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国诗人简介兰格伦,W. William Langland (约 1330约 1400) 英国诗人。据传是长诗农夫皮尔斯的作者。他 出生于英国西部赫里福德伍斯特莫尔文山附近,据说是一个贵族的私生子,一说他的父亲是自由农。他幼年受过经院教育,后来移居伦敦,任教会低级职务。 农夫皮尔斯是一部用中古英语西中部方言写的押头韵的寓言长诗。现存手抄本不下 50 部,说明当时极受欢迎。这些手抄本可分为 3 类:A 类抄本最短,2,567 行,除序诗外,分 11 节,约写成于 1362 至 1363 年;B 类抄本是经作者增修过的,7,242 行,除序诗外,分20 节,约成于 1376 至 1377 年;C
2、类又略长,7,357 行,分 23 节,对 B 本有增有删,约成于 14 世纪末年。3 类抄本中以 B 类为最完整,成为今天的通行本。 B 本一般分为两部分;第 1 部分包括序诗和 7 节,第 2 部分包括其余 13 节。序诗用中古文学惯用的梦境和寓意形象的手法,写诗人在一个 5 月的清晨在莫尔文山上听着潺潺清泉,不觉入睡。他看到在一片美好的田野里有各 式各样的人:农民,各种僧侣,手工业者,商人,骑士,各种艺人,乞丐,无异是 14 世纪英国社会的一个缩影。田野的一端矗立着真理之塔,另一端是死亡之谷。诗人一面描写这些人物,一面评论。接着他看见从塔里走出一个可爱的女子,名叫“神圣教会” ,她教导诗
3、人要追求真理,拯救灵魂;又指点给他看“奖赏夫人”要和“虚伪”结婚,许多人附和,惟有“神学”反对。大家争执不下,决定到伦敦去找国王解决。国王主张她和“良心” 结婚, “良心”不肯,并揭发她的缺点。国王请来“理智” , “理智”也坚决要国王惩罚她。 “奖赏夫人”得到惩罚,只有郡官去安慰她。国王把“理智”和“良心”留下,供他顾问。 作者通过这一寓言批判了僧俗各界的寄生性和社会 上贿赂公行、追逐财利的现象,肯定了国王的作用,希 望他能凭理性和良心治国。 诗人醒来之后又作了第 2 个梦,梦见“良心”在布道, 许多听众都开始忏悔,包括“七大罪恶” (骄傲、淫欲、 嫉妒、恚怒、贪婪、饕餮和懒惰)在内。 “希
4、望”吹起 号角,成千的人聚集起来要求寻找“真理” ,但大家都 不知道“真理”在什么地方。这时农夫皮尔斯出现,他 说他做了 50 年“真理”的仆人,可以担任向导,但必须先 耕完他的半亩地,并分配大家工作。许多人纷纷推托,不 肯劳动,他就叫“饥饿”来威胁他们。只有一个妇女代 表大部分善良的人愿意跟皮尔斯去寻找“真理” 。 “真 理”这时给他送来一张赎罪券,上面写着“作好事的得 永生,作坏事的遭永劫” 。一个僧侣否认这张赎罪券有 效,引起了争执,皮尔斯一气之下把它撕毁,宣称他从 此不为人间幸福苦干,而要把时间全用在祈祷和忏悔上。 这时诗人醒来,结束了第 2 场梦。 作者在这里仍用寓言的形式说明要获得
5、真理必须首 先通过诚实的劳动。他对贫苦的劳动者表示极大的同情, 反对怠惰和寄生生活,但他要求劳动者恪守本分,不同 意他们要求增加工资。他又认为现世勤劳仍不能导致灵 魂的得救。这种思想就引出了全诗的第 2 部分。 第 2 部分是全诗较弱的部分,充满抽象的神学说教 和经院式的辩论。诗人在梦中继续追求真理,看到了 3 种 境界:“善” 、 “中善” 、 “上善” 。作者对这 3 种境 界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解释。最初,他认为“善”就 是诚实的劳动, “中善”则除此之外还能分散资财,行 为仁慈,而“上善”则更进一步要能惩恶。以后,他思想 中概括性和宗教神秘成分增加,把“善”解释成为“积 极的生活” ,
6、 “中善”则是超越“善”而达到“静观” “甘贫”的境界,并进一步像耶稣基督那样用“慈心” 救世。耶稣基督虽然战胜了反基督的撒旦,但撒旦又降 临人世,因此必须有“上善” 。 “上善”就是“精神权 威” ,以主教和统一教会为代表,在诗中诗人又用皮尔 斯来象征“统一教会” 。诗人以继续追求的口气结束全 诗:“我愿作一香客,走向天涯海角,去寻找农夫皮尔 斯。 ” 这首长诗写成于 1381 年英国农民战争前后,作者属 于低级僧侣阶层,这两点可以说明本诗的许多特点。长 诗提供了一幅封建制度后期英国社会的广阔画面,揭发 了僧俗两界的种种腐败现象;作者肯定了劳动人民的正 直的品质,展现了他们受欺骗、受压迫的处
7、境,反映了当 时广大人民的情绪。评论者认为作者希望改变现状,改 造社会、教会和宗教,但不希望革命。他对现存的政教 制度,即对国王和教会,仍抱有幻想。他反对教皇,但 不反对教会。他反对一切不劳动者(国王、骑士除外) , 因而竟赞成“强迫劳工法令” 。他受宗教教育的影响极 深,特别表现在后半部的消极思想和经院式的辩论风格。 梦幻的形式和寓意的形象,无论在中古骑士文学或 宗教文学中都广泛使用,极为通俗,但这并未妨碍此诗有 些地方描写的鲜明生动。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品里的现 实主义的描写(如关于“七大罪恶 ”之一的饕餮的描写) 以及讽刺的社会批判。由于这部作品的人民性,1381 年 农民起义前夕起义领袖
