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 2019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查范围:高考范围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试题、答题纸和答题卡上或贴好条形码,考生要认真核对涂准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2.第 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要将答题纸和答题卡按对应次序排好、核对、收回。第卷选择题(共 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2、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 默境中他写道: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 。 “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 “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 “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正因如此, “五四”文学开
3、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 ,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 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 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 卷 1 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 2 -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乏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 。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4、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 1918 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 29 岁,周作人 33 岁,钱玄同 31 岁,刘半农 28 岁,沈伊默 35 岁,胡适 27 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 20 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
5、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 “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 “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 ,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 年他在少年中国说中表现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所及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上文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 “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
6、国” , “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 新青年 、 新潮流 、 少年中国 、 猛进 、 创造 、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 “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五四”作家的忧郁是青春的忧郁, “五四”作家的幻想是青春的幻想,他们对于青春的迷恋已经到了走极端的程度,钱玄同甚至说过不可理喻的话“人过四十该枪毙”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
7、项是A. “五四”作家的宗教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 ,由于他们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的生命形态之中,所以“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B. “五四”文学运动的转向是指以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为特征的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 3 -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五四”青春型文学的转向。C.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终结了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催生了中国现代的青春型文化,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运动。D.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历史和时代生活基础的,梁启超、李大钊和郭沫若等为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的形成做出了贡献。2. 下列
8、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引用徐志摩默境中的诗句,为论述“五四”文学的鲜明特征奠定了昂扬、欢乐的基调。B. 文章第二段中的“宗教”其实是指“五四”作家的追求和向往,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式。C. 文章第三段先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为例,然后以李大钊的文章为例,集中论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时期的重要作用。D. 文章四、五两段的论证思路是相同的,一开始就提出论点,然后列举事实加以佐证,很有逻辑力量。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开篇引述徐志摩的诗句,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青春、欢乐与光明这个话题,为论述“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主旨服务。B.
