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述类文本阅读近 9 年来,论述类文本一直是高考江苏卷每年必考的内容。这种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本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经过一轮的复习,考生对论述类文本已有所了解,但是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快速地答题也比较困难。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考生应把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复习重点放在如何快速读懂选文、准确分析题干要求和准确答题上。第 1 讲 论述类文本高效读文 2 步骤论述类文本阅读历年选文都凸显了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持之有据的良好文风,要求考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2、理论分析能力以及条分缕析的表述能力,2018 年所选文本中国建筑的希望更是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如果考生初读文章不能理清文本思路、把握中心论题,建议重新阅读文本,从而确认文章的中心论点,不建议在不理解文章中心的前提下答题,那样可能会南辕北辙、得不偿失。为使考生能更好地作答论述类文本,我们设计了“高效读文 2 步骤” ,具体如下:一、析文章之“目”分析标题,揣测文章论述中心考生看到试题文本后,首先要看标题并对标题加以分析,因为标题能或隐或现地显示论述中心。所选文章的标题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有的标题不是,只是选文论述中心的缘起。因而理解标题,明确文章论述的中心问题与作者的观点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3、如 2016 年江苏卷成人不自在 ,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而 2017 年的考试文本从脸谱说起 ,由标题可知文章论述的中心不是“脸谱” ,通读文章后方知:文章论述的中心是“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 ”,考生如果能够理解标题,明了文章论述的中心, “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就自然而然地清楚了。二、理文章之“脉”把握论点,理清文章论述思路在这一步中,要注意根据论述类文本特征,把握文本中心论题(或分论点),阅读时随手用笔圈出关键句,特别是中心句,最终理清论述思路。(1)论述类文本行文特征: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阅读时,我们就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文体特征
4、,大致清楚开头引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论题(论点);中间的本论部分用了哪些材料,从几个方面论述中心论题(论点);结尾的结论部分如何收束、解决问题。(2)快速把握中心论题(或论点)的方法:论述类文本的每个段落一般都或明或暗有一个中心句,应明确本段所要论述的中心,而论述中心有时往往是命题源。这些中心句位置各有不同,有的在段首,有的可能在段落中间,有的或许在段尾,这些都要考生根据段落的主要内容来判定。确认后,边读边随手圈出,这样可以帮助考生精准把握文本中心、理清文本论述思路,并提高答题速度,保证答题的准确性、严密性。2典 题 示 范 (201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 题。中国建筑的希望梁
5、思成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19 世纪末叶及 20 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
6、,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 “洋式门面” ,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
7、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 ,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
8、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3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有删改)读文演示步骤一:析文章之“目”分析标题,揣测文章论述中心文章的标题为“中国建筑的希望” ,由此可推知本文谈论的中心话题是“希望” , “中国建筑
9、”是限定语,文章主要论述“中国建筑”有“希望” 。步骤二:理文章之“脉”把握论点,理清文章论述思路第段,由“建筑之始”无“派别”写起,这一段的中心是: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第段通过论述中国建筑术的转变以及当前对中国建筑的不同态度,批判了当前建筑师对中国建筑的不正确的态度:根本鄙视、神秘态度、含糊骄傲地颂扬、缺乏了解、不了解。第段,梁思成阐释了自己对“国际式新建筑”的理解: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其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第段,总分总的层次结构,先总析中国建筑处于新时期,然后从中国建筑师的
10、文化地位、工作意向、方向目标三个角度分析论证,最后得出中国建筑有希望的结论。真题尝试1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 ”出现的原因。(6 分)答: 解析:本题题干要求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 ”出现的原因。 “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 , 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 ”这一句出现在第段的末尾,是对上文的总结, “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明示原因之一是“建筑师对中国建筑不了解” 。本题赋分为 6 分,基本可以判断原因不止这一点,问题源于段末,所以可以确定本题的答题区间在第段,据此可以明确在这一段还有其他原因。通读文本可发现,建筑师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
11、是“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 ”,而这些旧房子是“先辈留学建筑师”建造的,他们“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 ,造就了这些“低能儿” 。之所以“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 ,是因为他们受“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思想影响, “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 ;“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 ;“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 ,但又“非常缺乏了解” 。概括总结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三点“原因” ,每点 2 分。参考答案:社会上有崇洋媚外的风气;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存在鄙视;一部分建筑师虽对中国建筑感兴趣,但缺乏真正的了解。42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6 分)答: 解析:题干要求理解“国
