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宗教与文化01.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9171855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宗教与文化0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宗教与文化0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宗教与文化0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宗教与文化0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宗教与文化0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宗教与文化2011年,第一讲 引论,一、现代社会还有必要研究宗教吗?,(一)现代性启蒙世俗化 “现代”概念的内涵绝非单纯时间意义上的历史分期所能概括,它更意味着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英、美、法等西方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西方文化(广义)在社会制度、认知理念以及心性结构等各个层面全方位地与古代文化的决裂与更新。,而如果我们进一步追溯这种“全方位秩序转型”的思想背景,则一个非常突出的因素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这就是尼采那句在西方世界振聋发聩的宣言“上帝死了” 。可以说,尽管西方世界的现代转型的背后可能有多种多样的、直接或间接的历史原因,但“上帝死了”无疑乃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之一

2、。,尼采说:“无神论的全面最后胜利可能将人类从其对先人,对始因的全部负债中解放出来。无神论和一种形式的第二次无辜同属未来。” 如所周知,在基督教中,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的被造被视为“第一次无辜” ,而尼采则将因杀死上帝的“无神论”带来的人类的自我担当宿命称为“第二次无辜”,这正以一种极为尖刻甚至可以说那个时代瞠目结舌的方式,预告了现代世界无神的“未来”。,而上帝之死的致命“凶手”,正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谓的“消除神话,用知识来代替想象”的“启蒙” 。美国学者艾恺指出:“我认为现代化的根源肇始于启蒙运动”,而“启蒙时代由于其对神祇权威、圣经和任何其他非理性、超现世根源的知识加以拒斥,宗教再也不能在

3、人类的理性上立基。”氏著: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pp.89。,马克斯韦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知化、尤其是将世界之迷魅加以祛除的时代。” 这个上帝之魅被祛除了的时代,它只意味着理智和计算掌握了一切 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除魅。人们不必再像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蛮人那样,为了控制或祈求神灵而求助于魔法。技术和计算在发挥着这样的功效,而这比任何其他事情更明确地意味着理智化。,早在作于1843年的导言中,马克思即明确地宣告:“对宗教的批判已

4、经完成” 。在他看来,上帝之已死、世界之祛魅已成事实,但更关键的是如何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杀死上帝的启蒙思想家们的“宗教批判”只是“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而问题的关键更在于必须扔掉“锁链”,“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应该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批判、取消研究的必要性建国后直到80年代初,一方面,宗教本身的发展受到了各类政治运动的持续冲击,到文革后期,中国社会至少从表面

5、上看完全清除了宗教的任何痕迹;另一方面,由于失去了自己的研究对象甚至批判对象,中国宗教学也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和理由。,西方:19世纪直到20世纪中后期,宗教世俗化成为宗教研究者的一个主题。意大利学者罗伯托希普里阿尼在宗教社会史一书中列举了多位学者的观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核心命题:世俗化即是宗教的衰落,世俗化即是分化,世俗化即是宗教的私人化。,有的学者则将世俗化理论简化为以下三个命题:分化:世俗的领域从宗教规范和制度中分化出来; 弱化:宗教边缘化到私人领域; 消失: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宗教将不断衰落,直至消失。,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彼得贝格尔及其重要合作者卢克曼在世俗化命题上的理论贡献,

6、几乎被认为是彻底解决了宗教的现代命运问题。在他们的理论中,他们分别用严密的逻辑推演论证了世俗化问题的由来及发展历史,并预测宗教将日益退到个人的意识领域,而且,随着理性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私人的宗教也不断地衰落,变成一种与个体心理有关的时尚需要。也就是说,宗教在个人意识层面也不断地被驱逐出去。宗教“私人化”乃至成为“无形的宗教”,宗教信徒必将成为认识上的少数派。至此,贝格尔本人也认为,对宗教问题已无话可说,因此从七十年代开始,他离开了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转向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二)宗教现状世界果真“世俗化”了吗世界宗教信仰人口分布: 1991年大英百科年鉴:53亿人口,42亿信教,比例80(

