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向各位同学问好!,与各位同学共勉,勤学如青苗之起,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中外新闻史,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 报纸产生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口头传播口头传播,如谣谚 二、早期文字传播秦始皇四十字诏书(秦始皇四十字诏书,被许多新闻史家认为是秦朝官方第一次以文字形式向全国发布的新闻。)“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制,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传播形式,诏书、露布。,第二节 中国古代官报 一、古代报纸的起源 学术界不同说法: 1、源于周朝。 2、源于汉朝。 3、源于唐代。 注意:1、为什么有官报源于唐代
2、的说法?2、理解“敦煌进奏院状”。,二、唐代官报的基本情况。 1、“开元杂报” 。 2、“进奏院状”。 三、官报沿革。 1、官报在宋代的改革。 管理制度的改变。 管理措施的变化。 2、明代官报的变化。 注意:“邸报”,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民间报纸 一、小报的出现 1、“小报”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脉络“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2、“小报”的内涵、特性特点: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性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无固定报头、名称;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发行人广泛;内容复杂;既有手写也有印刷;读者广泛。 3、“小报”的查禁,二、明清时期的京报 1、京报的含
3、义。 2、京报的内容。 3、京报与过去的官报与民间小报的区别。 4、京报的局限。 5、“辕门抄”。,第二章 近代外国新闻事业传入和中国民族报业产生第一节 近代外国新闻事业的传入 一、传教士报刊活动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及传教士早期报刊活动。概说。中国近代报业始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1840年以前,以英国为首的殖民主义,对中国采用了鸦片贸易和文化渗透两种手段,后者主要是企图通过创办报刊、传播教义的方式来实现。因此,一开始报就是传教士的基本宣传手段 。,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介绍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
4、米怜主编 。1821年6月停刊 。察是一份宗教报刊,木刻雕印,基本每月一册。免费发行。以我国侨商聚集的南洋一带为主要发行地,也发往内地 。察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阐述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其中 ,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约占80%,其次为宣传伦理道德,再次为科学知识介绍。后两项内容不仅所占比例小,而且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从西学传播的角度来看,尽管有关科学知识部分的内容非常少,却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科学知识较多涉及天文学。该刊登载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新闻即与天文知识有关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特点。察世俗的重要特点是十分注重迎合读者的心理。首先,常以儒家学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用附会的手法缩短宣传
5、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宣传效果。其次,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再次,在文章的结构上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方法。最后,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彩色”,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应有可读性趣味性。照顾读者接受能力,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 。,察世俗的意义 首先,从当时的社会影响来看,察世俗传教的作用不大。 其次,马礼逊和米怜的办报目的虽然不是立足于新闻传播,但其关注受众的思想、运用大众传媒的能力,体现出他们已具有近现代大众传播的观念,所以察世俗 虽然是宗教杂志,但以之为近代报刊之发轫,是当之无愧的。 最后,马、米二人在创办察世俗时不避艰难,不顾生死的执著精
6、神,同样值得后世报人以为榜样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与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变化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 。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经历两次休刊和复刊,于1838年停刊。东西洋考虽为宗教报刊,但它的内容却比较广泛,有科学知识、宗教、道德等,设有言论、新闻专栏 。郭士立是以传播教义为出发点,达到用西方文明征服中国的目的。,注意:东西洋考与察世俗的异同两种刊物均为基督教传教士所创办,形式上均为中国线装书式,刊名相似,封面设计也相似,但由于创办者的办报宗旨有异,两者差异也显而易见 。从内容上看,两者均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所不同的是三者的比重,东西洋
