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复习资料)儒家思想概论.doc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9162778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资料)儒家思想概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复习资料)儒家思想概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复习资料)儒家思想概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复习资料)儒家思想概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复习资料)儒家思想概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儒家思想概论复习资料1、荀子是儒家中第一个提出富国富民主张的人,同时也是儒家中第一个引入法的观念的人。2、在人性论问题上,张载把人性划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二程把人性划分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3、孔子人性论的基本内容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子路主要继承、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被后世尊为“复圣” 。5、理学初创于北宋,由张载、周敦颐奠基,由程颢、程颐完成,成熟、发展于南宋,由朱熹集大成。6、四书: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 ;五经: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7、一般而言,从哲学意义上,宋明理学家内部有三种本体论思想。张载主张气本轮,二程主张理本轮,陆九渊、王阳明主张心本论。

2、8、宋初三先生指的是胡瑗,孙复、石介。9、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10、梁濑溟是 20 世纪现代新儒学的先驱和开创者。11、儒家的基本经济主张:崇本逐末的生产观、诚信为本的交换观、 “均无贫”的分配观、尚俭去奢的消费观12、儒家经典赏析(1)不经忧患,难成大业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委托给某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意苦恼、筋骨劳顿、肠胃饥饿、身家穷困,使他的每一个行为都不能如意,这样的目的,是为了使他的心意有所震动,使他的性情更加坚韧,使他的能力得以增

3、强。(2)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论语卫灵公译文孔子说:“君子并不因为一个人话说得好举荐他,也并不因为一个人品德上有问题而鄙弃他的主张。 ”(3)以德服人,心悦诚服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译文2倚恃实力强大而使别人服从的,别人内心里并不服从,别人只是由于自己力量的不足,不得不暂时地屈服;依靠道德教化和仁政使别人服从的,别人会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拥戴孔子一样。(4)不行不至,不为不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译文道路虽然近,如果不去走,就走不到;事情虽然小,

4、如果不去做,就不会成功。(5)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译文子贡问怎样去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想要干好他的活儿,必须先使他的工具锋利。我们居住在这个国家,就得事奉那些大官中贤能的人,结交那些知识分子中有仁德的人。(6)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论语述而译文孔子说:“人们说我是既圣德又仁慈,那怎么敢当呢?我不过是在学习上永不满足,在教导别人时不知疲倦罢了,如此而已。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弟子的做不到的地方啊!”(7)敏而好

5、学,不耻下问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论语公冶长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给他文的谥号?”孔子说:“他既灵敏,又勤奋学习,向地位、学问比他差的人请教不以为耻,因此给他的谥号为文 。 ”(8) “道之以政,齐以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3孔子说:“用政策、法令来管理,用刑罚来整治,百姓虽可暂免于犯罪,却缺乏耻辱之心;用道德来教化,用礼乐制度来规范,百姓不但有了耻辱之心,而且可使百姓自觉纠正错误。 ”13、孔子举贤才思想(1)如何选才?“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先有司,即当政者应该率先垂范,赦小过,就是对人

6、要宽容,孔子把举贤才放在与这两个方面同等的位置上,可见他对人才问题的重视。(2)贤才的标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也就是说要有宏大的政治抱负,要求人的品行兼优,要有一技之长。(3)选拔贤才的途径“学而优则仕”孔子主张从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国家官吏。他反对商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他主张一个人应该先学习礼乐知识,然后再成为国家的官吏。14、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仁政” 。(1)孟子的“仁”:大体上本于孔子的“仁者,爱人” 。但是更强调人的道德自觉。孟子的仁政主张,就是把这种仁爱之心推行到社会政治之中去,把根植于家庭内部的仁爱关系推广于整个社会。所以,施仁政,就应该从事亲开始,施仁政

7、的目的,是推广和维护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2)施行仁政的条件:统治者能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15、荀子的礼治主张:第一,法后王。法后王的基本内容,就是全面恢复古代的政治制度。在经济上,恢复井田制度;在政治上恢复周代的分封制度,在分封政体下面,建立天子、王公、诸侯、卿大夫各个等级构成的权力结构。第二,尚贤使能。贤能主要由两个方面的标准来确定:一是道德标准,上能忠于君王,下能仁爱百姓;二是个人的才能,即熟知国家内外政务,足堪重任。用人的原则:“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第三,富国富民。富国与富民的关系:富民是富国的前提,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因此,富国与富民是一致的。

