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天主教及其修会学习指导一学习说明天主教是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了解天主教的 历史、 发展及其相关常 识,是基督教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章内容与教材第二章内容相对应,各 节名称和子目名称与教材不尽一致,并将部分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以理清 线索,突出要点。二重点内容基督教官方教会和异端。中世纪 封建神权统治的形成。中世 纪 天主教的盛衰。近代天主教的传播和发展。20 世纪的天主教。天主教的教义、教规、礼 仪和教阶制。罗马教皇与梵蒂冈。天主教修道生活和修会的起源。天主教主要修会的异同之处。三难点问题教会与西欧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关系。天主教的 传播与西欧列强殖民扩张的关系。教皇国的演变。天主教
2、主要修会形成的历史背景。修道运动对天主教发展的影响。耶稣会的活动。四复习题1、试 分析异端运动的实质。2、试 分析中世纪教会与世俗政 权的关系。3、为 什么说 11 至 13 世纪是天主教的全盛 时期?4、为 什么说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天主教的 传播?5、教皇国是怎样演变为梵蒂冈 城国的?6、天主教教义(启示教义)和基督教主要教 义有哪些不同?7、试 述修道运动的早期发展过 程。8、天主教修会有哪些共同特点?9、试 分析天主教主要修会形成的历史背景。10、试评介耶稣会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天主教的早期历史一罗马国教会的发展与异端从 392 年开始,基督教的传播范围明显扩大,罗马主教在教会内部的地位
3、也越来越高,五大主教 (五大主教,即罗马主教、亚历山大主教、安提阿主教、耶路撒冷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间的争斗随之加剧,这是基督教 1054 年分裂的原因之一。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内部出现了各种与官方教会 (官方教会,即正统教会,尼西亚会议支持的三位一体派。) 相对立的教派,官方教会贬称其为异端。早期异端主要有阿利乌派、一性派和多纳图斯教派。二中世纪封建神权统治的形成世纪中叶,法兰克王国国王丕平将武力夺取的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拉文那总督区和罗马地区“献 “给 教皇 (教皇,源自希腊文 pppas,意为“ 爸爸”。初 为古代基督教对高级神职人员的一般尊称,11 世纪中叶以后逐渐 成为罗马主
4、教的专称。教皇国成立后,作为教皇国的最高统治者,教皇既拥有宗教权力,又掌握世俗 权力。教皇是西欧主要封建统治者之一。),由此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此后,教会依靠皇权,皇权利用教会,形成了体态完备的中世纪封建神权统治。三天主教的全盛11 至 13 世纪是天主教的全盛时期,封建神权统治在欧洲普遍确立,教会领地日趋膨胀。通过长期与世俗君主争夺神职任命权的斗争,教皇英诺森三世统治时期(11981216),教皇权势臻于极盛,教皇国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中心。同一时期,天主教会还煽动西欧各国封建主对中东地区发动了八次侵略战争,史称十字军东征,并与各国封建统治者联手镇压反对封建神权统治的异端运动。14 世纪以后,
5、天主教会势力开始衰落。第二节 近代天主教的发展与现状一近代天主教的传播15、16 世纪之交,西欧列强开始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天主教也随之传播到美洲和非洲等地,西班牙和葡萄牙是西欧最早向域外派遣天主教传教士的国家。1718 世纪,法国、英国和荷兰等亦先后效法之。二近代天主教的发展16 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见第四章第一节)猛烈地冲击了天主教会。为了反击新教势力,从 16 世纪 40 年代起天主教会发动了反宗教改革运动,随之召开的特兰托宗教会议是天主教会采取的一项重要行动。耶稣会(耶稣会,见本章第四节)是天主教会反对宗教改革的重要工具。特兰托位于北意大利,天主教在此召开第 1