9、一个时代的作家主体特性往往决定一个时代的文学性质,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C. “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平等并列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从封建文化向新文化转变的背景中,前者与后者是相应和的。D. “五四”新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 “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那么, “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他们的青春气息使祖国成为年轻的祖国。【答案】1. D 2. C 3. A【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阅读所给选项,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
10、细比对分析,找出答案。D 项,无中生有,“具有历史基础”文中没有据;“郭沫若等为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的形成做出了贡献”不正确,文中只提到“至于郭沫若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 4 -暮年气” ,但说郭沫若做出贡献就牵强了。故此题答案为 D 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C 项, “集中论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时期的重要作用”不正确。第三段论述的中心是首句的分论点,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
11、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 。故此题答案为 C 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 项,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明确介绍“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历史”的原因,且原文说“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 ,并不是“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 。C 项,混淆二者关系, “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平等并列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正确,由原文来看,不是“平等并列” ,而是从属关系。D 项
12、, “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说法绝对,且文中也没有关于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的内容,依据现实可知,五四新文学的读者不只是青年人。故此题答案为 A 项。【点睛】第 1 小题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为“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类题目的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要阅读题干要求及所给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仔细分析比对,得出答案。(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康乡长的忙侯发山南湾村地
13、处偏僻,山里没什么矿藏资源,村里也没一家企业,是石庙乡有名的穷村。别的地方早几年都奔上了小康,这个村的温饱却还解决不了。几十年来,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一如过去的山清水秀,没什么变化新上任的康乡长到任后,听说了南湾村的情况,就抽个双休日下乡了。- 5 -南湾村村主任老贵喜出望外,以为又是康乡长来给他们送扶贫款救济物资的。谁知康乡长一分钱也没给他捎,一壶油也没给他带,而是让他领着去山上、河边瞎逛。老贵不知道康乡长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遂心一横,只管吊着脸说村里的小学校舍破破烂烂该补了,说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该修了,说他老贵在村委多年的工资没得过一分康乡长也不搭话,任由老贵哭穷。这时,他看到小河
14、边几只嬉水的鸭子,就两眼放光,说老贵,村里养鸭的不少吧?老贵点点头,说康乡长,村里人都拿鸭屁股当摇钱树哩,鸭蛋也不舍得吃,都攒起来拿到镇上换油盐酱醋了。康乡长点了点头,没说话。中午在老贵家吃饭时,老贵又厚着脸皮提出让乡里帮助南湾村脱贫。康乡长说老贵,乡里也有乡里的困难这么着吧,你先帮我个忙,只要这个忙你肯帮我,我一定让南湾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康乡长的话音刚落,老贵就激动得差点把手里的饭碗撂地上,说乡长让我帮啥忙?康乡长微微一笑,说老贵放心,这个忙你一定能帮上,我想要一些鸭蛋。老贵松了一口气,说这个没问题,我现在就让老伴去村里弄。康乡长摆摆手,说不急不急,我要的多。你们村多少户人家?老贵迟疑
15、了一下,说不多不少二十户。康乡长说每户三百个,总共六千个。老贵吃了一惊,心说这么多?但他也只是愣怔了一下,权衡利弊后,便拍着胸脯保证,说好,没问题,康乡长你可说话算数?康乡长就肃着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村里的老少爷们知道这件事情后,不用老贵过多地做思想工作,都开始把鸭蛋给康乡长攒了起来,半月时间,老贵根据各户报的数字,算出已经有六千个鸭蛋了。康乡长闻讯就又驱车去了南湾村。出乎老贵的预料,康乡长竟得寸进尺得陇望蜀,说再麻烦老贵一下,把六千个鸭蛋全孵成小鸭,官大一级压死人。老贵心里窝火,但他没别的办法,只好满口应承下来。六千个鸭蛋全部孵成小鸭可是个难事,村里没地方不说,也没资金去折腾。但老贵和
16、他的村民们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谁家的鸭蛋谁家负责孵成小鸭,各人作各人的难。老贵感动得差点掉眼泪,真想跪到地上给老少爷们磕几个响头。过了一段时日,小鸭出来了,康乡长得到消息后,说老贵这样子,你们把这些小鸭给我- 6 -养大了吧,到时候再跟我联系我不会亏待南湾村的,我说过的话算数。老贵只有唯唯诺诺地答应下来,心里却骂康乡长不是东西,说他的胃口也太大了,心也太黑了。南湾村的老少爷们却没难为老贵,还是老办法,谁家的小鸭谁家饲养。因为他们心里有盼头,记挂着康乡长的承诺,所以把这件事情看得很重。大伙儿唯恐把鸭养糟了,怕康乡长不兑现他的承诺,都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把鸭养好:把盖房的木料拿出来,建起了结实
