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书华《乡愁》课例.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9148682 上传时间:2019-07-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华《乡愁》课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书华《乡愁》课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书华《乡愁》课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书华《乡愁》课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书华《乡愁》课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大版乡愁课例临西三中 王书华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河大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当代诗篇。本单元以“乡土情思”为核心,重视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评价。这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中感悟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吟诵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又可以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乡愁具有以往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浓郁的思乡爱国之情和诗人盼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和学习本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个性化的阅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品味凝练的语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

2、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造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情感目标:体会海外游子拳拳的爱国之心,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学会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写作手法。 3.激发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透过意象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 乡愁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 20 世纪 70 年代写的一首小诗。诗歌用优美的意象、低沉的笔调谱写的一首海外游子思乡恋国的凄美相思曲

3、。是一首难得的思乡爱国的教育诗篇。为此我的课程设计思路是:诵读欣赏,想象体会,引申迁移。通过这三个步骤重点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爱祖国” “爱家乡”的深刻意义,进而激发和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背景音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本课的一大特色。用与主题相关的背景音乐烘托一种气氛,给学生思维的启动构建一个平台,也为本诗的理解铺设一个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流浪歌的主旋律中初步感知游子羁旅伤别之情。) 1.师:一曲流浪歌唱出了多少华夏儿女的心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陈星的歌声唤起了多少阔别家乡的人们的心酸痛

4、楚。其实,不光是歌声,在中华文化的长廊中,一大批文人墨客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同样表达了他们羁旅他乡,心系故土的感伤。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说说吗? 2.生自由回答(如李白的静夜思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 3.师总结:人是故乡美,月是故乡圆。毕竟“洛阳虽好不如家”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也与思念有关,它就是余光中的乡愁 。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 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当代诗人和评论家。1950 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他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 三、诵读

5、欣赏 (一)诵读感知 1.默读本诗,根据诗意推测体会本诗的诵读技巧(包括节奏,重音,感情等) 。 2.学生试读。 3.学生就上位同学的诵读情况批评指正。 (从节奏,重音,感情等方面着手)4.学生再次试读。 5.老师评点:节奏应该和缓,感情低沉。 6.听范读录音,生体会、模仿。 (二)品读欣赏 1.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它们代表了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暗含着诗人客居他乡而愁苦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明: 小时

6、候(少年) 因求学而母子离别 (母子别) 长大后(青年) 夫妻离别思恋娇妻 (夫妻别) 后 来(中年) 生死隔离哀思难诉 (生死别) 现 在(老年) 国土分裂有家难归 (家国别)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诗中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乡愁变得可察可感。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托物寄情的方法。所谓托物寄情,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述,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一枚小小的邮票:写信可寄乡思 一张窄窄的船票:成船可解相思 一方矮矮的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 一湾浅浅的海峡:海水无

7、尽忧思无尽 4.怎样理解以上四个意象之间的关系?从情感的抒发上看,是并列的还是逐层深入? 明:逐层深入,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者思乡恋国的情愫越来越浓。 小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更是一首如泣如歌,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四、想象体会 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 1.示例第一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一

8、封家书的音乐声中听老师的解读。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 ,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2.读第二节,伴着久别的人的歌声,展开联想和想象

9、,对其解读。 3.读第三节,伴着人鬼情未了的歌声,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其解读。 4.读第四节,伴着望乡的歌声,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其解读。 5.老师评点:诗歌寥寥数语却给我们以无限想象的空间。透过几幅画面我们进一步地体会到了诗人寄居他乡的种种苦闷和彷徨,也认识到了家国分离给人们带来的无穷伤痛,在此,我们有什么感受呢?我只想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时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早日完成和平统一的大业,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五、引申迁移 欣赏席慕蓉的乡愁 ,回答问题。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常在有月亮的时候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

10、永不老去 (注:席慕蓉,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1943 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49 年由南京迁居香港,1954 年赴台。 ) 思考:这首诗分别选用了那些意象来表达感情的?与余光中的乡愁在主题上有什么共同点? 六、结尾(在歌曲我的中国心中结束本课) 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如今,香港、澳门业已回到祖国的怀抱。仅有一水之隔的台湾何时才能与祖国大陆统一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坚信,有我们广大的台湾同胞的支持和数以万计海外侨胞的帮助,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终会完成,因为我们有一颗共同的心,那就是我的中国心。 (歌声响起) 七、板书设计 时 间 托物 寄 情 思绪 小时候 邮票 母子别

11、愁 长大后 船票 夫妻别 愁 后 来 坟墓 生死别 愁 现 在 海峡 家国别 愁 三 教学实录一、导入环节在导入时,我设问题,采用说话训练的形式导入,而且说话的内容与课文进行对比,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抒发的感情与运用的表现手法。过程如下:师:假设有一天你要离开家乡、亲人、甚至祖国到异地去学习、工作,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用语言表述出来。生:会想家。师:怎么想?你能试着用语言表述出来吗?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讨论起来,然后陆续地举起手来。生 1:会在夜里望着星星,想着家人。生 2:会在独自闲逛时感到孤独无依,那就是想家。生 3:会在遇到困难时想到爸爸、妈妈,要有他们就没事了。学生们