12、际式新建筑”的内涵, “国际式新建筑”出自第段,因而本题答题区间在第段。解答此题要找到问题主体“国际式新建筑” ,第段中有:“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 ;“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 ;“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 。这样根据文本内容可概括出三点答案,每点 2 分。参考答案: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其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3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6 分)答:
13、解析:分析题干要求,可以知道题目要求考生概述“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要看到“希望” ,文章第段的结尾“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作者“希望”的依据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 ” 由此可以提炼出两个答案点: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正赶上强旺更生的时期;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题目要求“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 “联系全文”表明本题需要把握
14、文本的整体结构;因而“希望”的体现还有其他的答案点,这要求考生要概括每段的段意,梳理文脉,找到“希望”体现在“哪方面” 。根据题目要求可以发现:第段写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各个时代虽各有自己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和原则却始终一贯;第段写 19 世纪末叶及 20 世纪初年,先辈留学建筑师不了解中国建筑,建造出一些兼具中式和洋式建筑之短的建筑;第段写近来(作者写作之时)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及其与中国古代建筑在构架法上的相同之处;第段阐述的是中国建筑赶上了强旺更生的新时期,新时期的建筑师有一定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追求。根据上面的分析,概括总结答案即可。参考答案: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真正的艺术成就,有其一
15、贯的基本方法及原则;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正赶上强旺更生的时期;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第 2 讲 论述类文本常考 3 题型近几年来,江苏卷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均采用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共设 3 个小题,每5个小题的分值均为 6 分。江苏卷近三年论述类阅读的考查情况呈现如下:年份 选 文 考查内容及分值 题 型17.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 ”出现的原因。(6 分)归纳内容要点类18.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6 分)理解词句含义(内涵)类2018中国建筑的希望(梁思成) 19.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6 分)归纳内容要点
16、类17.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6 分) 理解词句含义(内涵)类18.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分析论述思路类2017从脸谱说起(叶秀山) 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6 分)理解词句含义(内涵)类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 分) 分析论述思路类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 “紧箍儿” “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 分)理解词句含义(内涵)类2016成人不自在(郭英德)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 分)理解词句含义(内涵)类总览上表,从选材上看,选文比较偏重名家经典;从设题上看,主要包括理解词句含义(内涵)类、分
17、析论述思路类和归纳内容要点类等。下面我们对解答以上三种题型的方法进行分类指导,并以江苏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为例,演示实际运用相应的方法,确保准确解答各种题型的题目。常考题型(一)理解词句含义(内涵)类 技 法 指 导 6解 题 示 范 典例一 (2017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从脸谱说起叶秀山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为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
18、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 ,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 “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 “谱”自身是实践的“本” ,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 “活包公” ,要成“活某某” ,还看演员如何去演。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
19、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7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 分钟” “35 分零 5 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 “火”曰“候” ,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
20、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 “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的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 ,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 “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记得几十年前奚啸伯先生对
