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离幸福很近【15】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无量无边众生我愿发起殊胜的菩提心!怎么做法供养?对上师三宝生起感恩之心,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以菩提心摄持为众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一、依止上师 发菩提心作为习惯轮回的游子,面对广大如虚空,涵盖世出世间一切知识的佛法,想寻找正确的方向,一定要依止具有智慧和慈悲的善知识。有了上师的善知识,在十字路口才不会迷失方向。作为修行人,发心即正确定位人生目标,非常重要。修行目标有上等、中等、下等、最下等四种,相应就有四种修行:上等的修行、中等的修行、下等的修行、最下
2、等的修行。最下等的修行:即行持学佛、学法、皈依、念佛、拜佛、烧香、朝寺等善法的目的,全部为了今生,如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工作顺利、生活平安等。因为根本没有希求任何一种解脱的果位的心。在三士道当中,这是一般的下士。下等的修行:即深信因果不虚的道理,害怕后世堕入三恶道中,感受无量的痛苦,希求善趣的安乐,故而“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精进修行。在三士道当中,这是殊胜的下士。中等的修行:即认为包括三恶趣和三善趣在内的六道轮回,就像火宅、罗刹洲、剑叶林等一样,是特别可怕、恐怖的地方,帮想从中获得解脱,而希求声闻、缘觉的果位或想独自一人前往极乐世界,获得身心的自在、洒脱。怀有这种修行目标的人,就是中士道的修
3、行人。上等的修行:即认为自我的解脱不合理,应让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都获得解脱,因为他们都当过自己的父母,现在沉溺在水深火热的苦海中,若没有救度他们,从人格、良心、品德等方面讲,都说不过去,故而发起舍弃自我、救度众生的无上菩提心愿他们暂时离开六道轮回的痛苦,究竟获得佛菩萨的果位。以此目标而努力修行,就是所谓的上士道。上士道包括大乘显宗和密宗,因为都以发无上菩提心为前提。二、护持正念 排除障难如果将修行目标锁定在上士道,就应该经常反观自己学佛、修行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自我解脱还是为了众生解脱?可能会发现,原来自己只是在理论上懂了或嘴上会说,而心里为众生修行、解脱的念头并不真实。 若因此而退怯,再也不学
4、了,那还要在无数劫中轮回里面感受无比的痛苦。这并非智者的选择,而是愚者的行为。虽然暂时修行不好,甚至连简单的修行法都修不上去,也是正常的,因为修行不可能马上得以明显的效果。否则,以前很多高僧大德都不需要长期修行了。他们都需要长期精进苦行,更何况无始以来造了许许多多恶业的我们?所以修行的,一定要发起勇猛的心。之后一点一滴的修行,一刹那间的发心,也会成为真正菩提资粮的因。现在大数多人都能理解无伪菩提心很重要,它是寻找大乘的唯一指南针。因此在依靠高僧大德和善知识的教言、窍诀,知道了这个方向之后,就应继续不断地走下去,之后就会获得对治烦恼的明显效果。在学佛过程中,一定要对闻思修有信心,对例如入菩萨行论
5、这样的精典要不止一遍而应三遍四遍深入学习,要象对待珍宝一样挖掘其中的内涵,并将法义融入自心,对治烦恼、遣除障碍的能力自然为增长。在修学菩提心等大乘佛法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家庭、社会、自身等许多困难、违缘,此时我们应经常观想:前辈高僧大德不惜生命代价,才获得佛法的精华,我们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一点一滴的障碍也不算什么。因此,不应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马上倒下,而应更加坚定誓言。三、藏王智慧光和阿底峡尊者为榜样藏佛法分前弘、后弘两个时期。前弘时期的开创者是莲花生大士,后弘时期的开创者是阿底峡尊者。前后弘时期以“朗达玛灭佛”为 界。朗达玛被杀后,前藏、后藏、阿里、安多、康区全部分散,没有统一的国王。后来,在