7、79.3)。2006年参考消息 :63亿人口,51亿信教,比例80(80.9)。基22亿;伊13亿;佛3亿,天主教11亿,新教7亿多,东正教3亿多,印度教8.7亿;锡克教2580万;耆那教590万;巴哈伊教770万,等等。2009年3月凤凰卫视:67亿人口,54亿信教,比例80(80.6)。基督教22亿(33);伊斯兰教14亿(21);佛教3.9亿(5.8)。 在全世界人口中,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就是广义的基督徒共19亿6599万。占世界人口的33.15。伊斯兰教有11亿7933万,占世界人口的19.89。印度教有7亿6742万,占世界人口的12.94。佛教有3亿5688万,占世界人口

8、的6.02。部落宗教有2亿4416万,占总人口4.12。没有信仰的有7亿7667万,占13.10,据1996年的不完全统计,各类宗教信徒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四。其中,世界三大宗教的信徒人数为:基督教徒19.55亿,占世界人口的33.7%;伊斯兰教徒11.27亿,占世界人口的19.4%;佛教徒3.11亿,占世界人口的6%。其他传统宗教的信徒人数占前几位的是:印度教徒7.93亿;犹太教徒1385.8万;锡克教徒约1700万。另外,各类新兴宗教信徒1.23亿。另据一份统计资料。估算至2001年,世界人61.28亿,其中基督教徒20.24亿,伊斯兰教徒12.13亿,佛教徒3.63亿,印度教徒8.23亿

9、,犹太教徒1455.2万,锡克教徒约2368万,各类新兴宗教信徒1.03亿。,中国信教人口分布: 王作安:我国到底有多少人信仰宗教,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通常的说法是大约有1亿多人信仰各种宗教,这仅仅是一种统计加估计的结果。佛教、道教在我国社会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基础,但这两个宗教,在家信教的人无法准确统计。对于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从理论上讲是可以统计的,但这些宗教的状态存在一些复杂敏感的问题,准确统计也比较困难。,零点调查公司于2007年进行了一项关于“中国人精神生活状况”的全国性抽样调查,首次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选取颇具代表性的7021个样本,问卷包括了很多细致入微的信仰方面

10、问题。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长达数月的仔细和慎重的分析,于2010年7月26-2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第七届中国宗教社会科学年会”上首次在国内发布一组研究报告。,在中国成年人口中(16至75岁之间),85%的人持有某种超自然信仰或从事某种宗教活动。真正的无神论者,那些既没有任何超自然信仰也不参与任何宗教活动的人,所占比例不足15%。这个结果似乎令很多中国人倍感震惊,因为无神论仍然是中国的正统意识形态,并且通过学校、媒体、国家机关以及党团组织进行不断的灌输和强化。,普度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虽然有58%的人声称自己不信仰任何宗教或任何神、鬼、佛等,但其

11、中44%的人在以往的12个月中曾有过某种形式的宗教实践,如去教堂、祈祷、烧香、在家中供神像或祖先牌位、戴符、看风水、算命等活动;有49%的人具有某种宗教信仰,如相信灵魂转世、天堂、地狱或超自然力量。事实上,在相当一部分中国人中,存在着无神论的认同与自身宗教信仰、宗教实践相矛盾的现象。,其中,佛教是中国最大的宗教,有18%的中国人自己宣称信仰佛教,而认信基督宗教的人只占3.2%。 信仰道教的正信人口为1200万,但是有一定道教实践的更多,比如算命,风水,拜财神等民俗神,这个人数大概有3.7亿,因为道教和民间宗教在很多地方难以区分。,1949年中国天主教徒的人数为三百万,基督教徒的人数不足一百万。

12、中国官方1997的中国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白皮书报告说中国有四百万天主教徒和一千多万基督教徒。根据零点的这项调查估算,在中国的成年人口中,天主教徒的人数大约为三百万,基督教徒的人数大约为三千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课题组,于2008-2009年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就我国基督教(仅指基督新教,不包括天主教、东正教等)信徒人数和信仰状况等主题进行了大规模的全国性抽样调查。此次调查的对象是被调查户的家庭所有成员,抽样框覆盖中国大陆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截止时点为2009年4月30日。调查共发放问卷63680份,回收有效问卷63680份(回收率100%