17、的鸭舍,实行囤养;一改过去让鸭自己出去找食儿的饲养方法,也开始给鸭喂起了饲料;购买了养鸭资料,开始学习养鸭技术又过了一段时间,老贵挨家挨户看了看,小鸭都长成了大鸭,一个个肥嘟嘟的,很茁壮。老贵就骑个破自行车到乡里,找到康乡长说小鸭都长成大鸭了。康乡长喜出望外,连声说了几个好。随后,康乡长打了个电话,放下电话后就兴奋地对老贵说,明天我们先去看看。第二天,康乡长就去了南湾村,随他去的还有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村里到处都能听到鸭的聒噪声,构成一片热闹的喧声。到村民家里看过鸭,康乡长和戴眼镜的中年人都十分满意。康乡长对老贵伸出大拇指,说祝贺南湾村成为我们乡的养鸭基地!老贵糊涂了,如坠云里雾中。那个戴眼镜
18、的中年人说话了他说老村长,我们集团是生产加工“北京烤鸭”的我刚才看了大家养的鸭,符合我们公司的相关要求,比我想象的还要好,按照市场价格,明天我们来车装运。老贵看看康乡长,看看那个戴眼镜的中年人,似乎还没明白过来。康乡长笑了,说老贵,这下南湾村的老少爷们可都有事做了吧?今年乡的扶贫款可就没你们村的事了。那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对老责说,接下来我们要签定一个长期的供销合同,但你们要扩大养鸭规模,保证长年给我们供货老贵和在场的村民总算明白过来了,不由地鼓掌叫好,老贵说谢谢康乡长!谢谢康乡长!谢我什么?你们是猪八戒啃猪蹄,自己分享自己的果实,要谢该谢你们自己!康乡长的脸笑得像一盘盛开的向日葵。- 7 -(选
19、自小说月刊2014 年第 6 期)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康乡长第一次去南湾村,并没给村里送来扶贫款救济物资,表明康乡长要改变以前扶贫靠财物的做法,决心彻底解决南湾村的贫困问题。B. 康乡长第二次去南湾村竟要求把六千个鸭蛋全孵成小鸭,老贵感到憋气,这样写为下文康乡长带领戴眼镜的中年人来村中收鸭子做了很好的铺垫。C. 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叙述起来没有平铺直叙,而是运用了抑扬的手法,层层铺垫,读起来别有情致。D. 小说塑造了一个勤政爱民、善于动脑、责任心强的公仆形象康乡长,他在考察村里时便动了让村民养鸭致富的脑筋,并想尽办法让村民付诸实施,最终获得
20、成功。5. 小说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中南湾村村主任老贵的心理变化历程。【答案】4. A 5.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开篇写南湾村的偏僻和没有变化,突出其贫穷。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南湾村的贫穷是因为没有找到好的致富路,从而为下文康乡长让村民养鸭致富做铺垫。引出小说的主人公康乡长。 6. 心理变化过程:欣喜失望激动恼怒高兴。开始老贵喜出望外,以为乡长来送扶贫款、救济物;得知乡长什么也没带时,很失望;乡长许诺会让村人致富,老贵十分激动;听到乡长要求把鸭蛋孵出鸭子,再把鸭子养大时,感到窝火愤怒;最后明白了乡长的良苦用心,高兴地鼓掌叫好。【解析】【4 题详
21、解】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 项, “决心彻底解决南湾村贫困问题”分析不正确。从原文来看,康乡长第一次去南湾村是为了寻找扶贫项目,在实地考察之后发现了养鸭可以帮村民致富,他是希望能给南湾村找到一条好的致富之路。说“决心彻底解决南湾村贫困问题”文中没有依据。故此题答案为 A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答出“说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既考查分析小说结构的能力,又考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
22、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 8 -小说开头段写了南湾村的情况,属于环境描写,介绍了“南湾村地处偏僻” , “是石庙乡有名的穷村” , “温饱却还解决不了” ,极力突出南湾村的贫穷,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从结构上看,介绍南湾村情况,引出康乡长到访,首段起到了引下小说主人公的作用;村里没有矿藏也没有企业,表明这里还没有找到好的致富道路,起到了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的作用。【6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小说中南湾村村主任老贵的心理变化历程” ,考查的是鉴赏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找出有关老贵心理描写的段落和语句,结合上下文分
23、析。康乡长第一次到南湾村时,老贵“喜出望外” “以为又是康乡长来给他们送扶贫款救济物资的” ;得知“康乡长一分钱也没给他捎,一壶油也没给他带” ,他便“吊着脸” “哭穷” ,表明他内心是失望的;当康乡长说“我一定让南湾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老贵“激动得差点把手里的饭碗撂地上” ;鸭蛋准备好了,康乡长又要求“把六千个鸭蛋全孵成小鸭” ,老贵“心里窝火” ,非常愤怒,觉得康乡长得寸进尺;鸭子长成,康乡长为鸭子找到水路,南湾村找到了致富之路,老贵和村民“鼓掌叫好” ,高兴地感谢康乡长。依据这些信息,考生可总结出本题答案。【点睛】第 2 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就
24、是段落大意,结构上主要看这一段在文章中的位置,如果在开头,可是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为全文奠定一种感情基调,与下文作对比,也可以是交待有关背景,与结尾呼应等;如果在中间,在结构上的作用都是过渡、承上启下;如果是在结尾,一般都是对文章的总结、深化、升华,是对全文主旨的概括。(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全国各阶段学生视力不良率情况- 9 -材料二:近日,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李玲在该中心举办的研讨会上发布了国民健康视觉报告 。研究估计,2012 年我国 5 岁以上总人口中,近视和远视的患病人数大约 5亿,其中近视的总患病人数在 4
