 在1,+)上为增函数,当 n1 时,令 x= ,则 x1,故 f(x)f(1)=0,即 , 故即 ,即 20【答案】【解析】解:(1)由题意作出可行域如下,由于玻璃板的两面间具有一定的厚度,而两个面都会成像,为防止重影,实验中选择_(选填“较厚”或“较薄”) 玻璃板实验效果更理想。(2)为了比较蜡烛 A 与它所成的像大小关系,实验选择大小相同的蜡烛 A 和 B。蜡烛 B 应该是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点燃蜡烛 A 的好处是_。(3
41、)在实验过程中,小明移动蜡烛 B,使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 B,她_(选填“能”或“不能”) 用光屏接收到蜡烛 A 的像。(4)小明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实验中多次改 变蜡烛 A 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5)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6)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
42、“不变”) 。(7)请你在图乙所示的俯视图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小明看到蜡烛 E 的像的光路图。(D 点为小明眼睛所在位置),结合图象可知,当过点 A(2 ,1)时有最大值,故 Zmax=221=3;(2)由题意作图象如下,由于玻璃板的两面间具有一定的厚度,而两个面都会成像,为防止重影,实验中选择_(选填“较厚”或“较薄”) 玻璃板实验效果更理想。(2)为了比较蜡烛 A 与它所成的像大小关系,实验选择大小相同的蜡烛 A 和 B。蜡烛 B 应该是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点燃蜡烛 A 的好处是_。(3)在实验过程中,小明移动蜡烛 B,使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 B,她_(选填“能”或“不能”) 用光屏接收到蜡烛 A 的像。(4)小明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实验中多次改 变蜡烛 A 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