7、考中,宗教内容比重大大下降,其主要内容是科学文化知识。目的是显示西方文明的优势。察世俗科学知识较少且偏重天文,以显示上帝造万物之功。,东西洋考对时事政治很关注,具体表现是注重新闻和言论。从察世俗 的一条新闻开始到东西洋考的新闻专栏,体现了报刊业务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 与察世俗相比较,东西洋考的新闻文体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东西洋考有了固定的言论栏目。此时的言论栏目摆脱了察世俗时期单纯阐发教义的状况,而是开始涌来回答现实中的问题 。 东西洋考还登载过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新闻纸略论 。,3、万国公报(18681883,18891907)与传教士报刊活动向纵深发展鸦片战争后的宗教报
8、刊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一份周刊 。1868年9月5日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并任主编 。 发展经过:该报初名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9月5日出第301期时更名为万国公报。1883年休刊。1889年以广学会机关报身份复刊,并改为月刊。1907年5月,主编林乐知突然病逝,7月,万停刊 。 主要内容:在中国教会新报时期,主要以传教、联系教友、报道教会活动等为目的 。更名后,宗教内容减少,介绍西方科学与政治、评论时事等内容大量增加,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时事争论刊物 。,地位及影响 :甲午海战前万在中国影响很小。到甲午海战清廷失利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注重学习西方的政治与科学。而万热心介绍西学,这恰
9、好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维新运动相适应,于是万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且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该报前后发行近40年,创当时中国报刊发行量之最。读者对象是中国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当权人物和一般知识分子。,突出特点 :万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是它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 首先,变法宣传 。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后,内容虽有关于宗教宣传的,但并不占主要地位,而增设的论说立论范围广,并鼓吹变法革新和传播西方社会科学,对中国的维新便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甲午海战后,有关时政和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就明显增多。林乐知和李提摩太都写了不少涉及外交、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文章,强调变通之法 。万的变法宣传在中国起了很大的鼓动
10、作用,此后中国维新之士都醉心于变法 ,全国兴起维新变法的思潮 。从表面上看,万的变法宣传与中国爱国志士的维新运动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实质上两者有明显的区别,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为了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促使中国日益强盛,向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而万所宣传的变法主张是建立在殖民主义利益基础上的。他们希望中国走殖民地而非资本主义的道路。,其次,西学介绍。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后,每期都有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此外还传播了许多社会科学方面的信息。值得一提的事,万最早将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介绍到中国另外,在促进中国教育西式化方面,万也起了很大作用。万国公报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启迪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思想,推
11、动了中国的维新运动,促进了西式教育的兴起,在当时的确起到了将西学传播到东方的媒介作用。,二、中文商业报纸崛起 1、香港船头货价纸与早期商业性报纸。 1857年11月3日创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作造的以单页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所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行情、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主要对象为商店职员。商业报纸的崛起促进了新闻时效性观念的提高,刊期开始缩短,从形式上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的模式,报纸的新闻性凸现出来。,上海新报上海地区出现的第一张近代中文报纸。1861年创刊,由出版北华的报馆创办。 初为周刊,1862年改为周三刊,1872年
12、7月2日改为日刊。同年12月在与申报的竞争中失利,停刊。该报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开中国报纸两面印刷之始。上创办宗旨是为商业贸易服务。其刊载的中外新闻大多选自香港的报刊。创办之初,刊载太平军和清军的战况,很受时人关注。该报虽为商业报纸,但历任主编的却都是传教士。第一任主编是美国传教士伍德。上在创刊后十来年里,使上海唯一的中文商报。直到1872年申报创刊。,2、申报与商业报纸综合化发展 概说。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由美国商人美查等四人合资创办,后资本归美查一人所有。首任主笔蒋芷湘。初创时为隔日刊,自第五号起改为日刊,周日休刊。1879年4月27日开始,周日也出报。早期申报的内容大致有:本馆
13、高柏、本馆条例、论说;本埠新闻、外埠新闻;广告及货物价表、船期。而且创刊不久就开设了文艺栏目。 特点。四点。见书26页至27页。,三、外文报刊和外国通讯社状况 1、外文报刊发展概况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香港、上海、天津等地创办了一大批供外国侨民阅读的外文报刊,使用了英、日、葡、法、德、俄等语种,总数在120家以上。在大陆出版的历史最长的英文日报: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英商奚安门办,代表英官方观点。1850,上海,前身北华捷报,1864由字林洋行接办,改名。得到英领事和工部局支持,代表英官方观点,101年,最长。蜜蜂华报,葡萄牙文,1822年创刊,广州记录报,英