8、之一的贫苦教士约翰保尔在他 的号召书里就引用了皮尔斯的名字。此后以农夫皮尔斯 为主人公的诗歌、故事直至 16 世纪仍在出现。17 世纪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清教徒作家班扬写的天路历 程仍采用梦幻寓言形式,显然受这种传统的影响。 乔叟,G. Geoffrey Chaucer (约 13431400) 英国诗人。出生于伦敦一家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父亲是酒商兼皮革商。乔叟可能上过牛津大学或剑桥大 学。1357 年进入宫廷,任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儿媳阿尔斯 特伯爵夫人身边的少年侍从。1359 年,随爱德华三世出 征法国,被法军俘虏,后被爱德华赎回。1366 年,乔叟 和菲莉帕结婚。菲莉帕的妹妹后来嫁
9、给爱德华的次子兰 开斯特公爵,乔叟因而受到兰开斯特公爵的保护。同时, 乔叟也是爱德华三世的侍从骑士。 1369 年, 兰开斯特 公爵贡特约翰的元配夫人布兰希逝世,乔叟写了悼亡诗 公爵夫人的书 (13691370)来安慰他的保护人。 1370 至 1378 年之间,乔叟经常出国访问欧洲大陆,执行 外交谈判任务。他曾两度访问意大利(13721373;1378), 这对他的文学创作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发现了但丁、 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作品,这些作品深刻地影响了他的 创作,使他从接受法国文学传统转向接受意大利文学传 统。从 1374 年开始,乔叟担任了一些公职。他先被任命 为伦敦港口羊毛、皮革关税总管
10、(13741386) ,后来 被英王理查二世任命为皇室修建大臣(13891391) , 主管维修公共建筑、公园、桥梁等。乔叟还担任过肯特 郡的治安官(1386) ,并当选为代表肯特郡的国会议员 (1386)。后来乔叟还担任过管理萨默塞特郡皇家森林的 森林官(1391)。乔叟于 1400 年 10 月 25 日在伦敦逝世,葬 于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的“诗人之角” 。 乔叟把属于中古英语的东中部方言(伦敦方言)提 高成为英国的文学语言。他又善于继承和吸收法国诗人 和意大利诗人的诗歌技巧,并且运用这些技巧来丰富和 提高英诗的表达能力。乔叟的最早的作品之一是他翻译 的法文诗玫瑰传奇 (1370) 。这个英
11、译本的前 1,700 行诗一般公认为出自乔叟的手笔。这个作品和上面提到 的公爵夫人的书都是用八音节双韵诗体写成的,都 显示出法国爱情诗的影响。后来,乔叟写了声誉之宫 (1379 或 1380) ,也是用八音节双韵诗体写成,但是这 个作品却显示出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的影响。因 此可以把声誉之宫看成是乔叟从接受法国文学传统 转变到意大利文学传统的过渡时期的作品。不久后,乔 叟翻译了罗马哲学家博埃齐乌斯的著作哲学的安慰 (?nbsp;524),易名为博埃齐乌斯(1381 或 1382),是英 文散文译本。约在同一时期,乔叟还写了百鸟会议 (1382),是用“君王诗体”写成的。这种诗体采用七行 诗段的
12、形式,每行为十个音节,韵脚为 ababbcc。乔叟是 第一个使用这种诗体的英国诗人,但“君王诗体”的名 称却来自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他曾用这个诗体写出 苏格兰方言爱情诗国王的书 。实际上这个作品受了 乔叟的影响。在写成百鸟会议数年以后,乔叟写了 派拉蒙和阿色提 ,后来改编成为骑士讲的故事 。 在贞节妇女的传说(1386)里,乔叟第一次使用十音 节双韵诗体。这个诗体非常重要,因为乔叟的杰作坎 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就是用这个诗体写成的。 这个诗体后来演化成为“英雄双韵体” ,在新古典主义 时期垄断了英国诗坛。除上述作品外,乔叟还写了爱情 故事长诗特罗伊拉斯和克莱西德(1385)。这部
13、作品 是用“君王诗体”写成的。以上的作品都属于乔叟创作 的意大利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乔叟在意大利文学的影 响下,进一步发展了法国文学的骑士爱情诗歌的传统,把 现实主义因素逐渐加入到这个诗歌传统里来。这主要表 现在乔叟的最早的杰作特罗伊拉斯和克莱西德一诗 里。这部作品取材于薄伽丘的爱情故事诗菲洛斯特拉 托 。乔叟扩展、发挥、改动了薄伽丘的作品,把他自 己的现实生活经验放进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里面,以至 于有些批评家把乔叟的特罗伊拉斯和克莱西德看成 是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坎特伯雷故事集首页 1387 年开始了乔叟创作的成熟期。他写了坎特伯 雷故事集的总序。他一生的最后十几年大约都用在写 这个故