13、)。,据本次调查估算,我国现有基督徒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总体估值为2305万人。其中已受洗者1556万人,占67.5%,未受洗者749万人,占32.5%。 我国女性基督徒明显多于男性。在基督徒群体中,女性约占七成(69.9%),男性约占三成(30.1%)。 我国半数以上基督徒学历水平在小学及以下。在基督徒群体中,小学及以下的占54.6%,初中占32.7%,中专及高中占10.1%,大专及以上占2.6%。 我国基督徒中35-64岁信徒占60%以上。在基督徒群体中,14岁及以下占0.6%;15-24岁占3.7%;25-34岁占5.9%;35-44岁占16.1%;45-54岁占23.4%;55

14、-64岁占24.6%;65岁以上占25.7%。 从全国范围看,1993年以来信教的基督徒占信徒总数的73.4%;除华南地区52.9%外,各大区均在60%以上,东北三省达90.5%。,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10个,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口约有2100万,考虑到在这些少数民族中确认穆斯林的敏感性,一般就以民族人口数量等同穆斯林数量。事实上,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有些人并不信仰伊斯兰教,因此穆斯林的数量应当略少于民族人口数量。,普度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包含大量巫术在内的民间信仰在过去30年间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报告指出,剔除那些明确认同某种制度型宗教的信仰者之外,中国有1.45亿人相信风水,1.41亿人

15、相信财神,3.62亿人曾在12个月内算过命或看过相。,美国学者丁荷生:自1979年以来,伴随文革的结束和邓小平经济改革的开始,在中国各地掀起了一场或许是历史上最大的地方宗教仪式传统的大规模复苏和重塑。据我估计中国各地约有一到两百万个村庙被重修重建,并且长期以来被认为已失传的仪式传统正在许多这些庙宇中重塑和举行。这个超过一百万的村庙的粗略数据并不包括在过去三十年间重修重建的数以万计的大规模佛教寺庙,道教宫观,伊斯兰教清真寺和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教堂。换句话说,这些村庙并不是中国官方承认的五个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堡,天主教,基督新教)之一。,周良沱等:现阶段农村邪教活动研究报告,江苏公安专科

16、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陆续出现了一些邪教组织。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我国国内的邪教活动突出的有15种,其中境外渗入的有7种,活动涉及全国782个县(市),占全国市县的三分之一还多,一度影响群众50余万。而打着基督教旗号的,就有天父的儿女、达米宣教会、新约教会、门徒会、灵灵教、呼喊派、全范围教会、三班仆人教、东方闪电、被立王、中华大陆行政执事站、主神教、华南教会等10多个,此外还有法轮功等邪教组织。,2007年2月7日中国日报英文版发表了一篇题为“宗教信仰者三倍于估计”的文章,刊载了一项大型宗教信仰调查,结果显示,16岁以上的中国人单

17、有31.4%,即大约3亿人认为自己具有宗教信仰,大约2亿中国人对菩萨、神仙以及龙王爷、财神爷等传统色彩浓厚的宗教偶像顶礼膜拜。这个数字是官方统计数字的3倍。姑目不论这项调查的科学性,我们可以判断官方统计的中国1.2亿宗教徒数量是偏少的。因为除了国家所认可的五大教之外,还存在新兴宗教、民间信仰以及疑似宗教的信仰者,而这部分人在政府统计之外。,(三)宗教研究者的反思: 近20-30年中,各种新、老宗教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兴旺,而且也继续在公共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东西方相继发生的有宗教深刻卷入的政治事件尤其突显了这一势态,例如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1989年的东欧剧变以及2001年的“911

18、”事件。正因如此,不少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将对经典世俗化理论的批判视为更新宗教社会学理论的起点。,在这股潮流中,美国社会学家彼得贝格尔(Peter Berger)的转向具有指标性意义,也常为世俗化理论的批评者所乐道。这位20世纪60年代世俗化理论的重要建构者在90年代末公开承认世俗化理论“是个错误”。根据他最近的看法,除西欧以外,当今世界与其说是处在世俗化当中,不如说是处在宗教复兴当中;或者说,现在的趋势是“去世俗化”。,彼得贝格尔:“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世俗化的世界里的假说是错误的。当今的世界之宗教狂热一如既往,有些地方甚至有过之无不及。这意味着,由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们随意贴上世俗化理论标签的所