14、文,1827年创刊;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英文,1831年创刊; 中国丛报,英文,1832年创刊;澳门钞报,葡萄牙文,1834年创刊;广州周报,英文,1835年创刊。上列六种早期创办的外文报刊中: 蜜蜂华报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第一种报刊,当然也是葡萄牙人在中国创办的第一种报刊。 2、外文通讯社出现第一个在中国设立分社的外国通讯社:路透社(1872)。,四、本时期外报影响 1、观念引进新闻定义,新闻知识等。 2、业务进展新闻采访写作方面报纸版式和编辑、印刷方面,第二节 中国近代民族报业萌芽 一、国人早期与外报的接触及办报构想 1、梁发-最早接触近代报刊。 2、林则徐和魏源-最早认识到报刊的作用。
15、3、洪仁玕-从国家政权建设的宏观角度评价报纸作用。 二、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出现 1、昭文新报 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刊。1873年8月由艾小梅创办于汉口,因销路不畅,出刊仅数月。此报现已失传。,2、循环日报 我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报刊中第一家影响最大的报纸。1874年2月4日,由王韬创办。该报也是中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它仿西方报纸体列,几乎每天有论说一篇,“中外新闻”栏的头条位置每日登一篇评论。初期多为王韬主笔。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故出变法自强,提倡君主立宪,要求发展民族工业 。循环开我国政论报章的先河,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1883年,王韬的政论文章被选辑成书,名为韬园文录外编,这是我国第
16、一部报刊政论文集。循环出至1959年终刊,使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三、王韬 1、王韬的办报思想 办报的目的在于“立言”,即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即指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思想。希望办报既能抵御外侮,又能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文化,以求中国“自强”。 重视报纸的职能。王韬认为报纸应具有交流、沟通君民与中外信息的作用。他还认为,报纸能“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是国内人能通过报纸学习西方之长,也能用报纸作为与西人交涉、捍卫本国主权的武器。 2、王韬在新闻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是国人在办报纸中最早的报纸之一。 他在该报上发表了数百篇政论文章,开创了
17、报刊政论文体,同时为中国报界开创了一种以政论为主体的新式报刊。 王韬的政论文体,还在形式上冲破了封建的僵化的文章格式,开创了不拘一格直抒胸臆的报刊文风。 总的说来,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开创了我国报刊的政论文体。在他的影响下,政论文章风靡一时,形成了我国近代报刊以政论文章为主体的特点,同时他也是我国近代办报思想的启蒙者之一。,第三章 近代政治运动中的报业高潮第一节 维新运动中的办报高潮 一、康有为和维新派早期报刊 1.第一次办报高潮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展开,政论报刊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及海外华侨聚集的地方。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是中国人自办的。
18、这些报刊中,有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技的报刊、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报刊、有通俗报刊、有妇孺报,也有行业报。这众多国人自办的刊物,打破了近代史上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这就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此时的报刊有一些共同点,即报刊以政论为主,新闻反居次席;此外,报纸与杂志合一,同时,时人重杂志而轻日报。,2.中外纪闻 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倡导并出资在北京创办。梁启超、麦孟华为编辑。初创时名为万国公报,因与林乐之主编的万重名,当年12月16日更名为中外纪闻。同年11月,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中外
19、纪闻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该报以官僚士绅为发行对象,隔天出版,形式与京报相同。每册刊登论说一篇,主要内容是宣传变法,提倡创办学校。每期内容还有“上谕”、“外电”等。中的出版发行,为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强学会的成立与中外纪闻的出版,遭到了在京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查禁,于是中外纪闻在1896年1月20日被迫停刊。,二、鼎盛时期的维新派报刊活动 1、实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旬刊。(旬刊是每十天出一期一月出三期的刊物。三个月出一期的是季刊 )1898年8月8日停刊。黄遵宪主持创办。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内容分为论说、奏折录要、京外近事等栏目