14、事集上面,但并未完成。尽管如此,乔叟的坎 特伯雷故事集在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故事集 当中却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乔叟的故事集不仅是一个故 事集,而且是一个艺术整体。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乔叟的 现实主义艺术的结晶。 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内容如下: 一群香客聚会在伦敦泰晤士河南岸一家小旅店里,他们 准备到离伦敦 70 英里外的坎特伯雷城去朝拜殉教圣人托 马斯阿贝克特的圣词。作者在总序里对每一位香客 都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连诗人(乔叟)在内,香客 们一共是 31 位,代表中世纪英国社会的各阶层。骑士和 他的儿子见习骑士代表贵族阶级和骑士精神,伴随他们 的是仆人,一名自耕农。接着是一群教会人物,为首的是
15、一位女修道院长,侍候她的人有一名尼姑和三名教士。 其他的教会人物有一位和尚和一名托钵僧。其他社会阶 层的代表有一位商人、一位牛津大学学生(在 14 世纪, 大学生也属于僧侣阶层,毕业后要担任神职) 、律师、 自由农民一位富有的中等地主。还有一群城市中间 阶层人物,如一名衣帽商,一名木匠,一名纺织匠,一 名染坊工人,一名制挂毯的工人,以及一名厨师,一名 船员或水手,一位医生。巴斯城的妇女“新女姓” 的代表,她经营织布生意很发财。乡村潦 陆? 层中社会地位最低下的成员,在乔叟笔下他却是十分高 贵的人物。农夫他是乡村牧师的弟兄,是一个穷苦 的农民。还有磨房主、粮食采购员、田产经纪人、教会 法庭的差人
16、、教会经售赎罪券者。香客中以后两种最不 齿于社会。最后还有诗人乔叟本人。晚饭后,旅店主人 哈里贝利建议香客们在去坎特伯雷城的来回路上各讲 两个故事,他自告奋勇做向导,并担任裁判,看谁的故 事讲得最好,可以白吃一餐好饭。总序到此结束。 坎 特伯雷故事集的其余部分包括故事和衔接段落。乔叟 没有完成他的预定计划,故事集只有 23 个故事,其中有 两个(厨师和见习骑士各自讲的故事)没有讲完。还有 7 处缺衔接段落。大多数的故事,和总序一样,都是用 双韵诗体写成的,只有两个故事是用散文写的(一个是 诗人乔叟自己讲的梅里白的故事 ,另一个是乡村牧 师讲的故事) 。还有 4 个故事(律师、女修道院长、牛 津
17、大学学生,以及第二个尼姑各自讲的故事)是用七行 诗段(称为“君王诗体” )写的。另外,和尚讲的故事 是用八行诗段写的。这些故事可以分成四组: 传奇(包括爱情、魔术、骑士探险等故事) , 如骑士、巴斯城的妇女、见习骑士和自由农民各自讲的 故事。 虔诚和道德教育故事:如律师、牛津大学学生、 第二个尼姑、卖赎罪券者、女修道院长、乔叟自己(梅 里白的故事 ) 、医生和乡村牧师讲的故事。 喜剧或滑稽故事:如磨房主、田产经纪人、厨 师、托钵僧、教会法庭差人、商人、教士的仆人、船员 讲的故事。 动物寓言,如尼姑的教士和粮食采购员讲的故 事。 不属于上列四类的还有和尚讲的关于大人物下台的 “悲剧”故事以及乔叟
18、讲的嘲讽传奇托波斯爵士 。 和尚和乔叟讲的故事过于冗长、乏味,被其他香客打断。 坎特伯雷故事集插图之一 坎特伯雷故事集插图之二 从以上的分类可以看出乔叟的高度写作才能。他熟 悉中世纪欧洲文学所有的类型,能够运用每一种文学类 型的技巧来写出优秀的作品。下列的故事一般公认为是 坎特伯雷故事集里最好的: 骑士讲的故事关于派拉蒙和阿色提爱上艾 米里亚的爱情悲剧故事。 卖赎罪券者讲的故事关于死神降临贪财者 身上的劝世寓言故事。 尼姑的教士讲的故事关于狡猾的狐狸和虚 荣的公鸡的动物寓言故事。这是乔叟的杰作,他把一个 陈旧的寓言故事转化成一出现实主义的喜剧,内容丰富 多采,语言生动活泼,雅俗共赏。 商人讲的
19、故事关于“一月”和“五月”的 故事(即关于老夫少妻的家庭纠纷的故事) 。 自由农民讲的故事关于忠诚爱情和慷慨行 为的故事。 事实上, 坎特伯雷故事集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有 它的独到之处,读者可以各取所需。除了这些有趣的、 深刻的故事外,故事之间的衔接段落也值得赞扬。在这 些段落里,乔叟显示出他的戏剧才能,人物性格写得鲜 明、突出,对话滑稽、有趣。尤其是巴斯城妇女讲的故 事的序言和卖赎罪券者讲的故事的序言,写得最为精彩。 乔叟虽然是个宫廷诗人,他的生活经验却是多方面 的。他熟悉 14 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也了解当时 的欧洲社会。他熟悉法语和意大利语,但坚持用英语创 作。他对英国社会不同阶层人物