21、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 ,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选自叶秀山文集 ,有删改)1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6 分)答: 答题分析 本题较为容易, “谱”的含义,在文章第段的开头部分就直接点明了,而且三层含义都比较显豁。失分情况主要表现为:一是审题不清,没有聚焦于“谱”的含义。有考生罗列文中提到的菜谱、脸谱等具体化的物品;有考生答成“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 ,所言是作用,不是含义。二是概括不全面, “标准、准则”这一层意思大部分考生能找到,其他两点就难免有疏漏。三是表述有瑕疵、不准确,如“有待去实现的” 。也有个别偏差较大的回答,如“形容演员按部就班地练习” 。技法演示步 骤 具
22、体运用第 1 步,锁定区间,找出语境由题干可知“谱”字含义所在区间为第段。第 2 步,依据语境,理解含义(内涵)按照第段对于“谱”的论述,找到关于“谱”的含义的语句:“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 , “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 “谱自身是实践的本 ”。 “意思” “是”等词语就是对“谱”含义的明示。第 3 步,整理答 根据前两步找出的信息点,整理组合,规范而有条理地写出答案:标准、8案,规范表述 规则;谱系;有待实践的“本” 。参考答案 标准、规则;谱系;有待实践的“本” 。2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6 分)答: 答题分析 文章本来就是“从脸谱说起” ,重点讨论“舞台艺术
23、”的,所以这里的答题显然应结合“谱” ,来阐述这句话的内涵。本题答题情况不很理想。其实题目不难,只要准确理解“谱”的含义和作者对“谱”的认识,就能知道“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从答题实际来看,考生往往泛泛讲自己对“有规律的自由”的认识,如“要适当进行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题干中“结合文章”重视不够,也没有归结和聚焦到“舞台艺术” 。此外,有些考生从全文中照抄有关“谱”的一般论述,在表述时缺少概括提炼,逻辑层次不清晰,导致失分。技法演示步 骤 具体运用第 1 步,锁定区间,找出语境本题是阐释“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 “有规律的自由”的主体是“舞台艺术” ,题干要求结合文章阐释,这是提醒考
24、生结合全文来理解“规律” “自由”。即:本题答题区间是全文。第 2 步,依据语境,理解含义(内涵)依据文章的语境, “有规律的自由”是选文作者从脸谱说起,进而提出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无论在“谱”字含义的分析中,还是在依据厨艺分析火候的独特性的过程中都有较为清晰的体现。选文因为强调舞台艺术应该遵循“有规律的自由”的原则,还特别在第段以厨艺做类比,强调天才的艺术家除了要依据“谱”努力提升艺术水平之外,更要挥洒灵气,充分发挥“谱”中的自由空间,以展示艺术创造的魅力。 “规律”与“自由”貌似是一对矛盾,但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艺术创造中却相辅相成,形成富有哲理与内蕴的结合。选文以“规律”与“自由”之间的
25、关系为核心展开论述,深入开掘,层层推进,把“有规律的自由”中的交互关系展示出来:既要尊重传统,以成规、家法、程式为依据,又要把握火候,不断创造,塑造各种“活”的艺术形象,这两个层面深埋于论证思路中,更是全文的论述重心。第 3 步,整理答案,规范表述整合概括。按照“有规律的自由”本身的顺序,用规范的语言系统有条理地组织答案: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有规律还要积累经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自由参考答案 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还要积累经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
26、物形象。常考题型(二)分析论述思路类9技 法 指 导 1分析文章论述思路的 4 个角度分析论述思路是近几年高考江苏卷常考的题型,近四年高考有三年考论述思路,不过应该注意的是,有的考查的是某一段的思路,有的考查的是全文的思路。分析文章(或某一段落)的思路,一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1)从文体特征、大致内容、观点材料入手把握思路既然一般的论述类文本往往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那么我们首先可以从这三部分入手,搞清引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论题,本论部分用了哪些材料,结尾是如何收束、解决问题的。我们还可以从各小段内容入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同样地,分析一个段落的层次也是这样,可以通过分析这一段落中
27、每句话的意思,分析段落的结构和思路。我们也可以从厘清材料与材料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入手。本论部分各分段,根据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我们应分清它们是并列结构关系、对照结构关系,还是递进结构关系;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也可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角度,去分清是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还是破立式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破中有立等)。(2)从能体现结构思路的标志性词语入手把握思路有些论述文,为了表达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上下文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考生对文章思路进行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类型 阐释与例词关联词不同的关联
28、词表达不同的关系,由此入手便于我们更快地厘清结构和思路。如表并列的“和” “并且” “以及” ,表递进的“而且” “甚至” ,表转折的“然而” “但是” “不过” “其实” “与其相反”等。顺序词能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第一” “第二” “第三” “一方面另一方面” “此外” “同时”等。总结词 “总之” “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表示分总关系。此外,指代词、表范围的词、表类别的词、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等对我们厘清思路都有帮助。(3)从能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重要语句入手把握思路首先要善于把握各个语段的中心句或反复强调的内