6、9 次宗教会议,故称。此次会议时断时续,前后共历时 18 年(1545-1547,1551-1552 ,1567-1563)。会 议主旨在于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维护天主教的地位。会议通过一系列重要决议 :宣布所有新教派别均为异端; 坚信天主教教义和宗教仪式全部正确,必须严格遵守;教皇是教会的最高 权威,位于宗教会 议 之上;初次开列“禁书目录”, 严禁教徒阅读;创办神学院,加强对神父的培 训,等等。宗教会议,一译公会议,罗马教皇召开的天主教世界性主教会 议,会议由教皇或教皇代表主持,各地主教应邀出席,会议决议须经教皇批准才能正式生效。在 1718 世纪的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国天主教会经历了不
7、同的命运,势力受到严重削弱。19 世纪,天主教会与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及一些拉美国家发生了程度不同的矛盾和冲突,结果不少地方的教会财产被没收,修会团体被解散,神职人员被放逐,教会与政府的协议被废除。与此同时,天主教会在英国和美国却得到了发展。18691870 年,天主教会召开了第一届梵蒂冈大公会议(一译梵蒂冈公会议,或梵蒂冈宗教会议),通过了教皇在信仰和伦理方面“永无谬误”的信条。这是 19 世纪天主教会最重要的事件之一。1870 年,意大利军队攻陷罗马,教皇国并入意大利王国。教皇退居梵蒂冈,自称“梵蒂冈囚徒“,此后教皇国的名称一般不再使用。梵蒂冈,位于罗马城西北高地的 东坡上,面 积 0.4
8、4 平方公里,四周有高墙与罗马城分隔,唯东端圣彼得广场向外敞开。教皇国 时代的政权中心。内有圣彼得大教堂、教皇宫、梵蒂冈图书馆、罗马教会档案馆,座博物 馆和座美 术馆等,藏有大量珍 贵 文献、文物和艺术品。三20 世纪的天主教1929 年,意大利政府与教皇签定拉特兰条约,承认梵蒂冈为独立国家,全称梵蒂冈城国,主权属于教皇。 19621965 年召开的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是 20 世纪天主教会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这次会议以天主教会内部改革和基督教三大派别“合一”为主题,目的在于使“处于人类社会趋向大变化的严重危险中的天主教会适应时代的需要”,强调天主教会必须“赶上时代形势”。会议最后通过了“教会宪
9、章”和“礼仪宪章”等 16 个文件,并决定改组教廷机构。第三节 天主教基本教义及其他一教义天主教教义分为理性教义 (理性教义,亦称自然教 义,人的理智所能推论出的教义)和启示教义 (启示教义,亦称超理性教义 ,超出人的智慧所能理解的、非经天主指示所得不到的教义)两种。一般所说的教义即指启示教义。启示教义的来源:圣经、圣传和历史上教皇的决定。启示教义的内容:三位一体说。救赎说。终极说。教会说。圣母说。二教规和礼仪天主教会强调,为了拯救灵魂,信徒必须遵守教会戒律(教规)和具体规定,祈祷上帝赐予神恩,参加圣事。天主教教规源自十诫 (十诫,见第一章第三节),在表述和解释上略有不同,并删除了原十诫中的第
10、二诫“不许制造和敬拜偶像”,另增“勿贪(愿)他人妻”作为第九诫。天主教指出,信徒只有参加神职人员主持的七件圣事(七件圣事,见第一章第四节),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三教阶制教阶制是天主教会内部的等级制度和管理体制,主要由神父、主教、大主教、宗主教、都主教、枢机主教和教皇组成。四罗马教皇与梵蒂冈教皇位于天主教教阶体系的顶部,是天主教会的最高统治者。教皇由枢机主教团三分之二的多数选出。近代梵蒂冈城国是个政教合一的独立国家,教皇是梵蒂冈的最高统治者,拥有完全的立法权、执法权和司法权。教皇空缺时,枢机主教团代掌权力。梵蒂冈与许多国家建有外交关系。第四节 天主教修会一修会修会是天主教内部教皇控制下的教士团体