20、的语言,都能运用自如。 他处理的题材面很广,对不同的题材采取不同的处理方 法,写作技巧和手法也是各式各样的。由于他的视野广 阔,观察深刻,他写的 14 世纪英国社会的人物具有超国 界的特点,也就是说,乔叟善于写人的普遍的、共同的 特点,因此他的作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吸引读者。 乔叟热爱生活,热爱人。他虽然也善于嘲笑和讽刺人们 的缺点和错误,但他的总的人生态度是同情和宽容。乔 叟是一位严肃的诗人,一方面给读者提供极大的乐趣,另 一方面仍对读者进行教育,希望读者成为更理智、更善 良的人。但乔叟不愿直接对读者进行说教,总是寓教导 于娱乐之中。在关于忠诚爱情和慷慨行为的故事(自由 农民讲的故事)里有
21、这样一句话:“真诚是人所能够保 持的最高尚的东西。 ”这是乔叟的道德准则,也是他的 艺术标准。乔叟忠诚于真理,忠诚于现实,忠诚于自然 (包括人性) ,忠诚于艺术。乔叟的艺术是现实主义的 艺术,他开创了英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莎士比亚和 狄更斯在不同程度上都是乔叟的继承人和弟子。在中国, 乔叟的杰作坎特伯雷故事集有方重的散文译本。 坎特伯雷故事集插图之三 坎特伯雷故事集插图之四 参考书目 George Lyman Kittredge,Chaucer and His Poetry, 1916. John Speirs,Chaucer the Maker,1951. F. N. Robinson,
22、ed, The Works of Geoffrey Chaucer, 1957. Walter Clyde Curry,Chaucer and the Medieval Sciences, 1960. Charles Muscatine, Chaucer and the French Tradition, 1960. Maluoli 马洛礼,T. Thomas Malory (13951471) 英国散文作家。著有亚瑟王之死 。这部书的末 页作者署名为“托马斯马洛礼爵士” ,并写明于爱德 华四世在位第 9 年完成此书, 祷告上帝释放他出狱。以 此为根据, 亚瑟王之死的作者很可能是沃里克郡纽 博
23、尔德雷维尔镇的居民托马斯马洛礼。根据活里克 郡的古迹(1656)一书的记载,约 1436 年或 1441 年,托 马斯马洛礼爵士曾随沃里克伯爵理查比彻姆围攻加 来城,1445 年为州选议员,卒于 1471 年 3 月 14 日,葬于伦 敦纽盖特监狱附近方济各会的教堂。1460 年马洛礼曾因 故被囚禁在纽盖特监狱。 亚瑟王之死由英国最早的 印刷家威廉卡克斯顿于 1485 年出版,书名也由卡克斯 顿所取。这部作品包括 8 部传奇,由卡克斯顿串连成为 一个连续的故事,共分 21 卷。马洛礼原来给他的 8 部传 奇取名为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之书 ,叙述亚瑟王的 诞生、经历、武功、阵亡和最后的归宿,以及他
24、手下的 圆桌骑士们的奇特的经历和探险,以及寻获圣杯的故事。 它们原为法文,由马洛礼翻译或改写成英文。这 8 部传奇 的内容是:(1)亚瑟王的故事 ,(2)亚瑟王和鲁修 斯皇帝 ,(3)湖上的朗斯洛爵士 ,(4)葛雷斯爵 士 ,(5)里昂乃斯的特里斯丹爵士的书 ,(6)圣 杯的故事,(7) 朗斯洛爵士和圭尼维尔王后,(8) 亚瑟王之死 。其中,马洛礼把特里斯丹和绮琴的爱 情故事,以及寻找圣杯的故事和亚瑟王的传奇巧妙地揉 合在一起。他在作品里抒发思古幽情,向往骑士制度的 全盛时代,同时惋惜骑士制度的衰落,间接表现了英国 封建制度在玫瑰战争中的衰亡。这 8 部传奇,以后 4 部写 得较好,主要写朗斯
25、洛和亚瑟的王后圭尼维尔之间暧昧 的关系,以及圆桌骑士团的解体,因此带有挽歌的情调。 1934 年在英国南部温切斯特城修道院发现马洛礼写的 8 部传奇的手稿,由维纳弗教授编辑出版,题为托马斯 马洛礼爵士的作品 。维纳弗认为马洛礼首先改写的是 14 世纪无名氏用英语头韵诗体写的亚瑟王之死 ,它 叙述亚瑟王战胜罗马皇帝的军队,由教皇加冕,成为罗 马皇帝。马洛礼把亚瑟的武功与英国国王亨利五世的武 功相比,表现出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是马洛礼的 8 部 传奇的第一部的内容和意图。其余 7 部传奇则是根据不 同的法文本的亚瑟王的故事改写或翻译的。马洛礼在他 后来写的这些作品里反映了英国的内战和封建制度的解