20、。 时务报出版不久,就因文体新颖,议论独到,见解精辟,很快风靡海内。并成为当时发行量最高的报刊。,时务报的发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在时务报的宣传影响下,改良派政治团体在全国纷纷建立,维新运动也在各省市先后开展起来,各地维新报纸也纷纷创刊。,2、“时务文体”自梁启超始,通俗自由、自成一格的政论文随着时务报畅销全国,遂使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应时而生,时称“新文体”。因这种文体是梁在主办时务报时所开创,故又被称作“时务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 1、内容切中时弊,针对当时的政治现状,有感而发; 2、打破传统戒律,不守桐城派的章法、义法,自成一家;3、力求平易畅达,以浅近文言文为主,杂以新名词、新术
21、词、民间口语入文; 4、感情充沛,赋予煽动性。,3、湘学新报湖南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 1897年4月22日由湖南维新党人创办。旬刊。第21期起改名为湘学报。1898年8月28日停刊。 唐才常、陈为镒任主编。 湘以倡导新学、开启民智、培育人才、鼓吹变法为宗旨。系统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主,也宣传湖南新政,传播维新派的主张。,4、湘报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中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也是维新派人士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同年9月百日维新失败,10月湘报被迫停刊。 该报社由董事会。唐才常任主笔,谭嗣同等人为该报主要撰稿人。 湘报每日出版,内容有论说、奏疏、各国时事等。,湘
22、报的论说有声有色,锋芒毕露,发表了一系列抨击封建专制、鼓吹民权平等、宣传西学、宣传变法的文章。 此外,湘报还大量刊登省内外变法的新闻以及中外报刊对维新运动的评论。 由于湘报和湘学新报的共同宣传与推动,是湖南省成为维新时期创办新政最有朝气的一个省。,5、国闻报维新派华北地区重要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主要创办人严复。内容上偏重京、津和北方地区的新闻报道,对东南各省新闻不作报道。设有本地新闻、京城新闻等栏目。国闻报在北方舆论界堪称一支独秀,对维新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百日维新期间,国闻报登载了光绪关于变法的全部上谕及维新派上奏的全部条陈,并配有评论为
23、之鼓吹。这些报道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鼓舞维新者斗志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仍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1898年戊戌政变后,国闻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遇难的消息后,“奉旨”停刊。后卖于日本人。,6、谭嗣同的办报思想1、主张办报求日新。 他认为,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中国必须每天跟上时代步伐。因此要在书以外,创办报纸,以求日新。2、主张报纸为“民史”、“民口”。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民主性。,7、国闻汇编国闻报馆出版的旬刊。1897年12月8日创刊,只出了六期便停刊了。国闻汇编的主要内容是翻译、介绍国外学术著作。它最大的贡献就是发表了天演论和群学肆言的部分译文,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进化论的思想。,8、严复的办报
24、思想集中体现在国闻报缘起文中。 1、办报的目的是“开民智”,报纸的作用是“将以求通”。 2 、在各国并立之时,引进外来思想是开民智的主要方法。因此,严复注重引进西学,他组织人力收集、翻译外国报刊。 3 、介绍给国人进化论和社会改良学说。进化论的思想也成为维新人士办报思想的理论依据。,三、国人第一次报业高潮 四、戊戌政变后改良派报刊活动 1、康梁在海外的报刊活动。 2、改良派在国内的报刊活动。 五、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第二节 辛亥革命运动中的办报高潮 一、革命派报刊活动兴起 1、中国日报 2、留日学生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由胡璋经营。后因经营不善,于1
25、900年售予陈范。陈范接手苏报的初期,苏报言论同情变法,1902年以后,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陈范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从同情改良逐渐转向同情革命。1902年冬,苏报专辟“学界风潮”栏目,报道并支持爱国学生运动,从此为学界所关注。1903年5月27日,陈范正式聘请爱国学社的章士钊担任主笔。此时苏报实际上成了爱国社的机关报。 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后,每天的苏报几乎都会发表一些言词犀利、宣传革命的政论文章。,1903年6月9日,苏报在“新书介绍”栏中热情介绍了邹容的小册子革命军,10日又发表章太炎的序。6月29日,发表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驳斥康有为只可保皇立宪,不可革命的论调。并在文中称
26、光绪帝为“载湉小丑”。 这些大张旗鼓的革命宣传与激烈的言论,震撼了全国,也触怒了清廷,清政府决心镇压革命党人。6月30日,上海工部局逮捕了章太炎等人,邹容自动投案。此时由于章士钊未列入黑名单,所以仍在主编苏报,同时还发表了章太炎在狱中所写的狱中答新闻报记者。7月7日,苏报被封。 章、邹被捕后,清政府要求引渡二人。上海租界当局一方面为维护治外法权,一方面也迫于舆论,不敢将二人引渡给清廷,故组成上海租界会审公廨,对此案进行会审。当年12月24日,判决章、邹永远监禁。由于受当事人和时人的坚决反对,1904年5月改判章监禁三年,邹监禁两年,苏报永远停刊。至此,这场以清廷为原告的诉讼方告结束。史称“苏报
27、案”。 苏报案的发生,打击和削弱了清政府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力量,革命派报刊声望大增。,二、轰轰烈烈报刊宣传战 1、民 报与“大论战” 民报前身为留日学生的革命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二十世纪之支那是华兴会的机关报,1905年6月创刊,由宋教仁等主持。1905年8月20日同盟会成立后,华兴会领袖黄兴、宋教仁决定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为同盟会的机关报。但在移交之前,遭到日本政府的查禁,不能再使用原刊物名称。同盟会决定改名民报出版。于是,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的第一份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民报是一份大型的时事政论性刊物,它的宗旨是为革命运动建立理论基础。民报发刊辞中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从此民报
