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大钊社会思想之我见李大钊的社会学思想,李大钊“为中国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三方面之实质论理学者”。他的社会学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等论著中。李大钊早期曾受到 H斯宾塞庸俗进化论和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互助论的影响,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他针对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社会改良论,指出研究社会问题一定要和社会上多数人联系起来形成为一个“社会运动”,即“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他认为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一种思想武器,可以用于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革命。他指出,社会的根本问题是解决经
2、济问题。一旦解决了经济问题,那么人口、妇女、劳动、青年、废娼、童工、土地等问题,乃至市民生活等实际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他明确指出,循着经济现象来考察复杂变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学得到的一个重要法则,也是唯物史观对于社会学的重大贡献.任何一个思想家的社会经济思想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提出来的,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表现。本文试图从李大钊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他的社会经济思想的发展,并从这个侧面说明他是怎样从一个急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一、辛亥革命后到新文化运动前夕时期: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及其破灭从辛亥革命前后到新文化运动
3、前(19111917 年),是李大钊革命活动的第一个阶段。从 1907 年起,李大钊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接触并接受了所谓新学,即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曾经“深入调查研究了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科学”1913 年,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含愤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继续广泛阅读和深入研究西方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著作。他在这一时期和以后写的许多论文表明,他曾经研究了 18、19 世纪欧洲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思想。尽管这一时期后期,李大钊已经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且具有若干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思想,但
4、他的世界观方法论的主导方面仍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同时,改良主义的“调和论”、托尔斯泰的“博爱论”、无政府主义的“非暴力论”对他也有影响。他于 1916 年写的民彝与政治、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再造和青春三篇论文,在论述代议政治是时代前进的历史潮流,新生力量必然战胜腐朽力量这一客观规律等问题时,充分体现了他的进化论的发展观。用这种发展观来考察中国社会历史变迁,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既不能区分社会产生关系的不同性质,正确判断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及其矛盾,也不能提出用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来代替旧的社会经济制度,改造旧中华、创建新中华的正确方案。1911 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创建了资产阶
5、级性质的中华民国。但是,这个革命尚未成功,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即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和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未解决,中国仍然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因此只有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进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救中国。李大钊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及其矛盾是有初步认识的。他对辛亥革命是很拥护的,并寄予极大希望,以为中国从此获救。但不久,袁世凯窃权,革命半途夭折,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仍然如旧。对此,李大钊深感忧虑。他在 1912 年写的隐忧篇和 1913 年写的大哀篇,表达了对中国社会面临的内乱外患的忧国忧民意识。李大钊认为统治中国这个社会的是外
6、国的列强和国内的封建买办势力,包括他们的政治代表军阀、官僚、政客、党棍。窃权的袁世凯则是其总代表。他尖锐地指出,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国家,名为资产阶级共和,实为封建专制。他写道:“所谓民政者,少数豪暴狡狯者之专政,非吾民自主之政也;民权者,少数豪暴狡狯者之窃权,非吾民自得之权也;幸福者,少数豪暴狡狯者掠夺之幸福,非吾民安享之幸福也。”“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从这一时期李大钊的全部言论和行动来看:他对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径是坚决反对的,就这一点说他已经认识到中国人民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同时,他对推翻清王朝和建立共和制的中华民国是真诚拥护的,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殃民和袁世凯等人的倒行逆施
