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三章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171784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第三章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在讨论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之前,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在中国先秦时期,有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吗?我的看法是否定的。因为这种不满足于美的现象,而试图追问美本身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主要是希腊哲学才有的。而且,正如我们在下面将要看到的,美的问题,在关于先秦思想家们的文献中,并不处于特别突出的地位。或许我们可以说,对美的看重和敏感,是古希腊人的一个特色。第一节 结合善(功利)研究美这里想提示一点,所谓结合善(功利)研究美的提法,其实是有问题的。这正好说明,美的问题,在先秦思想家那里,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墨子, 非乐 。 “墨子对美持否定的态度。 ”(

2、页 34)在我看来,墨子是一个卓越的社会批评家,同时是一个行动者,他在一个意义上批评有钱人的奢华无度,但这并不表明他完全否定美。 “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行,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 ”孔子,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子谓韶:尽善矣,又尽善也 。 ”致天下太平,则尽善尽美。孟子, “充实之为美”:“人有了仁、义、礼、智等品德,才谓之充实 , 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 ”焦循的孟子正义解释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故容貌硕大而为美。美指其容也。 ”(页 37)荀子, “人性恶” 。 “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

3、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第二节 结合艺术研究美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吹过秋千去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空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页 39-40)刘勰要求“为情而造文” ,反对“为文而造情” 。 “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情采 ) 。张彦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 欧阳炯:“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 ” 中国画论中讲“形神兼备”作

4、为艺术美的重要标准,顾恺之所谓“以形写神” 。荆浩, 笔法记:“度物象而取其真” 。中国美学史上关于艺术美的研究与探讨,有这样几个特定,参见教材第 45 页。第三节 结合现实研究美人物品藻,第 46-47 页。刘勰关于美的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所谓“自然之道”的“道” ,指的是万事万物之理,这个“理”近似我们现在所说的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 柳宗元认为美在于自然。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刘禹锡,认为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郭熙,有林泉高致 、 山水训等作品。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王夫之肯定了美是存在于自然的运动之中。 “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其绮丽。 ”“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即以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叶燮:“凡物之生而美者,美本乎天者也,本乎天自有之美也。 ”“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 ”“云之态以万计,无一同也。以至云之色相,云之性情,无一同也。云或有时归,或有时竟一去不归,或有时全归,或有时半归,无一同也。此天地自然之文,至工也。 ” 美的本质问题,因为没有答案,故根本无法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