25、5 亿左右。保守估计,2012 年各类视力缺陷导致的社会经济成本将高达 5600 亿元左右,占 GDP 的比例高达 11%左右。若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到 2020 年,我国 5 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 51%左右,患病人口将达 7 亿。到时候,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军事等行业领域,符合视力要求的劳动力可能面临巨大缺口,将直接威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安全。报告指出,中国面临着比西方国家更为严重的视觉健康危机。李玲建议,应系统地制定公共政策,可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将青少年视觉健康同国家发展、公共安全联系起来,将减少青少年近视率作为“十三五”发展的重点项目。其次,将视觉健康纳入国家健
26、康保障计划。最后,加强视觉健康的社会宣传、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配套措施。(摘编自李玲国民健康视觉报告2015 年 6 月 9 日)材料三: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 6 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 ,并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提到,到 2030 年,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 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 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 70%以下。同时,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 3 年下降的
27、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近视成因分为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由先天因素为主导致的高度近视,其患病率较为- 10 -恒定。而后天环境因素中,生活方式特别是户外活动不足、学业负担过重等引起的近视越来越明显。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上海眼视光学研究中心主任周行涛表示,当前我国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特点,近视患病率仍在上升。中小学生群体中近视率不断升高的问题,并非近年才出现的,而课内外负担过重一直被当作近视发生的重要原因。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频繁使用,使孩子继续沉迷于各种电子产品中,对于降低近视发生的概率更是雪上加霜。对此, 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家长陪伴孩子
28、时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单次不宜超过 15 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 1 小时,避免在孩子学习和娱乐活动中过多使用电子产品。(摘编自我国近视患者已达 6 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2018 年 08 月 20 日光明日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00 年以来,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不良率已超七成,这一现实给各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劳动力缺口。B. 2000 年以来,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视力不良率上升幅度较大,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特点,这启示我们降低近视患病率要从小开始。C. 2012 年以来,我国近视的总忠病人数增长迅猛,青
29、少年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一,这样严重的视觉健康危机亟需解决。D. 青少年的近视问题不仅关乎个人的视觉健康,也关乎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国家安全,国家有必要进行有效的政策干预。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指出,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的视觉健康危机会加大社会经济成本,可借鉴国外经验化解危机。B. 征求意见稿将青少年的近视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对地方政府和学校进行问责的规定有效降低了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C. 近视的成因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环境因素,近年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的提高与他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关系越米越大。D. 电子产品的频繁使用是青少年近视低龄化的重
30、要原因,因此征求意见稿指出家长必须禁止孩子使用电子产品。9. 降低我国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1 -【答案】7. A 8. C 9. 政府:借鉴国外经验系统地制定公共政策进行有效干预,将降低视觉健康纳入国家健康保障计划。加强视觉健康的社会宣传、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将降低近视率的责任细化并切实落实到位。学校: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在校园内禁止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家长:多陪伴孩子且陪伴时自己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的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