7、也是深恶痛绝的,就这一点说,他已经认识到广大民众和封建军阀势力的矛盾。但是,北洋军阀政府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他所说的那个“民”或“民彝”又包括哪些阶级,他并没有作出明晰的分析;至于国内的其他社会矛盾,如封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资产阶级和工人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等等,也没有明确提出并加以具体分析。正因为李大钊当时的认识水平处在这样的阶段上,所以他改造“白首中华”和创建“青春中华”的方案,只能向西方寻找,期望象当时欧美和日本那些列强一样,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一个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李大钊理想中的共和国是怎样的?关于它的政治制度,他主张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代议政治取代
8、当时中国的专制政治。关于这个共和国的经济制度,李大钊则没有十分明确的说明。他在大哀篇中只一般地提出:“富强之本不外振农、通商、惠工。农以生之,工以成之,商以通之。”根据李大钊当时的整个思想体系和认识水平,他所说的工业、农业和商业,只能是西方国家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并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工业、农业和商业。如果说在这一时期前几年写的文章中还没有具体指明他要建立和发展的经济制度是何性质,那么在 1917 年 4 月写的中心势力创造论一文中则比较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篇论文的主旨是论述中国社会政治势力的。他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必须有一个中心政治势力,才能实现统一,促进社会发展。但是中国的政治势力有“
9、零落凋谢”的三大系统。即军权系统、温和派政治系统和激进派政治系统。它们自成一部势力,犹如散沙乱丝。零星散灭,不可收拾,无一中心势力可以凭依。为顺应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应该另外创造一种新势力以代替它们。这种新势力必须成为中级社会的中枢,拥有国民,命运才能永久。李大钊建议:“自今而后,国民宜速自觉醒,驱逐此政治的营业者于政局之外,由中流社会之有恒产者自进而造成新中心势力,以为国本之所托。”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文中提到的“中流社会之有恒产者”,也就是有财产的人。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有财产的人,就是资产阶级和大土地所有者,此外还包括上层小资产阶级。可见,李大钊心目中所欲建立的共和国,乃是以资产阶级和大
10、土地所有者为社会中心政治势力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因而,在中国建立西方那种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资本主义工农商企业,是李大钊这一时期的主导经济思想,尽管这种思想并不是直接明确加以表达的。然而就在当时李大钊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否行得通,也是持怀疑和保留态度的。他在那篇提出代议政治主张的论述中写道:“代议政治虽今犹在试验之中,其良其否,难以确知,其存其易,亦未可测。”后来李大钊愈来愈认识到,辛亥革命并未给苦难的中华民族带来转机,强国富民只是幻想。嗣后数年,北洋军阀政府派系斗争愈演愈烈,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亡我中华的“二十一条”的提出,袁世凯废弃共和实行帝制,张勋演出拥戴
11、清废帝溥仪复辟的闹剧,这一切加深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矛盾,人民承受着日益深重的灾难,中华民族处于更为严竣的内忧外患的危机之中。这表明,辛亥革命并未能挽祖国危亡之难,解人民倒悬之苦,那个强国富民的愿望,那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只是志士仁人的幻想。面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如此尖锐矛盾和巨大危机,李大钊百感交集,愤慨万千。他认为,民国以还,政争迭起的真因,穷本溯源均在各谋私利的派系斗争。他写于 1917 年 8 月的辟伪调和,是一篇声讨中国政坛派系斗争的檄文,表明李大钊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状况在进行深刻反思,思想处于极大的徬徨和矛盾中;同时也表明,他原先想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
12、想已经彻底破灭,正在探索一条能够“创建青春中华”的新道路。二、俄国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时期: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宣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经济学说,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俄国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时期(19181920 年),是李大钊革命活动的第二个阶段。1916 年夏李大钊从日本回国后,就积极参加正在兴起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他积极宣传民主主义思想和科学真理,热情号召青年和全国人民为“挽回民族之青春”、“索我理想之中华”而斗争。1917 年 11 月俄国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李大钊深受鼓舞,他热烈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思想。在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中,他高举反