26、体。这个事实进一步说明了马洛礼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他 的悲天悯人的心理。他的作品可以说是中世纪英国文学 的总结。他用散文写作,他的散文继承了英国中世纪诗 歌的传统。他的作品实际上是用散文写的史诗和抒情诗, 语言简单、朴素、生动、明晰,节奏自然、动听,可以 看作英文散文的典范。马洛礼所用的是中古英语转变为 早期近代英语的过渡时期的英语。从英语发展史的角度 来研究他的作品,也是极有价值的。从文学史的角度看, 马洛礼在乔叟和斯宾塞之间起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 作用。他一方面总结了中世纪英国文学,另一方面也开 创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他的作品为后代的文学 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来源。斯宾塞的仙后和丁尼
27、生的国王叙事诗都取材于他的亚瑟王之死 。 莫尔,T. Thomas More (14781535) 英国政治家、作家。出生于伦敦。自祖父起,世代 以法律为业,父亲曾任法官,并取得爵士称号。他幼年 在伦敦的圣安东尼学校求学。12 岁左右进入著名的政治 家约翰摩顿的邸宅充当侍从,14 岁入牛津大学深造时, 对拉丁语已相当娴熟。这时又向知名学者威兼格罗辛 学习希腊语。他厌恶中世纪的烦琐神学及教会的宗教偏 见,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解放感到极大的兴趣。他精通哲 学,爱好音乐,对数学及天文学等也很有研究。然而他 内心中曾经产生过矛盾,曾在伦敦的卡尔特修道院修过 4 年苦行,还想充当托钵僧。他交游很广,尤以与人
28、文主 义大师写有讽刺名篇愚人颂的埃拉斯穆斯的往还成 为历史上的佳话。 莫尔在牛津学习不到两年,又回伦敦学习法律。 1504 年被选为议员,进入议会。他曾反对英王亨利 七世向议会勒索款项:嗬 呤狼 谀 母盖祝 ? 其投入监狱,莫尔不为所屈。 1509 年亨利八世继位,第 2 年, 莫尔担任伦敦市副 行政司法长官。1515 年,他受伦敦商人同业公会的委托, 出使佛兰德(在今比利时)谈判贸易问题。这件事在乌 托邦中曾有记载。他以后又曾数次出国办理外交事务。 亨利八世和莫尔交往密切,还因莫尔博学,并孚众 望,一心想要罗致他。1517 年,他被任命为上诉法院院 长、枢密院顾问官。1523 年当选为众议院
29、议长,曾发表 演说,主张每一个议员为了国家的利益应该有权申述自 己的观点,抵抗专制主义。1529 年任大法官。但亨利八 世的所作所为都以自己的利益和欲望为前提,莫尔终于 因此和他决裂。1532 年,莫尔反对亨利离婚再娶,辞去 大法官之职,并拒不参加亨利婚礼。亨利原先支持罗马 天主教皇,不赞成各国拥有独立的教会。后因教皇在他 的婚姻纠纷上不给予支持,加之他早已觊觎英国境内天 主教寺院的财产,于是中断同教皇的关系。这一切都遭 到莫尔的反对。1534 年亨利强迫议会以法令形式宣告自 己是英国教会首领,莫尔拒不宣誓承认。亨利遂下令逮 捕莫尔,处以叛逆罪,并于 1535 年 7 月 6 日把他送上断头
30、台。 莫尔的英语作品有游戏短剧及小诗。他的理查三 世史是一部重要的著作,有英语和拉丁语两种版本,但 都未完成。他在书中抨击这个英王横征暴敛,不得人心。 这样直言不讳,大大触犯了亨利八世,可能是原书未能 续完的原因。有人认为,莎士比亚的历史悲剧理查三 世曾受莫尔这部著作的启发。 莫尔的拉丁语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乌托邦(1516)。 “乌托邦”是莫尔从希腊语铸造的一个词,意指“不存 在的地方” 。书分上下两部。在本书上部中,莫尔以亲 身的见闻,揭露当日英国君主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对资 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英国农民的悲惨境遇作了极其深刻 的描绘,以激起读者的愤慨和同情。成批的农民在以暴 力进行的大规模圈地
31、运动中被驱逐,耕地变成牧场,商 人和农业资本家从经营羊毛中扩大收入,而农民却流离 失所,或饥饿而死,或沦为乞丐、盗贼被处以严刑。马克 思在资本论中评述这个问题时曾引用乌托邦中 有关的文字。作者描写时虽使用大量的暗示和影射,并且假托一个外国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但不难看出 希斯拉德即是作者的化身。书的第二部则描写一个美好 的社会:希斯拉德作为一个历经风险、航行异国的老水 手,畅谈一个外人不知的乌托邦国家,其中没有贫穷,人 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城市中居屋舒适,道路宽阔,有令 人心旷神怡的花草果木,有便利大众的食堂及医院。乌 托邦最大的特点是一切财产公有。作者在书中痛斥私有 制,认为这是一切罪恶的