19、有著述,在本质上都是错误的世俗化理论的关键思想可以溯源于启蒙运动,这一观念很简单:现代化必然会导致宗教在社会和个体心灵中的衰退。而正是这一核心观念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在被一些国内学者誉为宗教学研究范式“哥白尼革命”的斯达克、芬克的信仰的法则一书中,第三章的标题就是“安息吧,世俗化!”。 斯达克用堆积如山的事实埋葬了世俗化命题,世界各地宗教参与的减少,远逊于宗教参与的增长。即使在宗教参与一向较低的欧洲,绝大多数人对于宗教的基本信条依然表示有坚定的信仰。,斯达克还特别论证,科学的发展并没有造成宗教的衰弱。卡耐基委员会在1969年进行了一个大型问卷调查,对象是60,028教授,占美国大学教授的1

20、/4左右。调查有两个突出的发现,一是科学家的宗教性程度相对很高,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深具宗教性或相当具宗教性。二是学科越具科学性,其科学家就越具宗教性。数学、统计学、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等的教授,其宗教参与程度远高于社会科学领域,而跟“原始”和“宗教”关系最为密切的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占据了不信之塔的顶端。有人不无讥讽地说:有些学科的教授倾向于非宗教,正是因为他们的学科不太够格成为发达的科学。,(四)必须重视对于宗教的研究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在美国权威杂志外交的夏季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文明的冲突。在亨廷顿指出:随着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的不复存在,世界冲突

21、的主题将不再是政治,尤其不再是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冲突。 萨缪尔亨廷顿对文明的界定是以传统的宗教信仰或者传统的价值观作为根本依托的。文明的冲突里边一再提醒西方各国,要和美国加强团结、加强联合,共同防止东方可能出现的伊斯兰教文明以及东亚的儒教文明的联盟以及可能出现的对西方的威胁。,“伊斯兰与美国的基督教和盎格鲁-新教文化在文化上的差异加重了伊斯兰构成敌人的资格。2001年9月11日,本拉登结束了美国对敌人的搜寻。纽约和华盛顿受到的袭击,以及随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进行的战争,还有比较笼统的反恐战争,使伊斯兰好战分子成为美国21世纪的第一个敌人。”美塞缪尔亨

22、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事实上,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对人类的思想意识、文化形态、心理素质、法律思想、政治制度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诸如文化、民族、社会、政治、法律、经济、哲学、艺术等等,都不能不涉及宗教问题。 宗教学几乎跟所有其他的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反之,所有其他的人文社会学科几乎都跟宗教学有缘。,二、宗教学是什么,(一)宗教观与宗教学 对宗教现象进行反思,自古有之。但一般来说只能说是对于宗教的零散看法或不系统的观点,充其量只能称为“宗教观”。 宗教学有其不同于一般所谓宗教观的两个特点: 第一是它在学科上的独立性。它以宗教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为认识对象,对它

23、进行学术性的考察和研究。真正的宗教学,如同哲学、历史学、文学、政治学、法律学等等一样,应该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 第二是它在内容上的系统性。宗教学应该是在对宗教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宗教的知识体系,而不仅只是个别性的观点和理论。,(二)宗教学的产生宗教学的创始人是英籍德国学者麦克斯缪勒。其标志性事件是1870年2一3月间,麦克斯缪勒在伦敦的英国皇家学会下属的英国科学研究所进行的四次演讲,四篇讲稿结集出版于1893年,这便是被后人誉为宗教学奠基作的宗教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Religion,宗教学导论(Introduction

24、to the Science of Religion )是宗教学这门学科问世的标志,是宗教学的开山奠基之作。它的重要贡献有下列三个方面:首先,它第一次提出了“宗教学”( the Science of Religion )这个概念,赋予这门新生的人文社会学科一个比较恰当的名称。,其次,它使宗教研究有了相对独立的学术地位。在此之前,具体的宗教研究一直被当成基督教神学的附属物,而缪勒在宗教学导论中明确指出,在科学的宗教研究中,一切宗教都是平等的研究对象,都没有权利谋求高于其他宗教的特殊地位,基督教也不例外。他的治学格言是:“科学不需要宗派”。,在我们这个时代,要既不冒犯右派又不冒犯左派而谈论宗教,几