13、帝反封建的大旗,为争取科学和民主进行了英勇斗争。在这一时期,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鼓舞和亲自参加五四运动的革命斗争实践,李大钊的世界观和立场实现了一次升华,完成了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和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与此同时,他接受并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和原理,在我国进行了启蒙宣传,并运用来解决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道路问题。(一)赞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欢呼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到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于正在徬徨中并为中国社会发展进行新的探索的李大钊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启发。他在 19181919 年写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
14、 的胜利和新纪元诸文,是中国思想界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并正确评价其意义的第一批文章。他通过比较 18 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刚刚发生的俄国十月革命,正确地论述了后者的划时代的世界意义。他指出,这两个革命“时代之精神不同,革命之性质自异,故迥非可同日而语者。”法国革命所代表的时代已经过去,唯有俄国革命才代表整个世界文明发展的新的力量。他写道:“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的血”,“洗出一个新纪元来”,“这个新纪元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
15、新纪元。”他通过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这一征兆,预见 20 世纪必将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代。他说,从今以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犹如滔滔滚滚的潮流,决非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所能防遏得住的。在这伟大群众运动中,什么皇帝、贵族、军阀、官僚、军国主义、资本主义等等历史上残余的东西,必挟雷霆万钧的力量而摧拉之。从十月革命开始,“生产制度起一种绝大的变动,劳工阶级要联合他们全世界的同胞,作一个合理的生产者的结合,去打破国界,打倒全世界资本的阶级。”“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 Bolshevism 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 Bolshevism 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6、二)宣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提出以经济为中心考察社会变革的科学方法。1918 年以后李大钊的社会经济思想有了一个根本转变。这是由他的世界观方法论从进化论转变为唯物史观所决定的。在 19181920 年间,他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史学思想史、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原人社会于文字书契上之唯物的反映、史观等文中,比较全面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创建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其中与经济学有关的主要有:(1)关于经济生活是一切社会生活的根本条件、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的思想。他写道:“历史的唯物论者观察社会现象,以经济现象为最重要,因为历史上物质的要件中
17、,变化发达最甚的,算是经济现象。故经济的要件是历史上唯一的物质的要件。”“社会进展的根本原因究竟何在?”“唯物史观解答这个问题,则谓人的生存,全靠他维持自己的能力,所以经济的生活,是一切生活的根本条件。”人民的“生长与活动,只能在人民本身的性质中去寻,决不在他们以外的什么势力。最要紧的,是要寻出那个民族的人依以为生的方法,因为所有别的进步,都靠着那个民族生产衣食方法的进步与变动。”(2)关于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他引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关于唯物史观的有关论述,认为它的一个要点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这是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社会上
18、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说,凡是精神上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只有物质的经济的构造是这些表层构造的基础构造。”“物质既常有变动,精神的构造也就随着变动物质和经济可以决定思想、主义、哲学、宗教、道德、法制等等。”(3)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思想。他说:“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须随着他变动。社会组织即社会关系,也是与布帛菽粟一样,是人类依生产力产出的产物。”“生产力在那里发展的社会组织,当初虽然助长生产力的发展,后来发展的力量到那社会组织不能适应的程度,那社会
19、组织不但不能助他,反倒束缚他、妨碍他了发展的力量愈大,与那不能适应他的社会组织间的冲突愈迫,结局这旧社会组织非至崩坏不可。这就是社会革命。新的继起,将来到了不能与生产力相应的时候,他的崩坏亦复如是。”(4)关于经济利益相对立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政治的阶级斗争的思想。他赞同马克思讲的阶级“就是经济上利害相反的阶级”的意见。在一个社会里为什么会呈现出阶级对立的现象呢?这是因为某个社会集团独占生产手段掠夺另一些人剩余劳动的结果。政治变动的“根本原因都在殊异经济阶级间的竞争。”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它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以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后来,他在