8、富国富民的具体措施:首先,通过礼调节人的物欲。4其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再次,通过薄税敛的政策,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16、 “存天理,灭人欲”的本义与引伸义二程提出的最著名的命题是“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的本义,是用最高尚的封建道德原则去限制“私欲”横流,要求人们学习与实践道德原则,不能无限制地发展私欲。 “存天理”由于是道德原则,故是人类所特有的, “私欲”如果无限制地发展,就与禽兽无区别。至于说“灭人欲”是反对被压迫人民求生存的要求,这是这一命题的引申义和政治作用、社会效果。17、孟子的性善论:(1)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之心, ”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

9、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地支配人的行为。(2)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3)人性论的基本内容:理和义,理和义的表形形式就是敬长和爱亲。18、儒商:所谓儒商概括地说就是“儒”和“商”的结合,是具有儒家伦理品格的商人的简称,或者说儒商是把“儒”的伦理品格和“商”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经济活动主体。19、儒商的经营伦理观:(1)儒商的信用原则儒商强调“信” 。不仅注重自己讲信誉,重信用,而且也提倡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2)儒商的竞争伦理儒商主张要积极参与竞争,并通过竞争来求得自己的发展,但儒商在竞争的同时

10、也注重“仁”与“和” 。(3)儒商的义利观念儒商强调“财自道生,利缘义取” ,把道义作为取利的前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提倡“义然后取” 。20、宋明理学的特点: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其将“天理”引入儒,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其中“天理”主要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21、汉武帝时,为什么会“独尊儒术”? 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故采纳董仲舒建议统一思想,确立儒学独尊地位。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百家” 。核心是“天

11、人感应” 、 “君权神授” 。5第三讲 秦汉时期的“焚书坑儒” 、 “独尊儒术”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与“焚书坑儒”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与“焚书坑儒”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公元前 259前 210)是秦帝国的开创者。他名政,祖姓赢,十三岁即位,称“秦王政” 。秦王政与祖先相比,更加霸气,于公元前 221 年扫平六国,完成了统一霸业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 (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公元前 140 年,年仅 17 岁的汉武帝即位。武帝虽然年少,却有胆有识,雄才大略,一心要振兴朝纲,加强集权,巩

12、固汉家天下。他认为儒家思想比黄老思想更适合他的需要,即位伊始,就采取了两项措施:其一,起用儒生。其二,任用“俱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主持政府的要害部门。(二)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董仲舒,西汉哲学家、思想家。景帝时为博士, (博士,指精通古今,本为古代学官名称,战国时期就有设立。)著名的儒学大师。他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强调“大一统” 。这种思想因符合政治上大一统的形势而被汉武帝采纳并作为统治政策。从此,开创了二千多年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一、儒家的义利观 (一)重义轻利,但并不排斥利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13、去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二)儒家把“利”作了“公利”和“私利”的划分二、儒家的基本经济主张 (一)崇本逐末的生产观 1、以民为本,不与民争利。 2、以农为本,不与农竞业。 3、以德为体,不违规求利。 (二)诚信为本的交换观 1、 “诚信”在儒家文化中具本体地位。 2、经济的交往不是物与物的交换,其本质还是人与人的交往。 3、经济交往中的信还是以对宗法等级制的信守为保障的。 (三) “均无贫”的分配观 在儒家的经济思想中,生产的目的不只是甚至不主要是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它的终极目的是社会的道6德和谐。因此,在儒家的经济思想中分配比生产占有更重要的地

14、位,因为它是直接涉及宗法等级制度及其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享有和履行。(四)尚俭去奢的消费观 儒家的消费观是节用克俭的消费观,它包括个人消费的克俭和国家财政开支的节用两个方面。 首先,儒家的尚俭去奢的主张是与其理欲说紧密相联的。 其次,由节欲的思想出发,儒家确立了以等级制消费观为核心的黜奢崇俭的思想。三、儒商:德性经济理论的实践者 一)关于儒商及其形成概说 1、儒商:概括地说就是“儒”和“商”的结 合,是具有儒家伦理品格的商人的简称,或者说儒商是把“儒”的伦理品格和“商”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经济活动主体。 2、儒商历史足迹的追踪与反思(二)儒商的经营价值观 1、儒商的金钱观 邵逸夫(1907)