31、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A “这一现实给各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劳动力缺口”错误,原文为“到时候,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军事等行业领域,符合视力要求的劳动力可能面临巨大缺口” , “到时候”指 2020 年,只是估计,所以“巨大的劳动力缺口”并非已成事实,并且这一现实不是对所有行业都有影响。故答案选 A。【8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32、。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A,原文是“中国面临着比西方国家更为严重的视觉健康危机” ,比较对象仅是“西方国家” ,选项比较对象范围扩大;选项 B, 征求意见稿仍处于向社会征求意见阶段,还未实施;选项 D 原文强调“要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家长陪伴孩子时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而非一刀切地禁止使用。故答案选 C。【9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概括和归纳原文要点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降低我国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可
33、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考生要注意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筛选原文内容: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 ,并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提到,到 2030 年,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 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 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 70%以下。中小学生群体中近视率不断升高的问题,并非近年才出现的,而课内外负担- 12 -过重一直被当作近视发生的重要原因。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频繁使用,使孩子继续沉迷于各种电子产品中,对于降低近视发生的概率更是雪上加霜。根据理解以上原文材料,要从政府的角度、学校的角度、
34、家庭的角度进行筛选和概括。【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李君虚,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李君虚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
35、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李君虚下帘不视也。门生王铁盗其衣,李君虚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王铁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李君虚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 ”李君虚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 ”此人大惧,收金而去。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李君虚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
36、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伦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 ”李君虚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君虚。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李君虚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节选自续古今传记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
37、不延首目送之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 13 -B. 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C. 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D. 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尝聚袁聚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公主是古代帝王之女的称谓,始于战国。汉朝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姑称大公主,后代沿此制。B. 古代称公主的丈夫为驸马。汉朝设“驸
38、马都尉”的官职,掌管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做这个官,简称驸马。C. 著作郎是古代文官的一种,三国时始置,后在不同的朝代其名称和职责也有所区别。著作郎下有著作佐郎、校书郎、正字等官。D.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历代相沿不变。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君虚喜欢安静,看不惯喧闹。他父亲的爱牛掉到井里,父亲带人营救,场面喧闹混乱,李君虚对此很反感,在室内放下帘子不看那种喧闹的场面。B. 李君虚体谅别人,宽容大度。门生王铁偷了他的衣服被他发现,他不但不追究,反而为王铁着想,后来王铁
39、回来谢罪,他还像当初一样对待王铁。C. 李君虚不爱钱财,为官清廉。他父亲死后,家里的财产他全让给了弟弟,只要了几千卷书;任吏部尚书时,有人暗中要给他金子以谋求官职,他坚辞不收。D. 李君虚受到器重,辅佐幼主。明帝遗诏委李君虚以重任,让他和袁粲共同辅佐幼主,但托付袁粲等人是假,明帝的意思只在李君虚身上。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2)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你自然应该得到官职的话,不必凭借这黄金。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朝廷)禀报(告发)你。- 14