32、根源。乌托邦不存在财产私有 制,所以是幸福的国家。劳动在乌托邦成为生活的必需。 除极少数例外,所有男女都从事生产劳动。全国无游民, 无使人堕落的场所。每人每天只须工作 6 小时,即可使物 资充足,供公民各取所需。教育事业、学术研究、文娱 活动受到高度重视,为公民工作之余提供充分的便利。 作者不仅把公有制当做社会的基础,而且在其他方面也 表达了先进的虽然还不完备的设想,例如消灭脑力劳动 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以及城乡间的对立。但作者所提出的 社会经济基础仍建筑在家庭生产单位和落后的手工业之 上,甚至搀杂着奴隶劳动的残余;作者还把乌托邦的太 平盛世归功于贤明君主的统治。此外,乌托邦人有虔诚 的宗教信仰,
33、虽然对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加限制。这部书 虽有历史的局限性,却是第一部宣扬空想社会主义的出 色的著作,是后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 乌托邦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它的语言优美,讽 刺深刻,有奇妙的情节、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社 会改革的理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莫尔使用拉丁语写成这部著作,主要由于拉丁语是 当时欧洲学界的通用语。1551 年拉尔夫罗宾逊首次把 它译成英语,以后出现了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中国解 放前有汉语节译本,解放后印行了汉语全译本。 (戴镏 龄译) 。 参考书目 R. W. Chambers,Thomas More, London,1935. W. Roper and
34、 N.Harpsfield,Lives of Sir Thomas More 华埃特,T. Thomas Wyatt (15031542) 英国诗人、政治家。出生在英国南部肯特郡。剑桥 大学毕业后,在国王亨利八世的宫廷历任枢密院官员、 驻西班牙大使、国会议员、海军司令等要职。1527 年, 他因公务去意大利,接触到意大利爱情诗人的作品,并 着手翻译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等人的诗歌,是最早把十 四行诗体介绍到英国的人。1536 和 1541 年,华埃特曾两 度触怒国王亨利八世,受到逮捕和监禁的处分,后都得到 赦免。因此,他的诗歌赞美乡村的隐居生活,对宫廷的政 治活动表示厌倦。他和年轻的萨里伯爵成为知
35、交,共同 建立英国抒情诗派,引进意大利和法国文学中的各种诗 体。华埃特引进十四行诗体;萨里则引进无韵诗体。华 埃特也运用意大利十四行诗体描写爱情,但在韵律上作 了改变。意大利十四行诗的韵律通常是八行诗加上六行 诗,韵脚安排为:abba abba cdc dcd。华埃特把这个韵 律改变成三组四行诗加上一组两行诗,韵脚则为:abba abba cddc ee,开始把意大利的十四行诗改造成为英国 的十四行诗。而真正完成这一诗体改变的是萨里,他确 立了英国十四行诗体(或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体 )。这种 诗体的韵律是:三组四行诗加上一组两行诗 ,而韵脚则为: abab cdcd efef gg。 华埃特和
36、萨里的抒情诗大部分收 在出版商理查德托特尔于 1557 年出版的杂集中。 在英国文学史上,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诗集,共收 271 首 诗,其中华埃特的诗占 97 首,萨里的诗占 40 首。这部诗 集收的主要是抒情诗,但也有警句诗、墓志铭诗、挽歌、 讽刺诗、牧歌、叙事诗等。在诗体方面,这部集子有英国十四行诗体、早期的英国无韵诗体、三行诗节押韵体、 八行体、回旋曲体等。华埃特的诗接近口语,象戏剧中 的对话,节奏不很规律。华埃特开创的这种口语体的英 诗风格被 17 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所继承和发 展。20 世纪批评家称赞华埃特的诗很有力量,感情强烈、 真挚。他最好的诗有他们躲着我 、 我的诗琴,
37、醒 来吧 、 在永恒中等。 德洛尼,T. Thomas Deloney (1543?1600) 英国作家。从事织丝业。写过许多歌谣和小册子。 1596 至 1600 年间写过 3 部散文故事:纽伯利的杰克写 一个织布工人发家致富的经过;莱丁的托马斯写的 是布商;高贵的行业描写鞋匠的学徒西蒙艾尔发 家致富、并当选为伦敦市长的经历。这些故事有时杂以 诗歌,手工业作坊的情景写得真实生动,师徒关系融洽。 作者大力渲染乐观气氛。斯宾塞,E. Edmund Spenser (1552?1599) 英国诗人。出生于伦敦一布商家庭,少年时期入伦 敦布商学校。校长穆尔卡斯特是个新型教育家,教授拉 丁文、希腊文、