29、容。不少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直接表达或反复强调的,我们只要把握住直接表述的中心句或反复强调的内容,也就把握住了作者的观点。其次,我们应特别注意文本的开头段和文本的结尾,以及文本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的10句子。第三,论述类文章常运用到下列各类句子,如果我们能及时找出,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清结构、厘清思路。如:起统属作用的领起句、总起句,起总结作用的小结句,起启承作用的过渡句,以及前后呼应的句子等。总之,通过抓重要语句来分析结构一般是从以上这三方面入手,但是有些时候可能只需要从两方面甚至一个方面入手,比如“分析某一段落的结构”时,就是如此。因此,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4)
30、从分析好层次的段落中提炼出每一层的意思从文体特征、文章大致内容、观点材料、标志性词语、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重要语句入手把握文章思路后,如果考题是分析全文的论述思路,就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如果考题是分析段落内部论述思路,也同样需要对段落划分层次。明确文章内容层次后,提炼每一层次的主要意思,这样论述类文本的论述思路题就一定能够做好。2分析论述思路类题答题模板首先,直接提出的论点(或引出的论题);通过写的事例(或引用名言、趣事、典故、传说、寓言等)提出的论点(或引出的论题)。接着,用的事例(或引用名言)从正面(或反面)论证论点;从方面论证论点(当有分论点时可用此格式)。最后,得出的结论;总结全文,归纳
31、论点;发出号召,提出希望等。解 题 示 范 典例二 (2017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 分钟” “35 分零 5 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 “火”曰“候” ,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
32、,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 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节选自叶秀山从脸谱说起)请简要分析上面一段文字的论述层次。(6 分)答: 11答题分析 本题不难,因为第四段紧承前文而来,以菜谱、做菜为例,阐述作者关于“谱”的见解。首先,无论哪种菜系,都有基本的规范、要求,只有严格执行,才能做出“中规中矩”的菜,徽菜才是徽菜,而不会做成湘菜或四不像;其次,仅仅按照菜谱,只能做成一般的徽菜,只有拿捏住火候,有自己的创造,才是大
33、厨的艺术;第三,引申一下,不仅是做菜,舞台艺术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论述层次,是比较明显的。本题区分度较高,有些考生能够把握文章大意,答案层次分明,分析清楚,体现了较高的理解、概括和表达能力。失分情况主要体现在:理解出现偏差。如“先提出论点:菜谱;之后举例论证:四川菜、淮扬菜、上海菜、广州菜等;最后得出结论, 谱确实可以比喻成菜谱,用来表示各式各样的菜” ,缩小了原文论述的内容。部分层次的表述不够恰当。如“先论述菜谱的分类与概念;接着论述火候与菜谱的区别;最后将做菜与舞台艺术结合起来,论述了艺术的实用和表现力” ,前两层表述不够精确。有考生答成五个层次,几乎照抄原文,胡子眉毛一把抓,缺少必要的提
34、炼。未细看或未理解原文,所答文不对题,如“承上启下的特点” 。个别考生审题失误,如“先说明演员把各种谱 做出来,算是完成任务;然后说明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最后说明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 ,分析的是第五段的论述层次。技法演示入手角度 具体运用从能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标志词和重要语句入手选文思路很清晰,共有 9 句话。第四句关联词“但”清楚地提醒考生语意表达进入第二层次(关键句: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第九句话中的“也有”提醒考生本段语意进入第三层次(关键句: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这样层次分清楚,然后就很容易提炼出每一层的意思(选文中
35、已用虚线标注)。参考答案 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其次,阐述厨艺上乘须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常考题型(三)归纳内容要点类 技 法 指 导 12解 题 示 范 典例三 (2015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罗丹的雕刻熊秉明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
36、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 青铜时代 ,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 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
37、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体上。他说“忠于自然” ,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 ,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 。这是一大转变。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 “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 ,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13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
38、,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可能。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 ”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
39、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 “开向生命的窗子” 。(有删改)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 分)答: 答题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大。题目要求“简要概括”“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 ,题目的出处是在第段开篇,答案信息要点主要来源于第段,每段一个答案要点。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答案要点遗漏,主要是第二、三个要点答不出来;答案要点概括有偏差,第一个要点误答成“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 ,第二个要点只会照搬原文“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 ,第三个要点答成“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
40、中的诸影,诸相” ;表述角度不清晰,高考题给出的参考答案的三个要点分别是从“雕刻观念上” 、 “雕刻内容上”和“雕刻形式上”来体现“根本性变革”的,考生大多不能明确这3 个角度,这也说明考生在概括要点时缺乏角度意识和层次意识。技法演示步 骤 具体运用第 1 步,审读题目,明确要求,定区间审读题目,抓住关键信息,如“带来的” “根本性的变革” “体现” “哪些方面” ,明确答题的方向;然后确定归纳要点的对象为“根本性的变革” ,锁定其在文中的位置;再次快速浏览全文,会发现相关信息主要在第段中。第 2 步,通读全文,找对应点,别通读全文,在第段中分别找出其中的观点句、概括句、评价句、总结句等,如第