15、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电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创办人之一,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 1925 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 ,拍摄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 。 2、儒商经营活动的价值追求 儒商经营的价值目标主要有三个层次,即“经世济民” 、 “创家立业” 、 “治生裕后” 。这些价值目标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其价值取向的立足点不是个人,而是国家、天下和家庭。(三)儒商的经营伦理观 1、儒商的信用原则 儒商强调“信” 。不仅注重自己讲信誉,重信用,而且也提倡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 但西方商人重契约的信守,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种彼此不信任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由其个人主义文化传统决定的一种普遍现

16、象。 2、儒商的竞争伦理 西方商人:信奉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法则,对竞争对手往往不择手段,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儒商:参与竞争,并通过竞争来求得自己的发展,但儒商在竞争的同时也注重“和” 。儒商之祖王炽3、儒商的义利观念 儒商强调“财自道生,利缘义取” ,把道义作为取利的前提,提倡“义然后取” 。 西方商人:从利益原则出发来注重道德的,道义只是作为取利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是为利而守义, “利然后义” 。他们从来不在经营中放置超功利的道德追求,经营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7 清誉至上,君子风范 小利不取,大利不放 小利不舍,大利不来4、儒商的管理伦理 儒商内部管理的伦理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是“和”与“仁

17、” 。 西方商人在内部管理中提倡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或者说公平竞争。一、求知的方法与态度 1、学之不倦,功高不傲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 论语泰伯 译文 孔子说:“学习三年却没有做官的念头,这需要很高贵的品德。 ”“指挥皆上将,谈笑半儒生。 ”“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所疵,昭明乎日月。 ” 2、真学为己,假学为人。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论语宪问 译文: 孔子说:“古时的学者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论语述而

18、孔子说:“人们说我是既圣德又仁慈,那怎么敢当呢?我不过是在学习上永不满足,在教导别人时不知疲倦罢了,如此而已。 ”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弟子的做不到的地方啊!” 4、拒绝安逸,立志高远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 人有人的行事原则,吃饱、穿暖,住的安逸却没有教养,就和禽兽差不多了。 5、盲目崇拜,不如不信。 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 孟子尽心下译文 完全相信书 ,不如没有书。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给他文的谥号?” 孔

19、子说:“他既灵敏,又勤奋学习,向地位、学问比他差的人请教不以为耻,因此给他的谥号为文 。” 7、学无止境,乐而好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说:“懂得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爱好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的人。 ” 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论语泰伯 译文8 孔子说:“学习就好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还怕会有所丢失。 ” 9、人之与学,如琢如磨 人之与文学也,犹玉之与琢磨也。 荀子大略 译文 人们对于文化知识,应当像雕琢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0、实事求是,见贤思齐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20、知也。 ”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仲由,我来教导你,什么是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二、自我境界的提升 1、不经忧患,难成大业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译文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委托给某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意苦恼、筋骨劳顿、肠胃饥饿、身家穷困,使他的每一个行为都不能如意,这样的目的,是为了使他的心意有所震动,使他的性情更加坚韧,使他的能力得以增强。 (2)怨天尤人,君子不为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 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1、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论语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犯了过错而不知加以改正,这才真是有过错了。 ” (4)存心寡欲,保持本心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 孟子尽心下 译文 修身养性的最好方法是减少、节制物质生活欲望。为人减少了欲望,本心即使有所丧失,也不会很多;为人欲望很多,本心即使有所保存,也是很少的。 (5)不迁怒,不贰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论语雍也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喜欢学问的?” 孔子回答说:

22、“有个名叫颜回的喜欢学问,他从不迁怒于人,犯过的错误后绝不再重犯。不幸他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到过有喜欢学问的人了。 ” (6)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译文: 冉雍问怎样去实行仁德。 孔子说:“出门办事时,要像接待贵宾那样恭敬、庄重、使用百姓时,要像承办大的祭典那样严肃、认9真。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要做到在诸侯国中无人抱怨,在卿大夫封地中无人抱怨。” 冉雍说:“我虽然不是很聪明,但我愿意遵照这话去做。 ” (7)为人处世,以信为先

2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怎么可以不讲信用呢?” (8)君子之勇,以义为上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论语阳货 译文 子路问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吗?” 孔子说:“君子正义为最高尚。君子有勇而没有正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有勇而没有正义,就会做强盗。 ”三、修身与处世之道 (1)以爱易爱,互尊互敬 爱人者,人恒爱人;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译文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2)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24、;可与立,未可与权。 ” 论语子罕 译文 可以在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走向正道;可以一起走向正道的人,未必可以一起尊习礼乐;可以一起尊习礼乐的人,未必可以一起通达权变。 (3)不行不至,不为不成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译文 道路虽然近,如果不去走,就走不到;事情虽然小,如果不去做,就不会成功。 (4)曾参杀人,道听途说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 论语阳货 译文 孔子说:“在行走的道路上听到的话,不去证实就沿途传播,这是自甘抛弃道德的行为。 ” (5)流言蜚语,止于智者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 荀子大略 译文 滚动的弹丸遇到坑坑洼洼的地方就会停下

25、来,流言蜚语在智者面前就会烟消云散。四、管理与谋划 (1)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论语泰伯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去考虑职位上的事。 ” (2)以近知远,防微杜渐 以近知远,以防万一,以微知明。 荀子非相 译文 由近才知道远,由一才知道万,由隐薇才知道显著。10 (3)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君子并不因为一个人话说得好举荐他,也并不因为一个人品德上有问题而鄙弃他的主张。 ” (4)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之仁者。 ” 论

26、语卫灵公 译文 子贡问怎样去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想要干好他的活儿,必须先使他的工具锋利。我们居住在这个国家,就得事奉那些大官中贤能的人,结交那些知识分子中有仁德的人。 ” (5)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倚恃实力强大而使别人服从的,别人内心里并不服从,别人只是由于自己力量的不足,不得不暂时地屈服;依靠道德教化和仁政使别人服从的,别人会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拥戴孔子一样。(二) 六经 1、 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分为风、雅、颂三

27、部分。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2、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尧舜时代,下至东周,约一千五百多年。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它是用散文写

28、成的。 大致有四种体式: (1)典 政治法律、祭祀制度; (2)训诂 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 (3)“誓” 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 (4)“命” 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告示。 3、 礼经简称礼也称仪礼 。儒家经典之一。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礼制的汇编,共七十篇,近七万字。 仪礼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4、 乐 ,已经佚失5、 易经又称“周易” ,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在中国人心目中, 易经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上古奇书。 易

29、经由“经”和“传”两部分构成,它通过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存发展,于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的精神所在 6、 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西周末年以来各诸侯国的档案文件。我们现在所见的“春秋” ,是经孔子整理过、记载以鲁国活动为主线的各国往来的史实。孔子用鲁国史官所记春秋,编成儒家经典的春秋 ,目的在于正名分,对史实人物有褒有贬,史称“春秋笔法” 。二、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 (一)仁、礼学说 1、仁:仁这一概念,早在孔子以前就已经提出了,大体上,春秋前期人们把亲敬尊长、爱抚众庶、忠于君主

30、等行为都看作是仁的表现。孔子对于仁的理解,基本上继承了这些认识,并且在继承前人的思想11成果的基础上发展成了系统的仁学。 孔子的仁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内涵:(1)爱人为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 论语 颜渊 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特别是对于居于统治地位的等级来说,爱人尤其重要。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建立其各等级之间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2)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颜渊 “克己复礼”实际上包含两个层次,一为“克己” ,二为“复礼” ,复礼是遵守礼的约束的意思。克己复礼,所

31、强调的是人的道德的自觉。即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如何做到仁爱?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慧。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慧则足以使人。 ” 论语 阳货(3)孝梯和忠恕 孝梯是仁的根本,而忠恕则是行仁的方法。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忠恕:诚实待人和宽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忠恕和孝梯,要求人们能够善事尊长,在社会上能够推诚待人, “与人忠” ,这样,忠恕和孝梯不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而且也是衡量仁与不仁的标准。 2、礼 何谓“