6、拉萨一带的阿里地方,有一位叫智慧光的国王,为了佛法再次弘扬,想尽一切办法,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藏王智慧光为了迎请阿底峡尊者到藏地弘扬佛法,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也减少了 20 年寿命。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以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为蓝本, 菩提道次第广论、 大圆满心性休息、 大圆满前行等修心法要,才在藏地各教派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修学过程中,一定要学习智慧光国王和阿底峡尊者的发心,始终要想到利他。千万不要没头没脑、人云亦云地底毁大乘佛法,否则果报极其可怕。 入大乘论中云:“诽谤大乘法,决定趣恶道。 ”四、再再忆念菩提心的功德1、 速超恶趣 成佛做祖若想永远离开三恶趣,一定要像
7、前辈高僧大德一样,发珍贵的菩提心。 大集经中云:“若欲永断三恶道,应当发起菩提心。”阿底峡尊者的公案说明:欲速获得菩提者,必须生起菩提心。菩提心者:舍弃自利、精进利他,或断除我执、利益他众,或舍弃自我、饶益他众,或舍弃自我、勤修利他。菩提心很重要,但修起来的时候,确实也有一些障碍,所以需要经常闻思有关利他心的论典,如入行论、 修心七要、学集论等。2、 最胜供养 最高修行如果真正生起了菩提心,即使没有以世间财富来供养诸佛菩萨,心里的功德也会自然而然圆满。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若有欲供养,无量寂静尊,当发菩提心,福过供养佛。 ”意谓:想供养无量无边寂静尊诸佛菩萨者,一定要发无上的菩提心,其功德
8、远远超过财物供养。所以,大家都应做这样的法供养。所谓法供养,不一定非要背诵论典,讲经说法。有些人说:我实在太笨了,现在没有法供养的能力,因为我没办法,参加笔考、背考、研讨。但发菩提心应该可以,这并不需要很高的智慧。菩提心转移痛苦的方法。如果有了让众生获得安乐的利他菩提心,即使身边的人对你不公平、不恭敬,或者轻视、埋怨、伤害,你也会把他们看作自己的父母等最亲近的人。这样的话,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也会过得很快乐。有人不想拥有高的境界,只想拥有快乐、洒脱,利他心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菩提心重一点,身边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可转为道用。众生很可怜,在贪、嗔、痴驱使下,毫无自由地造了无边无际的恶业,而我们是发了
9、无上菩提心的人,对他为什么不能原谅、谅解呢?这样一想,心里的疙瘩自然而然就会解开。否则,把自己束缚在特别狭窄的自我的箱子里,始终会处于痛苦当中。菩提心功德无边。 华严经云:“众生心行可数知,国土微尘亦复然,虚空边际乍可量,发心功德无能测。 ”3、 弘扬佛法 利益众生现在很多人在心里发愿:愿相续当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所作所为经常做一些对众生有利的事情。这对弘扬佛法和佛教长住世间,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要注意:在弘扬大乘佛法的同时,也不能让佛教被社会同化,在信心、修行、仪轨等方面都应原汁愿味地保持。当然,也应主动让佛教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让佛教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根发芽,让更多现代人接受佛教的利他精神。如果利他精神真正被众生接受,空性等佛教甚深道理,自然而然就会获得。弘扬佛法要善巧方便:对待知识分子,就应跟他们辩论,虽然有时会失败,但为了佛法失败多少次也不要紧,慢慢他们就会了解佛法。对老年人,要再三以净土法门、观音法门等度化他们。对孩童,要让他相续中生起正知正见,因为他们是未来的接班人,哪怕给他们讲一些佛教的故事,他们长大之后也不会排斥佛法。人生短暂,佛法难闻,我们要将闻思修行、弘法利生,融入我们的骨髓,像行住坐卧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思考题:1、大小乘以何而有区分?应如何寻找大乘的方向?2、关于这方面的修行,你今后有何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