20、 1924 年 5 月写的史学要论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分析方法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所以主张以经济为中心考察社会的变革的原故,因为经济关系能如自然科学发见因果律。”李大钊是在我国宣传和阐发唯物史观的先驱,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各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史学等学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就李大钊本人来讲,由于他掌握了唯物史观这个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从此他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考察就有了锐利的武器,从而逐渐抛弃了传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成为我国最早的一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三)宣传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李大钊写于 1919 年 5、11 月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公开宣告他
21、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扼要介绍了它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经济学说。在这篇长文的最后 4 节(第 912 节)中,阐述了马克思经济学说亦即资本论的主要内容。李大钊认为马克思的“经济论”有两个要点:一为“余工余值说”,即剩余价值理论,二为“资本集中说”,即资本积累理论。李大钊阐述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破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他认为马克思的“余工余值说”是从“劳工价值论”(即劳动价值理论)演导出来的。他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要点以后,着重介绍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指出现代资本主义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就在于:“维持工力所必要的物品的价值,永不能与那工力的生产的价值相等。”后者大于前者,其差额
22、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余值”即剩余价值。创造这“余值”的是“余工”即剩余劳动。采取“余工价值”这种形式掠夺劳动者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剥削方式。李大钊认为,“余值论”是马克思“全经济学说的根本观念。”李大钊阐述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的必然性。他在“资本集中论”这个题目下阐述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的理论。李大钊在介绍马克思这一理论时说,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勃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组织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信用关系的发展,资本有集中的趋势,“把资本都集中一处,聚集在少数人的手中”,产业“遂为少数资本家所垄断”(21)另一方面,工人丧失了一切财产,不
23、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力,为资本家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和“新样财产”,而自己却陷于贫困,沉落在地底层,成为无产阶级,是伏在资本家脚下的敌兵。因此,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竞争越益剧烈,“竞争的结果,把这集中的资本收归公有,又是很简单的事情。”“资本主义趋于自灭,也是自然之势,也是不可免之数。”“资本主义的破坏,就是私有财产制的破坏。”(22)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将是新的“集产制度”,即社会主义公有制。李大钊在 1920 年写的桑西门的历史思想(桑西门今译为圣西门笔者)一文中,更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出发,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认为,社会主义必然到来这一科学论断,是马克思应用唯物史观对人类历
24、史发展进程进行研究得出的客观规律。他说:“社会主义的社会,无论人愿要他不愿要他,他是运命的必然的出现,这是历史的命令。”“今社会主义既立在人类历史的必然行程上,有具有绝大势力的历史为其支撑者;那么社会主义之来临,乃如夜之继日,地球环绕太阳的事实一样确实了。”(23)三、五四运动后到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阐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特征,探索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道路五四运动后到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211927 年),是李大钊革命活动的第三个阶段。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鼓舞了中国人民,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启发了中国的先进分子。1920 年 3 月李大钊在北京发起组织了共产主义小组,1921 年 7
25、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从这时起到 1927年牺牲的这一时期中,李大钊一方面从事繁重艰巨的实际革命工作,领导北方乃至全国的革命运动;另一方面继续研究革命理论,发表了一系列宣传马列主义、讨论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文章。他除宣传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本性,指出帝国主义必然灭亡命运这一重要问题外,其社会经济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阐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特征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不再只是一种理想,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经济制度。在 20 年代,李大钊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和苏联革命实践,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必然性、前提及其特征进行了