32、礼”?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礼是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广义上的礼,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文化规范。孔子对于礼的理解也大体上在这一范围之内。 (1)孔子认为,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2)礼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 在家庭内部,孔子把事亲尽孝解释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在君臣之际,孔子也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总之,礼可以规范人的全部社会关系。3、仁与礼的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 (1)仁的道德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 (2)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3)从本质上说,仁 仁爱

33、关系 礼 政治等级关系(二)德治主张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论语 为政 孔子说:“用政策、法令来管理,用刑罚来整治,百姓虽可暂免于犯罪,却缺乏耻辱之心;用道德来教化,用礼乐制度来规范,百姓不但有了耻辱之心,而且可使百姓自觉纠正错误。 ”孔子的德治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礼治(1)孔子主张专制国家尽可能地保留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礼仪形式。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论语 八佾(2)孔子认为实行礼治,仅仅有礼的外在形式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以礼让为国。 2、正名在孔子看来,在秩序优良的社会里,从天子到庶人,都应该谨

34、于职守,每一个等级都应该做与自己的社会地位12相应的事情。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正名的基本内容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确切地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3、举贤才 (1)如何选才?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先有司,即当政者应该率先垂范,赦小过,就是对人要宽容,孔子把举贤才放在与这两个方面同等的位置上,可见他对人才问题的重视。 (2)贤才的标准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也就是说要有宏大的政治抱负,要求人的品行兼优,要有一技之长。 (3)选拔贤才的途径 “学而优则仕”孔子主张从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中间选

35、拔国家官吏。他反对商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在春秋时期,礼乐被人认为是最重要的知识,按照孔子的观点,专制国家的各级官吏应该在这方面具备一定的知识,因此,他主张一个人应该先学习礼乐知识,然后再成为国家的官吏。4、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1)孔子主张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其主观愿望是尽可能地缩小个体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2)孔子主张富民政策,平均的目的也就是使民众能够共同富裕。 5、愚民政策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孔子愚民政策的理论前提,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别。他把人简单地分为四个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

36、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三)人生哲学 (1)孔子特别强调克己忍让的精神,认为让是最高尚的道德的具体体现。即使对于政治权力,人与人之间也应该以让为先。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 论语 (2)内省: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在道德层面上检讨自己,才能与人相处。孔子认为在与人交往中,应时时刻刻地反省自身的道德品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 学而 (3)克己与内省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安分守己,与世无争, “君子无所争” 。(一)奠定了儒学的理论基础 1、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培养了第一批儒家学者,他是中国古代第

37、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2、孔子整理的六经 ,成为儒家最基本的经典,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历史文献学家。 3、孔子奠定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他是中国古代有完备、系统理论的伟大的思想家。 4、孔子周游列国,把儒学种子撒向诸侯国家,他是第一个进行广泛文化交流的学者。 (二)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1、孔子与老子学说一起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 2、孔学所表现的政治伦理与实践理性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3、受孔学影响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心态与性格特征。 4、孔学对外来文化的吸取与改造,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与心学 一、北宋的儒学复兴与理学奠基 二、张载“关学”及其“气本论”

38、形成的理学体系 三、程颢、程颐与理学体系的完成 四、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与四书集注 五、王阳明心学体系13(三) “天理”与“人欲”之辩 1、何谓“天理”呢? “所谓天理也者,能悦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也。能使天下悦且通,则天下必归焉。 ”又说:“天理者,时义而已。君子教人,举天理以示之而已。其行己也,述天理而时措之也。 ” “天理”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因此能通天下之志,悦天下之心。君子以“时义”教人,即以时宜的道德教人,也就是以“天理教人” 。这样,张载就把“天理”从道德视角加以本体化了。 (二) “天理”与“人欲” 1、 “天理”:二程把“理”规定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1)宇宙本体之“理” ;(