25、乎是不可能的事。对有些人来说,宗教这个题目似乎太神圣了,不能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对另一些人来说,宗教与中世纪的炼金术和占星术一样,只不过是谬误或幻觉构成的东西,不配受到科学界的注意。 麦克斯缪勒,第三,它提出了宗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既然宗教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基督教在内的众多宗教,因此它的研究方法便只能是比较,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宗教的历史形态就是“比较宗教学”。比较就是分类,通过对世界上各种宗教的历史形态进行分类,由此寻找宗教自身的秩序和规律。,当研究比较语言学的人大胆地采用了歌德所说“只懂一门语言的人,其实什么语言也不懂”这句话时,人们起初大吃一惊,但过不多久他们就体会到这句话所含的真理了。难道

26、歌德的意思是说荷马和莎士比亚除了自己的母语以外不懂别的语言,因此荷马竟不懂希腊语,莎士比亚竟不懂英语了吗?不是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荷马和莎士比亚虽然能够非常熟练、巧妙地运用他们的母语,但他们两人并不真正了解语言究竟是什么在宗教问题上也一样。只懂一种宗教的人,其实什么宗教也不懂。成千上万的人信心之诚笃可以移山,但若问他们宗教究竟是什么。他们可能张口结舌,或只能说说外表的象征,但谈不出其内在的性质,或只能说说信心所产生的力量。,近代宗教学的兴起有其社会的原因和历史的条件,主要有三点:第一,启蒙思想的发展动摇了基督教的独断统治。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自然科学、人文主义启蒙思想从各个方面给予宗教和教会以沉

27、重的打击。基督教及其教会从中世纪以来的独断性统治地位严重动摇了,神的灵光黯然失色,不那么神圣了。人们(特别是知识阶层)逐渐把信仰的虔诚视为愚昧的迷信。这就为宗教研究者创造了一种思想条件,使他们有可能不再把宗教视为盲目信仰的对象,面当成理智思考的对象。他们开始把基督教当或世界上众多宗教中的一种,把它摆在与其他宗教并列的地位上作比较性的考察。,第二,宗教视野的扩大和世界上各种宗教资料的积累。要想使宗教研究摆脱基督教中心主义,学者的眼光就必须走出西欧地中海地区的狭小天地,对世界历史上的各种宗教有必要的了解。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资料,就不可能有对世界上各种宗教的比较研究。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打开了

28、欧洲人的眼界,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与宗教。随着知识与资料的积累,直到19世纪才使宗教学者对世界上各种宗教进行比较性的综合研究成为可能。,第三,进化论观念对比较宗教研究的影响。非西方文化和非基督教宗教资料的积累,迟早会引起宗教观念的变化。用一种新的宗教观念对世界上各种宗教现象作出综合性把握,从而对比较宗教学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者,就是“发展”和“进化”的观念。近代西方比较宗教学形成时期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力图用历史进化的观念去统一把握世界历史上的各种宗教,把它们纳入于一个世界性的历史演化的体系之中。,(三)宗教学的发展 从1870年到十九世纪末叶,是比较宗教学发展的时期

29、,这一时期的比较宗教学研究,主要是用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提供的标准去评判各宗教的“相对的高低优劣”。,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50年代,是宗教学分支学科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哲学等多种分支学科蓬勃发展,每一门学科,都有它自身的研究途径,都有适合于它自身的一套方法。这些分支学科的产生,表现了宗教学的交叉性、综合性、复杂性特征,并把宗教研究推向深入。,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学者开始用怀疑的态度看待“比较宗教学”,对宗教世俗化、宗教衰退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等问题提出质疑和讨论,形成了对宗教的再思考。而宗教对话的问题也随之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何谓宗教?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宗教的构成要素及分类 世界主要宗教的基本情况 宗教与政治、经济、科学、哲学、艺术等 当代宗教大问题:对话与冲突、宗教世俗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