26、认真研究,留下了丰富的论述。其中重要的有:由纵的组织向横的组织、社会主义下的经济组织、社会主义释疑;另外还有: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下之实业、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等。李大钊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从资本主义社会里孕育出来的。他比喻说:“社会主义之发生,恰如鸡子在卵壳里发生一样。”(24)“社会主义”到了羽毛丰满的时候,自然也非打破资本主义这个壳不可。那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如何建立和实现?李大钊认为,“到了时机成熟,新生命已经发育完全,就是资本家势力发达到极点,非采用社会主义去推翻资本制度不可的时候,那就必定要用革命的手段。”(25)“在革命的时期,为镇压反动者的死灰复燃,为使新制度新理想的基础
27、巩固,不能不经过一个无产者专政(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时期的”(26),建立无产阶级多数人对资产阶级少数人的统治。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经济组织是怎样的?按照李大钊的意见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必须对原来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经济组织进行“完全改革”,“其实质方面又须寻出一种新方法,代替旧式之私竞的经济秩序及组织,使社会上发见新的经济组织及秩序是正规而优良者”(27)概而言之是两条:实现生产交换机构的社会化,合理组织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具体说,有以下诸方面:(1)一切重要生产资料和生产交换机构收归国有。“凡大资本的企业:铁路、矿山、轮船公司、承办运输事业、大规模的
28、制造工业、大商店,收归国有”;“自国家银行以下所有的银行,均收归公有”,由国家经营;“小工商业及运输机关,亦渐次收归国有”;“除去有土农夫所有的土地以外,土地亦收归国有”。(28)(2)破除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建立平等自由联合的关系。社会主义的目的,即在破除统治与服属的关系,“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使人民全体,都是为社会国家作有益的工作的人”,人民之间“只有自由联合的关系”。(29)社会主义的“社会组织是打破上下阶级为平等联合的组织”。(30)(3)有计划地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社会生产符合公众的消费需要。“社会主义是使生产品为有计划的增殖(31)”“生产为消费者的需要所轨
29、制”,国家要用科学方法进行计算,“使生产恰合于公众的需要”。(32)(4)物的管理代替人的统治,运用科学、协作、自然力极经济地组织生产。“社会主义的制度,是以事物的管理代人的统治的制度。”国家“依极经济的组织与方法,把资本、劳力与天然均成经济化,利用自然力开发富源,俾利国用”。“在这种经济组织之下,无论工农生产事业均渐扩大,生产自然增加。”(33)(5)人人各尽所能地做工,劳动变成一种愉快的事。到工人掌握政权以后,“除去少数幼稚、老休、残疾者外,其余皆是作事的工人,各尽所能以做工”(34)“社会主义制度底下做工,是很愉快的”。(35)他并主张社会应科学地计算社会劳动时间,缩减每人过量时间,剩余
30、时间可以用来美化人们的生活。(6)实行公平分配,人人享受富裕的物质精神生活,“社会主义是使生产品为有计划的增殖,为极公平的分配,要整理生产的方法。这样一来,能够使我们人人都能安逸享福,过那一种很好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36)关于全社会产品的分配,李大钊主张建立社会分配组织,按照社会消费需要生产出来的产品,以货币计算,按以下项目进行分配:劳动者的工资(“薪俸”);社会福利支出(鳏寡孤独废疾者的“恤金”),对资产阶级的赎买支出(“前资产阶级的年金赔金”),生产成本(“农作物代价”)。至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曾提到“使直接从事生产的人得到和他劳工相等的份”(37),即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
31、。(7)社会主义国家应自主发展经济,先进社会主义国家应帮助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倘使经济情形已能自立自应任其自主。而若经济进化过于低浅,苟非于经济上助其开发则永不能达于自决的境界,社会主义的国家当然有提携掖进的义务。”(38)(8)社会主义经济仍然要保留货币关系。李大钊没有直接论及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商品关系,但却明确认为仍需保留货币,作为交换物品的手段,并充当社会经济的计算工具。(9)利用具有经营管理经验的资产阶级,对他们实行“赔金”政策。在他看来,“工人虽执掌政权,但实际上不能指挥工师、技匠、实业家。此时阶级既废,好意的前资产阶级自当许与合作”,并对他们支付“年金赔金”(39)。这跟列宁
32、讲的“赎买”政策颇为相似。纵观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这些论述,虽说有若干不明确、不精当甚至个别错误之处,但绝大部分观点是正确的。(二)探索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以前,曾经指望学习西方,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富国富民愿望。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逐步树立起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李大钊,一直在探索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道路。以前李大钊的理论活动主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和宣传;现在已经转向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索了。1924 年 5 月,他在短文这一周中提出:我们“应