38、古典文学、希伯来文、音乐,并组织学 生排演戏剧。1569 年斯宾塞入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为 工读生,1573 年得学士学位, 3 年后得硕士学位。这一 时期他进一步学习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哲学以及一 些自然科学。剑桥大学当时是宗教改革、尤其是清教徒 活动的中心,也是传播新柏拉图主义的中心。青年教师 哈维的清教思想和强烈的古典文学爱好,以及在社会关 系方面,都对斯宾塞产生相当大的影响。1578 年斯宾塞 任罗切斯特主教(原彭布罗克学院院长)的秘书,次年 通过哈维认识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莱斯特伯爵,并为他 服务;又通过莱斯特认识其内弟诗人锡德尼,结成 文学团体“诗法社” 。1580 年斯宾塞随新任
39、爱尔兰总督 格雷去爱尔兰,从此直到他死前一年(1598),除两次到 伦敦外,在将近 20 年内都生活在爱尔兰。1599 年 1 月 16 日 逝世。 爱尔兰当时是英国殖民地,基本人口是农民和凯尔 特游牧部落,全国由 12 世纪侵入的诺曼封建贵族割据,形 成强大的天主教势力,并与西班牙勾结。代表新兴资产 阶级和新贵族的都铎王朝在爱尔兰的统治,遭到爱尔兰 的旧贵族联合农民和游牧部落的抵抗。格雷基本上敌? 强硬政策。斯宾塞于 1596 年写了长文论爱尔兰当前的 状况阐明这一观点,并劝告女王不要拖延。斯宾塞除 处理日常工作外,也伴随格雷远征。他在科克郡置了三 千英亩土地,并任芒斯特市委会秘书等职务。1
40、598 年一 次旧贵族叛乱中,他的房屋田产全被烧毁。他被派赴伦 敦报信求援。1599 年初在伦敦死于贫病之中,葬于威斯 敏斯特教堂乔叟墓旁。 斯宾塞早在 1569 年就翻译过法国诗人杜倍雷的诗歌, 并通过法文转译了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诗歌。他最早 的诗作牧人月历是仿照罗马诗人维吉尔等古代牧歌 写成的,凡 12 歌,每歌以一个月份为标题,除首尾两歌 外,都是对话体,主要人物是柯林克劳特。这些诗歌 大部分以爱情为主题,有的则涉及教会。爱情诗多写牧 羊人得不到爱情而引起的哀惋,以及在艺术中固定下来 的爱是不朽的这一类当时流行的情调。但四月一首 虽写爱情,实则歌颂女王,把她比作古代神话中的人物。 有的
41、诗通过描写好的和坏的牧羊人批判天主教和国教的 教职人员。第 10 歌则涉及文学,评论当时对诗歌不重视,赞扬诗人的崇高职责。 80 年代,诗人的主要创作是仙后的前 3 章。他还 写了挽歌爱星者 ,悼念 1586 年去世的菲利普锡德 尼。1595 年出版商搜集了诗人早期的及次要的作品,出 版了诗集哀怨集 ,内容驳杂,大多在古典诗歌和意 大利、法国诗歌启示下抒写个人情感,也有在乔叟启示 下借民间寓言故事揭露教会和宫廷的讽刺诗篇(如沐 猴而冠 ) 。 柯林克劳特回来了(1595),是诗人于 1591 年 在伦敦停留两年之后回爱尔兰所写,献给他的友人罗利。 此诗仍以牧歌的形式写罗利引他去参见女王。他歌颂
42、了 女王,也揭露了宫廷的阴暗面和爱尔兰悲惨的现实。其 中一段海上风暴的描写极为著名,也歌颂了以罗利为代 表的英国第一代航海冒险家。 同年还出版了爱情小诗和结婚曲 ,前者由 88 首十四行诗组成,一般认为是写给他的未婚妻。这些 诗在意大利、法国诗人启发下,歌颂人间的爱情,但也受 到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把爱情变成抽象的理念,赋予 神秘色彩,并掺杂宗教概念。 结婚曲是为纪念 1594 年结婚而作,写新娘在成亲之日从早到晚的活动,充满 了生的喜悦,也染有宗教色彩。 婚前曲(1596)是为 两位贵族女子出嫁写的一首贺诗,把她们比作两只天鹅 在泰晤士河上顺流而下直到新郎府邸。同结婚曲一 样,以语言优美脍炙
43、人口。 赞歌四首(1596)赞美爱和美,天堂的爱和天堂 的美。前两首是早期作品,诗人认为爱和美不可分,美 是爱的媒介。作为人文主义者,他认为爱是欢乐的源泉, 但受柏拉图影响,又把爱看成神秘的力量,认为真正的 美是精神的美。后两首又掺进基督教思想,把爱同上帝 等同起来。 斯宾塞的主要作品是仙后 。前 3 章从 1579 年开 始写作,约于 1589 年完成,1590 年出版;后 3 章于 1596 年 出版。他原定写 12 章,只完成了一半和第 7 章的一部分, 将及 35,000 行。第 7 章的一部分于 1609 年问世。诗人是 为了“塑造一个有道德和教养的高尚的人” ,这个理想 人物体现在