40、-(2)李君虚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事上已经很宽大了,不值得(对他们)加以特别的恩宠。【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画线句子中“朝会”是名词, “每朝会”在句中做状语,表时间,其后应断开,排除 A 项。 “百僚远国使”是“延首目送之”的主语, “延首目送”是同时发出的行为,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C 项。再比较 BD两项, “宫商”指曲调, “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意思是“李君虚拿琴奏别鹄之曲”,合乎情理,而“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则解释不通,排除 D
41、项,答案为 B 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 项, “皇帝的姑姑称大公主”不正确,皇帝的姑姑应称“大长公主” 。故此题答案为 A 项。【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 项,
42、 “托付袁粲等人是假,明帝的意思只在李君虚身上”不正确,选项对应的原文为“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君虚” ,意思是“与尚书令袁粲同受遗诏辅佐幼主,袁粲等人虽然同时受托付,但明帝属意于李君虚”,也就是说明帝的意思是主要靠李君虚,明帝只是更看重李君虚,并不是说“托付袁粲等人是假” 。故此题答案为 D 项。【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 “假
43、” ,凭借;“见” ,副词,有称代作用,指“我” ;“见与” ,宾语前置,给我;- 15 -“相” ,偏指一方,可译为“你” ;“启” ,禀报、告发。 (2) “全” ,动词,保全;“其” ,代词,他们;“首领” ,古今异义词,头颅、性命;“于” ,介词,在;“弘” ,宽大;“足” ,值得;“宠异” ,特别的恩宠。【点睛】第 1 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根据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 、 “云” 、 “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
44、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李君虚小时候就有纯洁美好的声誉。宋元嘉末年间,魏军进逼瓜步山,老百姓都挑着担子站着(时刻准备逃跑) 。当时他父亲李湛之任丹阳尹,让他的子弟们都穿着草鞋,在房前练习行走。有人讥笑他的父亲,李君虚当时十几岁,觉得很羞惭。李湛之有一头牛,是他非常喜爱的,无缘无故掉入厅事前的井里,李湛之率领身边的人亲自营救,郡府里吵吵嚷嚷,李君虚放下帘子不看(这吵闹场面) 。门生王铁偷了李
45、军虚的衣服,被李君虚看见, (李君虚)对他说:“你可以把它秘密地藏起来,不要让人看见。 ”王铁惭愧地离去,不敢再回来。后来他富贵了,才回来向李君虚谢罪。李君虚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李君虚娶宋文帝的女儿南郡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著作佐郎,多次升迁任秘书丞。李湛之死后,李君虚把家里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李澄,自己只要了几千卷书。宋明帝即位,李君虚多次升迁任吏部尚书。有人想谋求官职,衣袖里秘密地藏着一块黄金,趁机请求拜见(李君虚) ,然后拿出金子给他看,并说“没有人知道。 ”李君虚说:“你自然应该得到官位,不必凭借这块黄金。如果你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告发你(买官) 。 ”那人非常害怕,收起黄金
46、走了。李君虚(后来)说起这件事时,却没说出他的姓名,当时人们都不知道他是谁。李君虚仪表秀美,举止优雅,待人接物总是极有风度法则。每次朝会,百官和外国使者没有不伸长脖子目送他的。曾经在袁粲家聚会,初秋的夜晚极为凉爽,凉风习习,明月当空,景色很是美丽。李君虚拿琴奏别鹄之曲,音调和谐,韵致和美。王彧、谢庄都在袁粲家的座席上,打着节拍赞叹说:“用无牵无挂的神思,契合有节律的乐器,简直无法停止(或:妙不可得呀) 。 ”当时伧人常珍奇和薛安都叛逆,后来他们又请求投降,明帝授予他们高官。李君虚认为不杀他们,在这件事上已经很宽大了,不值得对他们过于恩宠。明帝不听从(李君虚的意见) ,常- 16 -珍奇不久又叛
47、乱。建安王刘休仁,人品才能都很美好,明帝(却)与李君虚商量诛杀他,李君虚认为不能这样做。明帝生气地说:“你真是痴愚,不值得与你商量事情。 ”李君虚害怕,因而奉旨行事。明帝驾崩,遗诏授予李君虚中书令、护军将军的职位,与尚书令袁粲同受遗诏辅佐幼主,袁粲等人虽然同时受托付,但明帝属意于李君虚(即意思主要靠李君虚) 。李君虚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李君虚倡导勤俭节约,因此百姓信赖他。不久王道隆、阮佃夫掌权,奸邪贿赂之事盛行,李君虚禁止不了。李君虚性情宽和温雅,有器量,不随便行事,然而世人多在名誉节操方面讥讽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赋得暮雨送李胄
48、 注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注】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应是诗人的朋友。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照应题目,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送别时的天气,渲染出凝重沉郁的气氛。B. 颈联暗示了李胄的东去, “海门深不见”的“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 “深不见”指海门水深而不见底;“浦树远含滋”指远处两岸的树笼罩在细雨中。 “深”和“远”渲染出迷蒙暗淡的景色。C. 尾联直抒胸臆,强烈表达惜别之情。结句“沾襟比散丝”的“散丝”即雨丝,一个“比”字将泪和雨交融在一起,情景完美结合。D.
49、本诗从“微雨”起,以“散丝”结,中间选取了“暮钟” 、 “重帆” 、 “迟鸟” 、 “海门” 、“浦树”等一系列的意象,形成了浓重、阴沉的压抑氛围,烘托了诗人的离愁别绪。15. 颔联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用叠音词“漠漠”写细雨弥漫, “冥冥”写细雨迷蒙。写帆因雨湿而重,鸟因羽湿飞迟。不用一个“雨”字而处处有雨,这迷蒙沉寂景象打上了诗人情感烙印,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 17 -【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B 项, “深不见指海门水深而不见底”不正确,“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意思是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 “深不见”指海门深远而看不见。故此题答案为 B 项。【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题干问的是“颔联围绕雨