11、,数量众多。修会的主要类型:隐修院隐修院,一译修道院。修会。军事修会。托钵修会。新制修会。传教修会。修会的共同特点:均经教皇批准,并为其所控制。培养神职人员。发圣愿。共同生活,没有私有财产。兼办教育、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有的还兴办工商业。二修道生活和修会的起源世纪以后,一些对世俗生活感到厌倦的基督徒隐居沙漠进行苦修,此举也是为了逃避罗马帝国的迫害,他们被称为修道士(修道士,一 译隐修士)。初期的修道活动分为独修(独修,修道士遁入荒山野林或沙漠中,完全与世隔绝地单独修道)和隐修(隐修,以隐修院为单位,集体修道)两种。随着罗马帝国危机的加剧和社会生活每况愈下,修道活动在西欧逐渐发展起来。世纪末,西
12、欧各地普遍建立了隐修院。由于罗马帝国和大土地所有者的支持,隐修院的土地越来越多,势力也越来越大。西罗马帝国解体后,面对连绵不断的战争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罗马主教竭力在西欧各地推动修道活动,力图使隐修院成为受教会控制的封建统治的中心据点。中世纪的隐修院一般都是封建大庄园,拥有大量土地、农奴和自己的武装力量,有的还兼营商业,是一股庞大的政治经济势力,并垄断了当时的文化教育活动。修会是指天主教修士、修女的组织,男女各种修会都有自己的会规(组织章程)。早期修会是在古代隐修院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以隐修院为活动中心,并拥有大量地产。6 世纪时,修会的组织形式逐渐确立。修会既是封建经济组织,又是基督教传播的据
13、点,是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三隐修院修会隐修院修会是以苦身修行为宗旨,以集体修道生活为特征的古代和中世纪初期的基督教修会。12 世纪出现的天主教隐修院修会主要有本笃会、克吕尼修会、西多会和军事修会等。1本笃会本笃会 (本笃会,一译本尼狄克派 ),529 年为本笃所创,故名。本笃亲自为修会制定的本笃会规(本笃会规,共 72 条,是本笃会修士日常行为和思想活动的准则。核心内容为禁欲、安贫和听命,同时强调劳动和诵经的重要性),得到西欧封建主和主教的普遍赞赏,并强行推广,遂成为中世纪初期各天主教修会章程的典范。相比于以前的修会,本笃会既注意修士自身虔修,又号召他们从事生产活动。在当时西欧农业凋敝
14、的情况下,这一号召对于恢复和发展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也是本笃会能在欧洲许多国家得到扶持和发展的原因之一。在历史上,本笃会为传播天主教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随着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和西派教会 (西派教会,即天主教)的分裂,中世纪末本笃会在欧洲各地的势力受到打击。17 世纪,本笃会的影响才开始在法、德等国得到恢复,相继重修了一些修道院。1819 世纪期间,本笃会传播到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地区。1909 年,本笃会修士首次来华,1926 年在成都修建了第一座本笃会修道院。2 克吕尼修会公元 10 世纪,修会和教会同样日益世俗化,许多修道院修规废弛,修士腐化堕落。部分本笃会修道士遂提出改革要
15、求,由此形成了一批新的修会,克吕尼修会是其中最为重要者。 10 世纪初,克吕尼修会创立于法国的克吕尼村,因此得名。克吕尼修会力主改革 (克吕尼修会强调神学教育,不重苦修和生 产劳动;要求修士脱离家庭,严禁婚娶;主张调整天主教会与国家的关系,反对神职买卖,等等),一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得到教俗两界一致的好评。许多封建主邀请克吕尼修会派员建院,或以其规章改造旧的修道院,西欧由此出现了克吕尼改革运动,这是天主教会内部的一次僧侣运动。奉克吕尼修会规章者称克吕尼派,曾在西欧拥有相当的势力。12 世纪以后,克吕尼修会逐渐走向没落,主要原因是随着财富的增加,内部日趋腐化。 西多会和重整西多会1098 年,因