33、该细细的研考马克斯的唯物史观,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详细一点说,就是依马克斯的唯物史观以研究怎样成了中国今日政治经济的情状,我们应该怎样去作民族独立运动,把中国从列强压迫下救济出来。”(40)首先,李大钊根据对时代发展潮流的分析,认为在今日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非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可。他在 1921 年写的社会主义下的实业和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两篇文章中论述了这个问题。他先考察了世界经济形势:“因为中国的经济情形,实不能超出于世界经济势力之外。现在世界的经济组织,既已经资本主义以至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别的国家已经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并且已“发达到必须社会主义共营
34、地位”。再从中国自己的情况来看,虽然没有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但“一般平民间接受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压迫,较各国直接受资本主义压迫的劳动阶级尤其苦痛。”由这种国内外经济形势决定,中国“想行保护资本家的制度,无论理所不可,抑且势所不能。”“所以今日在中国想发展实业,非由纯粹生产者组织政府,以铲除国内的掠夺阶级,抵抗此世界的资本主义,依社会主义的组织经营实业不可,”(41)其次,李大钊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国情,提出中国革命两阶段的初步思想。他在 1920 年写的国体与青年跋一文中指出,我们的要求不是单求打倒一个君主的国体,而是要走向世界大同。在获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以后,“紧接着社会主义
35、”(42)就是走向世界大同的全路程中的一个进程。但是当前的任务是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从“二大”开始到“四大”,已经初步形成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李大钊为制定我党的这一总路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 1924 年作的在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报告和 1928 年写的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等论文中,阐述了这个问题。他特别指出,在国共合作下和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中国国民革命是世界革命一部分”(43),中国革命面临反帝反军阀的双重任务,所以,要“唤起群众的革命精神,引导他们反对国际帝国主义者和国内的军阀。”(44)为了解决国内民主革命的任务
36、,应该首先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李大钊为解决这个问题,在 19251926 年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在搜集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写了土地与农民、鲁豫陕等省的红枪会等著名论文。他首先分析了中国农民和土地的状况:(1)从农业和农民的地位看:“农民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在全人口中占主要的位置,农业尚为其国民经济之基础。故当估量革命动力时,不能不注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45)(2)从农村的生产关系看:“中国的农业经营是小农的经济,故以自耕农、佃户及自耕兼佃为最多。”(46)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在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压迫下,生活日趋艰难,流离失所。自耕农与佃农成为“农民中最多数最困苦的阶级
37、”(47),中国农村出现了“水潮似的全国农民破产的潮流,正在那里滔滔滚滚的向前涌进而未已。”(48)那么,中国农业和农民的出路何在?李大钊认为,孙中山“所拟的平均地权办法,未能及身而见其实行。”(49)于是,他响亮地提出了“耕地农有”的方针,并认为这也是“广众的贫农所急切要求的口号”(50)。他阐述说:“国民革命政府成立后,苟能按耕地农有的方针,建立一种新土地政策,使耕地尽归农民,使小农场渐相联结而为大农场,使经营方法渐由粗放的以向集约的,则耕地自敷而效率益增,历史上久久待决的农民问题,当能谋一解决。”(51)在这里,李大钊为我国革命规划了解决农民问题的完整政策,包括首先实行“耕地农有”的方针
38、,以后再实行把个体小农业“联结”为集体化大农业的政策,以及将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的方针。我党在以后革命进程中正是按照这样的方针解决农民和农业问题的。 李大钊文集(上)第 114 页。 李大钊文集(上)第 67 页;第 4 页 李大钊文集(上)第 6 页。 李大钊文集(上)第 466 页;第 168 页。 李大钊文集(上)第 573 页。 李大钊文集(上)第 573、575 页。 李大钊文集(上)第 606、608 页。 李大钊文集(上)第 608 页;第 603 页。 李大钊文集(下)第 51 页;第 360 页;第 363 页;第 59页;第 139 页。 李大钊文集(下)第 5960 页
39、;716 页。 李大钊文集(下)61、62 页。(21) 李大钊文集(下)第 82 页;第 83 页。(22)(23) 李大钊文集(下)第 8485 页;第 334 页。(24)(25)(26)(27) 李大钊文集(下)第 544 页;第631632 页;第 572 页;第 376 页。(28)(29)(30)(31)(32)(34)(35) 李大钊文集(下)第611612 页;第 609 页;第 202 页;第 670 页:第 614 页;第 612613 页;第 504 页;671 页。(33) 李大钊文集(下)第 612、613 页。(36)(37)(38)(39) 李大钊文集(下)第 670 页;第 85 页;第 612 页613 页;第 613614 页。(40)(41) 李大钊文集(下)第 711 一 712 页;第 454455 页(42) 李大钊文集(上)第 604 页。(43)(44)(45)(46)(47)(48) 李大钊文集(下)第 864 页;第 780 页;第 824 页;第 825 页;第 827 页;第 826 页。(49)(50)(51) 李大钊文集(下)第 824 页;第 831 页;第 833页。李大钊研究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