12、都笑了。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的,那么,今天我们来和诗人余光中比较一下,看一看诗人的思乡之情的抒发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二、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明确相应学法,这样才能为下面的问题的解决作好铺垫。过程如下:师:猜一下题目“乡愁”的意思?生:(齐声说)思念家乡的愁绪。师:猜得非常准。诗人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但祖籍却在大陆,也出生在大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离开了家乡去了台湾,在台湾,诗人也时刻思念家乡。下面自己读乡愁 。了解一下诗的大意。生 1:课文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生 2:课文表现了作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生 3:课文还有爱国之情。师:几名同学

13、的观点放在一起就非常准确了。那么怎么分析这首诗歌呢?想一想我们以前分析诗歌用到了什么方法?生:(齐声说)一个基础,四个步骤。师:谁给解释一下“一个基础,四个步骤”的含义?生:以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以此方法来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三、赏析环节这一环节即用“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的四个步骤来赏析诗歌。在分梯度进行朗读。具体过程分四部分:第一步 朗读诗歌,明确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师:大声朗读课文,要求不高,只要读准字音和停顿,读两遍。(学生按要求读课文)师:强调一下,课文抒发了什么感情?生:抒发了思念家乡,盼望祖国早日

14、统一之情。第二步 以新的要求读诗体会诗歌的意境师: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明确了课文抒发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了新的要求,要求读出感情。(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再读课文,师生作点评。)师:诗共分四节,齐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写了什么时期的乡愁?生:(齐声说)小时候。师:“小时候”诗人的“乡愁”是什么?生:一枚小小的邮票。师:“这头”指什么?“那头”指什么?生:“这头”指异地, “那头”指故乡。师:“异地”能否再说得具体点?生:“异地”指的是诗人小时候到外读书的地方。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邮票呢?”(学生热烈地讨论)生:因为诗人想家,经常往家中寄信,所以说“乡愁”是“邮票”

15、。师:理解得不错,在异地求学的诗人孤独、想家,想念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经常书信来往,所以才把“乡愁”比喻为“邮票” 。这是“小时候”的“乡愁” 。下面我们看看长大后,为生活驱遣的作者奔走他乡,此时的乡愁寄情什么?生:(齐说)一张窄窄的船票。师:为什么寄情于一张窄窄的船票?生 1:思念新娘。师:最好说成是新婚妻子。生 2: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还增加了对新婚妻子的思念之情。师:对,说得对。作者的乡愁只能靠来往于异地与家乡的船只来排遣,所以作者说“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 ,乡愁都有寄托和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是什么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生:

16、一方矮矮的坟墓。生:(抢着说)死。师:两种说法是一个意思,只不过一个说的是外在形式,另一个说的是实质内容。那么“后来”诗人的乡愁之情更加重了,悲剧气氛更强了,所以这一段在读的时候声音要舒缓、低沉、谁愿意为大家读一下?两名学生读第三节,教师点评。师:听老师读第三节,然后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老师读第三节,学生闭上眼睛体味诗的意境。)生 1:我想到的是一位老人站在母亲的坟前。生 2:我想到的是一位老人立于母亲的坟前,坟的周围是枯黄的草和秋天的黄叶,不时一阵阵风吹过,吹动老人的头发,老人两只手下垂,神情肃穆,一动不动地站立着。师:诗人的诗写的真是不错,而同学们更是想象丰富,都能体会

17、到诗的意境。那么我们看最后一节,看看现在作者的“乡愁”是什么?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学生讨论,然后回答)生 1:现在“乡愁”是一方浅浅的“海峡” ,作者由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变为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生 2:感情有了升华,由思念家乡变为爱国,盼望祖国统一之情。师:的确,到此,作者的感情达到了高潮。第三步 以更高的要求读诗歌,归纳诗歌的表现手法师:经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对诗应该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尤其是诗中感情的变化,那么带着新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再读两遍诗,注意把诗中的感情变化读出来。然后讨论归纳课文的表现手法。(学生出声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然后分小组讨论课文的表现手法。)生 1:我发现诗采用

18、的是时间顺序,有明显的词语, “小时候” 、 “长大后” 、 “后来啊” 、 “而现在” 。生 2:抒情也是层层推进的,最后一节,抒情达到了高潮,抒发爱国之情。生 3:我认为,应归纳以时间变化,层层推进感情。师:可不可以?生:(齐声说)可以。师:还有其它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生:我认为每一节都采用了比喻,这应该算一种手法,每一节都把乡愁比作具体的事物。师:说得对极了,那么我们归纳,这首诗采用了比喻的手法,那么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呢?生(讨论):使抽象的乡愁显得更加具体、可感。第四步 再读诗歌,体会语言的特点。教师放录音,学生模仿录音读诗歌,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感情,并注意每一节、