16、不满本笃会会规日益松弛,主张严守章程和纪律的法国本笃会修士罗贝尔在法国的西多旷野创立新的修会,得名西多会,又称重整本笃会。自 12 世纪初叶起,西多会得到迅速发展,13 世纪末修道院已达 700 余座。形成之初,西多会严格遵循本笃会的基本会规,强调清贫和体力劳动的重要性。从 13 世纪初开始,西多会会规也日趋形同虚设。16 世纪末,阿南德在西多会的基础上建立了重整西多会。重整西多会除遵循本笃会的基本会规外,还规定修士须食素、缄默和深居简出,故又有苦修会之称。加尔都西会1084 年,圣布鲁诺在法国的加尔都西山创立了加尔都西会。加尔都西会会规以本笃会会规为蓝本,但更为严格。军事修会11 世纪以后,
17、为巩固十字军在中东地区建立的四个封建军事专制国家 (即耶路撒冷王国、爱德沙伯国、的黎波里伯国和安条克公国) ,教皇在西欧先后组建了若干个宗教性质的封建军事组织,统称军事修会,其中法国圣殿骑士团 (圣殿骑士团,一译神庙骑士团,组建于 1118 年,主要由法国骑士组成)和意大利圣约翰医护骑士团 (圣约翰医护骑士团,建立于 12 世纪初,主要由意大利骑士组成,在积极参与十字 军东侵的同时, 还从事医护 工作)等最为著名。四托钵修会13 世纪,托钵修会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天主教会为适应西欧社会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措施之一。12 世纪和 13 世纪初,西欧异端运动此起彼伏,教会难以招架,教皇英诺森三世遂组织
18、托钵修会作为镇压异端的机动部队。另一方面,随着 11 世纪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市民社会作用的加强,原先主要面对农村社会的天主教会组织形式和隐修院修会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托钵修会应运而生,并将修会的活动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托钵修会,一译乞食修会。托钵修会初期规定不置恒产,会士以托钵乞食为生,因而得名。在活动范围和组织体制方面,托钵 修会与隐修院修会存在较大差异。隐修院修会主要在隐修院内活动,各以本隐修院院长为最高领导 人。托 钵修会则渗入社会各 阶层,并在各地修道院院长之上还有省会长和总会长,总会长直接隶属于教皇。托钵修会主要包括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奥斯定会和加尔默罗会等。.方济各会1209
19、年,意大利人阿西西 (阿西西,意大利地名) 的方济各得到教皇批准后创立了方济各会(方济各会,一译法兰西斯会。因会士间互称小兄弟,亦称小兄弟会。又因会士着灰衣,俗称灰衣修会)。在发展过程中,方济各会形成了三大支派,即方济各会、嘉布遣会和方济各住院会,均奉阿西西的方济各为共同的会祖。方济各会的会规特别强调布道与实践的相结合。在方济各会中,还有专为女修道者设立的第二会和专为俗人教徒设立的第三会。随着方济各会的发展,特别是阿西西的方济各去世后,内部分歧日趋加剧,主要表现在对会规、戒律的理解和布道方式等方面。这种分歧严重危及了方济各会在天主教徒中的威望,致使会士人数近年来日见减少。方济各会的活动遍及非洲
20、、美洲和亚洲各地,1246 年首次派会士来华传教。.多明我会多明我会多明我会,一译多米尼克会。因重视布道活动,又称布道兄弟会。由西班牙人多明我于 1215 年在法国创立,因而得名,1217 年得到教皇批准。1228 年,多明我会制定了第一部会规,特点鲜明( 禁止会士掌管某个固定教堂。 没有 规定会士必须参加体力劳动。 除书籍外,会士不得拥有任何财产 )。多明我会正式成立后,即与方济各会一起在欧洲各国积极开展布道活动,扩张各自的修会组织,成果显著。在瓦解和镇压异端方面,多明我会的作用超过了方济各会。自 1233 年起,经教皇授权多明我会主持(异端审判法庭,一译 宗教法庭,或宗教裁判所,或异端裁判
21、所。天主教会侦察和审判异端分子的机构),从此多明我会会士作为教皇的代表受理全部有关异端的案件。在欧洲扩张势力的同时,多明我会也在其他各洲积极开展布道活动。17 世纪,多明我会传教士进入我国台湾、福建等地。.奥斯定会与重整奥斯定会奥斯定会 (一译奥古斯丁会)原为尊奉奥斯丁(一译奥斯定,或奥古斯丁)所倡导的隐修会(隐修会,即隐修修会,与隐修院修会不同,是指以苦身修行 为宗旨, 隐居独处为特征的古代基督教修会) 会规的所有组织的总称,1256 年教皇亚历山大四世将这些组织联合组成统一的奥斯定会。不久,奥斯定会宣布放弃隐修制度,从而成为当时的四大托钵修会之一。13 世纪中叶以后奥斯定会得到迅速发展,在