41、段中的“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第段中的“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 ,14遗漏 第段中的“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等。第 3 步,整合信息,分条梳理,规范答清点上一步梳理出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该题的分值为 6 分,据此可推断每个要点要么 3 分要么 2 分,这样即可初步判定答案可能有 2 个或 3 个要点。据此,对上一步获取的关键性信息(关键语句),分门别类加以整合,如“在观念上” “在内容上” “在形式上”的体现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重组语句,分条规范作答。参考答案 在雕刻观
42、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应用体验内化方法,练熟技巧 随 堂 一 题 练 通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 题。(18 分)厚度温度气度赵峰旻“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这是西游记的开篇诗。每当提起中华文化,人们往往要从“盘古开天地”说起。这既因为它象征着中华儿女征服自然的精神气魄,又因为人们可借此厘清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来龙去脉。三五历纪记载:太初时期,没有天,没有地,世界在混沌黑暗中孕育
43、出大力神盘古,他神斧一挥,轻的气往上浮成为天,重的气往下坠成了地。盘古像一根擎天大柱,顶立于天地之间,阻止天地重归混沌,一万八千年之后,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而盘古也累倒了,他的身体变成了高山、河流、草木等自然物体。盘古开天辟地只是中华文明的开始,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前行,中华文明渐渐演变,走向了一个博大、深厚、值得憧憬的漫长过程。学者认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 ,是世界公认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人类一旦接近了历史,就接近了文明。而最能标志华夏文明的莫过于城、青铜和文字。比甲骨文更早的“陶文”距今约有五千年。我们可以从距今五六千年的河图和洛书中去
44、寻根问祖,可以从“河洛文化”的历史脉络中,触摸中华文化的温度。中华文化就像一堆篝火,历经尧、舜、禹,走过夏、商、周,日臻成熟,不断发光。自西周建立礼乐制之后,中原文化穿过春秋,越过汉唐与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早期的主体华夏文化。而在湖南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距今约六千年的古城墙和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又将华夏文化推到五千年以上。盘古开天地“一日九变” 。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精进求变,自由翱翔于“秦皇汉武”15“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 “唐诗宋词”的天地里,传导着盘古开天的饱和力量。这种力量凝聚成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经过岁月淘洗之后,变得更加
45、深厚,这种深厚力敌千钧。人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文化的触角变得更加犀利,影响力也变得日益壮大。诸子百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经典,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诸多文化大融合,中华民族文化精华更加融入人的内心。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达到天人合一的极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诞生,美国等欧美国家也相继开设孔子学院,汲取儒家哲学精髓。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地区乃至全球开枝散叶。以神话开头的世界,为人类留下强大的意志力。当神话走向现实,蓄积了几千年文脉温度的古老中国,一下子有了文化厚度、精神气度。变得离天空更远,离苍生更近。(有删改)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 分)答: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文,
46、给文章划分层次。分析可知,至段为第一层,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引出话题,阐明中华文明渐渐演变,走向深厚;至段为第二层,从华夏文明的标志、中华文明的与时俱进等多个方面论述了中华文化在岁月中变得更有温度,更加深厚,更具力量;至段为第三部分,以孔子学院的发展壮大为例,总结有厚度温度气度的中华文化在当今的影响和意义。参考答案:首先,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引出话题,阐明中华文明渐渐演变,走向深厚;(2 分)接着,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中华文化在岁月中变得更有温度,更加深厚,更具力量;(2 分)最后总结有厚度温度气度的中华文化在当今的影响和意义。(2 分)2.文化厚度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哪些意义?请简要分析。
47、(6 分)答: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间,即文章至段,然后从中筛选关键信息,如“中华文明渐渐演变,走向了一个博大、深厚、值得憧憬的漫长过程” “我们可以从距今五六千年的河图和洛书中去寻根问祖,可以从河洛文化的历史脉络中,触摸中华文化的温度” “这种力量凝聚成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经过岁月淘洗之后,变得更加深厚,这种深厚力敌千钧”等,最后提取信息概括作答。参考答案:让中华文化拥有了一个博大、深厚、值得憧憬的漫长过程;可从中触摸到文化的温度,使文化不断扩大融合;让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精进求变,更加有气度,有力量。(每点 2 分)3.请结合文章阐述文末“变得离天空更远,离苍生更近”的内涵。(6 分)答: 16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子的基本含意,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对其进行具体阐释。而由文意可知“变得离天空更远,离苍生更近”的主语应该是“中华文化” 。其中的“天空”指“神话” , “苍生”指人,即现实,那么这句话的表层含意是“中华文化从神话走向现实” ,分析至此,则可结合文中“中华民族文化精华更加融入人的内心天人合一的极致” “当神话走向现实精神气度”等内容对其进行具体阐释。参考答案:中华文化从神话走向现实;变得更有温度,更接地气;也更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