19、第一句的变化。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师:体会一下诗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讨论,然后回答。)生 1:语言形象、含蓄、精练,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形象、精练地写出了小时候诗人对家乡、母亲的思念。生 2:象这样的句子还有如“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和“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三句。生 3:语言节奏感强,如“小小的邮票”中的“小小的”和下面的“窄窄的” 、 “矮矮的” 、 “浅浅的”四个词读起来上口。师:说得都不错,诗的语言特点我们归纳为形象、含蓄、精练、节奏感强。那么再读诗的时候,就不仅注意每一节、每一句的变化,更要注意每一个字的读法,我们读一

20、遍,试一试。学生练习读诗四、小结环节为了更好的明确本节课的知识,所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布置好写诗的任务。齐读诗歌,找学生归纳总结。生:采用“一个基础,四个步骤”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是诗歌抒发了思念家乡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之情;二是诗的意境的体会;三是诗的比喻手法的运用;四是体会语言的特点。师:诗歌展开就是几个比喻句,简单不简单?生:(齐说)简单。师:写几个比喻句,你会不会?把比喻句写成诗的形式,你会不会?生:会。师:那好,今天回去之后我们每人都去写一首小诗,然后有时间开一个“诗友会” ,互相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行不行?生:行。四 教学反思一、转变观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

21、者、引导者,我在讲乡愁时一直以此为依据,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讲乡愁时,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能动起来,都能够诵读,都能够说点什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针对诗歌理解难这一问题,我注意化难为易首先,在导入新课时化难为易。我采用说话训练的形式导入新课并设置了这一内容, “想像一下以后当你离开家乡后的内心感觉,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之所以这样设置是想在最初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与课文中表现乡愁的方法作比较,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来促进自身的写作或说话。其次,明确教学目标和学法,化难为易。我觉得有时明确教学目标,确实是形式,但这篇课文却很有必要明确教

22、学目标。因为诗歌内容较多较杂,明确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中就有了侧重点,而且明确目标后我又追问了这么一句话, “要达到这个目标,要运用什么方法?”学生自然地回答用阅读诗歌的方法。因为,在讲这单元之前,我和学生学习了关于新诗的相关知识,并简单归纳了相应的学法,也就是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有了方法,有了思路,学生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再次,通过朗读化难为易。朗读是学习新诗的基础,在课堂中我组织学生以齐读、散读、指名朗读多种形式读诗,一首诗都读六、七遍,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对知识理解起来就更轻松。这一问题以下还要提到,所以在这简单说一下。最后,在一些细节上注意化难为易。在问题的设置

23、上我注意化难为易。让学生体会意境时,我这样问, “学完了这一节,在你头脑中会浮现什么画面?”这样学生回答起来比较轻松。在布置作业上我也注意化难为易。我不是直接让学生写小诗,而是问“诗歌展开就是几个比喻句简单不简单?写几个比喻句你会不会?”学生能很轻松的回答,紧接着我又追问, “把比喻句写成诗的形式你会不会?” ,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述诗的写作学生就容易接受得多了。三、针对诗歌内容杂又多的特点,我注意一线贯之,体现朗读的基础作用。诗歌的内容比较庞杂、繁琐,怎样处理这一问题,我觉得用朗读最好。因为朗读是分析新诗的基础,朗读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学习诗歌之前,我要求

24、诵读诗歌,赏析诗歌之时也是边读边解决问题的,用朗读一线把要解决的问题穿起来,整体感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诵读训练作为一个整体,在这一节课是分梯度进行的。在赏析之前,我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重音和停顿;在把握诗歌抒发的感情后,我对学生朗读多加了感情上的要求;赏析完诗歌之后,再读时,我要求学生注意每一节,每一句的变化,进而朗读;在体会了语言特点后,我仅强调了每一个字的变化,到此,朗读才达到最完满的状态。这样分梯度地进行朗读训练,就可以使繁琐内容一体化。四、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注意培养学生能力,教给学生方法。八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有一定的分析领悟能力,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就能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我在这

25、节课上注重了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教给。能力的培养侧重于诵读、领悟、自学能力的培养。诵读能力就不用再提了。领悟能力培养体现在学生对诗歌意境的体会上,我设置不同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意境。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作用只在于启发、引导学生赏析诗歌。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才是根本和关键。相反,对学生学法培养也很值得一提。常见的自学讨论法、朗读法,还有自己归纳的用来解决问题的阅读新诗的方法。我觉得有了这些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们就能够自己赏析新诗,这就是我教学中所要达到的又一个重要的目的,即教给学生学法。以上是我讲乡愁的一点想法。总的来说学生在上课中表现得比我预想的要好,积极性较高,能正确地理解和赏析课文的内容。这一点使我认识到了我在以前的教学中不敢放手学生,对他们没有信心是错误的,学生都有潜力,都有能力。五 参考资料 1、初中语文教育资源网2、河大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3、北师大出版社韩军与新语文教育4、语文出版社胡明道讲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