22、思想文化领域中作出过较大贡献。19 世纪以来,奥斯定会的影响和组织急剧衰落。15、16 世纪之交,奥斯定会开始在海外传教,1680 年首次传入我国。16 世纪,为阻止宗教改革运动,天主教会改组修会运动,重整修会会规,多马维兰诺凡 (多马维兰诺凡,教材 误为多马 维兰凡诺。)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创建重整奥斯定会,1912 年被教皇正式批准为独立的修会组织。重整奥斯定会 1923 年传入我国。、加尔默罗会加尔默罗会(亦称圣衣会)12 世纪中叶创建于巴勒斯坦的加尔默罗山,故名。加尔默罗会原为隐修会,13 世纪上半叶为逃避战乱将会址移到欧洲,13 世纪中叶改隐修会为托钵修会以适应西方环境。1869 年,加
23、尔默罗会女修会传入我国。五新制修会和传教修会16 世纪以后,天主教修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急剧变化的历史环境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修会组织,它们被称为新制修会和传教修会,主要有耶稣会、辣匝禄会、巴黎外方传教会、圣母圣心会、米兰外方传教会和圣言会等。耶稣会1534 年,西班牙人依纳爵罗耀拉在法国巴黎创建了耶稣会 (一译耶稣连队),1540 年得到教皇正式批准。耶稣会是天主教会反对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工具之一,因此耶稣会自成立之日起,一面从事宗教活动,一面也参与政治斗争。为了完成自身所承担的任务,耶稣会在吸收和训练会士方面有极严格的规定和计划。耶稣会的活动方针与原有的和同时期成立的修会有明显的不
24、同。耶稣会制定了严密的纪律和组织原则。16 世纪中叶,耶稣会发展迅速,并在其他各洲扩张势力,1582 年传入中国。19 世纪以后耶稣会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组织。进入现代以后,虽然耶稣会仍是天主教会最重要的堡垒,但同时也面临重重危机,主要是会士人数逐年下降和与罗马教廷、天主教传统派别的矛盾开始激化。辣匝禄会1625 年,辣匝禄会 (辣匝禄会, 因以派遣会士前往乡区向 贫民传教为主要宗旨,故又名遣使会。亦称味增爵会,得名于其创始人。 )第一座会院建立于巴黎圣辣匝禄教堂,因而得名。为了广泛开展布道活动,辣匝禄会非常重视培训神职人员。此外,辣匝禄会还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大力组建慈善团体。辣匝禄会的活动遍及欧
25、洲各国,并扩展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地。1699 年,辣匝禄会会士来华创办修道院。巴黎外方传教会巴黎外方传教会 1663 年在巴黎创建修道院,1664 年得到教皇正式批准,定名为巴黎外方传教会。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创立,揭开了天主教修会域外传教史上的新篇章。昔日的修会仅把域外传教工作交给一小部分会士,巴黎外方传教会则是集中全部精力于外方传教的修会组织。在其影响下,后来各天主教国家也都先后创建了外方传教会,如米兰外方传教会和比利时的圣母圣心会等。1684 年,巴黎外方传教会传入我国。圣母圣心会圣母圣心会因以圣母圣心为“主保“(主要保护者)而得名。1862 年,比利时神父南怀仁 (注意:本章的南怀仁
26、 与第五章的南怀仁 非同一个人。)于比利时的斯格脱创立圣母圣心会,故此会又有斯格脱传教会之称。南怀仁最初的想法是要组建一个专门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组织,因此 1865 年南怀仁率领第一批圣母圣心会会士来华传教。与此同时,圣母圣心会也派员赴亚洲其他地方和非洲、美洲等地开展活动。米兰外方传教会米兰外方传教会 1850 年成立于意大利米兰,主要宗旨是在国外传播天主教和培训各国神职人员。米兰外方传教会活动范围很广,包括南美洲、非洲和亚洲等地,1864 年传入中国。圣言会 圣言会 1875 年成立于荷兰的施太勒,以虔敬和传扬“圣言”为宗旨,故名。圣言会主要以开办学校和出版书刊为传教手段。圣言会会士足迹遍及美洲、非洲和亚洲许多国家,1879 年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