28、致力于这一主义的宣传。设有论说、时评、纪事等栏目,并以刊登政论文章为主,此外还大量地介绍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各种新思潮,成为当时革命宣传的一面鲜明的旗帜。民报是月刊,但每月出版日期不定,且经常脱期或中途停刊。主要撰稿人有章太炎、陈天华、胡汉民、汪精卫、宋教仁、黄侃等。1910年2月,民报因发表鼓吹暗杀主义的革命之心理一文,被日本政府已破坏治安为借口封禁。,民报和新民丛报的论战 民报创刊第一期上,就发表汪精卫、陈天华的文章,矛头直指梁启超等人创办的新民丛报,由此双方展开了新闻史上一场声势浩大的辩论。 民报第三期发行号外,发表文章列举了双方对立的观点12条,并宣告从第四
29、期起逐一予以驳斥。此后陆续发表文章,对改良派展开全面攻势。双方论战的内容主要围绕“三民主义”展开。 民报主张民主共和,新民主张开明专制。 民报强调必须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新民认为民族问题已经不存在,不应当在反满、排满。 民报强调民主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新民强调中国今日当以开明专制为立宪制之预备。 民报强调社会革命,主张实行“平均地权”,但对贫富不均。新民认为实行经济改革会破坏社会秩序。 民报强调革命可以把中国从瓜分中解救出来。新民则认为革命必然招致瓜分。, 双方的这次论战是一场大规模的有声有色的政治论战。从民报创刊开始,历时两年,最后以新民丛报偃旗息鼓自动停刊,宣告了改良派的失败。民
30、报对新民丛报的宣战,使改良派的言论阵地受到致命的冲击。在民报与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之始,其他地区的革命派也与当地的改良派形成对垒之势,展开论战。 经过这次论战,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很多读者最终站到了革命派一边。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政治思想上划清了界限,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从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向前发展。论战的结果也使大批的革命干部得到了锻炼,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培养了骨干,革命派的舆论阵地也因此得以扩大。 这次论战也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他们过分强调排满,错将种族主义当作民族主义,同时对帝国主义抱有一些幻想。,2、于右任和“竖三民” 民呼日报 1909年5月15日在上海创刊
31、,于右任自任社长,范光启、徐血儿、戴天仇等人撰述。以“为民请命,大声疾呼”为宗旨,言论比神州激烈。该报批评时政,抨击贪官污吏,揭露官场黑幕,故而引起当权者的仇恨。于右任遭陕甘官吏的诬告,被捕入狱。民呼日报也于1909年8月14日被迫停刊。 民吁日报1909年10月3日在上海创刊,实际负责人仍是于右任。但由于他被租界当局驱逐,不能公开出面,所以形式发行人朱少屏,社长范光启。民吁日报创刊时,正碰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来到中国。民吁连苏发表报道、评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行径。伊藤在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民吁连续发表数十篇报道和评论,对安重根的行为表示赞赏与歌颂。日本驻沪领事要求上海
32、道查处,上海道遂与租界勾结,查封了该报。民吁日报前后仅出版48天。,民立报 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法租界创办。社长于右任。 1911年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后,民立报成为同盟会的机关报,也成为同盟会在上海的联络点。此时该报人才济济,宋教仁被于右任聘为总主笔,是主要的社论撰写人,并由此名噪一时,成为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当时以“四捷”著称的陈其美以及近代著名的报刊评论家张季鸾也都参加过该报的工作,并在这个时期显示了他们的才能。 同时该报还很重视国际新闻的报道,聘请了一些在国外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做他们的兼职记者。该报创刊之初,较为稳健内敛,站稳脚跟后,言论转趋激烈。1911年10月10日武
33、昌起义爆发时,清政府竭力封锁消息。但仅隔两天,民立报便用极大篇幅对起义进程进行了报道,同时发表有关时局的短评。读者竞相购买,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也是当时国内影响最大的一份革命报纸。 民立报出至1913年9月4日停刊。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报均以“民”字开头,又同为于右任所创办,在实践上蝉联,性质相同,因此被称为“竖三民”。,3、大江报和“大江报”案 1910年12月14日詹大悲与人合伙在汉口创办大江白话报。后因报纸报道英国人打死中国车夫,报纸出资人收回资金退出报社。詹大悲遂自筹资金,于1911年1日改出大江报。詹大悲为主编,何海鸣任副主编。大江报是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19
34、11年7月,该报发表了两篇是它享誉一时的评论:何海鸣撰写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和黄侃撰写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这两篇短文,倡言革命,标题新奇有刺激性,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此,清政府出动军警,查封报纸,捉拿主编。大江报被迫停刊,詹大悲等也被判刑。史称“大江报案”。,三、国人报业高潮再度涌现 1、沪、港、穗等地革命派报刊 2、立宪派报刊 3、官报发展与报律出现 4、新闻业务的进步,第四章 近代新闻事业的职业化发展 第一节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短期繁荣 一、新闻界形势 1、报刊大量涌现。 2、通讯社大量出现 二、政党报刊,第二节 北洋报灾与政党报刊的没落 一、袁世凯对新闻界的统治 二、军阀专制下的新闻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