39、 自然界法则 ) (2)万物、万事之“理” 。如程颐说:“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 ” (社会根本法则) (3)伦理道德之“理” 。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礼即是理也。 ” (封建伦理纲常) 2、 “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的本义:是用最高尚的封建道德原则去限制“私欲”横流,要求人们学习与实践道德原则,不能无限制地发展私欲。 “存天理,灭人欲,”这也是我们多年来集中批判的一个问题。多年来总把“去人欲”解释为反对人民求生存、求最低衣、食、住、行的欲望。从封建社会被压迫人民得不到最低的生活需要这一历史背景去解释“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命题,这是应该批判的。 人性问

40、题: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性善论; 荀子性恶论; 宋明理学: 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二程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一、早期儒家的分化二、儒家八派子张之儒 子思之儒 颜氏之儒 孟氏之儒 漆雕氏之儒 仲良氏之儒 孙氏之儒 乐正氏之儒 二、孟子思想及其在中国儒学史上的地位 一)性善论 (二)仁政学说 (三)历史观二)孟子思想 1、性善论 (1)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之心, ”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地支配人的行为。 (2)人性善的根源: 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 (3)人性论的基

41、本内容:理和义,理和义的表现形式就是敬长和爱亲。2、仁政学说 (1)孟子的“仁”:大体上本于孔子的“仁者,爱人” 。但是更强调人的道德自觉。 (2)施行仁政的条件:统治者能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 (3)施行仁政的具体设想:第一,制民之产;主要目的是使民众能够有恒产,有恒产然后有恒心。为此,孟子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恢复井田制。 第二,平均赋税; 第三,保护工商业。3、历史观14 孟子的历史观是唯心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用仁爱的观念解释历史。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 尽心下 第二,没有历史发展的

42、观点。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二)荀子思想 1、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恶,他把这种恶的本性从以 下几个方面表述: 第一,人的感官欲望。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 荀子 性恶 第二,权势欲望。 首先,荀子认为,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从尧舜到庶民百姓没有什么差别,而人世间最值得荣耀的,就是掌握政治权力,因此,每一个人都有根植于荣辱心理的权势欲望。 其次,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性起伪。 ” 再次,化性起伪要依靠的四种力量:一是“立君上之执(势)以临之” ,二是“明礼义以化之” ,三是

43、“起法正以治之” ,四是“重刑罚以禁之” 。 荀子 性恶 (2)关于礼的作用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 荀子 修身 礼的作用不仅是指导、约束个人的修身,更重要的是它是国家政治的需要,统治者要通过礼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荀子为礼归纳出四个本质特征,即“治辨之极, ”“强国之本” , “威行之道” , “功名之总”.(3)关于礼与法的关系 “礼义者,治之始也。 ”荀子 王制 “法者,治之端也。 ”荀子 君道 礼是起着指导作用的一般原则,法是为了实现礼的原则而运用的手段。也就是说,礼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或出发点,法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二者中,礼是第一重要的,是制定法律的遵循。4

44、)礼治与人治 荀子认为,实行礼治的关键,在于人。礼和法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礼与法执行的好与坏,取决于执行法的人。 “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 ” 荀子 君道5)礼治主张 第一,法后王。 孟子法先王;荀子法后王 法后王的基本内容,就是全面恢复古代的政治制度。在经济上,恢复井田制度;在政治上恢复周代的分封制度,在分封政体下面,建立天子、王公、诸侯、卿大夫各个等级构成的权力结构。 第二,尚贤使能。 贤能主要由两个方面的标准来确定: 一是道德标准,上能忠于君王,下能仁爱百姓; 二是个人的才能,即熟知国家内外政务,足堪重任。 用人的原则:“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 第三,富国富民。 富国与富民的关系:富民是富国的前提,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因此,富国与富民是一致的。 富国富民的具体措施:15 首先,通过礼调节人的物欲。 其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再次,通过薄税敛的政策,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3、荀子的社会观 (1)荀子对社会的基本看法:人不仅能够群聚,而且能够辨。 (2)维系人群的力量:一是君主,二是礼。 (3)维系人群的途径:合群之道在于分。 首先,必须由君主来分。 其次,要分之以义。 荀子所说的分,有多种含义,它包括: 第一:社会分工 第二:财产定分 第三:等级贵贱之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