44、亚瑟王及各章的主人公身上。全诗以亚瑟追 求仙后格罗丽亚娜为引子,诗人通过仙后等形象歌颂了 女王,写仙后每年在宫中举行 12 天宴会,每天派出一名 骑士去解除灾难,亚瑟参加每个骑士的冒险事迹。已写 成的 6 章依次以红十字骑士代表虔诚,该恩代表克制,布 丽托玛代表贞洁,坎贝尔和特里阿蒙代表友谊,阿提戈 尔代表正义,卡利多代表礼貌。第 7 章已成部分标题为 变化 ,而全章要写的是有恒 。 仙后插图 这部长诗按其性质说是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很广 的教育手册,是为培养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新贵族这一 目的服务的。在宗教上他坚决反对天主教,在第一章里作 为反面人物的妖魔就象征天主教;在政治上要主持“正 义”
45、与法律;在道德修养上要克制各种情欲,包括政治 野心,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诗中的内容当然远不止 此,十分丰富。例如对现实世界的动荡以及宫廷生活的 描写和揭露,对冒险精神的歌颂,对大自然的热爱等。从 思想内容说,它既有人文主义者对生活的热爱,也有新 柏拉图主义的神秘思想,还带有清教徒的伦理宗教观念 和强烈的资产阶级爱国情绪。 诗人受了古典文艺思想的熏陶,深知寓教于乐的重 要性,因此在艺术上刻意求工。这方面他主要得力于荷 马、罗马诗人维吉尔和奥维德、意大利诗人阿里奥斯托 和塔索、英国的乔叟和骑士传奇。从结构讲,他仿照亚 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 ,分为 12 章;人物情节包括各种妖魔、
46、巨人,城堡、冒险,这些都脱胎于传奇文学。斯宾塞的主要艺术手法,包括人物 塑造和故事情节,是中古文学传统中的寓言;语言古奥, 模仿乔叟,这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但遭到琼森的反 对。在诗歌形式方面他一向乐于探索,在仙后诗里 他找到一种适用于长诗的格律形式,被称为“斯宾塞诗 节” (每节 9 行,前 8 行 10 个音节,第 9 行 12 个音节,按 ababbcbcc 押韵),拜伦、雪莱都沿用过。由于他技巧上 用功夫,被后人称为“诗人的诗人” 。长诗中有许多段 落由于描写生动而脍炙人口,如财神之宫 、 阿多 尼斯的花园 、 安乐窝;有些人物也成为典型 ,如聒 噪的野兽、双面人。无论在思想上、语言上
47、、诗歌艺术 上,斯宾塞对后世英国诗人(包括弥尔顿)有很深远的 影响。他主要启发了马洛,使十音节诗行在无韵诗体里 臻于完美。他也影响了 18 世纪前期浪漫主义诗人汤姆逊、 格雷以及 19 世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和济慈。 参考书目 William Nelson, The Poetry of Edmund Spenser, N.Y.-L.,1963. Hugh Maclean, Edmund Spensers Poetry,1968, 1979. 锡德尼,P. Philip Sidney (15541586) 英国诗人、学者。1554 年 11 月 30 日生于肯特郡的贵 族家庭。父亲亨利锡德尼爵士,
48、曾三度担任爱尔兰总 督。母亲玛丽达德利,是诺森伯兰公爵的女儿。10 岁 时入希鲁兹伯里学校,后在牛津大学肄业。曾去法国、 德国、意大利等国旅行。回国后,在伊丽莎白女王的宫 廷任朝臣,偶尔出国执行外交谈判任务。他是新教徒,主 张在英国领导下各新教国家联合对抗罗马天主教教皇和 西班牙国王。由于他反对伊丽莎白女王和安茹公爵结婚, 触怒了女王,不得不退隐乡间他妹妹玛丽(彭布罗克伯 爵夫人)的家里。在妹妹的请求下,他写了一部牧歌传 奇阿卡迪亚 。这是英国文学中早期的一部最重要的 散文体小说,情节非常复杂、离奇,主要描写爱情,歌颂 贵族阶级崇高的骑士道德,同时也发表他治理国家的见 解。这部传奇中穿插了许多
49、首抒情短诗和牧歌,最著名 的是牧人们的神灵 。他行文优美,富于生动的、形 象的比喻,很有诗意。他的重要文学批评论文诗辩 , 写于 1580 至 1583 年之间,1595 年出版。当时英国有一个 名叫斯蒂芬高森的清教徒作家,写了一本小册子,题为 骗人学校 ,攻击诗人、演员和剧作家欺骗群众,败 坏道德。他未经同意,把这本小册子献给锡德尼。锡德 尼写诗辩予以驳斥。 诗辩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锡德尼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 文艺理论,同意古代希腊人把诗人称为“创造者”的看 法,也同意古代罗马人把诗人称为“预言家”的看法。 他接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把一切艺术都看成 是“模仿” ,但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